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烏茲別克人
烏茲別克人(Uzbek),中亞地區的民族。大部分分布在烏茲別克斯坦,其餘分布在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阿富汗和中國新疆(稱烏孜別克族)。屬歐羅巴人種印度帕米爾類型與蒙古人種的混合。使用烏茲別克語,分多種方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
1、民族歷史烏茲別克一名一般認為源於金帳汗國穆斯林領袖的名字月即別汗(OzBeg 〔Uzbek〕)。烏茲別克人是較早定居此地的伊朗語民族與11~15世紀之間遷居此地的突厥各遊牧部落混合而成。前者在種族上接近塔吉克人,後者包括欽察人、卡爾魯克人(Karluk)、撒馬爾罕的突厥人(較蒙古化的部族)。16世紀初昔班尼·汗(Muhammad Shaybani Khan)領導的欽察突厥遊牧部落入侵,增加了第三個混合成分。
大多數烏茲別克人為哈乃斐(Hanafi)教法學派的遜尼派穆斯林,這一派的特點是,在沒有先例可援的情況下,可以根據個人意見斷案。烏茲別克人(尤其是城市居民)被認為是中亞最虔誠的穆斯林。文化紐帶鞏固,至今仍保持割禮、女子早婚、聘禮、宗教婚禮和宗教葬禮等習俗。烏茲別克人是前蘇聯的突厥人中俄羅斯化程度最低的民族,98%左右的人一直主張烏茲別克語是他們的第一語言。
烏茲別克人的記載最早出自《元史》(1369年),當時名月祖伯。在阿布海爾汗時代,建立烏茲別克汗國。後來朮赤系的克烈汗和賈尼別克與阿布海爾汗鬧翻而逃亡蒙兀兒斯坦,另建哈薩克汗國,而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屬於帖木兒王朝時代、烏茲別克汗國解體後一部分人隨穆罕默德·昔班尼南下,前往河中農業區定居下來,徵服了當地的撒爾塔人並與他們融合,最終形成了今天的「烏茲別克人」這個名稱。16世紀至17世紀,他們(被稱為布哈拉人、浩罕人或安集延人)來到南疆塔裡木盆地,主要從事商業活動。
烏茲別克族源是塔吉克人和突厥人。烏茲別克人有七十二部落,在錫爾河以北的哈薩克南部城市,他們佔人口的多數,在塔吉克佔人口中的1/4,在吉爾吉斯有13.8%人口,是中亞最大的民族,也是全世界第二大突厥語民族。白帳汗國未分裂時,欽察草原有92個部落,後來有70個部落到了哈薩克汗國,有些部落如克烈、乃蠻、弘吉剌,兩國都有。希瓦汗國的烏茲別克人分四部:卡伊亞特-弘吉拉,畏兀兒-康裡,昆格勒-欽察,努庫茲-曼吉特。
河中公元時代已有說突厥語的人(匈人),烏茲別克人其實是由塔吉克人與公元前後進入中亞的突厥語民族構成,喀拉汗王朝與葛邏祿人特別重要,9—12世紀,烏茲別克人主體實際上已經形成,隨昔班尼南下的欽察草原烏茲別克人只不過是最後構成階段。16世紀中葉的烏茲別克人還沒有完全定居(曾在撒馬爾罕圈地為牧場),與哈薩克人一樣吃肉喝奶(不種田地也不吃麵包),16世紀末定居化加快,17世紀河中只有他們與塔吉克人。1867年,中亞人阿古柏建立的「哲德沙爾汗國」改稱「洪福汗國」,攻佔庫車、庫爾勒,佔領天山以南的南疆。隨著阿古柏的擴張,大批烏茲別克人進入新疆,成為今天新疆一個重要的少數民族之一。有些烏茲別克人是在明代前住費爾幹納盆地與河中的維吾爾人後人,有些是受阿古柏裹挾至浩罕汗國。不同地方的烏茲別克人來源不同,一些烏茲別克人是二十世紀被同化的塔吉克人,阿富汗斯坦的烏茲別克人來自葛邏祿人和欽察人。
