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館裡,讀懂「鐵人」

2021-01-08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題記

一個人,一座紀念館。一種精神,一直在傳承。

他是一個普通的中國工人,但是有著不普通的業績。他是王進喜,在他生前工作過的大慶油田,有一座紀念館為他拔地而起。

同樣不曾被忘卻的還有他留下的「鐵人精神」。在這種精神的激勵下,有千千萬萬個「鐵人」,一代接一代地為共和國加油、奮鬥。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裡,不僅是緬懷一位對共和國發展有著巨大影響的工人,或是回首當年大慶油田工人在冰天雪地中戰天鬥地的不屈精神,更是想尋求一個答案:是什麼樣的國家培養了如此英雄般的石油工人?又是為什麼一名中國工人有著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影響力?

暑假,正是旅遊的尖峰時間。

在黑龍江省大慶市,世紀大道和遠望大街的交匯處,一個紀念館裡人頭攢動。

其中,有老人,有孩子,有當地人,也有操著不同口音的外地遊客。這個紀念館幾乎是所有來大慶旅遊的人,「打卡」清單上的標配之一。

這裡是「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是我國第一個為紀念一位工人而創建的紀念館。

每年都有數以百萬計的人來到這裡,不僅僅是緬懷一位對共和國發展有著巨大影響的工人,更是要回顧一下有著硬骨頭的共和國產業工人戰天鬥地的不屈精神。

這是一座紀念歷史的館舍,更是一個行進中的「加油站」。

「我們紀念館主體建築外形為『工人』二字的組合,鳥瞰呈『工』字形,側看為『人』字形,象徵這是一座工人紀念館。主體建築高為47米,正門臺階共47級,寓意著鐵人47年不平凡的人生歷程……」——十幾年來,每一位遊客都是從講解員的這段解說詞開始拾階而上,走進展館。

「鐵人」是誰?他有什麼故事?為什麼他的名字與共和國的發展聯繫得如此緊密?

「他可真是個『鐵人』啊」

在鐵人紀念館,有一張王進喜和老大娘一家人的合影,大娘姓趙,正是因為她的一句話,王進喜才有了「鐵人」這個稱號。

1960年3月,王進喜和他所在的1205鑽井隊的隊員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開始了創業。當時,沒有住處,全隊暫時分散住進了當地老鄉家裡,隊長王進喜住進了趙大娘家裡。

趙大娘當年60多歲,她們一家人都很喜歡這個勤奮的鑽井工人。看到王進喜每天天不亮就連背帶扛地出去幹活,大娘很心疼,總是叮囑他注意身體。

有一次,鑽井用的鑽機到達了現場,王進喜帶領工人們老早就出去工作,趙大娘等到半夜,也沒見他回來。第二天、第三天,還是沒回來。原來,為了搶運鑽機,早日開鑽,王進喜帶領工人吃住在井場,一連50多個小時沒睡覺。

趙大娘從沒見到過如此拼命幹活的人:「他可真是個『鐵人』啊。」

有感而發的表達,卻成了王進喜響噹噹的名號。

從此,「鐵人」的稱號從大娘家裡傳到了井隊的幹部職工中間,一直傳到當時石油部的領導那裡。石油部的領導也高度稱讚王進喜,同時表示「井隊所在地人民送給王進喜『鐵人』稱號是個非常光榮的稱號。」

1960年4月9日至11日,大慶石油會戰總指揮部召開了油田技術座談會。在這個大會上正式提出了「學習『鐵人』王進喜,人人做『鐵人』」的號召。「鐵人」的稱號進一步傳開。

林海瑛是鐵人王進喜紀念館的第一批解說員,從2006年開館到現在,她已經無數次地講過「鐵人」的故事。

「曾經有一批外國遊客來參觀,聽到『鐵人』這個稱號時,問我『鐵人』是用鐵做的嗎?」林海瑛回憶,當她通過翻譯把「鐵人」二字的含義解釋清楚的時候,這些外國朋友都豎起了大拇指,並用剛學會的漢語說:「了不起!」

「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在鐵人紀念館,除了文物、圖片外,還有一些場景陳列,通過聲光電、蠟像人物、景觀還原等方式,讓參觀者仿佛身臨其境,進入到「鐵人」當年工作的現場之中。

