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劉若英、五月天、許冠傑、譚詠麟、郭富城這些大牌歌手之後,陳奕迅也開了線上演唱會。
「Eason的歌,能唱到心底最深處。他唱的歌詞深刻入骨,迷人,能治癒心裡有傷的人」。
陳奕迅的歌不僅有療愈人心的作用。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他還傳達著港式生存哲學和樸素生活理念,唱過「離時代遠遠,沒人間煙火」,也會唱「好想唱一首歌,見證日子怎麼過」。
陳奕迅的演唱會分日出和日落兩個時間段,兩次演出的選址都非常用心,分別選在香港尖沙咀星光大道和紅磡體育館。
至於選擇這兩個特殊時間點的用意,大概就是「愛在黎明破曉前」和「愛在日落黃昏時」吧。清晨一睜眼就能聽到Eason唱歌,傍晚時分還能續上下半場,對於歌迷而言這是何等幸福的事!
而對於演唱會為何以日出日落作為主題?陳奕迅其實有他自己的解釋:「人生是個循環,什麼心情都要去過,日月星辰都一切如常,每天都當restart,不是世界末日。」
日出場開場,陳奕迅用一首《與你常在》致敬觀眾和好友。後續演唱了《天使的禮物》《黃金時代》《太陽照常升起》《相信你的人》。
在維多利亞港,伴著清晨的海風和黎明破曉的陽光,陳奕迅動情演唱,每首歌充滿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下午場在紅磡體育館,對於陳奕迅來說更是意義非凡。因為在紅館開演唱會,是一種榮耀、也是一種傳承。從1999年在紅館舉辦演唱會《Big Live》開始,直到這次慈善音樂會,陳奕迅站在紅館演唱的次數,多到他自己都沒有仔細數過。
下半場,陳奕迅更是連唱《幸災樂禍》《你給我聽好》等7首經典曲目。
面對臺下空空蕩蕩的座椅,有網友表示,自己即便在家,隔著屏幕也準備了螢光棒。當聽到陳奕迅唱到「世事無常還是未看夠」時感慨不已。
這是香港紅館自1983年開館以來,37年間第一次舉辦沒有現場觀眾的演唱會。今年已過半,這一場演唱會的舉辦,無論對陳奕迅本人還是對於歌迷來說,都難能可貴。
在此之前,原定去年11月底舉辦的Fear and Dreams演唱會和今年的巡演,都被迫取消。眼下看來,歌迷們能如往日一般在線下觀看演唱會仍遙遙無期。
準確一點來說,陳奕迅的這場演出其實是一場音樂慈善會。
香港已將近200天沒有演唱會,整個行業受到重創,影響了數以千計的從業者。期間,協辦演唱會的通利琴行演唱會部門甚至也被迫解散。
陳奕迅作為「香港現場演出及製作行業協會」一員,在許冠傑、郭富城等前輩歌手接連在線上舉辦演唱會後,他受到啟發後開始籌備這場慈善演唱會。
此次演唱會,陳奕迅不僅沒有收取酬勞,還給行業帶來了100多個工作崗位,更是在音樂會當天設定捐款,合計將500萬港元發給協會會員。
其實,他上一次的正式巡演「EASON'S LIFE世界巡迴演唱會」還是在2016年,距離現在已經四年了。
沒想到,這次以這種形式與歌迷見面。可無論時局如何變幻,在歌迷心中,他依然還是那個會唱歌,會瘋鬧,甚至會忘詞,活色生香的陳奕迅。
時間倒回1995年,還是英國讀大學的陳奕迅,參加TVB舉辦的第十四屆新秀歌唱大賽。沒想到一舉拿了冠軍,季軍正是陳奕迅在比賽時結識的好友楊千嬅。
第二年,他就出了第一張同名專輯《陳奕迅》。封面上的他直立站著,穿著黑色緊身衣,畫著大濃妝,眼睛直視鏡頭。那時候,公司給他的定位是「小張學友」。
儘管張學友是大名鼎鼎的「歌神」,但走他的路線其實並不輕鬆。
「顏值即正義」,這一點放在娛樂圈更是成了被奉為圭臬的金科玉律。張學友能從80年代的粵語歌壇熬出頭,90年代躋身香港四大天王,憑的是硬橋硬馬的硬實力。
好在陳奕迅的功底也不弱,千禧年後他真的成了「歌神」的唯一候選人,至於能不能被扶正,這個話題還是有廣泛爭議的。
首先,看Eason自己的態度,差不多已經接受了「歌神」的稱謂。
之前參加央視節目《開講啦》,談及拒絕參加《我是歌手》,他的理由是:歌神輸了,豈不是很丟臉!
