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島湖即新安江水庫,是新安江大壩攔截而成的巨大人工湖庫區,湖中水族繁盛,大魚無數。而前不久,因為開閘洩洪,千島湖中的無數大魚也是紛紛奔瀉而下,下遊的民眾也是「撈魚撈到手軟」.......
不過,洩洪衝出的大魚,大多為上層浮遊的大白鰱、鱅魚等,雖然大多個頭不小,但經濟價值有限。
然而近日,卻有網友展示出一條在千島湖流域捕獲的「鱖魚王」,其重量竟達到了驚人的50斤,令人感覺匪夷所思!
——圖片來源,贛農兄妹
體重近50斤,背上的魚鰭一根根粗壯似鐵釘,這麼大的鱖魚估計沒幾個人見過。
因此,它也是在網絡上迅速「走紅」,不少網友紛紛驚嘆其「太大了、沒見過」.....
不過,這條「鱖魚王」的獨特外形,更是引來無數討論。
這條巨型鱖魚古怪的外形,是因「活的太久變異了」?
拋開這條「千島湖鱖魚王」的巨大體型不說,其獨特的外形更令人驚異:有頭有身無尾、肚子滾圓,看過的人紛紛驚呼「怕不是成精了的魚怪」.....
看起來奇怪甚至有點詭異,甚至有人直言「這魚誰敢吃,送我都不要」。
其實,長江君看來,這條鱖魚之所以長成這樣,並非因為「活的太久變異了」,而是一種外傷導致的畸變,是自然現象。
也就是說,這條鱖魚在很小的時候(可能是魚苗階段),就受了嚴重的外傷,其尾部被「切割」掉了。
(正常的鱖魚尾部被切割後,就會形成類似體型)
比如絲網、魚鉤撕拽或者其他的銳利物體,都有可能造成這種難以恢復如初的創傷。
而隨著魚體的生長,其創口癒合後,就形成了這樣「古怪」的體型了......
——比如前不久廣東一位釣魚人,在珠江裡釣起一條「雙尾羅非魚」,也是因為類似原因產生了畸變。
因此,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這條鱖魚其實就是一條正常、健康的千島湖大鱖魚,只不過確實活的時間比較久,稱一句「老成精了」並不過分.....
網友大多希望將其放生
即使非釣魚愛好者,都對鱖魚很熟悉,畢竟是我國淡水裡最名貴的食用魚之一。
而這麼大的鱖魚,其經濟價值可能非常高,保守估計可能也價值上千。
但大部分網友紛紛表示「這麼大的鱖魚放生吧」、「一年能生好多的魚仔」、「吃了太可惜了,應該將其放生」......
(鱖魚生長速度緩慢,因此垂釣、捕魚碰到的常見鱖魚,不過在1-2斤左右,而鱖魚要長到50斤可能需要二十多年)
確實,從珍稀程度來講,在如今的江河生態背景下,長出這麼大的鱖魚,可以說非常不容易,應該放生嗎?
應該說可以提倡放生,但是不能強求
畢竟,如果這條「老成精的鱖魚王」真的是從千島湖中捕獲的,那麼它大概率是湖區管理方投放的人工魚苗,本身就是養殖用於食用的。
放流、生態保育是好的理念,但只是對野生魚而言,如果以次去強求,則有因噎廢食的嫌疑。
當然,從食用價值的角度來講,鱖魚最佳食用區間在2-3斤左右,太大的鱖魚可能反而不夠細嫩好吃。
因此,將其放生,從生態的角度來講,可能更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