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4 17: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總有一種精神
穿越時空
讓我們熱淚盈眶
在新時代的奮鬥徵程中
獲取源源不斷的力量
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劇照
近期,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經復排、驗收後,深入酒泉市各縣市區巡演,在基層黨員幹部群眾中再次掀起了「憶鐵人、學鐵人、做鐵人」的熱潮。
現代化的聲光電、舞美與傳統秦腔藝術相融交織,演員粗獷、質樸的唱腔和精湛的演技,既展現了秦腔的經典魅力,也融入本土特色,劇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再現了「鐵人」王進喜為新中國石油事業忘我拼搏的一生,演繹了「鐵人」的愛國情懷與赤子之心,讓觀眾接受「鐵人」精神的洗禮。
2018年以來,酒泉市委作出大力弘揚「鐵人」精神的決定,成立了鐵人精神研究會,建成了玉門鐵人幹部學院和鐵人王進喜紀念館,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系列活動,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也應運而生。該劇於2019年6月投入排練,首場於同年11月5日在酒泉劇院精彩上演。一年來,先後演出20多場次,深受好評。
「通過觀看劇目,我越發感到樹立人生目標的重要性。『鐵人』精神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和將來都有著不朽的價值和永恆的生命力。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偉大事業更需榜樣引領。作為一名黨員,更需要傳承『鐵人』精神。」酒泉瓜州縣鎖陽城鎮幹部張亞茹說。
演員認真排練。
該劇編劇何奇回憶寫劇本時的心情用6個字概括:寫一場、哭一場。作為「50後」,何奇對王進喜那個時代的生產生活情況很熟悉,也很有感情。多年來,他收集並研究了大量關於「鐵人」的文史資料,計劃有朝一日能將「鐵人」的故事搬上舞臺。2018年,在鐵人精神研究會的指導下,何奇不顧身體亮起的「紅燈」,夜以繼日創作。劇本寫好後,他先後徵求王進喜家屬、退休鑽井工人、《玉門油田志》編修人員等的意見,在劇情和細節上反覆推敲,前後修改了10多稿。原13場的戲,最後刪減壓縮到8場,7萬字的劇本,反覆修改。劇本進入排練不久,他積勞成疾住院手術,在病床上不斷通過電話與主創人員交流修改意見。
2019年8月,該劇排練進入關鍵期,導演王小林遠在陝西老家的父親突然生病住院。為按期將作品呈現給觀眾,他將探望父親的行程一推再推,卻沒想到父親突然撒手人寰。王小林趕回老家料理完父親的後事,只在家待了5天就返回排練現場。「自古忠孝不能兩全。父親的去世讓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體會,也讓我在排這部劇的時候,更加理解王進喜舍家為國、忘我奉獻的精神。『鐵人』的故事激勵著我一定要把這種寶貴的精神傳承好、發揚好。」王小林說。
新時代奮進的樂章已經奏響,「鐵人」的豪情壯志從未走遠,它早已沉澱在酒泉兒女的血液裡,早已播撒在酒泉大地的每一個角落裡。在富民興隴走前列、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徵程中,酒泉兒女的「鐵人號奮鬥之艦」必將劈波斬浪、揚帆遠航。
來源:酒泉日報
原標題:《讓「鐵人」精神薪火相傳》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