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人王進喜: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2021-01-08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哈爾濱1月15日電(記者董寶森)「頭頂藍天、腳踏荒原,滿懷愛國豪情,一舉甩掉了我國『貧油落後』的帽子,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創造了我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的奇蹟。」鐵人王進喜紀念館講解員向遊人的介紹,正是當時石油工人的真實寫照。

頭戴前進帽、身穿羊皮襖,手握剎把,目光剛毅,巍然挺立。記者走進坐落在黑龍江省大慶市的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鐵人巨幅花崗巖雕像首先映入眼帘。講解員告訴記者,這一經典形象已成為鐵人精神的標誌。

1923年10月8日,王進喜出生於甘肅省玉門縣赤金堡一個貧苦農民家裡。1950年,王進喜進入玉門油礦,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鑽井工人,開始投身於祖國的石油事業。

1956年4月29日,王進喜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不久,擔任「貝烏5隊」隊長。1958年9月,王進喜帶隊創造了月進尺5009米的全國鑽井最高紀錄,被譽為「鋼鐵鑽井隊」。

1960年2月,中共中央批准了原石油工業部關於組織大慶石油會戰的報告,集中玉門、四川、新疆、青海等各石油廠、礦以及院校、科研部門共37個單位的精兵強將齊聚大慶。

3月25日,王進喜帶領鑽井隊到達大慶。下了火車,他先問鑽機到了沒有?井位在哪裡?4月2日,鑽機終於到了。可他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一套鑽井設備總重60多噸,在玉門拆散搬家,需要吊車、拖拉機各4部、大型載重汽車10輛。然而,剛組建的薩中探區吊運設備非常少。王進喜告訴工人們:「我們絕對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鑽機全都拉上井場。」

一場人與鋼鐵、力量與困難的較量開始了。3天3夜,王進喜帶領隊友撬槓撬、滾槓滾、大繩拉,硬是靠雙手和雙肩把鑽機卸下火車,裝上汽車,搬運到井場並安裝就位。

在人拉肩扛過程中,王進喜和幾個司鑽輪流喊著號子來鼓舞全隊士氣,他們喊出了「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幹勁大,天大困難也不怕」的豪邁詩句。

在搬運中,王進喜被砸傷了右腿,可他不顧傷痛繼續指揮。4月29日,他帶傷參加了萬人誓師大會。

由於地層壓力太大,第二口井鑽至700米淺氣層時,突然發生井噴,如果不及時制止,就可能井毀人亡。

壓井需要重晶石粉,可是現場沒有。王進喜當機立斷決定加水泥來提高泥漿比重,可水泥加進去就沉了底,不能融合。見此情況,王進喜穿著工服、拖著一條傷腿縱身跳進齊腰深的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

1960年6月1日,大慶首列原油外運。

1963年11月17日,周恩來總理在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莊嚴宣布:中國石油基本實現自給。新中國石油工業由此進入一個新紀元。

「我是個普通工人,沒啥本事,就是為國家打了幾口井,一切成績和榮譽都是黨和人民的。我的小本本上只能記差距。」記者在鐵人紀念館裡看到,王進喜的一頁學習筆記上寫著這樣一句話。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鐵人王進喜在石油大會戰中發出的鋼鐵誓言,濃縮了鐵人的終生實踐和偉大人生。

