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證實,地球自轉速度達到50年以來最快,如今一天的實際時間平均比24小時還要短0.5毫秒,引發增設負閏秒(negative leap second),校正時間計算差距的激烈討論。
根據世上已知最精準的時間測量工具原子鐘(Atomic clocks),地球1970年代以來自轉一周的時間皆比24小時稍長,但2020年年中起自轉速度卻加快了,尤其2020年7月19日竟比24小時整整少了1.4602毫秒,成為紀錄以來最短的一天。
根據《每日郵報》等外媒報導,總部位於巴黎的國際地球自轉服務(IERS)為了使得原子鐘計算的一天時間與地球運轉情況保持一致,1970年代以來已經增加27次閏秒(leap seconds),如今為了因應地球自轉變慢,也引發是否增加負閏秒的討論。
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資深研究員惠伯利(Peter Whibberley)向《每日電訊報》表示,地球如今自轉速率比過去50年的任何時候都還要快,這肯定是正確的,如果此速率持續加快,很可能將會需要負閏秒,但現在言之過早。
24小時計時法的由來
古埃及人是一天24小時劃分的首創者,古埃及人制定了一年有12個月,取其倍數規定一天有24個小時。
古埃及人是一天24小時劃分的首創者,古埃及人制定了一年有12個月,取其倍數規定一天有24個小時。起初,祭司們把一天的時間劃分為4塊,規定白天10小時,夜晚12小時,黎明1小時,黃昏1小時,加起來是24 小時。後來為簡便起見,他們決定白天和夜晚各有12小時。雖然每小時長短隨季節有所變化,但這種變化每年是一樣的。
在應用公曆中,由於發現世界時在各地的不統一性,於是,在1879年,加拿大鐵路工程師伏列明提出了「區時」的概念,這個建議在1884年的一次國際會議上得到認同,由此正式建立了統一世界計量時刻的「區時系統」。
「區時系統」規定,地球上每15°經度範圍作為一個時區(即太陽1個小時內走過的經度)。 這樣,整個地球的表面就被劃分為24個時區。各時區的「中央經線」規定為0°(即「本初子午線」)、東西經15°、東西經30°、東西經45°……直到180°經線,在每條中央經線東西兩側各7.5°範圍內的所有地點,一律使用該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標準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