在一處名為「破冰取水保開鑽」的場景陳列前,一個人正在刨冰取水,身後的人們排成長隊,一個接著一個用臉盆、水桶把水傳遞到遠處的鑽機旁。

站在這一場景前,人們仿佛又回到了1960年的4月14日。

這一天的早晨,當工人來到鑽井現場時發現,鑽機已經就位,但是沒有水罐車,也沒有鋪設輸水管線。沒有足夠的水來攪拌泥漿,鑽機就無法幹活。

怎麼辦?等嗎?在王進喜的字典裡,從來沒有「等」這個字。

不知是誰說了一句,可以到附近的「水泡子」裡去端水。王進喜覺得這是個好辦法,但馬上有人指出:這是瞎胡鬧。鑽一口井要幾十噸的水,得打多少盆、多少桶?

「哪個國家是用手端水打井?」現場有人質問。

「就是我們國家!」王進喜的回答贏得了多數人的贊成,大家覺得,「與其空著手乾等,不如幹!」

就這樣,水桶、臉盆、鋁盔、滅火器的空筒子,都成了運水的工具。

今天,人們能夠看到「鐵人」帶領大家齊心協力破冰取水的復原場景,但難以感受到當年4月的東北大地還是冷風習習,冰水交融。

50噸!這是後來有人測算出的一個數字,而這個數字是一盆、一桶、一鋁盔匯聚起來的。

「開鑽啦!」「鐵人」的一聲吼,飽含著決心,釋放著興奮,展現了力量,喚醒了大地。

由於當年條件極其有限,開鑽4天後,水泵、輸水管線和野外宿營的活動板房、糧食才運送到位。而第五天零4個小時的時候,大慶會戰的第一口井——薩55井,就噴出了烏黑閃亮的原油。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鐵人」留下的不等、不靠、不要的表態,至今迴響在大慶油田上空。

定格在那縱身一躍

很多人對「鐵人」王進喜的印象都是從他縱身一躍跳入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開始的。這是凝聚歷史精神的一瞬,更是感動中國的一刻。

在鐵人紀念館,很多人走到這幅他們熟悉的畫面前,都會停下腳步,拿出手機拍照。

實際上,記錄這一歷史時刻的照片共有五張。

第一張是井口發生事故。這是「鐵人」帶領的隊伍打的第二口井,一開始還比較順利,可是當打到700多米深的時候,從地下返上來的回漿越來越多,還帶有大片的油花和氣泡。這就是嚴重井噴的預兆。

突然,「轟」的一聲,鑽機上30多公斤重的方瓦被衝起十幾米高,井噴的跡象出現了。如果這個情況不及時制止,那被大地壓抑了千萬年的天然氣、原油就會夾雜著大量沙石像火山一樣噴射出來,大大小小的井眼就會越衝越大,整個幾十米高的井架和鑽機都將被大火吞沒。

第二張照片是王進喜和工人師傅們一起搬水泥。很多人不了解,這裡面實際上有兩個風險。一個是當時王進喜的腿上因公受的傷還沒好,另一個就是他們選擇的水泥。

按照常規,在井噴即將發生的時候,應該加重石晶粉把井噴壓下去,但當時現場並沒有重石晶粉,要從幾十公裡外的地方才能弄到,時間根本來不及。情況緊急,有人提出泥漿裡摻土,加大泥漿的比重。忙活了一陣之後,大家發現泥漿裡摻土都沉澱,根本沒有任何作用。

「加水泥!」

關鍵時刻,王進喜作出了一個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決定。他之所以敢做這個決定,是因為他知道當地的水鹼性大,只要搶得快,水泥短時間內凝固不了。雖然用這個辦法可能會使鑽探設備受損害,自己也可能受處分,但是可以壓住井噴。

於是,就有了第三張照片——鐵人和隊員們一起來回奔跑,一袋又一袋的水泥被倒入泥漿池。七八十袋水泥倒入之後,黃土、沙子也被填入泥漿池中,池子滿了。但是,如果不攪拌均勻的話,這些東西是不可能發揮作用的,無法阻止井噴發生。所以,就有了模模糊糊的第四張照片——「鐵人」縱深一躍。

