昨天,足協發布限薪和俱樂部名稱中性化的新政。今天,江蘇蘇寧跟隊記者,蘇媒《揚子晚報》記者張昊在其公眾號上發文4問足協新政。談到這次新政,文章總體認為:出發點是好的,也符合民意,但明顯執行力是弱的,執行邏輯也是混亂的。
第一問:為何對外援限薪一刀切?
文章認可對本土球員的現象,但對於外援的限薪進行一刀切表示了不理解。文中認為從品牌知名度和上座率來看,中超已經是亞洲第一聯賽,但這是由於大牌外援支撐起來的。如今隨著限薪,這些外援將逐漸流失,中超還能是亞洲第一聯賽?
而且,文中還強調這些年中超籤的商業合同都是在這些大牌外援在的時候拿下的。比如2015年,體奧動力以80億元買下2016-2020年5個賽季中超版權,之後又改成10年110億。也就是說,等到了2025年,這個合同將到期,到時候一旦沒有了知名外援,中超每年又值多少?
對此,該文寫道:「中超還配得上這種大單商業合同麼?這種操作考慮過贊助商的利益和感受麼?」
第二點:限薪能促進球員留洋?
有個觀點認為降薪能促進球員留洋,對此該文回顧當年韋迪任期的留葡計劃,以及萬達的西班牙計劃,認為從實踐來看,都是不成功的。
談到為何這種留洋模式不成功,作者認為最主要是球員的實力沒達到。「之所以韋迪的操作和萬達的運作不成功,主要原因在於中國球員的競技水平太爛了,根本不具備立足歐洲的能力;很多海歸球員,他們在歐洲踢的比賽,都很可能是商業操作。」
對此,文中還拿目前在西班牙人隊踢球的武磊來舉例,表示當我們最好的本土球員在西乙替補上場踢球還被當地媒體球迷噴時,其他球員靠什麼立足歐洲?
這話有道理,我們不能為了留洋而留洋,韋世豪和張玉寧就是例子,在國外踢不上比賽球員就會被荒廢了,反而在國內當主力,或許還能有提高空間。所以,並非只有歐洲聯賽可以鍛鍊人。
第三問:中性名能緩解俱樂部對母公司的依賴?
談到除了申花這個名字還能保留,國安、泰達、亞泰、建業、綠城這些超過20年的老字號可能全都得改名,這品牌價值、球迷文化又得重新培養,損失誰來承擔?
談到讓俱樂部擺脫對企業的依賴,對此該文認為一個幾乎所有俱樂部都在賠本的聯賽,怎麼擺脫對投資方的依賴?而且如今連品牌曝光都被打掉了,各個投資方繼續搞下去的訴求是什麼?
第四問:足協需要做的是幫俱樂部賺錢!賺到錢了,誰還會欠薪?誰還會退出?
文章認為中國足球職業化最大的問題,並不在球員拿多少錢,也不在於俱樂部叫什麼,而在於中國各級職業俱樂部普遍缺乏賺錢、自負盈虧的能力;這才是一旦母公司垮臺或出現困境,很多俱樂部就得換東家或跟著倒黴的原因。
那怎麼解決問題,文中認為「足協需要做的是幫俱樂部賺錢」。這個建議真的很好,具有建設性。因為當俱樂部能自負盈虧了,產生造血機制和盈利了,這個時候該不該限薪已經是偽命題。這個時候誰會傻到自動退出,誰還會在乎俱樂部叫啥名字?!
總體來講,該文點評比較到位,可謂入木三分!有意思的是,(上圖)文章的最後一句很敢說:「一個連賽會制的中超頒獎典禮的發獎流程都搞不好的單位,還怎麼能對這些有著悠久歷史的足球俱樂部指手畫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