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臺灣地區的陶藝:最好的藝術就是生活本身

2021-01-19 澎湃新聞
【編者按】

《陶藝美學錄》一書是《生活月刊》原創作團隊尋訪了十多位寶島臺灣的知名陶藝家和茶道家的紀實書寫。他們中有的力圖用自己的創作還原中國千年陶瓷發展整個脈絡,有的從農人到陶人,將自己的生命和整個時代風貌融入陶器,有的邊教學邊創作,將陶藝教學從學徒制的傳承轉入學院派,還有的則吸取日本和西方的陶藝美學理念,融入國際化的創作語境,從追索、復原失落的中國傳統,轉向新的創作。陶藝家重新思考陶的本質,調整做陶的觀念,通過反覆的實驗、探索,運用不同的材料、探索新的配方和燒造方式,形成了風格多元又獨立的陶藝新美學,為現代陶藝增添了新的色彩。本文為該書前言,由澎湃新聞經浦睿文化授權發布。

黃昏來臨之前,解致璋在茶席前點起燭火。我們端著茶,看天光一寸一寸西移,在她的山水茶席間浮動。夕陽排山倒海而來,有那麼一霎,光芒照亮四壁,旋即便徹底暗下去。

這是「清香齋」的尋常一日。解致璋首創「臺灣茶道」的理念,經過20多年身體力行,「清香齋」已成為世界各地茶人的朝聖之地。

解致璋並不是陶藝家,但她倡導的茶道精神,正是陶藝發展的推手之一。為了研發出適用的茶器,她曾與多位陶藝家合作,在藝術性與實用性之間尋求平衡。時至今日,茶道文化漸成風氣,人們品茶的同時也在品味茶器。陶藝與茶道合流,與生活接壤,彼此都迎來新的生機。

對於生活與藝術的關係,詩人王爾德和藝術家杜尚有過相似卻不盡相同的表述,王爾德說:「生活就是你的藝術。你把自己譜成樂曲。你的光陰就是十四行詩。」杜尚則更加斬釘截鐵:「最好的藝術就是生活本身。」

臺灣陶藝之所以能在中國乃至亞洲獨樹一幟,或許不僅因為它融入了國際化的創作語境,風格既多元又獨立,更因為陶瓷之美已經植根於生活之中,擁有了廣闊深厚的土壤,陶藝也便獲得了持久的生命力。

因此,我們決定從臺灣地區的陶藝出發,探討當代生活美學。

2013年冬,經過七年多對手工藝領域的個案尋訪,我和當時《生活》雜誌的同仁決定做一期專題別冊,聚焦景德鎮。那時,千年瓷都已進入歷史拐點,創作者們嘗試掙脫傳統的重負,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從冬天到夏天,我們三次前往景德鎮,在總計一個多月的時間裡拜訪了從全國和世界各地雲集瓷都的幾十位陶藝家。他們的年齡跨度超過半個世紀,人生與創作風格則更加複雜。正是這些觀察與交流,激發了我們對臺灣地區陶藝發展的好奇心。景德鎮幾代陶藝家當時面對的誘惑與困惑,臺灣地區的陶藝家們大多也曾經歷過。既往如同一面鏡子,足以照見前路。

經過半年多的籌備,有幸得到廖寶秀、解致璋、何健、呂禮臻、遊瑞楠、江淑玲、莊靈等老師的指點、引薦與幫助,採訪名單幾經甄選。我們終於在2014年年末,踏上海峽彼岸的尋陶之旅。這些陶藝家的經歷不同,處境各異,工作室或考究或逼仄,或極簡或雜亂,但都將喧囂隔離在外。或許,什麼都比不了黃昏中的一杯茶。守在窯爐前觀望火焰的時光,更值得一個人期待一生。我們梳理臺灣地區陶藝美學的發展脈絡,亦希望透過物質,發現精神之美。

器物之中,自有天地。

首字母大寫的China(中國)和小寫的china(瓷器),同樣地神秘。中國陶瓷在西方風靡幾個世紀,制瓷技術一度是不解之謎。美國歷史學家羅伯特·芬雷甚至發現,來自中國的制瓷技術擁有過一種徵服世界、改變時代的魔力。「一千多年之間,瓷器是全世界最受人們喜愛、歆羨,也是最被廣泛模仿的產品。從公元7世紀瓷器發明問世以來,它始終是文化交流的核心。在歐亞大陸,瓷器是一大物質介質,跨越遙遠的距離,促成藝術象徵、主題、圖案的同化與傳布。瓷器所到之處,便影響當地所有的陶瓷傳統,造成重大衝擊,佔有發號施令的高度。從日本、印度尼西亞爪哇到埃及、英格蘭,無一例外。有時甚至取而代之,完全改換當地原有的制瓷傳統,更因此深入當地原有的文化生活。」