責任編輯: 邱麗芳

相關焦點

  • 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時代需要鐵人精神!
    「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看了這一期的跑男才知道,原來1959年的09月26日,是發現大慶油田的日子。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小到每個人的衣食住行,大到國家的工業、農業、交通、國防,都離不開石油。
  • 「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他為何吼出這鋼鐵誓言
    60年前,1959年9月,王進喜去北京參加群英會。當時的中國被外國專家判定為「貧油國家」,北京大街上的公共汽車因為沒有汽油,車頂上背著一個煤氣包做燃料。這個景象深深地刺痛了他。1959年9月26日,以松基三井喜噴工業油流為標誌,勘探發現了大慶油田。王進喜聽到這個消息,欣喜若狂。1960年,王進喜率領他的鑽井隊奔赴現場,參加了規模空前的石油大會戰。
  • 王進喜逝世50周年!線上、線下共緬懷:鐵人,我們想您……
    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任時光流逝鐵人王進喜的錚錚誓言猶在耳畔迴響為了大慶油田他何止少活了二十年他把短暫的一生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自己熱愛的石油事業他用偉大的一生「身在大慶學大慶,鐵人身邊學鐵人。」一代代大慶人踏著鐵人的腳步,把鐵人的心願逐一實現。而今,我們可以自豪地向鐵人匯報,大油田拿下了,「把井打到國外去!」實現了。
  • 光輝的一生——紀念鐵人王進喜逝世50周年
    以「就要幹好一件事」的信念,以「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毅力,造就了偉大的石油人生,成為中華民族的英雄。鑽機到了,吊裝運輸設備不足,王進喜帶領大家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人拉肩扛運鑽機,喊出了「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幹勁大,天大困難也不怕」的豪言壯語。王進喜這一聲吼,就是中國人民面對世界的發言!
  • 瓜州上演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 激勵後輩拼搏奮進
    中新網甘肅新聞12月15日電 (通訊員 馬晶晶 王婷)「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12月11日,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在酒泉市瓜州縣精彩上演,一句激人奮進的怒吼,將演出推向高潮。
  • 紀念鐵人王進喜逝世50周年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11月15日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鐵人王進喜離開我們已經整整50年了紀念是為了更好的銘記當天鐵人故裡玉門、鐵人精神的發源地大慶紛紛舉辦紀念活動11月15日,紀念王進喜逝世50周年座談會在玉門市召開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開展「永遠的鐵人 紅色的記憶」主題紀念活動追憶「鐵人」偉績 重溫鐵人精神鐵人精神穿越50餘載引領我們砥礪奮進「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鏗鏘誓言,猶在耳畔
  • 【民族脊梁】鐵人王進喜:用生命踐行誓言
    坐落在大慶油田的鐵人王進喜紀念館裡參觀者絡繹不絕,館內的錄音機前,十幾位來自黑龍江省大慶市方曉社區黨員服務站的老同志們排著隊,輪流拿起聽筒傾聽鐵人當年在人民大會堂作報告的實況錄音。「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 緬懷「鐵人」事跡 傳承「鐵人」精神——紀念王進喜逝世50周年座談...
    緬懷「鐵人」王進喜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文博 攝新甘肅客戶端玉門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文博)81載玉門油田基業常青,50年鐵人精神歷久彌新。11月15日,酒泉市委、市政府在玉門鐵人幹部學院舉辦紀念王進喜逝世50周年座談會。
  • 王進喜被稱為「鐵人」,卻47歲就英年早逝,臨終前留下遺憾
    在新中國的石油工業史上,「鐵人」王進喜絕對是一個繞不開的人物。「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幹工作要為油田負責一輩子,要經得起子孫萬代的檢驗!」這些豪言壯語,就是出自王進喜之口,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 學鐵人·憶鐵人丨97載春秋 不朽的精神——紀念鐵人王進喜誕辰97周年
