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華州劇團秦腔現代戲《渭華星火》

2020-12-22 陝西法治網

投稿郵箱:3125136050@qq.com

看新編秦腔現代戲《渭華星火》之淺談

作者 楊民社

2020年12月8日,暮色靄靄,寒冬的夜晚降臨了大地。華州區劇團新排演的大型現代秦腔戲《渭華星火》在渭南大劇院上演了,雖然寒風料峭,但劇場內座不虛席。

我隨著退休的前任華縣副縣長郭玉賢等幾位老領導一行走進劇場的時候,離開演的時間已經剩下幾分鐘了,舞臺上懸空的一行紅色大字「同志們趕快踏著先烈的鮮血前進啊」,進入眼帘。兩旁的字幕上打出了「渭華星火」一下子把人帶進了華州高塘1928年4月的烽火歲月。

《渭華星火》劇照 秋颯攝

時隔一年,華州區劇團從《大將郭子儀》馳名華夏,今天再攀高峰把現代戲,渭華星火搬上舞臺,讓我為之一陣,晚7.30分渭華星火正式開演,人都說現代戲難演,如何如何,音樂響起,渭南大劇院所有的目光一起跟上了舞臺!

渭華星火通過「闖關」「點火」「搬兵」「除奸」「誓師」等情節,塑造了劉景之、唐威、許耀中、薛自爽、何九叔、玉蘭等為代表的藝術群像。譜寫了一曲共產黨人在革命處於低潮時堅定信念、不怕犧牲、英勇奮鬥的英雄讚歌。

《渭華星火》劇照 王新記供

編導難得,費盡心血經過多少不眠之夜把這些共產黨人的形象搬上了舞臺,給了後來人星星之火的重塑和還原。在白色恐怖重重包圍中如何點燃,保護星星之火,拯救人民翻身得解放的歷程。我不是劇編工作者,但我能理解劇作家的艱辛,嘔心瀝血。歷史蒼茫,要在一個特別短暫的瞬間演繹一段歷史風塵,並非易事,但編導成功了。把一個時期的烽火歲月鎖定為一段故事,用一個瞬間向天下交代,引動所有共鳴,不是一般所為!

《渭華星火》劇照 秋颯攝

演員水平難得,新戲的表演,不能做假,每一個舉止表演都雪亮晶瑩,暴露在觀眾的眼前,不像古裝戲哪樣可以修飾藏匿。現代人演現代戲,現代人看現代人演戲,一個動作設計,一個眼神一個表演不到位,觀眾都清清楚楚。都可能對整個演出過程造成影響。在渭華星火中我們能看得出華州區劇團從上到下的認真,各種角色配合完美,尤其飾演劉景之的演員把握,表演,唱腔都很到位,把一個播火人的形象表演得淋漓盡致,把共產黨與人民的魚水之情活靈活現的搬到了舞臺!

這部戲收到了和超過了預期的演出效果,革命先烈是鮮活的,情節是生動的,故事是緊奏的。兩個小時的演出觀眾席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不少人心情激動,熱淚滿眶。對我們現在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紅色愛國教育,不失一齣好戲!

《渭華星火》劇照 王新記供

演出結束了,我們一行在熱烈的議論中踏上了歸程,有的人把渭華星火比作杜鵑山,有的人說劉景之就是劉志丹,有的人想起了葉挺的囚歌,有的人談到了江姐,還有,還有。成千成萬的革命先烈,他們都是共產黨人的代表,為人民翻身求解放,前赴後繼……。議論的聲浪超過了汽車外的寒風,到站了也忘了下車,這個冬夜沸騰,令人心碎!

