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臺讀書會首次攜手「讀史讀經典」:明歷史之得失 言大國之興衰

2021-01-19 人大新聞網

5月9日下午,第35期蘭臺讀書會在信息資源管理學院舉行。本期讀書會是蘭臺讀書會首次與「讀史讀經典」活動相結合,由讀書會成員與2014級本科檔案班同學攜手開展。本期讀書會圍繞錢穆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和保羅·甘迺迪的《大國的興衰》兩部經典著作進行閱讀和討論,信息資源管理學院院長張斌教授作為特邀嘉賓出席。

本期讀書會由2012級檔案班本科生李沅儐同學主持,來自信息資源管理學院的本科生和碩士生分享了自己閱讀《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和《大國的興衰》的感受和思考。

2014級檔案班本科生張洋洋同學主要圍繞《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提及的士人階層展開自己的分析和思考。他提出,中國社會一直都不是一個完全專制的社會,士人階層在中國政治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他以明朝萬曆三十年不上朝、法國大革命等為例,分析了中國和西方國家在政治發展過程中社會不同階層的變化。張洋洋同學旁徵博引,對錢穆先生在書中所提及的觀點進行了深入解讀。

2014級檔案班本科生尹悅同學以「保護傳統,反對激進」為題,闡述了錢穆先生辯證地看待否定傳統、西風東漸的觀點。她認為,近代出現的盲目學習西方,全面否定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中國的變化發展,絕對不能脫離滲透到我們整個社會骨髓中的傳統文化。

2014級碩士生陳嘉男同學帶來了她閱讀《大國的興衰》的思考和感悟。她分析了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英國興盛與衰落的過程與原因;並從人性和環境的角度反思了我們今天大國崛起過程中所付出的犧牲,為我們展現了大國崛起背後所掩蓋的真相。

張斌院長對三位同學的分享作了精彩的點評,也表達了他本人對一些問題的認識。張老師也談到自己生活中如何閱讀,如何從閱讀中受益,鼓勵大家多讀經典。最後,同學們圍繞「中國是否真的在崛起?一個大國真正的崛起需要哪些因素?」等問題展開了討論。同學們踴躍參與、暢所欲言,進行激烈的思想交鋒與碰撞,將讀書會的氛圍推向高潮。