在這張照片中,人們能夠看得清的是他那標誌性的帽子、棉襖,看不清的是他跳下之前扔掉了拐杖。

人人皆知的那個場面是定格歷史的第五張照片,鐵人用身體在泥漿池裡攪拌。看過這張照片的人都很感動,但很少有人知道,在泥漿池裡的人到底是什麼感受。

泥漿齊腰,每邁一步都很吃力。大家看到的只是一瞬間,實際上,鐵人和隊員們在裡面攪拌了3個多小時,皮膚都被泥漿裡的火鹼燒紅了,手腕、足踝部被燒起一個又一個大水泡。井噴被壓住了,鑽井開始恢復正常,大家扶著王進喜爬出了泥漿池,可是他腿疼得動不了,一下子撲倒在地上。

但他們沒有休息。為了保證鑽杆不被水泥凝固住,在井噴被制服後,鐵人又和隊友們立即把井裡含有水泥的泥漿全部更換掉了。

就是這樣一幕感天動地的歷史瞬間,曾經也被一些人質疑。所以,鐵人紀念館布展時在這一組五張照片下方作了說明,解釋當時「為什麼會發生井噴」「王進喜為什麼要跳進泥漿池」。

「我們不能站在今天的生產條件下去苛求幾十年前的生產方式,這是沒有道理的,我們尊重歷史、還原歷史,一定要在當年的條件下來體味『鐵人精神』到底強大在哪裡、感人在哪裡。」林海瑛說,正是為了尊重歷史、還原歷史,紀念館布展時特意增加了一個名單「當年與『鐵人』一起跳入泥漿池的人員」——戴祝文、丁國堂、許萬明、楊天元、張志訓。

他們的名字雖然不像「鐵人」那樣赫赫有名,但他們和「鐵人」的功績一併鐫刻在了共和國的歷史豐碑上。

「鐵人」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

「鐵人」也有出錯的時候嗎?

在很多人心目中,「鐵人」幾乎是神一般的存在,鋼鐵般的意志、鋼鐵般的身軀、鋼鐵般的成績。實際上,「鐵人」也是人,也有兒女情長,也有暗自垂淚。當然,也會出錯,也有不足。

那是在1963年,作為石油戰線的一面紅旗,由王進喜帶領的1205鑽井隊把一口井打斜了,斜度為0.6度。這樣一口井,該如何處理?按照常理,這口井應該填死,可是,標杆隊填井……

王進喜對此是有過思想鬥爭的。如果找個藉口,也可以不填。要填,就等於在1205隊的紅旗上寫下了丟臉的一筆。最後,王進喜還是下決心填掉這口井。

他分析說,井打斜了,從根本上講是隊員思想上出了問題,光想著搶速度,忽視了質量。如果這種思想苗頭不糾正,這回傾斜0.6度,下回可能傾斜更大。

面對要填井的決定,隊員們都非常不舍,那是大家用一身泥、一身汗換來的。但是,王進喜思量之後還是沉重地說:「填井,在我們隊的歷史上,還從來沒有這麼一筆,但這回,得寫上,目的在於讓我們牢牢記住這個教訓。我們填掉的不光是一口井,還填掉了低水平、老毛病和壞作風。」

「鐵人」不知道的是,直到今天,這口報廢井還在,已經成了1205隊隊史教育的活教材。

「鐵人」不知道的是,在他去世後將近半個世紀,也是共和國即將迎來70華誕的日子裡,由他帶領並擔任首任隊長的1205鑽井隊,於2019年8月9日上午9時25分迎來了一個「高光」時刻——累計鑽井進尺突破300萬米,相當於鑽透339座珠峰!

「我們鑽井隊歷史上第一個100萬米用了29年,第二個100萬米用了22年,這次第三個100萬米僅用了15年。這說明,我們是在不斷進步的,不僅在趕超同行業先進,也在趕超我們自己。」1205鑽井隊第21任隊長張晶興奮地說。

這樣的成就,和1205隊一直秉持著「鐵人精神」 密不可分。

不僅在1205隊,在大慶油田,「新時期鐵人」王啟民、「大慶新鐵人」李新民、首批大慶油田工匠……一代又一代大慶油田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斷攀登,為民族助力,為祖國加油!未來的路,他們將走得更加雄赳赳、氣昂昂!

