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之不去的流行》的作者貝迪絲·白瑞認為,在過去的十幾年裡,有兩種事物已經改變了我們傳播的方式——計算機和脫口秀(talk show)。
毫無疑問,作為一種舶來的電視傳媒產品,脫口秀在中國也有了一段不短的「進化」歷史。從早期的明星訪談到時政評論再到綜藝娛樂再到眼下爆火的單口喜劇(Standup comedy),脫口秀節目形態不斷更迭,漸入佳境。
風靡一時的海派清口都是十五年前的事情了。2006年,這種南派曲藝與電視媒體結合而產生的新的脫口秀形態,完成了傳統藝術與新式載體結合的創新,一時成為現象級的節目,也是當時最接近歐美脫口秀的性質的節目。
隨後,《羅輯思維》《曉松奇談》《金星秀》《吐槽大會》等一系列電視、網際網路脫口秀節目接連爆火,國人開始意識到這種純靠「口技」就能引發笑彈的脫口秀節目迎來了百家爭鳴的新時代。人們再也不惋惜沒有《康熙來了》可看了。
從訪談開始……
其實,在中國的電視屏幕上,最早的脫口秀節目都是訪談形式的。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到1992年上海電視臺推出的《東方直播室》。很可惜,這種在歐美國家非常盛行並且誕生出無數名嘴如奧普拉之類的電視節目形式並沒有在國內迅速鋪開。國內第一個真正火爆的脫口秀節目,當屬1996年央視推出的《實話實說》。崔永元也是第一個以自己特有的輕鬆幽默風格打破央視嚴肅感的接地氣主持人。
此後,朱軍的《藝術人生》、李詠的《詠樂匯》、陳偉鴻的《對話》、高博的《今晚》等一系列國字號脫口秀節目以矩陣的形態出現,橫跨藝術、財經、綜藝、時事等不同領域。尤其是央視二套2005年改版推出的《今晚》欄目,形態上高度模仿了在美國已經走紅30多年的夜間談話節目《TONIGHT SHOW》《與大衛·萊特曼共度夜晚》。儘管是深夜10點才播出,卻取得了非常不俗的收視率。
與此同時,與眾不同的鳳凰衛視也推出了他們史上最成功的脫口秀節目《鏘鏘三人行》。和《小崔說事》由崔永元一人主導節目進程不同,三人行裡除了固定主持人竇文濤以外,會根據節目談話內容來邀請合適的嘉賓,讓主持人和嘉賓通過談話產生碰撞的火花。原本讓人以為會按照臺本呆板進行的尷聊節目,卻以即興談天、平民視角和三人的清談素養,真正做到了無單一主題、無固定話題、無特定目的、無所顧忌、無結論、無準備,卻有無限意外的巨大成功。
此外,主打高端訪談的《楊瀾訪談錄》,偏重於文娛的《魯豫有約》,以及許戈輝的《名人面對面》、胡一虎的《一戶一席談》,都因為主持人的個人魅力而使得節目俘獲了不同定位的人群。
2004年,臺灣地區的談話性娛樂節目《康熙來了》也通過網際網路出現在大眾面前。從初期的趣味性訪談臺灣社會新奇、冷門職業從業者,如男性美髮師、屍體化妝師、網絡作家等,到後期探討熱門新聞人物或是藝人,節目引發無數爆點,成為當時很多人的下飯菜。這檔紅了十幾年的節目在2016年1月14日迎來壽終正寢。
形式多樣的單口喜劇出圈
實際上,21世紀頭十年,國內的各大衛視都在不遺餘力地推出各種形態的脫口秀節目。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曾經的滑稽演員周立波上演的《壹周立波秀》。這種被冠以海派清口的演出內容以當時改革開放30年曆程中人們所經歷的事為主線,並且主要以普通話表演,一下子打開了地域局限,讓在電視上說相聲的曲藝演員變成了相聲演員說節目,瞬間讓一度曲高和寡的曲藝出圈,進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海派清口給節目製作人更多的曲藝變體靈感,搭配著樂隊演出的《今晚80後》橫空出世,成為「海派清口」之後最成功的脫口秀節目。當時的幕後段子高手李誕、池子、王建國等人也在幾年之後從幕後走到臺前,成為脫口秀舞臺獨領風騷的人物。
隨後推出的《曉松奇談》口碑收視雙豐收,成為有趣有料的top脫口秀,這當然和高曉松本人長期的知識積累和豐富的人生閱歷有關;下海創業的羅振宇每天60秒的《羅輯思維》,則是真正將網際網路思維運用到脫口秀節目的鼻祖,通過不懈努力將積累的眾多粉絲成功轉化成得到App的消費者,成為網際網路脫口秀最成功的商業化樣本之一。即便是一直端著的央視也讓在網際網路上火爆的西式幽默脫口秀演員黃西站到了臺上,推出科普類脫口秀節目《是真的嗎?》,反響熱烈。
其中,形態最為獨特的還要數以敢言、犀利著稱的《金星秀》。這檔接棒《今晚80後》的大型脫口秀,融合了嘉賓訪談、個人開講、明星幫答等各種脫口秀形式,又因為金星個人的獨特魅力和「毒舌」各路具體的明星而話題不斷。當然,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種「冒犯」最終讓節目走向了終結。
隨著《脫口秀大會》《奇葩說》一季季推陳出新,脫口秀中的單口喜劇越來越受歡迎。如今開始紅起來的李雪琴比李誕小6歲,而憑藉音樂脫口秀這一獨特形式一路高歌猛進奪得第三屆脫口秀冠軍的王勉,出生在1994年。由此可見,眼下站在脫口秀舞颱風口浪尖的紅人們都是「後浪」了。記者|陳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