其次,老牌天王劉德華也認可Eason是新一代歌神。
參加訪談節目的時候,劉天王把陳奕迅列為繼許冠傑和張學友之後的第三位歌神,當然這只是劉天王的一家之言。
討論陳奕迅到底能不能扛起「歌神」的大旗,應該是一個很大的議題,我們就不再做延展了。作為Eason的歌迷,現在來說我更傾向於稱他「E神」。
平心而論,90年代能從四大天王「一手遮天」的香港歌壇成功突圍,除了實力這種硬條件之外,陳奕迅無疑也是幸運的。
畢竟早在陳奕迅之前,揣著「王炸」實力的呂方、李克勤、黃凱芹、杜德偉、許志安、張衛健等一大票男歌手前赴後繼的敗在四大天王的「神壇」之下。
所幸陳奕迅邁入歌壇的時候,四大天王對香港歌壇的「制霸權」過渡到了後期,天王們雖然個個如日中天,但對歌壇獎項不再像以前那樣勢在必得,甚至黎明和張學友先後高風亮節的退出頒獎禮之爭。
從1998年開始,陳奕迅迎來他唱歌事業的一個小高潮。《與我常在》《我的快樂時代》接連發行,陳奕迅算是在歌壇上站穩了腳跟。
拋開前輩歌手不說,作為歌壇新人,當時橫亙在陳奕迅面前的還有「兩座大山」,傳媒眼中的「張學友接班人」鄭中基和「終結四大天王時代」的謝霆鋒。
鄭中基和謝霆鋒都是娛樂圈裡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世家公子哥」。相較於後來被捆綁成「大陳小謝」中走偶像創作路線的謝霆鋒,鄭中基更像是陳奕迅的勁敵。
首先,偶像路線他們指定都走不通,再者,也沒法拿著創作說事,只能拿著天賦異稟的硬實力說話。
鄭中基一開始的勢頭確實很猛,比陳奕迅要猛的多。
鄭中基老爸鄭東漢掌舵的寶麗金給他餵資源,歌神張學友也甘心給他做綠葉,在香港和臺灣歌壇都積累了一定聲量之後,故事的走向出現反轉:他愛上了拍戲和攝影。
千禧年轉投英皇之後,心無旁騖在歌壇發展事業的陳奕迅迎來他的「出頭天」、成了頒獎禮上的常客。
憑藉《k歌之王》《綿綿》《打得火熱》《Shall We Talk》《單車》等一大批膾炙人口的粵語佳作奠定歌壇地位之後,陳奕迅適時接受公司的規劃建議布局國語歌市場,一首《十年》更是讓他紅透兩岸三地。
2003年,病重的梅豔芳邀請陳奕迅作為她的演唱會嘉賓,在臺上說讓大家多多照顧陳奕迅,並稱他為「新一代歌手中不可多得的具有天衣無縫聲線的歌手」。
同年,陳奕迅在臺灣金曲獎頒獎禮上打敗了陶喆、林志炫、費玉清、張學友等一眾「大神」摘得金曲歌王的桂冠。
在陳奕迅朝著香港歌壇第一「現役」男歌手進發的路上,還出現了一個小小的插曲。
2004年,香港新城勁爆頒獎禮上李克勤、許志安、梁漢文和古巨基四人先後斬獲新城勁爆歌曲獎項,歌壇地位舉重若輕的「校長」譚詠麟提出敕封「新四大天王」的倡議。
譚校長想用「新四大天王」拉動歌壇的繁榮,奈何歌迷和媒體並不買帳。
首先,新城勁爆頒獎禮本身就是香港歌壇四大頒獎禮中「注水」成分最高的一個頒獎禮,是實至名歸的「分豬肉」大會;
再者,李克勤、許志安、梁漢文和古巨基這四人,再加上校長譚詠麟,他們都是環球唱片的旗下藝人,新四大天王不如直接說是「環球唱片四大天王」。
「新四大天王」以鬧劇收場,同時香港歌壇也迎來了屬於陳奕迅的時代。自他之後,香港歌壇再也沒有出現過普世意義上的「流行天王」。
翻過了一座又一座的大山,等到陳奕迅笑傲歌壇的時候我們才發現:無敵是多麼的寂寞。
許冠傑時期還活躍著羅文、關正杰、林子祥;譚張爭霸的時候梅豔芳、陳百強也不甘示弱;張學友扛起歌神大旗的時候劉德華、黎明、郭富城同樣聲勢浩大。
捱到陳奕迅的時代,沒人出來與他爭鋒了,孤掌難鳴、高手寂寞。說到這裡,恐怕就要轉入到老生常談的香港歌壇江河日下的話題了。
我常常惋惜,歷史向前走可流行歌壇卻在倒退;又覺得很幸運,起碼親歷過、見證過。
香港的流行音樂,曾經如夢幻般閃耀,深刻地影響過整個大中華乃至東亞和東南亞的流行文化。
業界認為老牌歌神許冠傑與港樂泰鬥顧嘉輝聯手掀開了粵語流行歌壇的序幕。
今年已經72歲的歌神許冠傑,在不久前,也站出來舉辦慈善音樂會。雖然現在香港流行文化逐漸式微,但依然能看到,香港音樂人依然閃耀著的樸素人文主義情懷。
而它的輝煌時期,則是進入八十年代後,經濟的繁盛帶動了娛樂業的發展,由此進入巨星雲集的黃金時代。
八十年代譚張梅陳稱霸舞臺、九十年代四大天王獨領風騷,當然了,只有超級巨星還遠遠支撐不起歌壇的繁榮,期間湧現出來的大大小小的歌手歌星多如繁星。
他們風格各異、交相輝映,曲風和風範共同熔鑄成了我們眼裡獨具風韻的「港風」。
幸運地搭上了香港音樂產業「末班車」末班車的陳奕迅。在千禧年之後一步步走上他的巔峰,儘管音樂行業頹勢盡顯,在這個「沒有巨星產生」的時代,他成了香港歌壇的「末代歌王」。
音樂慈善會唱最後一首歌時候,他說「沒有觀眾,好怪啊」。觀眾未能到場,實屬遺憾。但對於喜歡過香港歌壇的觀眾來說,它從未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