本報記者 張世光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遊覽 黑龍江省 大慶市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
    鐵人王進喜是大慶油田的一位普通鑽井工人,但是他卻用自己樸實奉獻的精神感動了整個中國,他曾經用自己的身軀攪拌泥漿堵住了井噴,從而被贊為「鐵人」。王進喜的一生是短暫的,他因為胃癌,在47歲就離開了我們,但大慶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優秀楷模,就修建了一座王進喜紀念館。
  • 走進鐵人紀念館,學習鐵人精神 ——瓜州縣委政法委開展學習鐵人...
    走進鐵人紀念館,學習鐵人精神 ——瓜州縣委政法委開展學習鐵人王進喜先進事跡紅色教育活動 2020-08-05 21: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校「鐵人」紀念館被評為省級幹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點
    我校「鐵人」紀念館是中國第一所在大學內興建的「鐵人」紀念館,也是繼大慶和玉門後的第三個「鐵人」紀念館。西安石油大學「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是為紀念中國石油工人的光輝典範、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楷模、中華民族的英雄王進喜而建立。
  • 西安石油大學「鐵人」紀念館被評為省級幹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點
    未來網高校頻道4月27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侯智)近日,陝西省委組織部公布了全省幹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點名單,西安石油大學「鐵人」紀念館被評為省級幹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點。此次公布的省級幹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點共112個。
  • 浦發銀行哈爾濱分行組織參觀鐵人紀念館等紅色教育基地
    人民網哈爾濱1月13日電 1月7日,浦發銀行哈爾濱分行黨委書記、行長李連全在大慶分行調研期間,與大慶分行黨支部委員及分行相關部門同志,前往鐵人紀念館等地參觀,追尋「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歷史淵源,重溫大慶會戰的光榮歷史。
  • 大慶職業學院與鐵人王進喜紀念館聯合開展《石油魂》雲課堂緬懷...
    為傳承和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緬懷石油先烈,4月5日上午,大慶職業學院團委和鐵人王進喜紀念館聯合開展《石油魂》雲課堂緬懷宣講活動,文化集團、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和學院的各級領導、以及300名師生共同參與本次活動。
  • 在大慶讀懂「奮鬥」 踏訪三代鐵人的足跡為信仰「加油」
    「我為祖國獻石油」  篳路藍縷、接續奮鬥,  鐵人精神代代傳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大慶人的精神殿堂。  紀念館前,「鐵人」雕像巍然屹立:戴著前進帽、身穿羊皮襖的王進喜,手握剎把,目光堅毅。  踏上紀念館門前47級臺階,我們走進鐵人短暫而不凡的47年生命歲月:  「鐵人」這一稱呼最先由當地老百姓叫開來。王進喜當年的房東趙大娘,看他工作起來沒日沒夜,對工人們說:「你們王隊長可真是個鐵人啊!」  大屏幕播放著那段感動過無數中國人的黑白紀錄片,參觀者到此無不駐足動容:  突發井噴,成袋水泥倒入泥漿池壓制井口,卻攪拌不開。
  • 當好鐵人後代 建好鐵人城市 | 博物館、紀念館、政務大廳、醫院...
    當好鐵人後代 建好鐵人城市 | 博物館、紀念館、政務大廳、醫院、機場、火車站等15類地方應設立志願… 2020-12-17 09: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鐵人」故裡念「鐵人」
    11月15日,是「鐵人」王進喜逝世50周年紀念日。當天,酒泉玉門舉辦活動,追憶「鐵人」事跡,傳承鐵人精神。位於甘肅西部的酒泉玉門,是「鐵人」王進喜的故鄉,也是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和鐵人精神的發祥地。當天上午9時,在玉門鐵人幹部學院和鐵人紀念館前廣場,人們整齊列隊,共同緬懷王進喜。各界人士一同參觀鐵人紀念館,在座談會上暢談鐵人精神。當天下午,甘肅省委宣傳部、省總工會、省委黨史研究室等有關部門的同志和當地幹部群眾一起重走「鐵人路」,走進鐵人村,參觀了老一井、老君廟採油平臺等。
  • 鐵人館裡過大年——福滿油城
    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為弘揚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豐富社會各界群眾的文化生活,2019年2月7日,農曆大年初三,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開展了「鐵人館裡過大年——福滿油城」主題活動,並首次開通微現場,大家通過大屏幕互動感受博物館裡不一樣的新春祝福。
