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來了,
他來了,
他帶著火鍋走來了~
川蜀的麻辣火鍋、
北方的羊肉火鍋、
南方的潮汕火鍋……
老北京火鍋講究炭火銅鍋,「銅鍋一盞、清水一碗、姜蔥兩三」是老北京涮羊肉的口訣。
吃涮肉的順序也有講究。最正宗的順序是先涮百葉,再涮肉,羊肉涮的時間不宜過長,基本上變色就可以了,否則就不鮮嫩了。最後是涮菜,大白菜、凍豆腐、粉條都是必不可少的。
麻醬作為必不可少的蘸料,配上豆腐乳、韭菜花、香菜、蔥花等,就著糖蒜吃,香嘿~
切牛肉醃牛肉,清湯鍋裡下滿牛肉片,蘸上麻醬、韭花、豆腐乳搭配的醬是兒時的記憶。最近幾年還有全牛鍋、海鮮肥牛鍋等上線,湯底也從清湯演變出多種湯底,但牛肉吃到飽的感覺,爽!
同樣是炭火銅鍋,新疆土鍋子就像隔壁實在的二大爺,滿滿當當給碼一大鍋。以牛骨頭和豆腐做鍋底的土火鍋加上豆腐皮,丸子,加沙,寬粉之後,味道更升一個臺階,火鍋裡的湯喝起來就是滿口濃鬱清香,越喝越香越濃鬱。
煮完喝勺湯,肉香酸菜香融為一體,東北酸菜汆白肉也不挑蘸料,與醬油加蒜泥,麻醬豆腐乳等搭配都好吃。
據說,皇帝去尚書府做客,嘗過一品鍋後龍顏大悅,賜名「一品鍋」。
梁實秋就在《胡適先生二三事》中寫過:「一隻大鐵鍋,口徑差不多有一尺,熱騰騰的端上來,裡面還在滾沸,一層雞,一層鴨,一層肉,點綴著一些蛋皮餃,底下是蘿蔔、青菜,味道好極了。」菜酥爛,肉馨香,從上到下一層一層的吃,漸入佳境。
一份椰子雞現開兩個椰子,椰青+椰肉+兩片姜,如此鍋底就有了。雖然簡單,但是體現的卻是食物最原始的味道。雞肉和椰子的融合讓湯底升華到了另一個層次,清爽鮮甜中帶著肉香,吸收了椰汁精華的雞肉更加爽脆滑嫩,完全感受不到雞油的肥膩感。
輕輕一蘸,雞肉就擁有了小米椒的辣、青桔的酸,沙姜的香還有醬油的鹹,多重味道在口腔裡一起綻放,這種滿足只有椰子雞才能做到。釀酒的酒糟發酵而成的酸醋做湯底,涮煮海魚、海菜、肉類等。糟粕醋火鍋的蘸料叫什錦醬,用小青桔、小米椒、蒜末做蘸料,混合出一種酸甜辣中帶著淡淡酒香的奇妙口感,流口水了!火鍋分成九宮格也是重慶人的先例,邊邊油重一些,需要長時間煮熟的安排在邊邊慢慢煮,中心格子用來涮煮速熟脆爽的食材,是重慶老餮們熟練掌握的涮鍋要領。香油味碟是重慶老火鍋的標配,香油包裹住辣味,減少了對腸胃的刺激。同屬辣省範疇的四川火鍋,卻和重慶火鍋有著不同的性格。四川人最大的妥協是吃鴛鴦鍋,或中間白鍋四周辣鍋;蔬菜放白鍋,肉類放辣鍋,口感巴適更重要。鍋底一般用植物油(菜籽油等)做底油,蘸料也相對多樣性,原湯、油碟,嫌不夠辣的還可以來個幹碟。菌菇本就鮮美,一鍋菌菇味道更是妙不可言,配上臘肉火腿,想把湯全部喝光!
