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飛行設計研究院:一切只為讓C919飛得更"聰明"-控制律 電傳飛控...

2021-01-09 東方網

  原標題:一切只為讓C919飛得更「聰明」

圖片說明:85後鄭曉輝在為C919進行工程模擬器試驗。本版均為受訪者供圖

圖片說明:80後趙晶慧(右三)與同事在進行C919工程模擬器試驗狀態核對。

  東方網3月25日消息:據《青年報》報導,如果把一架飛機比作一個人,那麼發動機就是心臟,液壓系統是血液,而控制律則是靈魂。當ARJ21-700在進行各種試飛驗證時,國產大飛機C919的設計也爭分奪秒地開始。2012年,中國商飛組建了一支以上飛院操穩與控制律室設計人員為主的攻關隊,為C919設計電傳飛行控制律。四年後,這支以80後年輕人為主的隊伍已初步完成設計。「這只是一個起點,未來幾年,還有地面試驗和試飛等著我們。」31歲的國內民機控制律設計專家鄭曉輝說道。

  控制律是民機的「魂」

  什麼是飛機的控制律?「控制律其實是一個算法。」上飛院操穩特性與控制律室副主任鄭曉輝介紹道,按照專業的解釋,電傳飛行控制律是電傳飛控系統運行的控制規律。控制律表明了飛行員操縱與飛機運動響應之間的關係,通過反饋控制算法,獲得飛行員期望的飛機操縱特性。

  「舉個通俗一點的例子,比如要把車倒進車庫,如果沒有自動泊車的功能的話,是用人眼去看後視鏡完成倒車;但是再先進一點,可能就是按一個鍵或者設定一個目標,鬆開手它自己就能倒進去。車為什麼會自己倒進去?是因為這裡面有算法。」鄭曉輝說,雖然外在的表現看似是車自己倒進去的,但內在的原因是車上的傳感器測量了距離、角度等因素,通過數據的計算,控制輪子去完成。

  「回到飛機上,也是類似。ARJ21-700型支線飛機採用的是開環控制律,相對簡單,很多操作需要飛行員手動去操縱;而C919採用的是閉環控制律,要複雜得多。」鄭曉輝說,控制律做得越複雜,越能減輕飛行員的負擔,飛行員就可以更精確、負荷更小地把飛機控制得更好,「也就是說,通過設計讓飛機的智能化更高,減少人犯錯的可能。」

  「如果說發動機是心臟,機翼是翅膀,液壓是血液,控制律就相當於是民機的魂。沒有控制律,飛機就跟鐵塊一樣,也飛不好。」操穩特性與控制律室副主任設計師付琳說。

  C919控制律比ARJ難數倍

  控制律是實現電傳飛控的核心關鍵,是主製造商必須掌握的核心技術,也是國外限制出口與轉讓的關鍵技術。要為C919設計電傳飛行控制律,難度之大可想而知。「當初論證的時候,曾考慮國外供應商的技術支持,結果供應商一開口就是上億美元。」攻關隊骨幹成員趙晶慧對青年報記者說道。1980年出生的她笑稱是團隊中「最老」的成員。

  2012年,中國商飛成立公司級的控制律設計攻關隊,為C919飛機控制律技術攻關。當時團隊成員基本都是80後。「為C919做控制律,難就難在這是第一次!」鄭曉輝介紹說,與國外相比,國內在控制律方面的經驗嚴重不足。「有人會問:ARJ21不是已經做出來了嗎,為什麼C919還這麼難?這是因為ARJ21是開環控制律,C919的控制律則帶有很多保護功能,是一個閉環的功能,整個構架升級換代,是一個全新的控制律。」鄭曉輝說,一旦有了第一次的積累,後續型號就會相對變得容易,「空客320也是第一次搞電傳,但是330、340在320的基礎上很快就出來了,所以難就難在第一次上。」那麼,C919為什麼一定要做閉環的控制律?趙晶慧說,C919將來是要和波音737和空客320競爭的,「要爭取這個市場就必須做閉環控制律,提高飛機的安全性、經濟性、舒適性。」

