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宮果然有龍!安順市龍宮鎮發現古生物化石群

2020-12-17 瀟湘晨報

誰說龍宮無龍?

近日,來自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112地質大隊大隊長宋繼偉、貴州旅遊地學研究院院長陳明華、安順市自然資源局地災中心主任柏成彪、IP島科普教育研究院專家周遠洋等一行。

來到安順市黃果樹管委會龍宮鎮下苑村一座山上,考察了當地發現的龍、腕足類、珊瑚類等古生物化石群。

發現兩條清晰龍化石

專家在山上看到,在一塊多年前被開採出來的石板面上,有兩條身體交叉的龍樣化石。

這塊石板呈近似長方形狀,最長處約2米,最寬處約1.5米,石板上一條龍化石為橫向,一條為縱向。兩條龍身體交叉,一條呈仰狀,一條呈趴狀。

考察人員用水將石板衝刷乾淨,再用毛巾將水擦去,龍化石的面貌更加清晰了。

龍化石的肋骨、脊椎骨、頭骨、尾骨等清晰可見,龍身彎曲的形狀很是美觀,是難得一見的地質遺蹟奇觀。

據112地質大隊前期調查人員調查,將這兩條龍編為Ⅰ、Ⅱ號,靠西側(趴狀者)為Ⅰ號龍,東側(仰狀者)為Ⅱ號龍。Ⅰ號龍化石長約1.2米(頭部未出露),Ⅱ號龍化石長度約0.8米(頭部未出露)。

據附近一居民介紹,發現龍化石的山體,是30多年前他家建房時開山採石的地點,當時曾發現很多石塊上存在與魚、壁虎相似的圖案,但由於不知道這些有圖案的石塊是什麼東西,沒有重視,都被打碎來修房子了。

據112地質大隊調查人員劉剛介紹,這處化石群的最初發現,是2020年8月13日。

當時,112地質大隊生態環境院在開展地質災害大排查工作時,調查人員劉剛、鮑淼、林權富、楊光祥、何騰躍等,在黃果樹管委會龍宮鎮下苑村一座山上發現了這處龍古生物化石,初步分析屬古生物化石的重大發現,並立即上報安順市自然資源局。

8月14日,貴州省自然資源廳組織古生物專家組匯同安順市自然資源局、112隊地質大隊相關人員共同前往現場調查核實。

經古生化專家初步鑑定,該化石出露於三疊系中統青巖組地層中,距今約2.4億年,較關嶺新鋪生物群尚早約0.3億年,初步認定為海生龍幻龍化石。

另發現多處古生物化石點

據了解,為進一步發掘該古生物化石的科研價值,更好地保護這處古生物化石,112隊地質大隊成立了專業的地質調查小組。

在收集前人的地質資料和科研成果的基礎上,對以往的資料進行分析,對該龍古生物化石地點及其周邊開展了1:10000地質調查、1:1000實測剖面取樣等工作,了解該處龍古生物化石賦存層位、產出狀況等,提出龍古生物化石賦存區域,為下一步古生物化石科研與保護提供依據。

化石群距離安順市中心約6公裡,海拔約1300m,附近有花安高速、007縣道通過,交通較方便。

化石群位於龍宮景區附近,該地集溶洞、峽谷、瀑布、峰林、絕壁、溪河、石林、漏鬥、暗河等多種喀斯特地質地貌景觀於一體,是喀斯特地貌形態展示最為全面、集中的景區,被譽為「天下喀斯特,盡在龍宮」。

據112隊地質大隊調查人員林權富介紹,2020年8月19日至9月2日,112隊地質大隊還在當地進行了野外調查,在化石點周邊數平方公裡範圍內,對含龍古生物化石層位及各古生物化石點進行實地調查。

共調查了64個野外地質點,取樣18件,其中發現1處凝似龍古生物化石點、2處疑似雙殼等古生物化石富集點。

當天,專家在龍化石點附近,發現疑似龍化石點多處,還發現許多類似骨骼的化石,以及許多雙殼類、腕足類、珊瑚類、植物類化石。

專家認為,這兩條龍化石的發現,填補了中三疊紀黔南凹陷區海生爬行類生物演化的空白,對古生物演化過程及地史事件、氣候演變研究等方面意義重大,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

龍化石是如何形成的?