    油畫:淚灑沙灘1960年的春天,王進喜帶著鑽井隊、帶著「把貧油落後的帽子甩到太平洋」的信心踏上了松遼大地,呼喊「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鏗鏘誓言。王進喜常經常把自己隊備用的鑽井備件送給急需的兄弟井隊鐵人的誓言不是盲目的,他沒有忘記通過科學方法來提高工作效率,他鑽研出了鑽井新技術,帶領工人搞革新,他「要為油田練就硬功夫、真本領
  • 三種精神融於一身,他是王進喜,「鐵人」稱號背後還有一個小故事
    「鐵人」,是1960年大慶石油會戰中人民給予鑽井隊長王進喜的稱號,在人們心中,王隊長是在豁出命來為人民謀利益,是建設時期的革命戰士,也是黨和人民的老黃牛。「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幹勁大,天大的困難也不怕。」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對於那些曾與王進喜並肩作戰的工人來說,王進喜不僅是傳奇的「鐵人」,更是親切的老隊長。
  • 近代以來最大的洩密,鐵人王進喜照片事件,讓日本人獲利上千萬!
    「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鐵人王進喜當年這句豪言壯語,讓我們後輩真的體會到了老一輩偉大的獻身主義精神。今天我們就事論事,王進喜當年在油田的照片卻成了我國近代以來發生的最大洩密事件,讓日本人從中牟利上千萬。
  • 大慶職業學院與鐵人王進喜紀念館聯合開展《石油魂》雲課堂緬懷...
    為傳承和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緬懷石油先烈,4月5日上午,大慶職業學院團委和鐵人王進喜紀念館聯合開展《石油魂》雲課堂緬懷宣講活動,文化集團、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和學院的各級領導、以及300名師生共同參與本次活動。
  • 「鐵人」王進喜的榜樣力量
    文/郝加獻1984年11月至1985年7月,紡紗廠進入設備安裝調試階段。當時,紡紗廠與京棉二廠籤署了二廠援助紡紗廠安裝設備的協議,他們每個車間抽調一個技術骨幹來M縣協助紡紗廠設備安裝。他們先期來了四個人,待了幾天,嫌條件差,對安排的食宿非常不滿,各種場合都是怨氣衝天。章副縣長不買他們的帳,最後只留下一個技術指導,其他的人就都撤回去了。
  • 特寫:當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遇上脫貧攻堅
    「但這是鑽井黃金時期,工人幹起活來直冒汗。」這是前幾日發生在大慶油田1205鑽井隊技術員谷宏達與河南省臺前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田青松之間的一段對話。最近,大慶油田迎來一批「河南老鄉」。來自中國石油定點扶貧縣河南省濮陽市臺前縣與範縣的100多名學員,在大慶油田鐵人學院接受了一場為期5天的「特訓」。
  • 王進喜的另一面,你了解嗎?
    提及大慶,我們總繞不開王進喜這個名字,鐵人王進喜紀念館也是我們必打卡的地方之一。當你走進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時,不知道是否會被其中的展品所感染,被帶回那個為油而戰的崢嶸歲月?對於小編來說,有一類藏品最具特色,那就是——鐵人王進喜的遺物。透過這些藏品,王進喜的形象逐漸變得真實且鮮活起來。尤其是以下幾件藏品,讓小編的印象尤為深刻。
  • 在大慶讀懂「奮鬥」 踏訪三代鐵人的足跡為信仰「加油」
    帶著腿傷的王進喜扔掉拐杖,一躍而下,用身體攪拌泥漿。隊友們也紛紛跳下,苦戰三個多小時,最終制服井噴……  「鐵人生前有句誓言——『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他走時只有47歲,把一生都交給了祖國的石油事業。」紀念館講解員李娜,已經講解過無數場,但每一次講到這裡,都不禁哽咽。
  • 王進喜的另一面,你了解嗎?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原創 CNPC 中國石油提及大慶,我們總繞不開王進喜這個名字,鐵人王進喜紀念館也是我們必打卡的地方之一。當你走進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時,不知道是否會被其中的展品所感染,被帶回那個為油而戰的崢嶸歲月?
  • 「鐵人」故裡念「鐵人」
    11月15日,是「鐵人」王進喜逝世50周年紀念日。當天,酒泉玉門舉辦活動,追憶「鐵人」事跡,傳承鐵人精神。位於甘肅西部的酒泉玉門,是「鐵人」王進喜的故鄉,也是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和鐵人精神的發祥地。當天上午9時,在玉門鐵人幹部學院和鐵人紀念館前廣場,人們整齊列隊,共同緬懷王進喜。各界人士一同參觀鐵人紀念館,在座談會上暢談鐵人精神。當天下午,甘肅省委宣傳部、省總工會、省委黨史研究室等有關部門的同志和當地幹部群眾一起重走「鐵人路」,走進鐵人村,參觀了老一井、老君廟採油平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