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陶藝的對話:傳統在今天

2020-12-22 瀟湘晨報

曾鵬陶藝作品《和氣》。

曾鵬陶藝作品《淨土》。

曾氏兄弟在西班牙工作坊做示範。

曾鵬陶藝作品《知足》。

陶藝藝術家曾力、曾鵬兄弟將在石灣陶瓷博物館舉辦《傳統在今天》展覽。此前,曾氏兄弟獲得了國家藝術基金的支持,分別在歐洲芬蘭、瑞士、西班牙三國舉行藝術作品展覽及系列活動,本次歸國的展覽也將盡數把優秀的作品和交流的成果展示出來。本報全媒體記者第一時間採訪陶藝藝術家曾鵬,為讀者解讀展覽。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楊曉明

術雖和我們不同,窯也很先進,但我們一看瞭若指掌、洞若觀火。整個行業在國際上是相通的。其中西班牙陶藝大師馬斯德喜歡完全理性貫徹作品始終,嚴格按照圖紙,一個人一生做一件事40年,專注自己的作品,看完我的作品後說:曾鵬是把陶泥最柔軟可塑性表現得淋漓盡致,而我是把陶瓷最硬朗最直線的部分表現得淋漓盡致,但內核是一致的!我們幾對手一起合影,很親切,陶藝是世界任何角落都有共同語言的!

廣州日報:曾氏兄弟共同創造的「存墨」致力於怎樣的陶藝?

曾鵬:陶藝實用器皿,自上古時的鍋碗瓢盆到今天的收藏藝術,基本每人都會接觸到,和生活息息相關。生活習慣的改變,導致我們做陶藝也隨之改變,如何發揮更大的優勢是「今天」的課題。審美、精神功能和實用功能不能分割,首先要靚,擁有者才會愛不釋手。我們致力於做生活藝術,環境,公共藝術,體驗空間,把鐵藝、木藝、陶藝這些天然的傳統東方元素綜合運用在今天,就如我們展覽的點題。

廣州日報:為什麼展覽起名《傳統在今天》?

曾鵬:此前的歐洲三國巡展,得到了國家藝術基金的支持,我們這次出訪的三國芬蘭、瑞士、西班牙,都是有優秀陶瓷傳統的國家,而我們的到訪讓當地的陶瓷界異常熱烈,因為他們是很崇尚中國的傳統陶藝的,認為中國的陶藝歷史悠久,看到我們拿出了看家的傳統手藝與之交流,他們都紛至沓來。所以,將這次成功的交流作品落腳到家鄉,就是拿出我們最「傳統」的東西來向鄉裡們匯報。

廣州日報:什麼是傳統?什麼是今天?

曾鵬:「傳統」一是我們的藝術類型很傳統,陶藝、石灣公仔很傳統,這些非遺的傳統作品過去的歷史很輝煌。再是我們的題材也很傳統,中國古今的人物、神獸、故事,多得數不勝數,甚至不需要去發掘,我們以新的觀念重新演繹一次,就已經是新鮮的。而「今天」,一是現代的審美,二是我們以新的形式去呈現我們傳統的題材。我們今天的生活方式都在改變,以前陶藝是陳設品,可能是傳家寶,趣味比較局限;現在我們著眼更大空間、公共設施、園林景觀……結合木藝、鐵藝和其他綜合材料,隨著視覺的改變,創作出一些空間符號,表達的信息更豐富。

廣州日報:您的作品跟曾力老師各有千秋,能介紹一下嗎?

曾鵬:首先我們的觀念是一致的,所以才能一起共同創作、成立品牌,並且在作品創作上互相激發。曾力善用傳統的手法,汲取了是嶺南地區傳統祠廟建築的重要特徵的瓦脊公仔和陶瓷大缸、龍缸上的淺浮雕手法,表面薄泥用力擠進基底,塑出繪畫感覺的圖案,卻有浮雕的起伏,這些都是傳統陶藝留下來的瑰寶,曾力善用並且提煉這些手法融入今天的設計當中。而我自己則喜歡研究材料的運用,拿捏泥板的乾濕來造型,由於泥乾濕是一瞬間的事,所以我會一開始構思好,材料做好肌理,在短時間內把泥片成型,作品既放野不失「泥性」,但出手前又經過深思熟慮。

廣州日報:之前在歐洲三個國家展出,有什麼值得交流和分享的?