此處龍化石的形成成因是怎樣的?

據專家分析,調查區龍化石產於中三疊統青巖組上部一套薄層泥灰巖中,龍化石順層產出,嚴格受層位控制,在中三疊世,調查區處於臺地前緣斜坡相,在斜坡相可能存在島嶼或臺緣礁灘,島嶼附件的一定面積的淺水區,該淺水區域水體養分充足,適合生物大量繁殖。

大量繁殖的生物,為水生爬行動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導致了該區域水生爬行生物的繁盛,當水生爬行生物死亡後被保存下來形成了化石。

通過本次調查工作,初步查明調查區地層層位、地質構造、龍化石保存層位、產出狀況等;新增龍化石點1處,疑似龍化石點2處,腕足類、貝殼類多處。

通過調查,獲得了調查區龍化石地層出露位置第一手現場資料。通過獲得的資料進行分析,總結了調查區的貴州的形成原因以及區內尋找龍的標誌,為今後在調查區內開展尋找龍化石工作提供依據。

據了解,由於本次調查工作時間緊、任務重、植被覆蓋較嚴重、露頭差、路線跨度長,本次調查工作未能將含龍化石層圈定,標誌層也還未完全確定。

今後加大工作力度,動用相應的工程技術,揭露更多的龍化石保存層位,預期會發現更多龍化石。

專家預判,從目前情況看,在一塊石頭上就出現兩條龍,另有多處發現龍的骨骼,說明這一帶當時是有較大的龍群體存在,那麼在未揭露的地層中,可能會有較多的龍化石存在。

目前,112隊地質大隊已經編制完成並提交了《貴州省安順市龍宮鎮玳瑁山古生物化石群地質調查報告》,對今後加強調查區古地理、古構造、古沉積環境的研究,詳細分析調查區龍的形成成因,為調查區內龍的調查、開挖、保護等工作提供理論依據。

未解之謎還有待專家研究論證

據專家介紹,貴州龍是地球上最原始的爬行動物,兩棲於濱海環境,屬蜥鰭類。

生於中生代三疊紀中期,距今已有2.43-2.31億年。

貴州龍化石,是20世紀50年代在貴州省發現的,故名「貴州龍」。其特點是頸長探出,頭近三角形,眼眶大而圓,四肢細長,前肢比後肢稍粗,爪短,體型酷似現代爬行類的蜥。其體長10-30cm,體雖小卻是龍族的祖先。

貴州龍生活在中三疊紀,現在的貴州興義一帶當時還是一片澤國,這裡生息著一種小型幻龍——貴州龍。

它小腦袋、長脖子,身體寬扁,很像後來出現的蛇頸龍。它四肢仍保留趾爪,能像鱷魚一樣匍匐前行。

它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水裡,寬大的腳掌及細長的尾巴很適於在水中遊泳。與其他幻龍一樣,貴州龍也喜歡吃魚及小型水生動物。

據了解,目前發現的龍類化石很多,有恐龍、貴州龍、魚龍、幻龍等種類。

至於龍宮鎮下苑村發現的這些龍化石,由於兩條龍化石的頭部均未出露,因此從外觀上還不能判斷其屬於哪一種龍類化石,還需有關專家作進一步研究考證後才能作出結論。

目前112隊地質大隊已經編制完成並提交了《貴州省安順市龍宮鎮玳瑁山古生物化石群地質調查報告》,對今後加強調查區古地理、古構造、古沉積環境的研究,詳細分析調查區龍的形成成因,為調查區內龍的調查、開挖、保護等工作提供理論依據。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賈華

