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入梅以來,我省遭受多輪強降雨侵襲,江河湖庫水位不斷攀升。截至7月15日8時,湖北五大湖中梁子湖、汈汊湖超警戒水位,長湖、斧頭湖、洪湖超保證水位。
作為省內第一大湖泊洪湖,已超保證水位運行4天。入梅以來當地累計面雨量740毫米,刷新當地歷史記錄,洪湖圍堤、東荊河堤、沙套湖堤共計158.6公裡超保證水位。
目前,洪湖市已啟動防汛最高級別的Ⅰ級(紅色)響應。
迎風冒雨搶築防洪子堤
汊河鎮位於洪湖市中部,自古就是"結纜排漁網,連檣並米船"的漁米之鄉。既依水而興,也為水所累。
「如果汛期把洪湖比作『水袋子』,那汊河就是『水袋子』中的『水窩子』。」7月13日,正在該鎮紅豐村巡堤的汊河鎮鎮長何蓉向楚天都市報記者介紹。
連日來,洪湖暴雨如注,水勢洶洶。汊河鎮防汛指揮部早早備好5車砂石料,組織勞力一上午時間將4000包沙袋備好。
11日下午,洪湖市水利和湖泊局、氣象局發布預報,預計12日清晨洪湖局部地區將出現雷雨大風。
12日凌晨3點半,狂風暴雨如期而至,狂浪肆虐,瘋狂拍打圍堤。
「快!上報指揮部,全部勞力上堤搶築子堤。」何蓉當機立斷,迅速部署。
為了搶時間,身材瘦削的何蓉也搬起了五六十斤重的沙袋。「一層一層地鋪,袋口一定要向內,袋縫上下必須錯開。」何蓉一邊搬沙袋一邊不忘叮囑。
風雨還未停歇,汊河鎮四湖總乾渠東灣出現跌窩險段。「外堤身發生局部塌洞,需要熟悉水性的同志下水處置險情,誰去?」詢問的話音剛落,紅豐村村支書餘星舉起右手:「我去!」隨後,更多鏗鏘有力的聲音響起,「我!」「我!」「還有我!」
搶險隊員們迎風冒雨奮戰,不到1個小時成功處置8處跌窩險段。
有專家有官兵在,我們不怕
7月4日以來,洪湖水位一直超警戒水位,12日超過保證水位。受長時間、高水位浸泡影響,13日,洪湖洪獅大垸漢沙村堤段內坡出現崩岸險情。
洪獅大垸是洪湖水域內最大的民垸,垸內有萬畝良田與6000餘名百姓。
記者看到,崩岸現場已拉起了警戒線,崩岸開裂有一個拳頭的距離,堤身下滑1尺左右,堤身有多處滲水。險情發生後,洪湖市水利專家在第一時間趕往一線勘測、會商,處置。在水利專家的指導下,當地農民已在堤身內坡開鑿了多條人形溝,導流滲水。
「洪湖水位仍在上漲,湖面和背水面的魚池水位差已高達3米。」洪湖市水利和湖泊局副總工程師孫金華說,該堤段發生40餘米內脫坡險情,搶險人員必須迅速在背水面搶築約1.5米高的圍堰蓄水,抵消湖水壓力,防止潰口。
汛情就是命令,險情就是戰場。附近村民和民兵600多人組成搶險突擊隊,迅速加入到搶築圍堰的戰鬥中。隨後,空降兵某旅300多名官兵也加入到搶險現場。
洪湖市水利和湖泊局局長杜耀平介紹,崩岸堤段是今年3月份新修的,還沒有竣工。由於湖區多淤土,加之圍堤一直被高水位浸泡,導致堤腳站不住,出現崩岸。
洪獅大垸漢沙村村民鄧水英說,「我們從小就在洪湖邊上長大,見多了洪湖發大水,況且現在有這麼多水利專家在,還有部隊官兵都在保護我們,我們不怕。」
目前,當地政府部門調集了近2000人24小時值守,嚴陣以待,確保洪獅大垸安全。
每天排掉近1/4的東湖水量
荊州四湖流域有10大泵站。
13日下午,洪湖高潭口泵站機器轟鳴,10臺1800kw機組滿負荷運行。洪湖水通過水泵排入蜿蜒的東荊河中。
洪湖市由於地勢較低,每逢汛期,周邊荊州、荊門、潛江等地的雨水都匯集到洪湖這個水袋子裡。而洪湖水則經洪排河通過高潭口泵站抽排入東荊河再匯入長江。高潭口泵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於連日降雨,四湖流域內河湖溝渠一直處於高水位。記者看到,泵站外水位已與泵站密封層齊平。為了不讓水流進密封層,影響機器運轉,站內工作人員搬來一米多高的沙袋,封堵所有大門。
截至15日18時,高潭口泵站出口(東荊河)水位31.0米,與設計最高運行水位31.55米,僅差半米左右。
「泵站承擔著110萬畝農田的排澇任務,一旦泵站超駝峰運行按要求就要停機,但這樣的話農田將大範圍淹沒。」 高潭口水利工程管理處處長張愛國介紹,站內48名職工已全員上陣、四班倒,確保排水24小時不間斷,緩解洪湖壓力。
截至目前,高潭口泵站與高潭口二站已開機運行了8440個臺時,日均排水量2700萬立方米,近1/4的東湖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