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匈奴是不是匈奴?白匈奴:我們是匈奴人,我們也需要徵服與擴張

2021-02-13 見聞先知

....

...

匈奴興起於夏末商初之際,《史記》中記載,他們的先祖淳維就是夏朝末代君王桀的後裔。從商朝到漢朝,經歷約1800餘年歷史,匈奴人一直與中原王朝如影相隨,並且摩擦、衝突不斷。所不同的是他們的名字是由山戎、鬼方、獫狁、葷粥、戎狄等不斷演變而來,直到戰國時期才有了通用至今的名字——匈奴。

匈奴兵士

秦國在發動統一六國的戰爭期間,匈奴實現了真正的崛起,並誕生了第一位單于——攣鞮頭曼。秦始皇去世的第二年(公元前209年),頭曼單于被兒子冒頓射殺。此後,匈奴在冒頓的統治下達到鼎盛,致使北方的渾庾、丁零、屈射、鬲昆諸部紛紛臣服,勢力範圍波及貝加爾湖;向西大敗月氏國,收服西域26個大大小小城邦之國;向南則徵服了樓煩、白羊河南王,並將秦大將蒙恬收復的河南地(河套平原)重新佔領,與剛剛建立的西漢王朝咫尺之遙。

此後,匈奴與漢王朝展開了近三百年斷斷續續的糾纏與爭鬥,直到東漢永元五年(公元93)前後,一直與中原王朝對抗的北匈奴才在中原王朝的打擊下惶惶西遷,並開啟了重建家園的徵服歐洲之旅。至此,匈奴人影響中原歷史發展的時代才暫告一個段落,而早已歸順漢朝的南匈奴也進入了與中原人民的融合期。

東漢時期匈奴的勢力分部

反觀自稱為匈奴人的「白匈奴」卻一直默默無聞,如果與同時期在北方草原橫行霸道、並將中原邊境攪的雞犬不寧的匈奴相比,他們的「業績」簡不值一提,甚至沒有人注意到他們的存在。但是,當草原霸主從匈奴變為鮮卑,再由鮮卑成為柔然後,白匈奴被柔然驅逐到索格裡亞那,他們才如一顆閃爍光芒的星星漸漸被人們的視野所捕捉。隨後,他們憑著自力更生的勇氣與強悍的武力佔據了中亞的錫爾河、烏滸河之間的善河流域。此後,白匈奴人以此為據點,開啟了橫行中西亞及南亞的徵程。

白匈奴是不是匈奴人

如果從嚴格意義上講,白匈奴算不上是匈奴人,因為他們是匈奴人與大月氏人的混血。對於匈奴人我們並不陌生,他們算是華夏民族的旁支,土生土長的黃種人,而大月氏人是古印歐吐火羅人的分支,屬白種人。早在公元前3000年前後,原居住於今伏爾加河及頓河流域的古印部落開始分四部,分別向西南、南、西、東四個方向展開大遷徙。其中東路縱隊又分成三個小分隊,輾轉來到中亞,分別建立了「印度斯坦」、創造了古波斯文明及進入西域建立月氏國和樓蘭。

公元前3000左右古印歐人的大遷徙

在匈奴還沒有崛起的時候,月氏人就是西域的霸主,匈奴人也對其忌憚三分。所以,頭曼單于為了維持和平共處的局面,才會將兒子冒頓送往月氏國充當人質。而頭曼之子冒頓是一個與秦始皇、漢武帝一樣滿腦子都是開疆拓土的人物,因此月氏國自然被列為徵服之列。同時,佔據西域與河西走廊就等於扼住漢王朝西出的咽喉,形成圍堵之勢,將漢朝牢牢困在關中,可將漢朝反制匈奴的能量削弱到最低。所以,攻佔大月氏,對匈奴來說戰略意義非常重大。很快冒頓如願以償,不僅將月氏王的頭骨做成酒器,還將月氏人被趕往更遙遠地方,而一部分沒來及逃走的月氏人則分別與羌族及匈奴融合,與匈奴融合的結果是誕生了「白匈奴」。

白匈奴士兵

白匈奴被中原史學家稱為「嚈噠人」,但他們以「匈奴人」自居,其用意一方面是仰慕匈奴人的榮光,另一方面確實與匈奴人存在一定的關係。如同匈奴男子與鮮卑女子結合誕生的鐵弗匈奴、鮮卑男子與匈奴女子婚配誕生的拓跋鮮卑一樣,匈奴與月氏形成的混血也可以稱為匈奴人,但是他與正宗的匈奴人存在本質的區別。也許正是因為如此,在匈奴人如日中天的時候,作為袖珍部落的白匈奴只能四處依附,大氣不出,在真正的草原霸主的庇佑下,小心翼翼地經營著自己的未來,直到某一天,突然給這個遺忘了自己的世界來一聲平地驚雷。