  「正常」下班時間是21點

  沒有任何經驗,年輕的攻關隊每走一步都是困難。「控制律設計要先從頂層定義開始,先定義需要哪些功能,定義好功能後需要有設計要求,設計要求確定以後再詳細設計。」趙晶慧介紹說,頂層設計開始就是難點,「因為要確定飛機需要哪些功能,這些功能又要能保持一定的先進性,此外項目的節點還要匹配,所以定義的時候就經過反覆權衡、討論,不斷的摸索。」

  為了儘快為C919設計好控制律,從2012年開始攻關起,攻關隊的年輕人基本上就是「611」工作制。「所謂『611』工作制,就是每個人周一至周五至少要加三天班,周六要加一天班,周一至周五正常下班時間一般是21點,所有人都這樣,堅持了兩年的時間。」

  趙晶慧說,當時商飛特地給攻關隊配了一輛班車,開車時間是22點,「班車到地鐵站,大家再坐地鐵回家,一般到家就23點多了,第二天早上8點半就又到單位上班了。」「我們辦公室還有摺疊床的,有時如果太晚,有的同事就直接在辦公室睡了。」鄭曉輝插話道。趙晶慧當時已經結婚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但長時間的加班,使她很難再有精力照顧家裡。「我婆婆有時就說,誰誰誰家的媳婦在美術館上班,可以有好多時間照顧家裡。」趙晶慧笑著說,雖然覺得虧欠家裡,但也實在是分身乏術。

  未來幾年要攻克地面試驗、試飛

  2014年12月,中國商飛與供應商一致同意所有行動項目關閉,取證控制律正式退出初步設計評審,標誌著取證控制律進入飛控供應商的軟硬體產品實現階段。如今,C919的控制律設計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工程模擬器和鐵鳥的地面試驗也已開展,可以支持C919首飛,但鄭曉輝和年輕的同事們仍不敢有絲毫懈怠。「首飛只是一個起點,是挑戰的開始。」

  鄭曉輝說,未來幾年,C919還要完成控制律地面試驗和試飛。趙晶慧也坦言,「現在控制律的詳細設計已經完成,未來就是試驗、試飛,但從試驗的方法到試驗的判據對我們來說都需要更深入的探索,所以未來還是要繼續努力拼搏。」

  [花絮]

  專業英文從此說得特「溜」

  就是在這種略顯「變態」的工作強度下,攻關隊攻克了一個個難關。

  「把控制律設計完成之後,要形成需求,也就是形成系統技術規範,用全英文寫出來,發給供應商,然後由供應商去實現軟體代碼。」趙晶慧說,他們為C919設計的控制律共有4100多條全英文需求。「寫這個需求的過程也是挺折磨人的,每周要有一天上午跟美國的供應商開電話會,來來回回討論需求的內容和格式。」

  趙晶慧粗略地算過,他們前前後後跟供應商開的電話會多達200多次,其間還有不定期的技術交流,「技術交流的時候,全程沒有翻譯,技術人員全英文交流,所以對我們設計人員的英文能力要求也很高。」她笑著說,鄭曉輝的英語水平就是在技術交流的過程中變得超級溜。「語言這個東西就是多說、多聽、多寫,就會變好了。」鄭曉輝有些不好意思。

  他們獲得優秀青年突擊隊榮譽

  在兩年多的攻關中,年輕的鄭曉輝潛心鑽研,幾乎把能找到的相關資料都看了一遍,空客、波音、灣流等的各種機型的飛行手冊、操作手冊都反覆研究。「看的時候還要分析對比,為什麼這個機型這麼做,那個機型那麼做,分析了原因後再思考我們的飛機應該怎麼做。」

