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過後美國總統川普繼續玩起了「中東牌」。
美國代理國防部長克裡米勒(Christopher Miller)11月17日宣布,駐阿富汗和伊拉克美軍人數將在明年1月中旬前都將縮減至約2500人。而就在此前,美國媒體還曝出消息,川普甚至考慮轟炸伊朗核設施的選項。
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浙江外國語學院教授、環地中海研究院院長馬曉霖表示,撤軍表現出了川普一貫的孤立主義立場,並且通過這一系列動作,他向外界表明自己不是一個「跛腳」總統,仍然充分掌握了行政權力。
中東部分撤軍
米勒17日在五角大樓記者會上說,國防部將實施總統川普的命令,繼續對駐阿富汗和伊拉克美軍進行「重新部署」,到明年1月15日駐阿、伊美軍人數都將保持在2500人左右。
目前,在阿富汗約有4500名美軍士兵,在伊拉克有3000名美軍士兵。米勒聲稱,從阿富汗、伊拉克撤出美軍一些士兵的決定「並不等同於」美國政策或目標的改變。
此次撤軍計劃期限定在1月15日,距離下任總統1月20日進行宣誓就職的時間很近。而從阿富汗撤軍是川普的主要競選承諾之一。
美國媒體報導稱,本月初,時任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向白宮表示,在條件滿足之前,美國不能從阿富汗撤軍。對此,有不少分析人士認為,埃斯珀與川普在撤軍問題上的分歧,是他被解職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反對撤軍的並不是國防部長一人。消息公布後,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麥康奈爾也表示:「我認為,今後幾個月國防和外交政策不要發生任何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點非常重要。我認為在阿富汗或伊拉克倉促撤軍將是一個錯誤。」
而北約秘書長斯託爾滕貝格17日警告稱,在阿富汗,美軍任何過早的撤軍決定都是危險的。他表示,美軍過早或以不協調的方式撤離阿富汗,帶來的代價「非常高」,可能會使阿富汗再次成為「國際恐怖分子的平臺」。此次警告是斯託爾滕貝格對川普罕見的公開批評。
「多國部隊撤離之際,就是阿富汗內戰重新爆發之時。」馬曉霖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他說,美國出於自身利益需要,拉攏塔利班和阿富汗民選政府進行和平談判,但雙方和談的意願均不強,在和談中很多根本性問題也沒有解決。
他分析道,阿富汗民選政府內部矛盾重重,實力薄弱,很難抵抗塔利班的捲土重來,所以美軍撤離阿富汗是始亂終棄的做法,非常不負責任,而對美國本身,其當初發動阿富汗戰爭的意義也不復存在。
而對於伊拉克問題,馬曉霖表示美軍從伊拉克撤軍,將為伊朗在伊拉克的勢力擴張提供機會,同樣也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考慮轟炸伊朗
伊朗政府發言人阿里·拉比埃17日說,如果美國採取針對伊朗的軍事行動,伊方將予以強硬回應。
拉比埃說:「任何針對伊朗的行動將毫無疑問面臨毀滅性回應。」至於美國是否想要製造國際和地區不安形勢,「我個人不會預測」。
在此之前,美國媒體報導,川普本月13日與副總統邁克·彭斯、代理國防部長米勒、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等官員開會,問及是否有辦法在今後幾周摧毀伊朗核項目。與會官員勸說川普不要那麼做,原因是可能觸發地區衝突。川普最終放棄這一念頭。
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馬曉霖表示川普上述新動向是其中東政策的延續。他說,自川普執政以來,總體上實施內卷收縮的孤立主義策略,認為美國沒有必要去承擔國際的道義責任。當前美國實力進入階段性的衰退,需要將有限的精力瞄準主要問題和目標。
馬曉霖還表示,川普還可以以此彰顯他是一位兌現承諾的總統,仍然掌握有行政權力,而不是一位「跛腳」的總統。同時,還為表達自己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