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公愚(1890—1969),本名範, 初字公馭,後改公禺、公愚,晚號冷翁。
20世紀中葉,馬公愚雄踞海上,其書名如雷貫耳,世人無遠不聞,同人莫不嘆服。何其然哉?以其書法諸體精絕,為書畫篆刻詩文之全才故。
馬公愚之篆書的孫詒讓指引,起點高,遠者法乳三代, 於石鼓、秦詔版下力最深;近者師法鄧石如、吳昌碩,但不依傍他人,終成自家面目。
作為一個成熟書家,這種氣韻涵蓋他的篆、隸、楷、行、今草、章草、北碑、漢簡諸體,如此, 成就其一代大家。
其大篆章法,常呈參差排列,字形大小 由之,特別生動可愛;難能可貴的是,即使古板的小篆,他 也能摻以籀文意趣,不至於大小一律,這一點,他是勝人一 籌的。
篆書講究金石之氣,他的金文用墨如青銅澆鑄,而 石鼓文及小篆則時出鑿刻崩石之輕白。他本人也以篆書 自重,除碑額外,許多楹聯、題跋及題畫也都徑以篆書出 之,在吳昌碩之後的書壇上孤標獨步。
其楷書出自鍾繇而神而化之。他的楷書已經自具面 目,可以直稱「馬體」,即使馬公愚別無成就,僅此一項足以彪炳史冊矣。
他在楷書上的建樹不限於發揚鍾繇。現傳之歐楷以宋拓《九成宮醴泉銘》 為圭臬,而自唐至宋經數百年之捶拓與風化,此碑字口筆畫已纖細,馬公愚深諳此道,他臨摹的歐體稍添豐腴,加之 自家楷書的筆致。
馬公愚為人踏實,他還探尋了歐字的親 緣即隋之《蘇(孝)慈墓志銘》,所以他所臨之歐字深得歐字 神韻而另具馬氏特色,黃泉之下歐馬二人若得相見,歐陽詢自當延之上座。
隸書自有清以來得以復興,是很難討好的書體,而馬公愚於尤喜《張遷》《史晨》《石門頌》,能以己意出之,書風醇厚樸茂,中正平和,即使以《石 門頌》風格書寫,也是文而不野,一派謙謙君子風度,其作 品多見於楹聯及條幅,每每使人如坐春風。
今草自張芝、二王以來代有風流,馬公愚雖然未曾明言,於草書他似乎與米芾一 樣,不越晉人雷池一步,故其草書成就最 低。
他作草,並不草,而是緩緩援筆,經他改造的二王草書帶楷書筆勢,其氣息依然純正 平和,不激不厲,但稍嫌板滯。
章草亦為馬公愚所好,綜觀馬氏諸體,無不胎息於三代、秦漢與魏晉,此所 以其書高古不群。馬公愚之章草異乎諸 家,出自自家心源,一如馬氏諸體,穩實 峻厚,散發著醇厚的文人氣息。
有人生前聞名遐邇,而身後寂寞;有人生前悄無聲息, 而身後卻名聲鵲起,於其人,二者皆可悲。
馬公愚是鐘王書風的發揚者與集大 成者,人稱文人之好,他無所不能。縱觀書法史,如此全才,罕有其匹。作為書家,歷史尚未予以應有之定位,我不僅為他嘆不公,更為當代書法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