曾鵬:學了很多東西,很多專家行家、國際的陶藝大師與我們交流,我們向歐洲這些有陶藝傳統的國家展現了中國陶藝的審美與手藝。我們也帶回來很多學術見聞,了解了陶藝在國際上人們心目中的藝術和生活的比重是很大的。陶瓷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論手作,陶瓷是容易入手的手工;論審美,涉及造型、裝飾、美術、雕塑;論教育,從美學、材料、實踐教育。通過鍛泥,拉胚,塑造,燒制這些過程學習材料如何發生變化。而陶藝這些過程的共性,使得與異國的大師交流時語言雖不同,但是思維卻很吻合,他們的技

【來源:廣州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隨著傳統文化的回歸與復興,陶藝逐漸出現在學校、公共場所等地方
    隨著傳統文化的回歸與復興,陶藝逐漸出現在學校、公共場所等地方 2020-12-05
  • 【淺談陶藝中釉彩與肌理的文化價值】中國陶藝研究
    色釉瓷適當裝飾,有「錦上添花」獨到的藝術效果。進行色釉瓷繪畫創作,常選用花釉、紅釉、結晶釉、烏金釉等,以局部繪畫襯託色釉,注重點綴、襯託、協調,忌諱繁雜、閉塞、充填。流霞彩用樟腦油稀釋顏料,借鑑「潑墨法」,把料色點在瓷胎上,任其自然流淌,形成絲線般的肌理料痕,可表現山峰、巖石的紋理,樹幹、荷葉的經絡,山坡、草地的層次,產生天然的質感,是手工繪畫所不能企及的。流霞彩的創作要掌握料色和油劑的配製比例,結合傳統的勾線、填色、洗染、罩色等工藝,或在畫好的瓷器上,用含煤油的料筆點染畫面,產生紋理變化,恰到好處地體現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藝,使點、線、面和諧地融為一體。
  • 臺灣陶藝名家風採錄
    個展1996 「立意燻新」陶藝個展 美國文化中心1998 燻燒陶藝個展 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9 黃玉英燻陶展 三義當代陶藝館1999 黃玉英燻陶展 鶯歌陶藝家的店2003 黃玉英陶藝創作展 臺北市陶藝後援會 國家文藝基金會贊助2004 黃玉英燻陶展 鶯歌陶華灼藝廊
  • 「韓陶映客廳 文化味更濃」 首屆韓國傳統陶藝文化展開展
    青島新聞網12月23日訊(記者 任俊峰 通訊員 苟小妹)值此2021年和2022年「中韓文化交流年」啟動之際,為推進中韓兩國在文化藝術領域的深度合作與交流,12月23日,由韓國忠清北道清州藝術總聯合會舉辦的「首屆韓國傳統陶藝文化展」在中韓交流合作「國際客廳」開幕。
  • 北塘實驗小學 西安路小學分站:皮影陶藝課程 弘揚傳統技藝
    今天,我們將走進臨渭區北塘實驗小學和西安路小學兩個分站,一起來了解富有特色的皮影和陶藝課程。眼前是臨渭區北塘實驗小學分站皮影課程孩子們演繹的《老鼠偷油》片段,白色的幕布後面,孩子們靈活的運用竹竿支撐起動物造型,一會兒上下跳動、一會兒左右翻滾,活靈活現的演繹了老鼠和黃貓合夥偷油吃被發現受到懲罰的故事。
  • 尋訪臺灣地區的陶藝:最好的藝術就是生活本身
    他們中有的力圖用自己的創作還原中國千年陶瓷發展整個脈絡,有的從農人到陶人,將自己的生命和整個時代風貌融入陶器,有的邊教學邊創作,將陶藝教學從學徒制的傳承轉入學院派,還有的則吸取日本和西方的陶藝美學理念,融入國際化的創作語境,從追索、復原失落的中國傳統,轉向新的創作。
  • 泥巴人打造柴燒陶藝的泥巴西施