編輯 羅鎮武

編審 李中迪 廖波

「雙十二」過後,快遞紙箱要去哪兒?貴陽市民、快遞站這樣說……

來自蒙古國的羊兒開箱!該怎麼吃?援鄂英雄們已經在安排了…

【來源:貴州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龍宮果真有龍!安順市龍宮鎮發現古生物化石群
    誰說龍宮無龍?近日,來自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112地質大隊大隊長宋繼偉、貴州旅遊地學研究院院長陳明華、安順市自然資源局地災中心主任柏成彪、IP島科普教育研究院專家周遠洋等一行,來到安順市黃果樹管委會龍宮鎮下苑村一座山上,考察了當地發現的龍、腕足類、珊瑚類等古生物化石群。
  • 龍宮果真有龍?貴州安順市龍宮鎮發現古生物化石群
    誰說龍宮無龍?近日,來自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112地質大隊大隊長宋繼偉、貴州旅遊地學研究院院長陳明華、安順市自然資源局地災中心主任柏成彪、IP島科普教育研究院專家周遠洋等一行。來到安順市黃果樹管委會龍宮鎮下苑村一座山上,考察了當地發現的龍、腕足類、珊瑚類等古生物化石群。
  • 龍宮出現龍了?貴州安順發現古生物化石群,「龍骨」清晰可見!
    然而就在最近幾天,我國科學家竟然在貴州的龍宮鎮山上發現了古老的生物化石群,有兩塊化石竟然與龍骨非常相像,龍宮真的出現龍了?龍化石當科學家來到這座山上時,看到了一塊石板,這塊石板是在一年多前被開採出來的,在石板的上面刻畫著兩條非常明顯的龍骨化石。
  • 貴州省發現化石群,傳說中的龍不是虛構,初次找到「龍化石」!
    從古至今關於龍的傳說數不勝數,甚至有很多人刻畫了龍的形象,一時間大家對龍的存在深信不疑,如果龍不存在的話,或許在十二生肖中根本看不到龍,不同的人對龍有著不同的看法,然而最近一段時間,在安順市發現的古化石群,或許會顛覆你對龍的認知。
  • 安順市「十佳旅遊景區」出爐
    本報訊(記者楊媛媛)9月23日,記者從安順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獲悉,經專家綜合評選出了安順市「十佳旅遊景區」並進行公示。 據悉,安順市「十佳旅遊景區」分別為:黃果樹旅遊景區、龍宮旅遊景區、西秀區舊州生態文化旅遊古鎮景區(含山裡江南旅遊度假區)、平壩區天龍屯堡旅遊景區、平壩區小河灣美麗鄉村旅遊景區、鎮寧自治縣高蕩千年布依古寨旅遊景區、紫雲自治縣格凸河戶外休閒旅遊景區、關嶺自治縣古生物化石群旅遊景區、經開區婁湖旅遊景區、普定縣黔山秀水旅遊景區。
  • 【公示】普定縣黔山秀水旅遊景區被評為安順市「十佳旅遊景區」
    為充分發揮旅遊景區在旅遊產業發展中的促進和帶動作用,安順市在各縣(區)遴選推薦的基礎上,經專家綜合評選,擬定黃果樹旅遊景區、龍宮旅遊景區、西秀區舊州生態文化旅遊古鎮景區(含山裡江南旅遊度假區)、天龍屯堡旅遊景區、小河灣美麗鄉村旅遊景區、高蕩千年布依古寨旅遊景區、格凸河戶外休閒旅遊景區、古生物化石群旅遊景區、婁湖旅遊景區、黔山秀水旅遊景區為「十佳旅遊景區」名單予以公示,公示期為
  • 科學雜誌評出2019年十大古生物化石發現
    科學雜誌評出2019年十大古生物化石發現2019年剛剛過去,在這一年裡古生物學領域又有什麼重要的新發現呢?最近《Letters From Gondwana》(岡瓦納通訊)就評選出了過去一年中最重要的十大化石發現。
  • 古生物化石專家齊聚新疆鄯善共謀絲綢之路化石保護(圖)
    鄯善地區古生物化石資源十分豐富,已先後出土,「鄯善龍」、「嘉峪龍」、「蝴蝶龍」等恐龍化石,2008年吉林大學教授、古生物學家孫革率領的中德古生物與地質聯合實驗室和中德新疆地質工作站科考隊在七克臺首次發現「鄯善新疆巨龍」足跡,前年又發現了規模巨大的龜化石群,還發現了肉食獸腳類恐龍牙齒以及雙殼類、葉肢介、魚及植物等化石。
  • 安順出土龍化石,傳說中龍圖騰的真實身份或許就是它
    最初的龍更像馬或是牛一樣的動物,身體較為粗壯,四肢較長。後來龍的形象逐漸發展為身體修長,四肢幾乎只剩龍爪的形象,成為盤龍。那麼若是真的存在龍,到底哪一個更接近真正的龍呢?最近,在安順市黃果樹管委會龍宮鎮下苑村發現了一些龍的化石。在一塊多年前被開採出來的石板面上,有兩條身體交叉的龍樣化石。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專家:相信還將發現恐龍骨骼、恐龍蛋...
