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鵬陶藝作品《和氣》。
曾鵬陶藝作品《淨土》。
曾氏兄弟在西班牙工作坊做示範。
曾鵬陶藝作品《知足》。
陶藝藝術家曾力、曾鵬兄弟將在石灣陶瓷博物館舉辦《傳統在今天》展覽。此前,曾氏兄弟獲得了國家藝術基金的支持,分別在歐洲芬蘭、瑞士、西班牙三國舉行藝術作品展覽及系列活動,本次歸國的展覽也將盡數把優秀的作品和交流的成果展示出來。本報全媒體記者第一時間採訪陶藝藝術家曾鵬,為讀者解讀展覽。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楊曉明
術雖和我們不同,窯也很先進,但我們一看瞭若指掌、洞若觀火。整個行業在國際上是相通的。其中西班牙陶藝大師馬斯德喜歡完全理性貫徹作品始終,嚴格按照圖紙,一個人一生做一件事40年,專注自己的作品,看完我的作品後說:曾鵬是把陶泥最柔軟可塑性表現得淋漓盡致,而我是把陶瓷最硬朗最直線的部分表現得淋漓盡致,但內核是一致的!我們幾對手一起合影,很親切,陶藝是世界任何角落都有共同語言的!
廣州日報:曾氏兄弟共同創造的「存墨」致力於怎樣的陶藝?
曾鵬:陶藝實用器皿,自上古時的鍋碗瓢盆到今天的收藏藝術,基本每人都會接觸到,和生活息息相關。生活習慣的改變,導致我們做陶藝也隨之改變,如何發揮更大的優勢是「今天」的課題。審美、精神功能和實用功能不能分割,首先要靚,擁有者才會愛不釋手。我們致力於做生活藝術,環境,公共藝術,體驗空間,把鐵藝、木藝、陶藝這些天然的傳統東方元素綜合運用在今天,就如我們展覽的點題。
廣州日報:為什麼展覽起名《傳統在今天》?
曾鵬:此前的歐洲三國巡展,得到了國家藝術基金的支持,我們這次出訪的三國芬蘭、瑞士、西班牙,都是有優秀陶瓷傳統的國家,而我們的到訪讓當地的陶瓷界異常熱烈,因為他們是很崇尚中國的傳統陶藝的,認為中國的陶藝歷史悠久,看到我們拿出了看家的傳統手藝與之交流,他們都紛至沓來。所以,將這次成功的交流作品落腳到家鄉,就是拿出我們最「傳統」的東西來向鄉裡們匯報。
廣州日報:什麼是傳統?什麼是今天?
曾鵬:「傳統」一是我們的藝術類型很傳統,陶藝、石灣公仔很傳統,這些非遺的傳統作品過去的歷史很輝煌。再是我們的題材也很傳統,中國古今的人物、神獸、故事,多得數不勝數,甚至不需要去發掘,我們以新的觀念重新演繹一次,就已經是新鮮的。而「今天」,一是現代的審美,二是我們以新的形式去呈現我們傳統的題材。我們今天的生活方式都在改變,以前陶藝是陳設品,可能是傳家寶,趣味比較局限;現在我們著眼更大空間、公共設施、園林景觀……結合木藝、鐵藝和其他綜合材料,隨著視覺的改變,創作出一些空間符號,表達的信息更豐富。
廣州日報:您的作品跟曾力老師各有千秋,能介紹一下嗎?
曾鵬:首先我們的觀念是一致的,所以才能一起共同創作、成立品牌,並且在作品創作上互相激發。曾力善用傳統的手法,汲取了是嶺南地區傳統祠廟建築的重要特徵的瓦脊公仔和陶瓷大缸、龍缸上的淺浮雕手法,表面薄泥用力擠進基底,塑出繪畫感覺的圖案,卻有浮雕的起伏,這些都是傳統陶藝留下來的瑰寶,曾力善用並且提煉這些手法融入今天的設計當中。而我自己則喜歡研究材料的運用,拿捏泥板的乾濕來造型,由於泥乾濕是一瞬間的事,所以我會一開始構思好,材料做好肌理,在短時間內把泥片成型,作品既放野不失「泥性」,但出手前又經過深思熟慮。
廣州日報:之前在歐洲三個國家展出,有什麼值得交流和分享的?
曾鵬:學了很多東西,很多專家行家、國際的陶藝大師與我們交流,我們向歐洲這些有陶藝傳統的國家展現了中國陶藝的審美與手藝。我們也帶回來很多學術見聞,了解了陶藝在國際上人們心目中的藝術和生活的比重是很大的。陶瓷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論手作,陶瓷是容易入手的手工;論審美,涉及造型、裝飾、美術、雕塑;論教育,從美學、材料、實踐教育。通過鍛泥,拉胚,塑造,燒制這些過程學習材料如何發生變化。而陶藝這些過程的共性,使得與異國的大師交流時語言雖不同,但是思維卻很吻合,他們的技
【來源:廣州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