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就是拍背+噓聲嗎,有用的話就不用抱睡跟奶睡了。」
這個長輩都在用的方法,看似也會造成入睡依賴,其實古老的智慧流傳下來有他的道理,只是可能沒有足夠的理解使用方式。
說到改善入睡依賴的睡眠行為訓練,多數會想到「法伯法」或是「抱起放下法」。而「噓拍法」這個最原始簡單的方法,效果在改善入睡依賴肯跟達到自主入睡定沒有前面這兩種方法快速。
可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比較嚴苛的方法,也不是所有寶寶都適合用,長期要堅持更是困難。
大多數的人尋求「方法」,也可以說是「捷徑」,所以看似法伯法跟抱起放下法才是有效的方法。但是其實好好的理解方法的原理跟孩子本身,就會發現「噓拍法」真的是「最好用的方法」,今天就好好的探討一下噓拍法。
01什麼是噓拍法(原理)
噓拍法Shuch-Pat來自《實用程序育兒法》中的4S安撫法。
噓:發出噓~噓~的聲音,是模仿寶寶在肚子子宮裡的聲音,營造一個寶寶熟悉的環境來安撫寶寶。(卡普博士的5S安撫法中也有Shushing噓聲法或白噪音法)
一般認為4S或5S安撫法只適用於3個月前的新生兒,但廣泛一點來說,噓聲代表著聽覺的安撫。寶寶大一點了,噓聲可能不再有效,但是白噪音跟哄睡歌,還是非常有效果的。
柔和的聲音也是幫助孩子放鬆或是吸引注意力來達到平靜下來的方式。一般睡眠比較人可能比較感覺不到,入睡比較困難還是失眠的人聽一些白噪音跟輕音樂也會比較容易入睡。大一點的寶寶說故事跟讀繪本也是一樣的道理。
舉例來說,爸爸的打呼聲可能會影響寶寶睡眠,但實際上很多寶寶卻睡得更香,這個打呼聲幫助他們確認了爸爸的存在,讓他們睡得更安心。還有很多人在下雨天更容易入睡,睡得更香。這個就是聲音的魔力。
仔細觀察,很多寶寶在開始學習自主入睡,或是已經學會自主入睡後,在入睡前會發出「啊~啊~啊」帶節奏並平穩的聲音,其實寶寶在模仿大人哄他們睡,嘗試製造出聲音來哄睡自己。
拍:輕輕的拍背,這個提供的就是肢體上的接觸安撫。另外輕拍也會帶上輕微的搖晃(5S安撫法的Swinging搖晃,也是模仿在媽媽的肚子裡的環境)。有節奏的拍背也是幫助孩子放鬆或是吸引注意力來達到平靜下來的方式。
很多寶寶跟大人一起睡得常常會有一些小癖好,比如摸媽媽的臉還是頭髮,要靠著人睡,這些都屬於肢體上的接觸安撫。
所以拍有用嗎?必須的,坐在車上搖晃的時候是不是特別容易入睡?抱枕這個東西抱著是不是睡得特香?
就像卡普博士形容的5S安撫法就像打開寶寶的鎮靜反射開關一樣,馬上讓孩子平靜下來不再哭了。這樣的反射並沒有消失,只是沒有那麼快速強烈而已,也沒有那麼必須而已。長大成人的我們學會了自我調節,但聲音跟肢體上接觸安撫依然有效。
所以聲音的安撫(噓)+肢體上的接觸安撫(拍),在睡眠引導上我在這統稱為噓拍法,並不只是單純的噓聲加拍背。
02被我稱為「最好用的方法」的理由
理由一:適用時間最長。從出生開始就可以用,到2-3歲依然非常好用。噓聲轉變為白噪音,哄睡歌,讀故事,讀繪本。拍轉變為肢體接觸,安撫巾,枕頭抱枕,娃娃等。成人也同樣適用。
理由二:安撫力度能慢慢的調整降低,從抱著拍,到躺著拍,到手放在身上,依靠著,白噪音也可以慢慢的調小聲。平穩溫和度過,造成的哭鬧最少。
理由三:適用人群最廣,基本上只要堅持都能成功改掉抱睡奶睡的習慣,大多數人也都能接受。
理由四:最容易上手,操作簡單,也比較沒有心理負擔。(比較不會哭鬧,不會有堅持不下去的狀況)
理由五:適用範圍廣,奶睡抱睡都能改善,培養自主入睡,也能結合其他方法一起用。
除了慢一點,還真的沒有缺點。而這個所謂的「慢」,也只是單單指改變入睡習慣上。睡眠調整跟引導是一件一直需要持續的事情,即使很小就能自主入睡,大一點同樣也有可能出現分離焦慮或是拖延入睡還是其他的睡眠問題。所以以長時間來說,噓拍法才能長期實施的最好方法之一。
03失敗的原因跟注意事項
太過心急:
沒有先讓寶寶習慣噓拍,一聽說這樣好哄就嘗試,當然會失敗。
寶寶心理OS:大寫的問號???這樣是在做什麼???