白匈奴的短暫輝煌

遊牧民族的天性是以徵服為榮、為樂,他們的生存哲學就是揚鞭放牧,揮刀殺戮,物質需要與精神追求齊頭並進。

一、徵服貴霜帝國

遭受匈奴沉重打擊的大月氏西遷之後,首先來到伊犁河流域一帶,他們用武力將當地的塞種人驅逐。塞種人在逃亡中又分別建立了,大宛、康居、大夏與奄蔡國,而佔據伊犁河流域的月氏人也並非就此高枕無憂,因他們還有一個對其念念不忘的仇敵。回顧歷史,漢初月氏人與烏孫人先後來到祁連山腳下,後因爭奪地盤大打出手,結果烏孫首領難兜靡戰死,部眾歸附匈奴。十餘年後難兜靡之子軍須靡為父報仇,遂率軍進攻在伊犁河立足未穩的大月氏。大月氏不能抵抗,只好率部眾繼續西遷,並在遷移的過程中徵服之前塞種人建立的大夏國,最終於媯水(今阿姆河)一帶建立大月氏國。

東漢初年,大月氏轄境內的五個侯國互相徵伐,最終貴霜翕侯吞併其他四部,建立貴霜國。公元2世紀初,貴霜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囊括印度北部、雄居中南亞的寵大帝國。但是,貴霜帝國在大乘佛教的薰陶下最終走向衰落,並分裂為若干模糊不清的小國。而與沒落的貴霜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西北近鄰薩珊王朝的蒸蒸日上。也就是在此背景之下,白匈奴先是攻入巴克特裡亞(原大夏國),並以此為據點,給了貴霜帝國最後的一擊,隨後將由貴霜分裂出去的大小國家吞併,在貴霜故地建立起叱吒一時的嚈噠國。

二、徵服薩珊波斯

滅亡貴霜的「光輝壯舉」讓原本名不見經傳的白匈奴一夜成名。也講是樹大招風的緣故,西邊的薩珊波斯首先表示不屑一顧,於是雙方「擺雷登臺,一較高下」。薩珊波斯的國王名叫巴赫蘭,此人生平有三大嗜好,即珠寶、美女、野驢皮,所以他又被冠以「野驢」。一日,白匈奴大軍壓境,國王「野驢」臨危不亂。他採用聲東擊西之術,白天依舊遊獵,晚上則迅速集結大軍。就在白匈奴背著晨光西進時,薩珊波斯的大軍突然出來在地平線上。頓時,驚慌失措的白匈奴被打的四散奔逃,嚈噠王殞命當場,王后則被「野驢」國王納入自己的後宮。

經此一敗,白匈奴並沒有就此屈服,而是發起了對薩珊波斯一輪又一輪的進攻,結果在持續的糾纏中,白匈奴逐漸佔據上風。公元457年,薩珊波斯國王耶斯提澤德二世去世,其眾兒子在爭奪王位中大打出手、各不想讓。此時的嚈噠國並沒有隔岸觀火,而是果斷出手助耶斯提澤德之長子卑路支登上王位。從後來的發展來看,白匈奴是東郭先生,卑路支是狼,因為卑路支不僅不感恩白匈奴,而且還三番五次挑起戰端。公元484年,卑路支率領波斯軍團與白匈奴展開決戰,結果卑路支命喪黃泉,軍隊損失殆盡。此後,薩珊波斯臣服於白匈奴,雙方還以和親方式鞏固了彼此關係。

三、俯視印度

在與薩珊波斯決戰的同時,白匈奴的另一支挺進印度笈多王朝。公元455年,白匈奴佔領錫爾亞克地區和東馬爾瓦。6世紀初,白匈奴將建於巴底延城的首都遷到密殺拉古拉,此時白匈奴雄居中亞高地,成為睥睨四方的巨人。但是,作為徵服者的白匈奴並沒有「與民為善」的德行,反而在被徵服者的土地上殘暴橫行。嚈噠國的領袖米息拉古拉仰慕同時期橫掃歐洲的阿拉提威名,於是以「印度阿拉提」自居。他的最大樂趣就是將印度的吉祥物大象趕到高坡處,然後再將大象推下坡去。看著大象連滾帶爬的慘狀,印度阿拉提笑的比烽火戲諸侯的褒姒還要開心。

