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嶺長嶼洞天,裡面面積很大,除了需要付費的景點外,在山腳下,有一片開闊的區域有個小公園,公園裡面有一些動物雕像和一些三三兩兩的樹,往裡面走,在靠近山體的旁邊有一塊地方,被石頭圍成了個四四方方,遠看就像一個大池子,近看原來是一處石材建的迷宮。
這個小公園,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帶著他去裡面玩過一次,記得那次,裡面的其它景點沒有去買門票參觀,只是在公園裡面走了走,當然也包括在一角的這個迷宮。再一次和這個迷宮來個親密接觸,時間已經過去好多年,那時孩子還闌珊學步,現在已經健步如飛。但迷宮的它依然在那裡,只是在歲月的侵蝕下,石材上面顏色變得深了些,有些微微泛黃。
從旁邊的小路,孩子一步一步地蹦蹦跳跳,踩在石板鋪成的小道上,遠處的迷宮越來越近。沒用幾步,孩子就已經從四邊形迷宮一角,鑽了進去,消失在石板材的後面,只有聲音在裡面迴蕩,站在外面的自己,像唱山歌一般,和孩子吶喊著對話。聲音在石材的阻擋下,與山邊微風吹起樹葉,發出的莎莎聲交織在一起,忽遠忽近。
當一聲比較洪亮的喊聲傳來,孩子已經到達迷宮的中心平臺,從一些板材的縫隙裡,隱隱約約看見孩子衝外面大喊,就這樣相互用喊的方式你一句我一句,有點忘乎所以。隨著聲音的變化,孩子又在迷宮裡面穿梭起來,一邊小跑一邊喊「這些石板上有些還刻有文字,好多看不懂,」話還在迴響,人已經從另外一邊走出來,站在一塊上面有關迷宮的介紹牌子前,認真讀了起來。
經過一些了解,原來這些雕成像窗戶的石材,它本身的紋理都是天然形成,都是有非常長的時間才演變而來,後期經過加工,圖案和紋理融合在一起別有特點。站在旁邊的自己和孩子仔細觀察起了眼前這個迷宮建築,板材之間它們整齊一字排開,精美的雕花圖案板材和寫有文字的板材,一個緊挨著一個延伸到前面,就這樣一行一行。在兩端或者在某個位置巧妙的留出缺口,讓在裡面遊玩的人自行選擇去向,然後向前,而所對應的出口也會因為選擇的不同,走出迷宮的出口也會不同,是不是很有趣。
不同的出口,就像人生一樣,結果如何,都取決於自己,就像孩子的成長,有很多時候,大部分掌握在父母手裡,怎麼做怎麼去學習,用那種方式去學習,在以後的日子會發生什麼,很大程度就取決於在好多年以前的一些選擇,那麼結果也會因為選擇不同而不同。而這個過程也和迷宮一樣,走在被板材分割的小道裡,身邊的板材上會有各種各樣的圖案,就是人生每個階段經過時,周邊的所看見的和經歷的風景一樣各有不同。
不知大家有沒有到過這裡,請留言告知一下。歡迎關注我並給我點讚,大家的手指一戳對我就是莫大的鼓勵,我也會慢慢用文字的形式給大家分享見過的美景,剛開始用圖文,存在諸多不足,敬請諒解,如果有這方面經驗的老鐵請給我提提意見和指正,還有其他觀點可以給我留言與評論,期待您的來電,一位專職帶娃的男同胞再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