十幾個世紀過去了,隨著世界秩序的重塑,陶瓷的命運也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西方世界重新定義的陶藝美學規則,反過來深深地影響著中國的陶藝家們。臺灣地區陶藝的嬗變,正是這股全球化浪潮的縮影——它身處東西方文化交匯的要衝,來自中國大陸、日本、歐美世界的陶藝美學,都在這裡相遇、更生。

我們拜訪的十幾位重要的陶藝家和茶道家,大都經歷過這場時代的劇變。他們接受的教育,從學徒制的傳承,轉入學院派的系統;通過反覆的實驗、探索,他們將陶藝推進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並從追索、復原失落的中國傳統,轉向新的創作,運用不同的材料,探索新的配方和燒造方式,最終確立了獨具特色的陶藝風格——它源自漫長曲折的中國傳統,卻並不囿於傳統,它深受多元文化影響,卻更能融會貫通。生活的藝術,最終發展成一種現代美學。

以陶瓷為媒介,藝術家還可以做什麼?這是我們試圖探尋的另一個問題。

德國漢學家雷德侯在他的名作《萬物:中國藝術中的模件化和規模化生產》(

Ten Thousand Things: Module and Mass Production in Chinese Art

)中這樣寫道:「西方人非常讚賞中國出產的釉瓷,有時甚至認為它們具有非同尋常的魔力。雖然他們知道系用泥土製造,但他們不知道用的是什麼土,也不知道怎樣製作而成。16世紀,各大洲之間的貿易方興未艾,瓷器已成為遍銷全球的商品……憑藉其生產方法,中國人已經做好準備要讓瓷器充斥整個世界。他們有能力提供近乎無限量的這種奇妙商品。」如今,時代早已翻過一頁,陶瓷的諸多技藝已不是隱秘,中國不再是唯一的陶藝中心,美學趨向在全球化的語境中有了更多元乃至更完整的表達。不過,那種「非同尋常的魔力」依然熠熠生輝,一代代人被它驅使與激勵,前赴後繼。他們賦予陶土以新的生命,而那些其貌不揚的陶土與釉土,也讓他們找到自己一生的方向。人與陶土,彼此發現,更相互塑造。

臺灣地區的陶藝界也曾經歷迷惘。1981年,日本策展人吉田耕三發起一場聯合陶藝展,邀請多位日本名家參展,不料,對方只是倉促應對。日本陶藝家到現場後拂袖而去,認為受到莫大的侮辱,雙方水平實在懸殊。

直到30多年後的今天,這一幕依然讓許多陶藝家們記憶猶新。所幸,它也成為一場新生的契機,一代人知恥後勇,試圖開拓新的格局。那次失敗的展覽,推動著臺灣地區陶藝界自我意識的形成,也促成了一代人的集體崛起,他們通過各自的努力尋找出路,或徜徉於臺北故宮博物院,致力於對傳統的研究與再造;或前往日本,領會東方美學的另一面;或遊學於大洋彼岸的美國,追問現代陶藝的理念與精神。通過汲取不同陶藝體系中的養分,融入國際化的語境,他們找到了各自創作的衝動與靈感之源,形成獨特的風格。他們不惜成本地反覆實驗,不斷尋找新的方法,嘗試自我突破,並非無謂地炫技,而是更加隨性與平和,這是經歷歲月磨礪得來的從容。人生的經驗、思索與困惑,都可以在陶瓷作品中發現端倪。幾十年過去,所有的探尋與創造,如同一道道光源,交織匯聚,成就了今日的風貌。

從某種程度上說,陶藝的水準也是社會文化與審美水平的晴雨表。無論是日常器皿,還是典藏之物,都體現著一個時代的風貌。陶藝的發展需要知識的積累、文化的滋養,以及足夠自由開放的創作風氣。在強大的傳統或外來文化面前堅持獨立的判斷,在商業浪潮中保持清醒與冷靜,有所為有所不為,其實不僅陶藝如此,所有的藝術與文化也都需要面對。

