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貌似很空洞、很冰冷,善於經營的話,透過大數據看大千世界,有時也很新奇、很有趣。比如,高德地圖日前發布《2020年度出行報告》,透過車流看2020年平均下班最晚的城市,國內有十座城市入圍,廣東佔了四席。透過車流數據看工作時間,在此基礎上做一些聯想,這個話題就可以展開了。
若將車流數據與這些城市的發展數據——城市GDP總量、經濟增長速度、職工薪酬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城市幸福指數等相印證,基本上就可以推導出更深一層的結論,比如「財富都是靠打拼出來的」。因為,這十座城市,幾乎囊括了國內經濟發達的城市。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奮鬥的城市永遠年輕。一座城市的發展動力從何而來?城市的活力體現在哪裡?奮鬥最直觀、最有效。不努力奮鬥,哪裡來的發展,談什麼發展速度?個人如此,城市亦如此。奮鬥就要付出,就會有犧牲,「下班最晚」是詮釋奮鬥的一個維度,在某些情況下,也是必要的,無可厚非。
若從宏觀切入微觀,「下班最晚」未免讓人五味雜陳,因為它可能牽涉到跑偏的加班文化。就在近日,一位年輕人在深夜下班後猝死的新聞引發輿論強烈關注。年輕生命猝然消逝,令人悲痛、惋惜,公眾在痛心之餘,也把目光再次投向跑偏的加班文化。對此,「新華微評」指出,「讓追夢人健康地奔跑,讓企業發展更有溫度,才是奮鬥該有的樣子。」
「新華微評」鞭辟入裡、入木三分。只有健康,才能長久奮鬥;只有健康,奮鬥才有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說,健康就是生產力,也是幸福生活的源泉。一位哲學家說過:人類所能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拿健康來換取其他身外之物。是的,與一個人的健康相比,名譽、地位、金錢等都是身外之物。問題是,一些企業也不認可這一點,他們給經常性、長時間加班的工作模式貼上「標籤」、賦予「意義」,並輔以薪酬激勵,來換取員工認同,實現非正式制度的「轉正」。這種加班之化之下,超時工作、熬夜加班被視為正常,按時下班、勞逸結合倒成了異類,基於這種現狀的「下班最晚」要不得。
相比起有效加班來說,那些因低效的、無意義的加班而導致「下班最晚」更無聊、更不可接受。比如,一些可開可不開的會,非開不可;一些可在線上或線下開的會,一定要在線下開;一些可長可短的會,最後都開成了「神仙會」「長命會」;一些可寫可不寫的材料,不但要寫,還要兩種版本:電子版、紙質版。由此增加的工作量,拖延了工作人員的下班時間,值得反思。
「下班最晚的城市」,是榮譽也是鞭策。可以的話,減少一些沒必要的加班,爭取讓大家都準時下班,一家人準點吃晚飯,如此多好。
廣州日報評論員:練洪洋圖片:新華社聯繫我們:lilunbu@gz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