    東南網1月12日訊(本網記者 盧金福)今日上午,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福建龍巖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新聞發布會。記者在會上獲悉,近日,經自然資源部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相關專家實地考察認定,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
  • 遠古的記憶-黑龍江古生物化石(伊春地區之嘉蔭恐龍)
    早在1902年,嘉蔭縣的恐龍化石就被發現了。幾名俄國地質學家在嘉蔭縣龍骨山上挖出一具高達4.5米、長達8米恐龍骨架化石,被稱為神州第一龍「鴨嘴龍」(鴨嘴龍為「科」,「屬」為滿洲龍),這一重大發現在當時曾經轟動全球考古學界。但這具恐龍化石被運到俄國並被專家裡亞賓寧組織組裝,現在保存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全俄地質博物館內,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 福建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距今8000萬年 240餘枚超8個種類
    據@福建發布消息,在1月12日召開的福建龍巖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新聞發布會上通報,近日經自然資源部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相關專家實地考察認定,福建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 中國北極科考隊在斯瓦爾巴德群島發現中緯度地區古生物化石
    在北極圈內近北緯80度的斯瓦爾巴德群島上的一座冰川上,蘊藏了大量在一億多年前形成的化石。發現這些古生物化石的地方位於兩座高山之間的U形山谷中。據介紹,以前從這裡向下一直都覆蓋著古冰川,只是由於近十年來,在冰川加速退化過程中產生了強大的衝擊力,在這種衝擊力的作用下,才使大量原來埋藏在冰川下面巖層中的珍貴古生物化石暴露出來。
  • 福建發現一大群恐龍足跡!或有人類未知的「新恐龍」
    這個地方發現一大群恐龍足跡!或有人類未知的「新恐龍」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發現了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首度發掘就有240餘枚恐龍足跡化石!這是中國迄今發現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也是福建省首次發現恐龍活動記錄。
  • 貴州龍化石原來是這樣修復的…
    興義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內存放著大量貴州龍和其他古生物化石。布置在館入口處的鎮館之寶,一塊大型貴州魚龍化石最先展現在觀眾眼前。這塊化石就是館內的3位化石修復師花了一年多時間修復的。這塊大型貴州魚龍化石長約四五米,是中晚三疊世魚龍類群最典型的代表物種之一,屬於大型魚龍。貴州龍的第一塊化石,是國家地質陳列館副研究員胡承志於1957年在貴州興義發現的。
  • 「貴州龍」等化石亮相 2018北京大學化石文化周【興義網】
    在古生物保護工作上,我們實行建檔立卡保護,集中登記化石兩萬餘件,鑑定化石一萬兩千餘件,頒發證書一千多本,我們還在烏沙貴州龍原籍投資1.9億建設興義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和貴州龍化石原位博物館,現在已經建成並對外開放,與此同時加強宣傳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
  • 黑龍江發現罕見化石!
    據中國地質博物館副館長、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劉樹臣介紹,自2018年起,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調查局瀋陽地質調查中心、北京自然博物館等多名古生物學家對海倫市動植物化石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發現了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這是我國境內發現的第一個以白堊紀樹蕨莖幹化石為主的生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