    ——記瓷都德化高級工藝美術師李美周李美周,1983年生於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蓋德鎮,柴燒陶藝泥巴人品牌創始人,國家高級陶藝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目前,李美周在德化縣三班鎮中國茶具城A區A3-05號經營一家「書賢」泥巴人陶藝會所。
  • 全球最大柴燒藝術基地落戶吉州窯陶藝小鎮!
    12月1日至2日第二屆上海國際柴燒藝術節走進吉州窯 為了推動吉州窯傳統文化與國際文化對話交融,提升吉州窯國際國內知名度,同時進一步推進吉州窯陶藝特色小鎮建設,強化陶瓷產業園招商力度,12月1日至2日,在第二屆上海國際陶瓷柴燒藝術節舉辦之際,分會場吉安縣舉辦了吉州窯陶藝小鎮陶瓷產業園一期項目奠基儀式、龍窯點火、馬蹄窯開窯儀式、陶瓷大師現場創作捐贈以及吉州窯陶藝小鎮項目推介會等系列活動
  • 日本名陶藝——瀨戶燒
    日本名陶藝——瀨戶燒日本有句俗話:「東瀨戶,西唐津」。意思是日本東部,瀨戶的陶瓷最為出色,日本西部,唐津的陶瓷最為突出。鎌倉時代中國宋代文化對日本影響很大,有些陶工也跟隨到中國學習過陶藝技藝,他們從中國帶回制陶技術,促進了日本陶瓷藝術的發展。尤其是通常稱為「瀨戶藤四郎」的陶工加藤四郎左衞門景正,因將中國的陶瓷技藝傳入日本,而被尊稱為「陶祖」。
  • 陶藝家鹿児島睦,自然而然的創作與生活
    來自日本的Makoto Kagoshima(鹿児島-睦)是近年來備受矚目的陶藝家,同時還是一位紋案藝術家、設計師。他的作品大多數以形象生動的動植物為主題。由於Makoto的創作常常被人們用「可愛」來形容,這使得他似乎離大眾印象中傳統、典型的「陶藝家」始終保持點距離。但這並不妨礙Makoto「可愛」的陶藝作品在海內外收穫超高的人氣。目前,Makoto的作品早已走出日本,在洛杉磯、倫敦、臺北等地進行展覽。
  • 日本陶藝︱志野
    然而漸漸知曉,鄰國日本在我們華夏強大的文化影響之下,仍然頑強地開出了屬於自己的陶藝之花。林正太郎 志野酒杯接著有熊將不定期和諸君分享日本的各種「燒」,今天先以有熊桌上經常用來喝水的志野酒杯來開頭,並邀請已燒了二十窯「志野燒」的「入鹿窯」窯主陳舒,一起來聊聊這朵開在鄰國的陶藝「
  • 走進陶藝世界 讓殘疾人感受藝術魅力
    陶藝是陶瓷藝術的簡稱,是一門既古老又現代的藝術,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5月27日下午,洛舍鎮殘疾人之家的社工帶領著殘疾人來到陶藝體驗館,走進陶藝這個大家庭,感受非物質文化的絢麗多彩,了解不同的藝術,了解不同的美。清禾公益社工邀請專業的陶藝老師進行授課。
  • 陶藝家陳加峰陶博館開個展 用陶藝記錄臺東生活
    華夏經緯網1月6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灣陶藝家陳加峰3年前到臺東生活,從大自然汲取靈感創作,用陶藝記錄生活,運用豐富絢彩、純白色的作品呈現出不同的生活經歷,並在近期於鶯歌陶瓷博物館展出「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陳加峰創作個展」,展露出自己與大自然的交換日記,供觀眾聆聽大自然的呢喃,也聽聽內心的自己
  • 【陶藝課】我們的最愛——走進城南小學陶藝室