酸湯魚火鍋來自貴州,酸湯一般由米湯自然發酵,佐以木姜子、糟辣椒、毛辣果製成。「魚」是酸湯魚火鍋的主角,切好的魚肉下鍋涮個幾分鐘後,吸收了鍋底的酸辣味,酸酸的口感越吃越開胃。來自黔東南的牛癟火鍋,算得上是名副其實的黑暗料理,只有真正的勇士才敢於嘗試貴州牛癟火鍋。「癟」是在宰殺牛羊時,把牛胃及小腸裡未完全消化的雜物取出,擠出其中液體,在烹製牛羊肉將熟時,放入適量,佐之以花椒、生薑、陳皮、香草等輔料。入口之微苦味,飯後才知菜香味。清水打邊爐算得上是冬日裡的家常菜,清水下鍋涮菜涮肉,少許蔥姜陳皮作伴,也有用雞湯、豬骨湯、粥、豬肚雞等做湯底。適合打邊爐的食材很多,海鮮、雞肉、牛羊肉、牛肉丸、髮菜丸等都是打邊爐裡的常客,味道清淡之餘又能吃出新鮮食材的甜味,先葷後素依次下鍋,醬油、耗油等是打邊爐最佳伴侶。豆撈諧音「豆撈」,撈錢撈福撈財,邊吃邊收穫福氣。是以清淡湯底為主,涮菜多以海鮮為主,清淡的湯底不會掩蓋海鮮的原味。只有在潮汕火鍋中,才會發現涮牛肉竟然可以細分到如此多部位,匙仁、脖仁、吊龍、胸口油、五花趾...看似清湯的湯底其實暗戳戳的用牛骨和南姜熬了幾個小時,用剩餘的牛肉手打成肉丸,在不間斷的四十分鐘內反覆捶打上千次,丸子煮熟後彈性十足。火鍋中含有的脂肪和膽固醇含量都比較高,口味也很重。但是只要你避開食材的雷區,火鍋放心吃喲!
除了蔬菜這個總體安全的選擇,其他的各種火鍋食材該怎麼選呢?清湯鍋底是所有火鍋湯底中含脂肪較少的,是清淡的最佳選擇。如果實在喜歡麻辣口味的火鍋湯底,可以點一個合適的鴛鴦鍋。
此外,火鍋湯內可以放一點連皮生薑,生薑可以散寒、調味,而姜皮則性辛涼,有很好的袪火除熱作用。
蘸料選擇很多,常見的沙茶醬、芝麻醬、花生醬,脂肪和鈉都不低。從控制熱量的角度,不如用新鮮的調料,比如芹菜末、小蔥、香菜、蒜末、鮮辣椒;加兩勺白湯、一點醋;覺得不夠香,可以來點熟芝麻或者花生碎。
海椒乾料這樣直接蘸著吃也可以,但是對腸胃刺激比較大。水產和紅肉這兩類肉品放在一起討論:魚蝦等水產類的脂肪含量都不高,肥牛肉和肥羊肉都是高脂肪的肉類,脂肪含量最高可達
35%以上,這類脂肪的飽和程度比起其他肉類來說,是相當高的,裡面也含有大量膽固醇。熱量最高的火鍋食材是什麼?猜肉的都去面壁,火鍋中熱量最多的當然是各類丸子。
如果實在無法捨棄丸子,可以選擇魚丸、蝦丸為主,海鮮油脂比較少,熱量也相對比較低。但需要注意的丸子/魚製品,鈉含量都不低哦~
比較肥的是豬腦、肥腸。豬大腸的脂肪含量
大於10%;毛肚、百葉(胃)、黃喉(大血管)則都是高蛋白低脂肪的食材。
除此之外,鴨血中鈉含量也不容小覷。因為做血豆腐的時候,一般要加鹽血才能凝結。所以,儘管鴨血熱量低,也建議大家淺嘗輒止。
豆製品也可能是熱量炸彈——油麵筋、油豆腐這些豆製品,表面是「豆腐」,其實本身熱量、脂肪含量都很高,還特別吸湯汁,所以殺傷力很大,還是少吃為妙啊。
還有一些叫「豆腐」但不是「豆腐」的火鍋食材。
比如魚豆腐,作為魚糜製品,加了植物油、澱粉等,營養成分跟魚蛋差不多,其鈉含量也是很高。
所以乖乖選擇不容易吸汁的豆乾或者傳統豆腐,既營養又不會有太多負罪感。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內容部分來源於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