白匈奴的荒唐行為終於引起公憤。公元528年,之前臣服的印度貴族王公聯合起來反擊白匈奴。結果,白匈奴被擊敗,部眾陸續逃往克什米爾。突厥崛起後,吞併了白匈奴的最後一抹光暉。從公元558年起,白匈奴遭到了突厥與薩珊波斯不斷的夾擊,最終於567年徹底滅亡,殘部則全部歸附于波斯。從徵服薩珊波斯到臣服於曾經的被徵服者,歷史給了白匈奴一個輪迴。

較匈奴而言白匈奴對地區格局的影響

相對戰爭而言,匈奴人橫掃歐洲,並將歐洲的古典文明摧殘到面目全非。最終,他們如一匹狂奔嘶鳴的野馬,將自己的全部精力耗盡在茫茫的沙漠之中,只留給歐洲人一段不堪回首的記憶。而白匈奴像是一條湍急的河流,一頭折入無邊的沙海,然後消失的無影無蹤。因為,即便是白匈奴後裔——拉傑普特人,在嚈噠國滅亡後,作為遺留在印度大地上的正宗白匈奴人,最終被印度主流社會吸納入貴族體系。由此可見,是他們適應了印度的文明,而不是與其格格不入、背道而馳。

但是,在薩珊波斯臣服白匈奴的近百年間,白匈奴人同樣很快就接受了薩珊波斯的祆教,並與波斯人在反對其他宗教立場上形成統一戰線。正因為如此,白匈奴才掀起了劫掠阿富地區佛教的狂潮,約1600所佛寺被毀,其內的金銀珠寶及工藝精湛的器皿被哄搶一口。無疑,這是佛教歷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歷史應該給蠻荒的白匈奴人記上沉重的一筆。

結語:縱觀歷史,早期的遊牧民族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文化底蘊的欠缺。正因為如此,才促使他們只滿足無休無止的佔有欲望,而很少去審視本民族將來的發展方向。所以他們往往如一顆流量,在寂靜的夜空滑出一道光亮後,再也看不到了蹤跡。匈奴、白匈奴、柔然、突厥莫不如此,當他們在發祥地亞洲的擴張受挫後,轉而前赴後繼的挺進中亞、西亞、直到歐洲,而他們一路帶去的只有戰爭和對當地古典文明的摧殘。

...