二、烏茲別克汗國
烏茲別克汗國[1428---1468],故又稱阿布海爾汗國,昔班家族王子阿布海爾為烏茲別克汗國創建人。
昔班是拔都的弟弟,1350年左右改名「月即別」;昔班家族王子阿布海爾為烏茲別克汗國創建人,故又稱阿布海爾汗國;1468年阿布海爾在與哈薩克人的決戰中被殺,三年後[1471年],烏茲別克人被東察合臺汗國驅散;留在阿布海爾汗國的遊牧人稱為烏茲別克人,從阿布海爾汗國分離出去的人稱為哈薩克人。
博剌克 1423—1428,白帳人,金帳汗,被逐後建。
阿布海爾汗 1428—1468,被殺,國亡
三、布哈拉汗國
布哈拉汗國(英語:Khanate of Bukhara;烏茲別克語:Buxoro Xonligi;塔吉克語:Χоноти Бухоро)是1500年至1920年間位於中亞河中地區的一個由烏茲別克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國名因16世紀中葉遷都至布哈拉(今塔吉克斯坦布哈拉)而得名,一度為強盛的中亞軍事封建王朝。1920年爆發革命,被布哈拉蘇維埃人民共和國推翻。
布哈拉汗國為中央集權封建王朝,設有比較完善的官僚機構,布哈拉的中央宮廷為王朝權力的中心,但仍保留著不少遊牧部落社會、奴隸制以及分封制殘餘。
19世紀初,其疆域除澤拉夫尚河和卡什卡河流域外,還包括今土克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斯坦的部分地區,以及錫爾河北岸、突厥斯坦城及其附近一帶,鼎盛時期還囊括了波斯的霍拉桑。布哈拉汗國原定都於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16世紀中葉遷至布哈拉。主要居民為烏茲別克人,其次為塔吉克人。居民多從事農業、牧業,其中灌溉工程較為發達。
布哈拉汗國共分為三個王朝:昔班尼王朝(1500年—1599年)、阿斯特拉罕王朝(又稱「札尼王朝」,1599年—1785年)和曼吉特王朝(又稱「海達爾王朝」、「布哈拉埃米爾國」,1785年—1920年)。
1500年,烏茲別克人首領昔班尼率兵自北進入河中地區,佔領撒馬爾罕,推翻帖木兒後裔在中亞的統治,建立昔班尼王朝。該王朝原定都於撒馬爾罕,1561年遷都布哈拉,遂稱布哈拉汗國。1505年,昔班尼奪取花剌子模,1507年,攻取赫拉特,滅帖木兒帝國。1510年,昔班尼為費爾幹納統治者莫臥兒王朝的巴布爾和波斯人的薩法維王朝聯軍所敗,陣亡於梅爾夫城。昔班尼死後,國家瀕於崩潰。1512年,昔班尼之侄速雲赤執政時,率軍在尼爾杜萬戰役中打敗薩法維王朝和巴布爾的軍隊,恢復和鞏固了烏茲別克人在河中地區的統治。在阿布德·阿拉赫二世統治時期,布哈拉汗國國勢強盛,重新徵服霍拉桑、花拉子模,奪取費爾幹納和塔什幹,並侵入哈薩克草原腹地。1598年,阿布德·阿拉赫二世死後,國內動亂,霍拉桑等地復失。
1599年,阿斯特拉罕王朝開始統治布哈拉汗國。該朝伊瑪目·庫裡在位時,加強中央集權,以伊斯蘭教法治國,政治經濟相對穩定,商業繁榮,紡織品、陶器、紙張遠銷國外。其後烏茲別克人各氏族割據勢力日漸強大,王族內訌加劇,波斯薩法維王朝、阿夫沙爾王朝、印度莫臥兒王朝和希瓦汗國也乘機頻繁入侵。蘇布汗·庫裡在抵禦外部入侵和平定內亂中取得一定成就,但汗國日趨衰落和陷於分裂。18世紀前期,浩罕(中心在費爾幹納)從布哈拉汗國分裂出去,建立了獨立的浩罕汗國。1740年,波斯納迪爾沙入侵,阿布都拉·哈茲投降,於1747年遇害。烏茲別克封建王朝逐漸重新成為波斯各個封建王朝的附屬國。