原文來源: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楊民社

整理編輯:華州文史薈萃

作者/來源:華州文史薈萃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

相關焦點

  • 秦腔現代戲《渭華星火》座談會召開
    三秦都市報-秦聞訊(記者 夏明勤)作為「西部及少數民族地區藝術創作提升計劃」重點原創劇目支持項目,12月9日,渭南市華州區劇團排演的秦腔現代戲《渭華星火》座談會在渭南召開,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陳夢榆出席會議並講話。
  • 大型秦腔現代戲《渭華星火》在渭南大劇院隆重上演
    7月9日晚,華州區文化和旅遊局又一秦腔力作《渭華星火》在渭南市大劇院隆重上演,近千名觀眾現場觀看了本次演出。本劇是以「渭華起義」為素材而創作一部大型秦腔現代劇。記者從市文化和旅遊局了解到,《渭華星火》是華州區文化和旅遊局實施文藝精品工程以來,打造的第二部展現渭南風採、講好渭南故事、樹立渭南文化品牌的大型秦腔劇目,該劇已被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納入2020年全省重點劇目創作計劃名單。
  • 新編秦腔現代戲《好人平安》成功首演
    由灞橋區委、區政府主辦,區文明辦、扶貧辦、文旅體育局承辦,陝西藝術職業學院協辦;西安市灞橋區三友演藝團出品的大型秦腔現代戲《好人平安》首演儀式7月14日晚在慶華工人文化宮成功舉行
  • 脫貧攻堅|大型秦腔現代戲《好人平安》首演儀式在灞橋啟幕
    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為廣大群眾提供優質文化產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脫貧攻堅貢獻「扶志」力量,7月14日晚,由灞橋區委、區政府主辦,區委文明辦、區扶貧辦、區文旅體育局承辦的大型秦腔現代戲《好人平安》首演儀式在慶華工人文化宮成功舉行。
  • 【灞橋•脫貧攻堅】文藝助力脫貧攻堅|大型秦腔現代戲《好人平安...
    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為廣大群眾提供優質文化產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脫貧攻堅貢獻「扶志」力量,7月14日晚,由灞橋區委、區政府主辦,區委文明辦、區扶貧辦、區文旅體育局承辦的大型秦腔現代戲《好人平安》首演儀式在慶華工人文化宮成功舉行。
  • 夢桃精神 代代相傳 大型秦腔現代戲《織夢人》創作座談會西安舉行
    12月11日,大型秦腔現代戲《織夢人》在陝西省總工會召開創作座談會,這也標誌著這部由西演·西安易俗社創排的主旋律大劇,正式投入創排階段,該劇將用秦聲秦韻,在舞臺上,唱響「夢桃精神 代代相傳」的楷模之歌。
  • 「視點」定西,秦腔成長的地方
    定西市大眾秦劇團負責人李亞文,從娃娃時就喜歡秦腔,後來上學時也一直保持愛好。2005年,他斥資成立劇團,走上了戲劇創排演出之路。「我愛了一輩子,會唱,還能敲鼓。現在還演出著呢,昨天晚上剛演出《狸貓換太子》的後本。」1月4日,李亞文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經營著40多人的劇團,15年來,李亞文排演的戲很多,僅新創劇目就有四五部。
  • 大型秦腔現代戲《青青我心》感天動地猶似我心
    由青年編劇張慕瑤編導,漢中三秦劇社原創的大型秦腔現代戲《青青我心》,幾經打磨一路過關斬將,躋身陝西省第九屆藝術節展演劇目,於11月15日該劇在漢中紅星劇院傾情演出。其扶貧攻堅鮮明的主題,和詩情畫意唱詞唱腔,深深地吸引和打動了觀眾的心。
  • 民間劇團戲韻悠長 服務基層根植沃土
    我算了一筆帳,河南約有民營劇團2000個,一個劇團一年演200場戲,整個河南一年就是40萬場戲,每場戲有1000名觀眾,一年就能服務觀眾4億人次,為基層精神文明建設、活躍鄉村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貢獻。」前不久,中國劇協第二屆民間職業劇團優秀劇目展演在河南省鄭州市舉辦,中國劇協副主席、河南省劇協主席李樹建談到河南民營劇團在滿足基層群眾文化需求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時,驕傲地說。