平時習慣奶睡還是抱走搖的寶寶,突然轉換到噓拍,寶寶肯定會非常的混亂,完全不懂你在做什麼,完全是大寫的問號。
正確的轉換方式是,保持原來的哄睡方式,然後加入噓拍,一周之後再開始嘗試慢慢的留下噓拍。讓寶寶先把噓拍跟睡眠聯結在一起。
比如:奶睡先加入噓拍->然後奶睡剛閉上眼就停止餵奶,噓拍接上->清醒的喝完奶,噓拍哄睡。
抱走搖->抱走搖+噓拍->抱搖+噓拍->抱+噓拍->抱著不哭就躺下噓拍,哭了在抱起來->直接躺著噓拍(噓拍到睡著)->噓拍到閉眼->噓拍到平靜下來準備入睡。
要循序漸進的改變,讓寶寶慢慢的熟悉入睡的模式改變,慢慢的降低安撫力度,想一次降低太多的安撫力度,寶寶肯定不會接受的。
沒有堅持嘗試:
在嘗試降低安撫力度的時候,寶寶多少都會表現出一些抗拒。很多人在嘗試幾次之後就放棄了,覺得這樣不行啊,寶寶不按照原來的方式就是會哭。往往就是這樣的心態才會造成安撫力度越來越大,造成睡眠依賴的。
比如奶睡的寶寶在嘗試睡著前拿掉奶,由噓拍接上的時候,最容易出現反抗。如果寶寶哭了噓拍安撫不住,可以再放回奶,平靜下來再嘗試拿掉,一直重複動作可以告訴寶寶,不能再含著奶睡了,寶寶慢慢的也會懂了。
而抱睡的寶寶,在快睡著的時候放回床上(或是陪著一起躺在床上)接著噓拍最容易出現反抗。這個時候可以嘗試再噓拍一會,還是哭鬧在抱起來安撫到平靜再嘗試放下(一起躺下)。
有些改變會比較困難,但是堅持幾天一般都能有進步。
自主入睡
寶寶已經穩定習慣的能拍睡睡著後,可以開始慢慢的移除掉噓拍,來達到自主入睡。其實寶寶能躺在床上噓拍睡著,對睡眠的依賴已經比較低了,睡眠依賴頻繁醒來的情況已經比較少了。所以這一步也並不是必須,完全看個人需要。
可以同時停掉噓拍,先嘗試寶寶在迷迷糊糊的快睡著的時候就停止噓拍,然後慢慢的改成寶寶平靜下來就停止噓拍。也可以分開先停掉拍或是聲音。
04結合其他方法運用
抱起放下法+噓拍法(溫和版的抱起放下法):
睡眠儀式完了,放寶寶在床上噓拍。如果寶寶哭了就抱起來安撫,不哭了再放下噓拍。重複到寶寶能在床上噓拍睡著。
這樣就是讓寶寶很快的接受噓拍法+躺在床上入睡,快速的戒除抱睡跟奶睡,但是對入睡還是依賴噓拍,並不是抱起放下法的那種自主入睡。但是溫和很多,可以先做到這步再戒噓拍。
法伯法+噓拍法(溫和版的法伯法):
如果寶寶哭鬧不接受噓拍,則離開房間,等待一會,再回來噓拍安撫,如果寶寶不哭了,接受噓拍就留在房間。每次延長一點離開時間,直到寶寶接受。
這個對應付大一點的寶寶延遲入睡,睡前一直玩也不睡也是一個好方法。
目前我寶寶兩歲,偶爾就是進房間了,還一直玩不肯睡,玩的太久我就會問他「是不是不想睡,如果不睡覺我也不陪你睡了」。這個時候他還在那扭來扭去,我就離開房間了,讓他自己在房間哭一會我再回來就乖乖躺下了。
對「皮實」一點的寶寶,還是要硬一點。
05Joe爸爸的碎碎念
有人肯定好奇我分享這些嬰兒睡眠是不是孩子睡眠特別厲害,睡覺跟他說個拜拜,寶寶就自己回房間,躺在床上自己睡覺了。
其實並不是,我認為睡前的陪伴跟交流其實還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是看他自己的需求,睡覺的時候他會自己說要拍拍,還是要握手手,要聽故事還是聽歌。我就設定一個時間,不要鬧騰超過這個時間我就儘量滿足,不過一般他自己覺得差夠了就會把我的手推開。
所以即使我用過法伯法跟抱起放下法,都是在特定時間段,針對睡眠依賴而用,而能一直持續用的其實是噓拍法。
本文由夏天與喬原創,專注嬰幼兒睡眠引導,也分享科學育兒及親密育兒。有任何問題諮詢及交流歡迎私信,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內容圖片來自網絡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