相關焦點

  • 經典讀書會:且讀且思且安頓
    讀書會建立人與經典的關係讀書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幫助人們建立與經典的關係。人與經典發生直接關係的方式無外乎四種:視、聽、言、動。「視」就是看書,看書可以是一個人的事;「聽」和「言」只能發生在讀書活動當中,相對來說,「聽」比較被動,「言」包括主持、主講、討論,是對經典的深度參與;而「動」則是在「視」「聽」「言」的過程之中或者之後,有所感、有所悟,並依據所感所悟去做,至此,經典融化為精神的一部分。建立人與經典的關係最重要的途徑是「言」,「言」而後「動」在其中。
  •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衰!」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一千多年前,唐太宗如是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更早些,三國時代中孫權也曾如此勸說大將呂蒙。讀史,作為現代人豐富知識的途徑,重要非常,但是史的枯燥,往往令大部分人望而卻步,真正能讀進去,體會到史的魅力的人寥寥無幾。但《人類群星閃耀時》這本書十分特殊。初讀時,茨威格的文字並沒能觸動我的內心,然而漸讀漸深,我才開始體會到這本書所擁有的意義。
  • 仰讀先賢 明己之智-《中國哲學簡史》讀書會
    此書以20萬字的文字講述了中國哲學的發展歷史,樹立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傳統文化思想的延綿、傳承和演變,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在有限的篇幅裡融入了馮友蘭對中國哲學的理解,是馮友蘭先生哲學與思想融鑄的結晶,是了解中國哲學的首選讀本。
  • 新書|董克平攜手屈浩、大董、周曉燕、蘭明路,呈現《味道的傳承》
    新書|董克平攜手屈浩、大董、周曉燕、蘭明路,呈現《味道的傳承》 2020-08-17 21: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歷史在進步,我們為什麼還要讀古文?
    唐朝宰相魏百策曾對李世民治國有言「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學習歷史,可以治國是可以肯定的。歷史的意義在於學習與借鑑,在學習中借鑑,在借鑑中進步。且不單說李世民,縱觀中華五千年,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哪個不讀史治國?就連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都曾自詡以一部《孫子兵法》打天下,自稱與「歷史無用論」勢不兩立。
  • 張國剛 |讀《資治通鑑》的三篇序言
    《詩》《書》《春秋》無不重視讀史,「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跡,存王道之正,垂鑑於後世者也」。對於奮發有為、志在經邦濟世的士子來說,學習歷史最切要,學習前人的治理得失,提升自己的入仕行政的水平。第二層意思是說,就歷史書而言,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最應該讀。為什麼呢?因為「賢君、令主、忠臣、義士、志士、仁人,興邦之遠略,善俗之良規,匡君之格言,立朝之大節,叩函發帙,靡不具焉。其於前言往行,蓋兼畜而不遺矣;其於裁量庶事,蓋擬議而有準矣」。
  • 【荀卿庠讀書會每日讀論語】顏淵12.3仁者其言也訒
    【荀卿庠讀書會每日讀論語】顏淵12.3仁者其言也訒【原文】12.3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 書韻留香 不負春光——婁底中院開展「我讀書 我快樂」讀書會
    4月23日,婁底市中級人民法院舉辦「我讀書 我快樂」讀書活動,幹警們共讀經典,共享好書,在閱讀中陶冶情操、開闊視野,營造愛讀書、勤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學習氛圍,迎接第25個「世界讀書日」。刑事審判團隊賀麗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辦公室團隊彭祁璉「讀史即讀人,讀人即讀心」,希望能借許倬雲先生的《萬古江河》,和大家一起推開歷史的大門,在品讀書籍感受書香的同時,感受「別有一番滋味上心頭。」
  • 《興衰兩千年》:2000年的滄桑,誰在歷史裡低吟淺唱
    英國哲學家培根有言 「讀史使人明智」,如今我年歲漸長,愈覺有理。年輕時我沉溺於幻想和浪漫主義,讀了不少武俠、言情小說,後來才知道,那些只是成人的童話而已,要獲得真正的成長,還是得讀史。那些歷史上真正發生過的大事小情,那些前人用一生寫就的生命之書,穿過歲月的長河,依然能像明鏡一樣,照進我們的理想和現實。《興衰兩千年》這本新書,從大秦帝國的統一,到大清王朝的消亡,寫盡了中國2000年歷史的滄桑。它是汲取過去經驗的教科書,也是追尋未來發展的金鑰匙。
  • 共凝神於貝葉——記三個學期的梵文寫本讀書會
    近百年來,西方學者發掘和整理了大量梵語寫本,但很多重要經典至今仍無梵本可參。 「梵文大藏經」是一個從未存在過的概念,而與之相當,在佛教學者們的頭腦中(或電腦中)幾乎都有一個長長的書目單,記錄著哪位學者在哪年發現和發表了哪部佛經的梵文寫本。這個書目單被不斷地更新續寫。每一次新梵文材料的發現,甚至是片葉殘紙上寥寥數語,都有可能為佛教學提供珍貴的「原動力」。