這次尋訪之旅的初衷即在於此。

《陶藝美學錄:尋訪當代陶藝名家》,張泉主編,馬嶺攝影,浦睿文化/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20年10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臺灣陶藝名家風採錄
    2013 黃玉英陶藝創作個展 嘉義市傑克生活藝術中心2014 黃玉英珠寶琉璃/陶藝個展 新北市三峽區紅琉璃藝廊2014 黃玉英」薰衣草盛放的一刻」創作個展 臺北市ArtSpace5632016 "四季迴旋」黃玉英創作個展 竹北市大地原創藝廊主要聯展1996 美國加州Tustin Renaissance
  • 餘文樂尋訪日本陶藝大師之一:花岡隆的作品及簡介
    餘文樂 - 尋訪日本工匠大師之旅他的作品多以日常生活器皿為主,特別偏愛黑陶。就正如花岡老師所說:「 每一件作品都有一個獨特的表情 」創作時的心情起伏,背後的生活態度,造就了他獨有的風格,以及獨一無二的作品。
  • 陶藝家鹿児島睦,自然而然的創作與生活
    ❶-➌ 給Makoto以靈感的裝飾品長大後的Makoto進入衝繩縣立的藝術大學繼續學習陶藝。❶-➌ 每一隻盤碟都是由Makoto親自手繪,充滿了童真和自然的氣息剛開始做陶藝的時候,Makoto把自己的作品送往九州、山口地區參加工藝品比賽。
  • 日本藝術留學:多摩美術大學 陶藝方向 考學經驗分享
    藝術和設計常常被認為是分開的兩個部分,但似乎「陶藝」這一專業似乎是多種多樣的,從事陶瓷相關專業的人,可以純粹也可以兼容,更是可以將藝術審美直接帶進生活中。」#INTERVIEWQ1:為什麼選擇來日本?A:我是一個看動畫長大的人,在大學期間也來日本旅遊過,本身就對日本是很有好感的。而作為陶藝專業的學生來說,日本也的確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日本在傳統工藝文化上可以說是源自於中國但找到了自己的風格,這讓我十分好奇,大學期間也寫過中日禪宗文化比較的相關論文。另外就是相比歐美國家,日本的留學費用稍微便宜一些。基於上述的考量,我選擇來了日本。
  • 走進陶藝世界 讓殘疾人感受藝術魅力
    陶藝是陶瓷藝術的簡稱,是一門既古老又現代的藝術,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5月27日下午,洛舍鎮殘疾人之家的社工帶領著殘疾人來到陶藝體驗館,走進陶藝這個大家庭,感受非物質文化的絢麗多彩,了解不同的藝術,了解不同的美。清禾公益社工邀請專業的陶藝老師進行授課。
  • 與陶藝的對話:傳統在今天
    陶藝藝術家曾力、曾鵬兄弟將在石灣陶瓷博物館舉辦《傳統在今天》展覽。此前,曾氏兄弟獲得了國家藝術基金的支持,分別在歐洲芬蘭、瑞士、西班牙三國舉行藝術作品展覽及系列活動,本次歸國的展覽也將盡數把優秀的作品和交流的成果展示出來。本報全媒體記者第一時間採訪陶藝藝術家曾鵬,為讀者解讀展覽。
  • 日本陶藝︱志野
    從明清、宋元到漢唐高古,一直認為China就是代表了瓷器,認為天朝一直處於陶瓷藝術的巔峰。然而漸漸知曉,鄰國日本在我們華夏強大的文化影響之下,仍然頑強地開出了屬於自己的陶藝之花。日本國寶志野名作「卯花牆」,就是使用這樣的技法。
  • 為陶瓷藝術培育傳承人——淄博理工學校陶藝分校辦學側記
    作為首批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學校,淄博理工學校於2017年正式建立陶藝分校,開設陶瓷藝術設計專業,為陶瓷藝術創作和陶藝的發展培養輸送專業人才。雖然一切從「零」開始,但對於該校的專業課教師來說,這個「零」又不是真正的一無所有。
  • 【臺灣陸寶陶瓷】橫跨海峽兩岸的著名時尚創意陶藝品牌
    採用天然澳洲礦土,結合臺灣天然陶土調配,創造了有著樹紋肌理,又如天然巖石般的特殊質感,其海綿質氣孔,尤其適合重焙火重發酵的茶。  東方印象   陸寶陶瓷,1973年源起於臺灣鶯歌,致力於創作兼具時尚感、實用性和養生功能的創意家居陶瓷器具。陸寶陶瓷始終秉承「陶的奉獻者」使命,將"泥與火"的工藝與中國哲學"慢工出細活"的思維理念發揮到極致,四十多年來一直致力於陶瓷技術的專研,產品遠銷歐美。
  • 陶藝家陳加峰陶博館開個展 用陶藝記錄臺東生活
