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第一場雪,每年總會準時刷屏。紅牆白雪,讓原本庄重威嚴的紫禁城多了幾分溫柔。今昔往昔雪依舊,只是古人已長眠。再多的溫柔也只留下後人唏噓感概,世人只記得秦始皇未建成的阿房宮,只記得當年紫禁城的百年興衰,卻忘了也曾有一座宮殿,遠比紫禁城奢華,遠比紫禁城龐大,遠比紫禁城所承載的夢想要多得多,它所見證的興衰遠遠不止百年,而那個它就是當年著名的大明宮。
「大明」,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中的《大明》篇,按照西漢《毛詩序》所解釋的,所謂「大明」:文王有明德,故天復命武王也。文王,武王相承,其名德日益廣大。亦有釋義,「如日之升,則曰大明」。
只是那一個遠比紫禁城龐大而美麗的地方,逃不過星火,化作煙塵的宿命。
紫禁城
一、大明宮的前世
大明宮,並非如它的名字一般修建於明朝。公元626年唐高祖時期的某個夏夜,當時秦王李世民在太極宮北宮門發動了著名的玄武門政變。那場政變李世民親手射死的太子李建成,等唐高祖李淵得知消息時已是定局。玄武門政變之後,很快李世民被立為太子,又在兩個月後,唐高祖李淵決定禪讓帝位,自己退居太上皇。
登上帝位的李世民勵精圖治,很快便開啟了他的貞觀之治。但退居太上皇的李淵對於這個坐在帝位上的次子,始終無法忘記玄武門政變的心結。晚年的李淵沉迷與琵琶,兩耳不聞窗外事,但這也將他與唐太宗這個兒子之間的感情距離越拉越大。在統治上近乎完美的李世民自然也知曉父子之間的心結所在,如果能讓他與李淵之間的關係能得以緩和,對李世民來說那是求之不得再好不過。
李世民(劇照)
在大明宮未建成之前,從唐高祖李淵到唐高宗統治前期,政治中心一直位於太極宮。但太極宮當年的修建,忽略了地形與氣候的問題,每到夏季,太極宮內既潮溼又燥熱,這讓早年徵戰落下一身傷痛的李世民十分難受。因此,每到入夏唐太宗都必須外出避暑。他本想讓父親李淵一同外出避暑,但沒想到自己被父親果斷拒絕。原本關係緊張的兩父子,矛盾進一步加大,這也讓唐太宗頭疼不已,他成為了聖明的皇帝,但孝子二字成了他心裡的一根刺。
公元634年,時任監察御史的馬周上奏請為太上皇修建一處新的宮殿避暑,而當時的居住於長安城北苑大安宮的李淵也已經年事已高,不再適合長途跋涉。唐太宗一聽,立馬接受了馬周的奏請,為表孝心又立即命人勘測新的宮址。唐太宗最終決定擇址「龍首原」,並開始了新宮建設,這就是大明宮的前身永安宮。
只是可惜,李淵未能等到永安宮建成那日便離世了。隨著李淵的離去,大明宮的修建停止了。
李淵(劇照)
二、如日之升,則曰大明
唐太宗駕崩後,他的兒子李治繼位。說到唐高宗李治,歷史對他的評價其實多年來褒貶不一。在較早之前,在眾多的歷史評價中對他的評價大都帶有貶義性質,認為此人懦弱平庸,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對唐史更進一步的研究,會發現其實唐高宗並非完全像我們所看到的那樣。而大明宮的成功修建,與唐高宗以及他的皇后武則天有著密切而直接的聯繫。
唐高宗李治自登基以來勤於政務,歷史上對他的時期有「貞觀遺風」以及「永徽之治」的評價。這位勤於政務的皇帝,最大的叛逆大概就只有在立後這一件事上多了些任性,當年的他堅持立武則天為皇后。而在公元660年之後高宗經常犯頭暈目眩且有風溼之症,為了能更好修養,擺脫太極宮惡劣的條件,大明宮被提出重新修建。
