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群小好漢 風雲五萬裡
新安旅行團歷史紀念館坐落在風景秀麗的淮安市淮安區月湖畔,紀念館北側便是新安旅行團的母校新安小學。「這裡能聽到新安小學孩子們的朗朗書聲。」新安旅行團歷史紀念館館長顧學讓說。
推開紀念館大門,左手邊便是毛澤東於1946年5月20日給新安旅行團的覆信:「來信收到,極為感謝!祝你們努力工作,繼續前進,爭取民主中國的勝利。」
1929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創辦淮安河下古鎮蓮花街新安小學,學生大多是窮苦漁民、小販、手藝人家的孩子。除學習算術、國語、美術、音樂、科學等課程外,他們還需參加勞動:學砌牆、編蒲包、養家禽、做粉筆……然而,隨著日寇侵華步伐的加快,孩子們再也無法安心讀書。1935年10月10日,新安小學第二任校長汪達之決定,帶著孩子們組成新安旅行團,以長途修學旅行的方式,踐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教育思想,將個人成長與國家命運結合起來,團結民眾、宣傳抗日救國主張。
首批新旅團員共14人,最大的17歲,最小的僅12歲。每人一雙草鞋、一把雨傘、一隻小挎包,一套電影放映設備、幾部黑白無聲抗日影片和數十張抗日救亡歌曲唱片是他們的全部家當。
紀念館展出了一張當年的任務分配表:13歲的曹維東負責營業,16歲的程昌林負責交際兼編輯,17歲的張俊卿負責管理行李兼記錄……此後7年,新安旅行團深入工廠、農村、學校、碼頭,通過投稿、演出舞臺劇、售賣進步報刊、播放革命電影等方式籌措經費、宣傳抗日。他們的行動,得到了中國共產黨和很多愛國進步人士的關心和支持。在上海,著名戲劇學家洪深、張庚為孩子們講解戲劇與導演課程;艾思奇教授哲學課;孫冶方、駱耕漠講政治經濟學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的過程;冼星海、呂驥等講聲樂、音樂。此後,田漢和王洛賓還分別為新安旅行團作詞作曲……
展館的一側,用蠟像還原新旅團員們在內蒙古草原上為牧民播放抗日主題電影《小五義》的場景。這部電影由蔡楚生導演、完成於1937年的上海,講述5個孩子團結受欺壓的夥伴,一同懲治惡鄰的故事。劇中機智活潑的小主演之一,正是如今唯一健在的首批新旅團員、99歲的曹維東:「當時我們有3個團員受到導演蔡楚生的邀請,影片拍成後,蔡導演不僅為它加上字幕,還將它當作參演的報酬送給我們『新旅』。」
在展館的樂器類藏品中,有周恩來送給孩子們的小提琴,有團員自費購買的手風琴,還有一把特殊的二胡。「這是孩子們用炮彈殼、老鼠皮和電話線製成的。」顧學讓說。近年來,淮安區通過舉辦「重走新旅抗戰路」活動,沿著新旅的腳步踏足10多個省、市,訪問近80名健在的新旅團員,整理髮布不為人知的「新旅故事」,還為紀念館收集了一批珍貴的藏品,這把二胡就是其中之一。
新安旅行團隊伍逐步發展壯大,從後方走向民族解放鬥爭的最前線。在綏遠抗戰、武漢會戰前線,在蘇北抗日根據地,在華東野戰軍轉戰南北的徵途中,處處活躍著新旅的身影。
1938年6月,新旅進入抗戰重鎮武漢。在這裡,新旅團員們不畏炮火,慰問傷兵、勞軍支前、組織群眾,成為文藝戰線上一支特殊的生力軍。「人從武漢散,他在武漢幹。一群小好漢,保衛大武漢。」這首陶行知寫的贊詩,成為新旅奮戰一線最生動的註腳。
跟隨講解員的步伐,接著映入眼帘的是實景還原的桂林七星巖。洞壁上「敵人在轟炸,我們在上課」的標語赫然在目。1938年年底,新旅來到桂林,作為當時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桂林成了日軍轟炸的重點目標。每當警報拉響,桂林地區的天然防空巖洞裡就聚滿老老少少。在這裡,新旅因地制宜開展「巖洞教育」,由團員們做「小先生」,教當地孩子讀書寫字、了解國際形勢。「我們重走桂林七星巖洞時,發現當年的標語還清晰可見,當地八九十歲的老太太至今還能唱出當年『小先生』教的抗日歌曲。」顧學讓說。
1941年皖南事變後,新安旅行團回到淮安,在劉少奇、陳毅的關懷下,新旅先後在阜寧、鹽城、淮安等地組織起18萬名兒童團員,為華中的抗戰勝利作出了貢獻。1952年,新旅和其他文藝團體合併為現在的「上海歌劇院」。
十七載革命歲月,五萬裡救亡徵途。新安旅行團的規模由最初的14人,逐漸擴大至600多人,他們在戰火中磨練,成長為橫跨政治、軍事、科技、藝術領域的優秀人才。
近年來,新安旅行團歷史紀念館別出新意,開展「小小講解員」培訓活動。「新安小學的孩子們身著新旅『同款』藍色工裝褲,向參觀者介紹這段歷史,既提供了不一樣的參觀體驗,也助推了紅色基因的傳承。」新安小學校長張大冬說。 本報記者 張莎沙
(責編:蕭瀟、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