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八部》一書中掃地僧以"解圍之神"的身份突然降世,化解了藏經閣內數十年的大恩怨,更說了一大套佛法道理,勸得蕭遠山、慕容博真正出家。眾所周知,金庸先生是信佛的,所以掃地僧的言論就能代表金庸的觀點嗎?答案是否定的,掃地僧雖是金庸筆下近乎神佛的人物,但某種意義上也是一個"敗筆",是金庸在藏經閣劇情裡,收不住了,有些強行機械降神的產物。
《天龍八部》一書,雖是金庸極其優秀的長篇作品,但是這部書的設定過於宏大,金庸有些收不住了,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挖了很多坑沒能及時填上,如果看連載版,會感覺的更明顯。起初設定三善四惡乃是武林至尊,四惡便是四大惡人,三善到書完結都不知道是誰,而這部書的中途寫到一半,金庸又出國旅遊,讓倪匡代筆了幾萬字,金庸在情況下往下繼續寫,到了少室山大戰本該是所有的明線、暗線都收束的時候,金庸有些收不住了,最後機械降神,讓掃地僧這麼一個絕對強勢的高手出場,結束了爭鬥,這才是掃地的真實人物作用。
所以說,金庸雖然寫了掃地僧的許多言論,並不代表他就認同,我們看掃地僧的佛學理解是怎樣的?
豈知居士來到藏經閣中,將我【祖師的微言法語、歷代高僧的語錄心得】,一概棄如敝屣,挑到一本《拈花指法》,卻即如獲至寶。昔人買櫝還珠,貽笑千載。兩位居士乃當世高人,【卻也做此愚行】。"
掃地僧認為慕容博不看他祖師的微言法語、歷代高僧的語錄心得,是一種愚行。
實際上金庸的書外訪談是怎麼講的呢?
《俠客行》後記:
大乘般若經以及龍樹的中觀之學,都極力破斥煩瑣的名相戲論,認為【各種知識見解,徒然令修學者心中產生虛妄念頭,有礙見道】,因此強調「無著」、「無住」、「無作」、「無願」。邪見固然不可有,正見亦不可有。《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皆是此義。
金庸在後記中推崇的佛學觀念是,很多知識見解,反倒可能讓人著相,有礙見解,莫說是少林寺歷代高僧的語錄心得,就算是如來的說法,亦是"皆不可取",當然這裡屬於比較誇張的說法,然而掃地認為七十二絕技之於歷代法師的見解才是"珠",七十二絕技是"櫝",足見其佛學修為不過爾爾。
事實上金庸不止一次強調上述的觀點,金庸在一九九四年十月二十七日演講後回答北京大學生時說:
我寫《俠客行》,是佛教思想中有一種想法:世俗的學問對領悟最高境界可能有妨礙。【中國禪宗參禪的目的就是力圖擺脫現成的觀念】,尤其是邏輯和名詞的觀念。佛家理論說,摒逐世俗的觀念,有可能領悟更高一層絕對的觀念。
"中國禪宗參禪的目的就是力圖擺脫現成的觀念",這是金庸對禪宗的認知,而少林寺毫無疑問屬於禪宗。
據禪宗歷來傳說,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說法,手拈金色波羅花遍示諸眾,眾人默然不語,只迦葉尊者破顏微笑。釋迦牟尼知迦葉已領悟心法,便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法門,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禪宗以心傳頓悟為第一大事,少林寺屬於禪宗,對這"拈花指"當是別有精研。
說的不客氣一些,掃地僧的佛學水平之差,低到了連禪宗參禪的目的都不知道,也只有如此,才會出現把歷代祖師的微言法語、歷代高僧的語錄心得當做寶的情況,這種情況的發生,也屬於金庸為了劇情需要不得不拋棄邏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