相關焦點

  • 匈奴人在西域
    冒頓單于    匈奴在冒頓單于時最為強大,東破滅東胡,西擊走月氏,北徵服渾爽、屈射、丁零、高昆、薪犁諸國,西北徵服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南界長城,把大漠南北「諸引弓之民」併為一家,於公元前209年統一了大漠南北
  • 匈牙利人是不是匈奴後裔
    現在,匈牙利以馬扎爾人為主,依據1993年實施的有關少數民族的法律,官方正式承認國內的13個少數民族,如斯洛伐克人、德意志人、吉普賽人等,沒有「匈奴人」。  但在匈牙利有不少人認為自己就是「匈奴後裔」,要求官方承認「匈奴族」的合法地位。諾瓦克·伊姆雷·約叔華就是這些人中的一個代表。以「匈奴後裔」身份為驕傲的諾瓦克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 為何匈奴抓到漢俘不斬,反而賜他們匈奴女子?才發現是我們上當了
    才發現是我們上當了《史記.匈奴列傳》中曾言:「胡者,天之驕也!」公元前三世紀,匈奴著名首領頭曼單于建立頭曼城,為匈奴遊牧政權國家的建立奠定基礎。冒頓單于殺死父親頭曼單于後,開啟匈奴歷史新篇章。他先是打敗相當強大的東胡,後徵服烏孫、樓蘭、烏揭、丁零、鬲昆等地區和民族,統一大漠南北,建立強大的遊牧民族國家。
  • 匈人是不是匈奴人?匈人帝國曾經有多強大?
    最終,阿蘭國被徹底徵服。這群入侵阿蘭國的遊牧騎兵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匈人」。看到「匈人」這個名字,很多人可能會立即聯想到古代長期襲擾中國北方邊境的匈奴人。那麼,匈人和匈奴人到底是什麼關係?匈人是不是匈奴人呢?要解釋這個問題,首先還是來看看匈奴人去哪了。
  • 冷炮問答:歷史上的白匈奴是怎麼回事?他們是阿提拉的同族嗎?
    以河中為中心的白匈奴 屢屢攻擊薩珊王朝最終,在公元5世紀的時候,進攻重組的白匈奴人異軍突起。他們向南開始徵服分裂的貴霜領地,幾乎把所有的貴霜勢力都控制在自己手裡。當時的貴霜北部是數個臣服於薩珊波斯的小型附屬國,南方則是殘存的貴霜王權留居地。前者很快就投靠了白匈奴,後者則在數次戰鬥後被徹底降服。隨後,白匈奴人又以核心所在的河中地區為基地,開始侵襲西方的薩珊波斯。
  • 匈牙利人究竟是不是匈奴的後裔?
    匈奴民族被我們所了解,應該是在秦漢時期,秦始皇在一致六國的徵程中,在邊疆的匈奴民族乘機開展,到漢朝時現已十分強壯了。由於白人登山,漢高祖採取了親政策政策並成功地入侵了匈奴人。到了漢武帝時,後來匈奴一分為二,呼韓邪單于率部歸順漢朝,而郅支單于選擇了北遁,流竄到中亞一帶去了。到了東漢時,匈奴又東山再起,但在漢朝的衝擊下,匈奴再次一分為二,南匈奴歸順漢朝,而北匈奴仍然不時發動對南匈奴和漢人的掠取。漢明帝時,才發動了對北匈奴的反擊戰,把匈奴趕到了天山一帶。到了「漢和帝年」,北方匈奴人再次受到攻擊,屢戰屢敗。北方匈奴人不得不從蒙古高原撤退,向西逃亡。
  • 布哈拉之戰:白匈奴帝國滅亡與突厥在中亞的崛起
    不僅國王俾路斯一世被殺,大量的貴族武士也遭到白匈奴人的圍殺。這場慘敗讓波斯失去了呼羅珊地區的控制,同時也使整代人失去了反擊對手的實力。因此,雙方的下一場決戰被推遲到了6世紀中期。於是,前兩者往往會站在白匈奴一邊作戰,後者則對於支援王室軍隊表現消極。這也讓波斯東徵軍在中亞戰場上顯得無所適從,而白匈奴人混的風生水起。
  • 匈奴人去哪兒了?——北匈奴西遷,一部壯烈的鬥爭史
    古人認為他們與我們一樣都是炎黃的子孫,是被殷人驅趕到北方的夏人的後裔。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後之苗裔也」。《山海經·大荒北經》則稱:犬戎與夏族同祖,皆出於黃帝。匈奴人從春秋開始,匈奴人不斷南下騷擾。匈奴帝國曾經是亞洲大陸上最強大幅員最遼闊的大帝國,一度縱橫馳騁,四處劫掠,成為橫亙在東西之間的一支可怕的文明破壞力量。
  • 匈奴是從哪裡來的?
    司馬遷在《史記·匈奴列傳》開篇寫道: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這個說法一直流傳到了近代,當西方對曾經入侵歐洲打得羅馬帝國七零八落的匈人研究傳入中國後,中國的學術界便開始接受西方的學術方式和歷史觀念,開始用傳來的研究方法討論匈奴人的起源問題,司馬遷的說法便不再為信。
  • 尋找匈奴西遷的蹤跡 ——試論匈人、匈奴同族說
    Aorsi應當是被阿蘭人所徵服薩爾馬提亞人的一支。匈奴人在公元4世紀徵服奄蔡國時,其活動範圍不可能來到Aorsi所在的歐洲地區。但是,奄蔡有可能是阿蘭嗎?從古代文獻來看,阿蘭與奄蔡在名稱上是對等的(《後漢書》之阿蘭聊,《魏略》之阿蘭)。另外,匈王徵服阿蘭人的傳說也與《北史》中匈奴殺奄蔡王而有其國類似。這些無疑指向,奄蔡和阿蘭是同一民族。
  • 不惜窮兵黷武打了匈奴44年,漢武帝跟匈奴為何苦大仇深
    而在漢朝時期,打匈奴打的最狠的還要是漢武帝,這傢伙長驅直入700米,讓匈奴人退守回到了更西北的寒冷之地。 窮兵黷武 ,漢武帝就是拿他老爸的錢在不斷的加強兵馬武器,最後讓匈奴人知道了什麼叫做二世祖的厲害。