  • 大慶油田紀念鐵人逝世50周年
    中國石油網消息(記者張雲普)11月15日,是鐵人王進喜逝世50周年紀念日。當天,來自大慶油田各條戰線的人們齊聚鐵人王進喜紀念館,以多樣的紀念活動,深切悼念鐵人,緬懷鐵人事跡,表達崇高敬意,凝聚起奮進前行的力量。
  • 線上、線下共緬懷:鐵人,我們想您……
    今天是鐵人王進喜逝世50周年紀念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再次走近他、緬懷他、追憶他、紀念他、學習他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前的47級臺階,正是寓意著他47年短暫卻不平凡的人生。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裡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開展「永遠的鐵人 紅色的記憶」主題紀念活動舉行線下緬懷儀式
  • 感悟鐵人精神
    近段時間,我作為市委統戰部的一名黨務工作者,參加了市直工委組織的黨性教育專題學習培訓班,並在學習過程中又一次走進了紀念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我8年前曾去過紀念館,但此次同樣心存敬仰。王進喜47歲英年早逝,卻留下英雄而光輝的事跡,感人肺腑。
  • 【民族脊梁】鐵人王進喜:用生命踐行誓言
    坐落在大慶油田的鐵人王進喜紀念館裡參觀者絡繹不絕,館內的錄音機前,十幾位來自黑龍江省大慶市方曉社區黨員服務站的老同志們排著隊,輪流拿起聽筒傾聽鐵人當年在人民大會堂作報告的實況錄音。「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 中外「鐵人」再聚大慶!「鐵人」故鄉角逐最棒「鐵人」!
    副市長朱清霞和中國鐵人三項運動協會秘書長陳笑然分别致辭。鐵人三項賽,分別是遊泳、自行車、跑步,是名副其實的「鐵人」運動。本次比賽由中國鐵人三項運動協會、黑龍江省體育局、大慶市人民政府、大慶油田責任有限公司主辦,黑龍江省遊泳運動管理中心、大慶市體育局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工會承辦。
  • 大慶市鐵人學院揭牌成立 讓鐵人精神代代相傳
    前日,鐵人學院成立揭牌儀式暨首期培訓班講座在鐵人王進喜紀念館一樓報告廳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股份公司副總裁、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大慶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總經理孫龍德,大慶油田黨委書記王廣昀出席揭牌儀式,並共同為鐵人學院揭牌。
  • 讓「鐵人」精神薪火相傳
    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劇照近期,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經復排、驗收後,深入酒泉市各縣市區巡演,在基層黨員幹部群眾中再次掀起了「憶鐵人、學鐵人、做鐵人」的熱潮。現代化的聲光電、舞美與傳統秦腔藝術相融交織,演員粗獷、質樸的唱腔和精湛的演技,既展現了秦腔的經典魅力,也融入本土特色,劇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再現了「鐵人」王進喜為新中國石油事業忘我拼搏的一生,演繹了「鐵人」的愛國情懷與赤子之心,讓觀眾接受「鐵人」精神的洗禮。
  • 大慶油田有個鐵人學院
    近日,中國化工報記者隨同「改革開放40年 振興東北看龍江」國家重點媒體採訪團走進鐵人學院。  該學院副院長王晏介紹,大慶油田的開發建設,鑄就了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造就了一支敢打硬仗、勇創一流的優秀職工隊伍,湧現了鐵人王進喜、新時期鐵人王啟民、新鐵人李新民等不少在全國很有影響力的先進典型,形成了團結凝聚百萬石油人的強大精神動力。
  • 「鐵人先鋒」領跑玉門——酒泉玉門市爭創為民「鐵人先鋒」機關...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自開館以來,已累計接待參觀學習團隊50餘個,接待參觀總人數近萬人次。博智攝  鐵人」精神是歷久彌新、永不褪色的寶貴財富,是砥礪前行、攻堅克難的精神力量。  1923年10月8日,「鐵人」王進喜出生在這間簡陋的小屋裡,他度過了沿街乞討的童年和顛沛流離的少年時光。正是苦難的經歷和惡劣的生存環境,磨礪了他堅韌不拔、倔強不屈的性格,孕育了「鐵人」精神,正是這種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作為玉門市黨員幹部紅色教育基地之一,僅2018年,「鐵人」故居就已有近千名機關幹部來這裡接受紅色教育。
  • 鐵人王進喜: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講解員向遊人的介紹,正是當時石油工人的真實寫照。頭戴前進帽、身穿羊皮襖,手握剎把,目光剛毅,巍然挺立。記者走進坐落在黑龍江省大慶市的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鐵人巨幅花崗巖雕像首先映入眼帘。講解員告訴記者,這一經典形象已成為鐵人精神的標誌。1923年10月8日,王進喜出生於甘肅省玉門縣赤金堡一個貧苦農民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