    華夏經緯網1月6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灣陶藝家陳加峰3年前到臺東生活,從大自然汲取靈感創作,用陶藝記錄生活,運用豐富絢彩、純白色的作品呈現出不同的生活經歷,並在近期於鶯歌陶瓷博物館展出「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陳加峰創作個展」,展露出自己與大自然的交換日記,供觀眾聆聽大自然的呢喃,也聽聽內心的自己
  • 泥巴人打造柴燒陶藝的泥巴西施
    一位普普通通的陶藝愛好者,始終保持著一顆上進的心,卻得到了世界瓷都眾人認可的柴燒陶界「泥巴西施」的稱號。生命的歷程往往難以預料,閱歷過無數次的衝動、激情、冷靜、煩躁、失望、欣慰等路程,也經常在煩躁時掙扎,失望時落寞,也有傑作出窯時的滿足,生活路上的種種坎坷塑造出今天輝煌的品格。
  • 中國·遼陽冮官窯博物館指導教授臺灣著名陶藝大師陳金旺先生柴燒冮官行(冮官窯傳統柴燒工藝研發項目啟動儀式)
    中國·遼陽冮官窯博物館指導教授臺灣著名陶藝大師陳金旺先生柴燒冮官行
  • 【淺談陶藝中釉彩與肌理的文化價值】中國陶藝研究
    1.綜合裝飾的文化價值 陶藝綜合裝飾的文化價值:發揮多種裝飾材料和工藝技術的特性,使釉上與釉下相呼映、高溫與低溫相輔助、雕刻與繪畫相襯託、人工與天然相結合,達到藝術創作的最佳效果。陶瓷釉上彩的綜合裝飾,多為高溫顏色釉、現代陶藝、刻花瓷胎。高溫顏色釉瓷畫是現代陶藝釉上彩的新工藝。
  • 安藤雅信:手中的陶器不僅是藝術,還代表著一種生活.|退藏
    在日本著名陶作家安騰雅信看來,手中的陶器不僅是藝術,還代表著一種生活。安藤雅信出生於日本岐阜縣的陶商批發家庭,是日本生活陶藝領域最為稱道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片口」深受國內茶人的喜愛和使用。在大學期間,他被教受了大量的西方藝術史和藝術理論,在學校中所學習的這些理論與知識,讓希望繼承父業從事一生陶藝工作的安藤雅信愈發的自我懷疑,在西方主導的藝術市場中,東方的藝術形式是否有立足之地?
  • 揉合情感與溫度的藝術 : 林昭慶
    年,作品包含大型公共藝術、雕塑藝術、生活陶器開發......秉持著將藝術融入生活的概念,不間斷地參與各類藝術活動,將藝術創作與美學概念帶入民眾生活的各個角落,也是少數可以悠遊於藝術市場與公共藝術兩大藝術光譜的藝術家。
  • 讓藝術改變生活方式……|知物美術館
    ——知物美術館藝術在當代中國,對許多人而言是有錢人的玩具,是拍賣行不停跳動的數字。當藝術與生活沒有關係時,的確,藝術只是金錢的遊戲。但當藝術進入生活,當收藏成為嗜好,並改變生活的方式時,藝術已經進入精神層面,成為自我的一部分。
  • 全球最大柴燒藝術基地落戶吉州窯陶藝小鎮!
    12月1日至2日第二屆上海國際柴燒藝術節走進吉州窯 為了推動吉州窯傳統文化與國際文化對話交融,提升吉州窯國際國內知名度,同時進一步推進吉州窯陶藝特色小鎮建設,強化陶瓷產業園招商力度,12月1日至2日,在第二屆上海國際陶瓷柴燒藝術節舉辦之際,分會場吉安縣舉辦了吉州窯陶藝小鎮陶瓷產業園一期項目奠基儀式、龍窯點火、馬蹄窯開窯儀式、陶瓷大師現場創作捐贈以及吉州窯陶藝小鎮項目推介會等系列活動
  • 佛山陶瓷藝術大師再獲大獎 助力石灣陶藝走向世界
    佛山陶瓷藝術大師再獲大獎 助力石灣陶藝走向世界金羊網  作者:周哲  2020-12-17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佛山陶瓷藝術大師黃志偉陶藝作品
  • 遇見工匠精神、感受陶藝魅力——訪民間陶藝師曾凡翼
    2013年8月原工作室遷至廣州番禺大夫山森林公園腳下南雙玉村,以"生活陶藝-陶藝生活"的理念,創辦"禺山窯"陶藝工房。曾凡翼大部分的作品都是生活陶藝,如餐飲器具、燈具、花器以及觀賞類陳設用陶藝作品。雖然屬於功能性或實用性陶藝,但和一般意義上的日用陶瓷有著較大的區別,在造型上、材料上還是製作工藝上,都具有鮮明的個性。曾凡翼說,他的生活陶藝是為了提高生活環境品味,裝點人們的生活環境,給人以美的感受。
  • 帕斯:「生活本身就是閃電」
    世界,你一片昏暗, 而生活本身就是閃電。這首名為《朦朧中所見的生活》的小詩雖然沒有史詩那般深邃而幽遠的特質,卻能在簡短的文字裡表現出昂揚的生命激情和無窮的審美意味,堪稱「以小搏大」,表現出非凡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