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內地總票房為457.12億,而國產驚悚電影票房佔比不足5%;在這樣的矛盾下,單片票房持續走低,平均一部驚悚電影票房不足500萬。從市場整體遇冷的情況可以看出,國產驚悚電影亟需轉型。最近,驚悚電影《恐懼罐頭》的首款概念海報引起了業內的廣泛關注,從出品方驚嘆元素官方自媒體透漏出的信息顯示,《恐懼罐頭》改編自素有」驚悚推理界張嘉佳」之稱的臺灣作家不帶劍小說《深夜將至 別吃罐頭》,製作班底則邀請到《咒怨》黃金團隊操刀拍攝,強勢IP加上高品質的製作水準,就像是為國產驚悚電影注入了一針強心劑,為行業撕掉了「粗製濫造」的標籤。有業內人士稱,這樣的組合形式預示著這部影片必將成為爆款。
「推理版張嘉佳」 攜手咒怨團隊 呈現沉浸式驚悚體驗
「製作差、故事弱」一直是國產驚悚電影的癥結,很多國外經典驚悚電影的成功就在於影片能給觀眾帶來內心深處的驚悚感。這些驚悚電影畫面不一定昏暗壓抑,但拍攝手法卻能讓人頭皮發麻,脊背發涼,加之懸念重重又滴水不漏的情節安排便更加耐人尋味。換句話說,一部驚悚電影只有達到「直擊人心」才稱得上是優秀之作,而《恐懼罐頭》恰恰就是這樣一部能給觀眾帶來沉浸式恐懼的影片。
《恐懼罐頭》改編自驚悚小說黑馬之作《深夜將至 別吃罐頭》,原作者是85後臺灣作家「不帶劍」。在臺灣,知道「九把刀」的讀者們都會知道「不帶劍」,他的創作領域橫跨純愛、奇幻、武俠、靈異,被譽為難得一見的「文字天才」,所撰寫的小說均受到書迷的廣泛追捧閱讀,是一位有著資深創作實力的作家。他用犀利的筆觸和笑看人生的文字風格,若有似無的撩動著讀者內心的驚顫。他的故事注重對人性的洞察,每一個短篇故事都濃縮著恐懼的精華,短小精悍的展現出毛骨悚然的驚悚色彩,大陸讀者將其推崇為"驚悚推理界的張嘉佳"。以強大IP為基底的《恐懼罐頭》在情節內容上的爆款基因自然是不必多言。
在製作方面,片方起用的是日本第一恐怖片《咒怨》的原班拍攝團隊。《咒怨》一直被贊為「東方驚悚」的經典力作,團隊對於營造恐懼氛圍的拍攝手法堪稱完美,整部影片都充斥著一股令人窒息的怨氣。他們在細節上的安排精簡極致,不會設置任何多餘的鏡頭,某些細節甚至需要觀眾的細細推敲才能解讀出蘊含其中的豐富信息,有些細節看似可有可無,卻往往成為理解全片的關鍵所在。有著《咒怨》團隊加盟,可以預見《恐懼罐頭》必將開展出與過往國產驚悚片不一樣的嶄新風貌。
摒棄血腥套路 主打回歸人性
市場上的驚悚題材電影大多將血腥場面作為重頭戲來表現,但驚悚的含義並不應該是「嚇人一跳」,而是一種平靜外表下的「細思極恐」,暴力血腥鏡頭下營造出來的驚悚往往流於表面,缺少對心理深層的探究。與國產驚悚電影主打「民族風」「古宅怨」不同,《恐懼罐頭》是一部立足於當下社會結合催眠術的神秘故事,影片講述了催眠師李巖在探尋「睡魔」的過程中,從不同患者身上收集「恐懼根源」製成罐頭的故事。從片方透漏的信息來看,《恐懼罐頭》裡的恐懼不止於靈異,不用鬧鬼,每一個反轉的情節都可以嚇出一身冷汗。在緊張燒腦的情節中還穿插著催淚的溫情故事,節奏有條不紊,夢境與現實交錯,現實又與夢境融合,稱它為驚悚版《盜夢空間》也不為過。恐怖、推理、溫情這些題材混合的創新與大膽嘗試,標誌著國產驚悚電影的類型更為多元化。
從原著來看,《恐懼罐頭》摒棄了血腥暴力的固有套路,利用抽絲剝繭的推理形式將人們內心的恐懼凸顯出來,就像一面照妖鏡,觀眾可以在劇情中窺探到人性最私密的部分。每個人內心的恐懼都來源於現實生活的投射,因此除了窺探他人人性中私密的部分,也讓人在自省當下生活的時候獲得共鳴,大概每個人都擺脫不了午夜一個人獨處時的心悸。絲絲入扣的情感攝入,道不盡的深思回味都將在影片中展現。
國產驚悚電影雖然去年整體遇冷,但其頹勢也被業內認為是「觸底反彈」的節點,「反彈」的方式是要順應市場精品化的走勢,強強聯合打造一條通向觀眾內心的道路。《恐懼罐頭》強大的IP搭配精銳團隊,同時在內容與類型上突破創新,這樣的探索方向無疑是中國電影行業所需要的,更是觀眾喜聞樂見的。驚悚電影不能以賺取觀眾感官剌激為目的,而要讓觀眾有所回味,受到啟迪。
《恐懼罐頭》是北京驚嘆元素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精品三部曲」的首發作品,據了解,該公司除《恐懼罐頭》外,另有「中國版《生化危機》」之稱的科幻遊戲巨作《公元6000年異世界》、以及「遊戲版《X戰警》」的懸疑奇幻作品《妖異魔學院》正在籌備,預計將於年內陸續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