  正是這種肯鑽研的精神,短短幾年間,1985年出生的鄭曉輝就當上了操穩與控制律室的副主任,並成長為國內民機控制律設計專家。而控制律設計攻關隊也被評為「2014年度上海市優秀青年突擊隊」。

相關焦點

  • 涵道風扇尾槳,電傳飛控系統——科曼奇直升機如何解決美軍痛點
    本文,我將接續前三篇的內容,進一步介紹科曼奇直升機的高性能的涵道風扇尾槳系統、領先時代的電傳操縱飛行控制系統和三發布局的出色設計,與諸君共賞。本號持續針對空天領域理論、設計、未來等相關內容進行深度解讀,歡迎關注。
  • 誕生於一甲子前的戰機,電傳飛控堪比四代機,最終退出歷史舞臺
    自四代戰機問世以來,電傳和飛控技術就成為了標配性能參數,直接影響了戰機的實戰能力。事實上,很多人都不知道,世界上首款採用電傳技術的戰機並非美國貨俄羅斯製造,而是來自於加拿大。早在上世紀50年代,加拿大阿弗洛公司就研發出了首款純正"加拿大血統"的CF-105"箭"式戰鬥機。
  • 盤點 無人機飛控哪家強
    Finix飛控擁有定寬噴灑功能,可以實現「推桿即走、松杆即停」,GPS和北鬥雙模衛星定位,噴灑更精準;支持自主規劃噴灑路徑和斷點續噴;採用工業級設計,能夠更好的適應農業植保的環境要求。 之後,一飛智控還推出了Finix500/500M 智能飛行控制系統,Finix500/500M採用分布式設計,支持豐富的周邊選配模塊,能夠為各種類型的無人直升機、多旋翼無人機提供完美的飛行控制系統解決方案。 採用工業級的產品設計標準,保證Finix500/500M 能夠適應嚴酷的戶外工作環境。
  • 空客側杆Side Stick VS 波音中央操縱杆Yoke, 誰是更好的設計?
    在此之前,側杆的設計一般只在戰鬥機上進行應用,比如F-16戰鬥機和達索陣風戰鬥機,因為戰鬥機駕駛艙的空間很小,而且只有一個飛行員,要在狹小的空間內保證飛行員的視覺不受影響,側杆是最好的選擇。在決定引入側杆的同時,空客還在A320上推出了新的電傳飛行(Fly-by-wire)系統取代了機械傳動系統。
  • 一甲子前的超級戰鬥機:電傳飛控堪比四代機,最終卻黯淡折翼
    對於新的截擊機,加拿大空軍甚至要求它可以完成2馬赫的高速飛行。當時世界各國都沒有類似的戰鬥機,更不用說對高速飛行要求更加嚴格的截擊機。 研製目標 說實話,CF-105的研製指標是相當激進的。
  • 現代民機「飛行管理系統(FMS)」的功能和組成
    03 傳統 FMS的主要組成 傳統的飛行管理系統,包括飛管計算機 FMC(Flight Management Computer)和控制顯示組件 CDU(Control & Display Unit)。 FMS 通常為兩餘度設計,其 CDU 安裝在中央操縱臺上,分別提供給主駕和副駕使用。
  • C919歷經九年終上九霄起舞 幾代航空人半世紀夢圓
    5月5日的上海,陰天。C919首飛於下午14時拉開帷幕。參加首飛儀式的車隊,從上午就開始集結,到達中國商飛所屬上飛公司門口;大家隨後下車,通過內部安檢,再次乘坐接駁車,從上飛的後門出發,駛向浦東機場專為C919首飛設立的試飛區域。在觀看區域大概300米開外,一架以藍色和綠色塗裝的C919靜靜地站立在那裡。
  • 航模飛控測評|頂翔電子固定翼專用飛控——Z3油動和電動版
    據說明書上介紹,這款Z3飛控共有五種飛行模式:返航模式、普通增穩模式、安全模式(自穩模式)、3D鎖定模式和關閉模式(手動模式)。其中,值得一提的是3D鎖定模式,這種多樣化的飛行模式,在入門級飛控上比較少見。
  • 中航三院突破主動控制技術!殲20操縱性飆升20%,確保飛行員安全
    但其最重要的技術其實不在隱身,也不再武器庫方面,而是其操縱的靈活性上,這也就要求極高的控制系統的支持。 例如,許多人不能理解戰鬥機的飛控系統和電傳這兩大極為重要的控制系統。對飛機操縱穩定性提出了極高的要求。簡而言之,戰鬥機的飛行控制系統大致可分為三大部分:信號系統,軟體系統,輔助動力系統。