阿斯特拉罕王朝末代可汗阿布·加茲統治期間,曼吉特首領馬桑·沙·穆拉德迎娶其女,建立曼吉特王朝。在他統治期間,採用「埃米爾」稱號,實行行政和財政方面的改革,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加強了布哈拉汗國的中央政權。納斯爾·阿拉赫·巴哈杜爾統治時期,加強軍隊建設,不斷擴張領土,力圖稱霸河中地區,並多次出兵對浩罕汗國進行軍事幹涉。1868年,在穆扎法爾丁·巴哈杜爾統治時期,布哈拉汗國淪為沙皇俄國的附庸。1920年9月,當地人民和蘇俄紅軍推翻曼吉特王朝,建立布哈拉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布哈拉汗國正式滅亡。
四、希瓦汗國
希瓦汗國(1512~1920) Khiva,Khanate of 英文名稱:Khanate of Khiva,俄文名稱:Хивинского ханства延續時間:1512年- 1920年中亞的封建國家。又稱花拉子模汗國。位於阿姆河下遊的花拉子模綠洲,主要居民為烏茲別克人,次為土庫曼人、卡拉卡爾帕克人和哈薩克人,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
希瓦汗國所在的地區古代為花剌子模的領土,後花剌子模先後被蒙古帝國、帖木爾帝國和波斯徵服。1512年花剌子模綠洲居民發動起義,伊斯蘭首領方教士首領鼓動下趕走波斯總督,擺脫波斯統治,擁立烏茲別克王族伊爾巴爾斯(1512~1525在位)為汗,建立獨立的國家。即希瓦汗國。首都最初在烏爾根奇,後因阿姆河改道(約1570),16世紀末遷至希瓦(今鹹海南)。
建國初期,政局動蕩。1537~1538年間,一度被布哈拉軍隊佔領。哈吉姆汗統治時(1558~1602),汗國局勢相對穩定,在1593年復被布哈拉汗徵服。
1598年,恢復獨立。阿拉布·穆罕默德(1602~1623在位)即位之初,俄國哥薩克人兩次竄至烏爾根奇搶劫,被希瓦人民殲滅。
1622年,王子伊爾巴爾斯等發動叛亂,汗被廢,並被挖掉雙目,從此開始長時期的王族內訌及烏茲別克人與土庫曼人之間的激烈鬥爭。阿布勒哈茲·巴哈杜爾汗即位後,混亂局面結束,國勢轉強,他和他的兒子阿努沙(1663~1687在位)曾多次侵入布哈拉汗國境。
1717年,俄皇彼得一世派軍遠徵希瓦,慘遭失敗。
1740年,希瓦被伊朗納迪爾沙徵服。納迪爾沙死後,希瓦擺脫伊朗的控制,但內亂日甚。從1763年起,烏茲別克孔格勒首領掌握實權,汗成為傀儡。1804年,伊爾土澤爾(1804~1806在位)廢除「傀儡汗」,建立孔格勒王朝。穆罕默德·拉希姆汗時期(1806~1825)汗國實現政治統一,國勢日益強盛。
19世紀上半期,希瓦與布哈拉為爭奪謀夫城進行長期戰爭。與此同時,它面臨來自俄國日益嚴重的威脅。1873年,汗國淪為俄國的保護國。
1920年2月,在當地人民和蘇俄紅軍的攻擊下,汗國覆亡,建立花拉子模蘇維埃人民共和國。
1924年併入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兩加盟共和國。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