  • 名西劇團:一年過來春已至,莊戶劇團鬧新春!
    名公社區新春娛樂晚會前身是名公劇團,名公劇團雛形起源於民國,發展於建國後。早期名公劇團,由名公村鄉土藝人發起組建,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1983年,名公村分為名東、名西、名南、名北四村。由於名公村戲臺位於名西村村委一旁。故而沿襲了此傳統。近年來,伴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演變為名公社區新春娛樂晚會。脫胎於歷年劇團以戲劇為主的表演形式,融合創新,融入現代廣場舞。
  • 周劍:不忘初心感恩前行|趙氏孤兒|秦腔|周劍|秦腔劇院|高義龍|下河東
    主工鬚生、紅生2004年入陝西省藝術學校鹹陽分校開始學藝啟蒙恩師張臘梅畢業後進禮泉縣劇團又得高義龍提攜和指點曾任禮泉縣人民劇團團長2015年調入寧夏秦腔劇院演出劇目主要有《下河東》《葫蘆峪》《斬黃袍》《法門寺》《回荊州》《趙氏孤兒》《忠保國》
  • 秦腔《梨花獄》女皇錯斷梨花案
    秦腔《梨花獄》女皇錯斷梨花案 新編秦腔歷史劇《梨花獄》 朱文藝根據王傑夫劇本移植 三原縣劇團1983年排演
  • 《裝臺》火了!刁大順手機鈴聲的秦腔曲子是?
    秦腔起於西周,源於西府,形成發展於秦,西周的都城在鎬京和豐京,也就是今天西安的西南,西府是今天陝西的寶雞岐山地區,秦都位於陝西的鹹陽;這幾個地區都是陝西地區,可以說,秦腔的根就在陝西這片土地。秦腔的語言都是關中一帶的方言,陝西方言粗獷而豪放,發音重,擲地有聲,這樣的語言才能將秦腔的腔調韻味表達出來!
  • 王麥蘭:與世無爭的秦腔藝術家
    王麥蘭:與世無爭的秦腔藝術家 王麥蘭 生於1939年 陝西三原人 秦腔旦角名家
  • 秦人割捨不斷的秦腔 到底有多美?
    秦腔有多美?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過往的生命裡秦腔早已是我割捨不下的回憶中,某個夏天從架在樹杈上的大喇叭裡飄出的鏗鏘旋律。它本身就是鄉味和鄉情。是沉澱在廣闊土地上最入輒的情感寄託和所有原生民眾揮之不去的精神烙印。
  • 劇團發展應堅持原創、復排、移植劇目三者並重
    姚 欣  劇團是靠豐富的劇目和廣大的觀眾群而得以生存發展的。目前,我國許多劇院團,包括省市以上的重點院團,日常輪流上演的劇目卻並不是很多。這不利於劇團更多地佔領演出市場,滿足觀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利於培養年輕的新觀眾,開發潛在的演出市場,也不利於劇團自身生存發展和藝術繁榮的需要。
  • 盤點34名獲得梅花獎的秦腔演員
    在中國數百個劇種風格各異,秦腔無疑是最粗獷豪放的劇種之一。秦腔發源於陝西省,之後迅速流傳到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區,而且迅速流傳到了江南,乾隆時期廣東地區就有關於秦腔的記載。秦腔的角色體制有生、旦、淨、醜四大行當,各行當還分多種,統稱為「十三頭網子」。
  • 《主角》:陳彥,秦腔一聲吼,悲涼遍地走
    《主角》:陳彥,秦腔一聲吼,悲涼遍地走《主角》的主角,是一位女性秦腔演員。戲曲這個古典行當,在影視和流行音樂的雙重衝擊下,正如嚴肅文學逐漸讓位於網絡文學,日漸式微,淪為小眾。對秦腔的了解,僅限於《還珠格格》裡皇后娘娘的演員,戴春榮女士,曾經是一位秦腔演員,頗有一番風韻。《主角》描述了一位戲曲演員和她所在劇團幾十年的浮浮沉沉,作者陳彥是業內人士,將戲曲的臺前幕後都有滋有味地融進了書裡,那書裡描繪的秦腔絕技,吹火,就不得不去看看了。
  • 旅行文化探尋:秦腔和蘭州鼓子
    在古城蘭州眾多的地方戲中,秦腔和蘭州鼓子最有特色。·秦 腔·秦腔,又名秦劇、梆子腔、桄桄亂彈,是甘、陝地區影響較大,廣為流傳的一個地方戲種。色源於甘、陝民歌俚曲,早在元末明初就獨樹一幟。秦腔表演藝術豐富多彩,有一些特技絕招,如耍翎子、搖帽翅、甩梢子、彈鬍子、亮靴底,以及扇子、水袖,綢絹、吹火、變臉、耍牙等。秦腔的行當分為生、旦、淨、醜4行。男角扮演的生行,又按年齡、性格、特長,分為老生、小生、武生3類;女角扮演的旦行,又分青衣、花旦、老旦、刀馬旦等;淨行都畫有臉譜,俗稱「花臉」;醜行多數鼻子上塗有白粉,故又叫「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