  • 殲20亮相已有十年,飛控技術至今無人超越,解決三大世界性難題
    殲-20的照片剛被公開時,就引來了許多質疑聲,認為殲-20的機體過於細長,會導致機動性不佳;也有觀點認為殲-20的氣動設計過於複雜,不利於隱身,還會增加飛控的編寫難度。不過鴨式布局飛機的電傳飛控軟體本身就存在編寫難度高的缺點,殲-20採用了更複雜的「升力體邊條翼鴨式布局」,飛控軟體的編寫難度可想而知。
  • 天舟飛天不簡單——北京飛控中心專家解讀天舟一號飛控六個難點
    天舟飛天不簡單——北京飛控中心專家解讀天舟一號飛控六個難點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4月20日電 題:天舟飛天不簡單——北京飛控中心專家解讀天舟一號飛控六個難點  王玉山、姜寧、祁登峰  4月20日,天舟一號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 飛天奇蹟,從這裡誕生——探秘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上)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以下簡稱飛控中心)位於中國北京航天城內,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飛行控制中心,主要負責任務實施期間的組織指揮、信息交換、數據處理、控制計算、分析決策和飛行器長期管理。他告訴我,自飛控中心成立以來,圓滿完成了我國曆次神舟飛船飛行控制任務、探月工程嫦娥一號、二號、三號以及「嫦娥」再入返回飛行試驗任務。形成了「團結協作、集智攻關、開拓創新、拼搏奮進」的飛控精神。
  •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成功突破多目標協同飛行控制技術
    摘要:陳宏敏介紹,在任務規劃上,創新突破了多目標的動態規劃技術,實現了「長七」任務多個目標的百餘個測控弧段的優化分配;陳宏敏表示,「多目標協同飛行控制技術的突破不僅牢牢加固了『小夥伴』們的『友誼之船』,而且進一步提升了中心的飛控能力。
  • 殲16的電傳操縱系統怎麼樣?看完後明白了!
    618所似乎為殲-16和殲-15B重新編寫了數字飛控系統,目前來看似乎不錯 飛控系統在現代戰鬥機設計研發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殲-11項目升級改進研究方面,沈飛集團一直是與西安飛行自動控制研究所(618所)進行合作。
  • 海鷹航空公司:讓無人機飛得更高更遠更智能
    陳鵬介紹,為了達到這兩點,首先無人機需要具有良好的氣動性能,這個主要來源於外形設計,一個好的外形是無人機長時間飛行的前提;其次,無人機需要具有低油耗的動力裝置,飛行器設計動力先行;再者,無人機的結構設計要輕,比如採用新的設計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等都可以減輕無人機機構重量;最後,無人機的飛行控制要適合,飛行控制可以理解為智能「飛行員」,二流「飛行員」不可能飛出好的性能。
  • 北京飛控中心高效備戰天舟一號任務!
    姜寧、祁登峰、記者韓阜業隨著「天舟一號」的消息鋪天蓋地而來,作為天舟一號飛行任務的「神經中樞」——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早已進入任務倒計時。從人們熟悉的飛控大廳,到不為人知的小小機房,飛控人厲兵秣馬、通宵達旦,為即將到來的天舟一號牽手天宮二號,做著緊張而有序地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