  • 匈奴人最終去了哪裡?
    下面我們先來看一種說法,認為匈奴西遷後到了歐洲,成為讓歐洲人顫抖的匈人。公元89至91年,北匈奴主力遠走伊犁河流域、中亞、頓河以東與伏爾加河等地。烏爾丁是一個非常有野心的人,他曾對東羅馬帝國色雷斯省總督說過,凡是太陽能照射到的地方,只要他願意,他都能徵服。公元400年,匈奴在烏爾丁大單于領導下,又開始向西大規模入侵,一舉奪得了整個多瑙河盆地,並一度攻入了義大利,這一事件的連鎖反應就是逼迫多瑙河流域的各部族為躲避匈奴人,只得向西羅馬腹地進軍,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攻陷了西羅馬帝國的首都羅馬,西羅馬帝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
  • 匈奴人到底去了哪裡,蒙古是匈奴的後裔嗎?
    第二次是東漢時代阿提拉建立的橫跨歐亞的帝國,南北朝以後,匈奴已經在中國消失,唐朝時期,有一支匈奴的分支突厥,後來被唐朝所滅。好了,下面我們就來簡單的介紹一下,匈奴的興衰歷史。匈奴的起源這個要一竿子指到黃帝、炎帝時期了。
  • 匈奴是中國人?匈牙利人稱匈奴是其祖先!
    中國社會科學院吳銳出版的新書《中國上古的帝系構造》中,也引用了詳盡的史料和文獻,通過一些考古學證據,從另一個層面研究分析司馬遷所記載匈奴本源是否可信,分析認為匈奴人也是中國人,是華夏族的一支分流。既然如此多的學者都認為,在中國歷史上這個頗具神秘色彩的民族,和我們華夏族是同根同源,是「兄弟」關係,那麼千餘年彼此的攻伐掠地,戰爭的恩怨,或許也只能算是自家兄弟的「內訌」。
  • 被西方人稱為白匈奴的嚈噠汗國,如何在巔峰時期被分而滅之
    西方人對兩次遊牧民族的西進是感到震驚的,將他們稱為「黃禍」「上帝之鞭」。不過,歷史上還有另外兩支亞洲的遊牧民族對西方形成了很大的衝擊,分別是嚈噠和突厥,其中嚈噠被西方人稱之為「白匈奴」。本文就介紹嚈噠的興起和衰亡。一、嚈噠的崛起:成為了貴霜帝國的繼承者嚈噠(yàn dā)古代中亞一個神秘的民族。
  • 大月氏、白匈奴,二個草原遊牧民族是如何折騰印度的?
    在中亞,大月氏人徵服了北巴克特裡亞王國,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並驅使當場當地的塞族人向印度河流域遷徙,從而對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形成巨大的軍事壓力。在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張騫奉命出使西域(漢武帝時期),就發生在大月氏人徵服了北巴克特裡亞之後不久。當時張騫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聯合大月氏人夾擊匈奴。但是,當張騫到達大月氏後,大月氏人在當地已經站穩腳跟,不願再摻合匈奴和漢人的事兒。
  • 劉邦為什麼打不過匈奴?漢武帝又是因何才能打敗匈奴的呢?
    劉邦打匈奴同漢武帝打匈奴是兩回事兒,劉邦是威懾,漢武帝是降服。所以,主觀意識的不同,決定了戰爭結果的差異。劉邦對匈奴的戰爭如果不是韓王信投降匈奴,劉邦也不會對匈奴動武,原因很簡單,他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
  • 匈奴最後的利箭
    這些習俗談不上文明,但後人不得不承認,匈奴人擁有某種罕見的品質,他們徵服了亞洲草原,掃蕩了小半個歐洲至少就是證明。我們不清楚他是否如同傳說,親手斬殺了許多親族,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的舉動得到了各方面的配合和響應。 布萊達在臨死前,想必會為這個兄弟的野心而震驚。此時的阿提拉已成為一個權力的怪物,歐亞大陸的每個角落都遍布著他的追隨者和黨羽。在這個過程中,完備的智囊團夥為其決策提供了眾多幫助,其中最著名的是奧格納修斯和斯克塔斯,他們都是希臘化的野蠻人,也是匈奴王最信任的人。
  • 匈奴單于冒頓的理想國
    在很多文藝作品中,我們都能看到被移花接木的「冒頓的臉譜」。一部號稱「正劇」的清宮大戲裡,為表現準噶爾首領的兇暴,便將冒頓殺父奪位的橋段完全照搬。  從漢民族的視角來審視匈奴,他們是野蠻、落後的代名詞。如果站在匈奴人的角度來審視他們的生存環境和歷史命運,你或許會發現,這只是一群風俗習慣與我們大相逕庭的人。
  • 匈奴人是黃種人還是白種人?
    許多人認為,匈奴人和中亞、東歐的遊牧民族接近,因而是白種人,另一部分人認為匈奴和突厥、蒙古一脈相承,是屬於黃種人。那麼到底匈奴是黃種人還是白種人呢?首先,看看中西方對匈奴民族相貌的記載。的古代文獻將白種人稱呼為「深目多須」「深目高鼻」。一般而言,北方的少數民族如果出現白種人,史書就會特別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