  • 以史為鑑,可知興替,可明得失 ——《中國通史》讀後感
    以史為鑑,可知興替,可明得失 ——《中國通史》讀後感 2020-02-22 13: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為什麼富人,從小就讓孩子讀歷史?人與人的差距就是這樣拉開的
    《舊唐書·魏徵傳》李世民:「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其實在你不知道的地方,很多有錢人,從小就讓孩子去讀歷史,有的人給孩子的禮物,已經不是玩具、娃娃,而是各類歷史書,甚至直接給孩子買古文原版。 就像萬達集團的董事長王健林,就是一個很喜歡歷史的人,他曾在魯豫有約中說過: 一個企業的管理離不開古老的智慧。
  • 為什麼曾國藩認為《資治通鑑》是最好的經世治國之書?
    讀史就像看高人下棋,他們每走一步都留下來一些歷史的印記,這就構成了一個棋譜的殘局。我們熟讀這種殘局,我們就能下棋了;我們熟讀歷史,我們對人間的這些不同的挑戰,就能做到心中有數。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評論歷史的眼光深邃,歷史敘述詳實準確,文筆生動,文採飛揚,是我們汲取經驗教訓,以史為鑑,以史資政,增益歷史智慧必讀之書。《資治通鑑》以「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為目的,以歷代政治大事為主要內容,注重對治亂興衰的原因分析與經驗總結。
  • 「2020長安街好書」長安街讀書會年度推薦幹部學習書單(經典篇)
    長安街讀書會年度推薦幹部學習書單2020長安街好書·經典篇·「2020長安街好書」由長安街讀書會綜合組牽頭,根據一年來各出版單位、媒體部門推送的千餘期好書新書專欄等內容在「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表現數據,經出版組、媒體組、幹教組、博士團等專家聯合評議
  • 《歷史的季節:讀史當明勢》分享會|歷史上的貿易戰(含福利)
    非讀史無以明勢 非明勢無以致遠聚焦中國歷史上14個百年王朝切片式分析其建國70年大場景時間: 2019年10月26日(周六)下午15:00-17:00地點: 更讀書社(東城隆福店)主題:歷史上的貿易戰嘉賓:馬勇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馮敏飛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歷史的季節
  • 中美相遇:大國外交與晚清興衰
    從蒲安臣使團到留美幼童,從排華法案到慈禧的「夫人外交」,旅美歷史學家王元崇在新書《中美相遇:大國外交與晚清興衰(1784-1911)》中,就貿易、政治、軍事、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分析了清美之間的交往與互動,試圖打破線性歷史觀的陳腐教條,讓讀者可以重新審視今日中國與美國、與世界的關係。以下內容節選自該書。
  • 人大教授與中學生共讀經典 「都來...
    胡未 封面新聞記者 鄧丹11月16日,「都來讀書」全民閱讀計劃攜手中國人民大學,走進四川榮縣玉章中學。6位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教授、校友,與當地中學生共同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讀書會。人大歷史學院教授包偉民掀開了讀書會的序幕,他和同學們共讀《多被人間作畫圖——江南市鎮的歷史解讀》,探討江南市鎮的形成機制與經濟基礎,解析市鎮裡人們的生活習俗與文化心態。作為作者,包偉民希望能啟發同學們去思考如今的市鎮可以怎樣發展。「這次來到榮縣,我與大家一起,用更加寬廣、宏觀的視野去了解歷史的推進、分析社會的現狀,培養觀察歷史的思維方式。」
  • 【怎樣讀經典】風雲多變英雄譜 ——走進《東周列國志》
    「三言」與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三言二拍」,是中國白話短篇小說的經典代表。馮夢龍以他對小說、戲曲、民歌、笑話等通俗文學的創作、搜集、整理、編輯,為我國文學作出了獨特的貢獻。他的作品還有《新列國志》《古今烈女演義》《廣笑府》《智囊》《太平廣記鈔》等,以及解經、紀史、採風、修志等三十種著作傳於後世。
  • 秋夜悟寬窄《寬窄之道》讀書會等你來
    在涼爽的初秋之夜,參加一場讀書會,將是一件挺美的事。9月4日(周五)19:30-21:00,由封面新聞主辦的《寬窄之道》讀書會,將在成都文軒BOOKS(九方店)一樓階梯劇場舉行。著名思想隨筆作家、田野考察者,中國作協散文委員會委員蔣藍,著名文藝評論家、辭賦家何開四,將出席讀書會,與讀者分享寬窄之道。
  • 為什麼要讀歷史?唐太宗說了: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即使有了體育課不也照樣有胖瘦之分?歷史已經是百年前的舊事,讀他還有什麼意思?歷史是相似的在這裡,時光雖然沒有百分百的證據來證明讀歷史的好處,但我可以用歷史來反駁你。唐太宗聽聞之後悲傷不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沒了,朕失去了一面鏡子。」且拋開唐太宗是如何懷念平日裡辱罵他的魏徵,其中「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便是時光今天要論證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