工程開展十分迅速,不過十個半月的時間,這個龐大的工程便順利完工。史料記載:龍朔三年,移宮隊伍將蓬萊新宮作為含元殿。二十五日,唐高宗開始在紫宸殿聽政,接受百官朝賀。唐高宗李治終於可以帶著自己心愛的皇后離開太極宮來到新宮,並在元日接受百官朝拜。從此,李唐皇室的政治中心由太極宮向大明宮轉移,大明宮將作為新的政治中心重新開始,而這裡正是長安成為當時世界最繁華的中心的新起點。
李治(劇照)
正如大明宮中「大明」二字的釋義,大唐的繁榮如日之升。在唐高宗李治與武后的共同治理下,在這期間先後滅西突厥、百濟、高句麗,中國的版圖不斷擴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至鹹海,北達貝加爾湖一帶,南到越南中部。這一版圖至少維持了三十二年之久,大唐的鐵騎一次又一次穿過沙漠,平定了一次又一次叛亂,絲綢之路前所未有暢通。它不僅為大唐以及當時的長安帶來許多新奇異物,更是加快了人口的流動,文化的輸出與輸入,在這一時期,文化的碰撞與融合空前活躍。
也正是在大明宮這裡,武后武則天一步步向那個當時只有男人才配坐上的帝位靠近,最終在歷史的見證下於公元690年稱帝,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政起開元,治宏貞觀。
大明宮又何止是見證了一代女皇的傳奇,隨後而來登上帝位的唐玄宗李隆基也是在這裡實現了大唐的開元盛世,一時間將大唐推到了頂峰。但,也是這個見證了一個王朝的由盛轉衰。
武則天(劇照)
三、只識紫禁不識「卿」
華清池邊,太液池上,「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故事今日依舊耳熟能詳,當年盛世,也為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添了或輕或重的一筆。只是不知,如果能重新選擇。當年的唐玄宗知道安史之亂將為大唐的興衰埋下禍根,愛情與權力他又會如何選擇?
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使得大唐元氣大傷,儘管曾有過短暫的「元和中興」時期,但依舊無法挽回大唐衰落的命運。《舊唐書》中寫到,公元880年唐僖宗時期,黃巢率軍攻入長安與唐軍交戰三年之久,宮殿、寺院、廟宇、官署幾乎被焚毀,大明宮遭到了第一次極大的破壞。然而平息了黃巢之亂不到五年,李茂貞的岐山軍攻入長安後一把火將正在修復的大明宮進行了二次破壞。而最終的焚毀,則是在當時朱全忠的命令之下徹底廢毀長安城,熊熊的烈火一點點吞噬著這座宏偉的宮殿,同時也在一點一點吞噬著它曾經的輝煌。
王維當年筆下的「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最終都化作瞬間的花火,而後熄滅殆盡,曾經的繁華如同過眼雲煙。今人只記得紫禁城的紅牆,早已忘卻當年大明宮內那一曲《霓裳羽衣曲》了吧。
楊玉環
結語
所有的故事,所有繁華興衰,終是會落幕。新一輪明日又從東方冉冉升起,過去只能落於歷史的長河之中,最終布滿塵埃。它們或許有一日會被人重新記起,也或許再沒有記得它們曾來過。
迷糊之間,恍若回到那個盛世大唐,鼓聲依舊,來往行人絡繹不絕。似乎又看到武帝與高宗又站在那高臺之上,一覽他們的江山,看長安城無盡的繁華。眨眼之間,又到太液池旁,波光粼粼一如令狐楚那句「雪霽長楊苑,冰開太液池。宮中行樂日,天下盛明時。」那般,直讓人嘆歲月靜好。麟德殿內歌舞昇平,葡萄美酒,又嘆,人間,值得!
如此風光,今夕何夕,只顧當下濁酒一杯,當賞曲《霓裳羽衣曲》。
作者/來源:歷史鋭鑑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