    來自全國各地評委對學生曾睿作品《三英戰呂布》讚賞有加城南小學陶藝特色課程為傳承中國瓷都潮州優秀傳統文化獨闢蹊徑,開創了潮州市第一個陶藝進第一課堂學校、潮州市第一個首先使用陶藝校本課程的學校、陶藝作品拍賣活動報導在潮州電視臺《青青園中葵》播出,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那時候,學校陶藝特長班組織12位學生陶藝作品參加《廣東省第二屆中小幼陶藝教育教學成果現場展示活動》,林楷航、饒可昕、劉茗洛、廖悅涵、林可凡、許鈺鋒、蔡連博7位同學的作品從1200多件作品脫穎而出晉級決賽。
  • 石灣陶藝走向世界!佛山陶藝大師再獲世界級大獎
    在疫情期間創作手工藝品大賽頒獎儀式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佛山陶瓷藝術大師黃志偉作品《致敬英雄》獲得亞太區「疫情期間創作手工藝品大賽獎」,這是唯一在世界手工藝理事會亞太地區全體大會「疫情期間創作手工藝品大賽」中獲獎的中國陶藝作品。
  • 遇見工匠精神、感受陶藝魅力——訪民間陶藝師曾凡翼
    2013年8月原工作室遷至廣州番禺大夫山森林公園腳下南雙玉村,以"生活陶藝-陶藝生活"的理念,創辦"禺山窯"陶藝工房。曾凡翼作品簡約而質樸的工作室以及琳琅滿目的陶藝作品醉心創作,執著而純粹隨著對陶藝的深入創作,曾凡翼對陶藝的理解越來越透徹,逐漸形成自己的創作理念——"生活陶藝-陶藝生活"。
  • 甘肅陶藝文化進校園 特色課程促師生綜合素質提升
    史雅娟 攝中新網蘭州11月7日電 (高康迪 史雅娟)制坯、拉泥條、擺泥板、泥塑、塗彩上釉……在陶藝老師郭樂的講解和示範下,甘肅省平涼市靈臺縣靈臺幼兒園老師坐在課桌前認真動手製作,並創作陶藝作品。「拉泥條陶藝製作要將泥進行揉、搓、壓、拉等方式變成一根根泥捧,再把泥棒盤成多種形式,隨後用模具在上面點綴各種造型,是一種泥坯製作方法。」近日,靈臺幼兒園邀請陶藝老師向教師進行陶藝製作培訓課,陶藝老師郭樂從彩陶的歷史起源講起,現場講解製作步驟及注意事項,演示製作過程。
  • 論壇預告|高峰對話·白明&呂品昌:陶瓷媒介與當代敘事
    論壇將分為「高峰對話」和「學術研討」兩個單元,上午10:00「高峰對話」單元將以「陶瓷媒介與當代敘事」為主題展開對話;下午15:00「學術研討」單元將以「陶瓷藝術與文創設計」為主題進行討論。「陶瓷藝術文創設計高層次人才培養"項目由北京理工大學主辦、北京理工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承辦,北理陶社、北京理工大學傳統手工藝術傳承基地協辦。
  • 為陶瓷藝術培育傳承人——淄博理工學校陶藝分校辦學側記
    陶瓷作為淄博的傳統藝術,已經在這片大地上傳承超過千年,如今已經成為淄博市一張重要的名片。文化的傳承最終還是應該落腳在教育。作為首批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學校,淄博理工學校於2017年正式建立陶藝分校,開設陶瓷藝術設計專業,為陶瓷藝術創作和陶藝的發展培養輸送專業人才。雖然一切從「零」開始,但對於該校的專業課教師來說,這個「零」又不是真正的一無所有。
  • 「塑志·心傳」——黃志偉師徒石灣陶藝作品聯展在東莞石龍博物館...
    市民在黃志偉作品《致敬英雄》前駐足欣賞 當天,石龍鎮委副書記張彤飈在聯展開幕式上致辭中表示,讓群眾能在家門口品讀陶塑文化,賞析「線塑」之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享佛山石灣陶藝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黃松堅擅長陶藝人物創作,並致力於傳統瓦脊公仔——貼塑陶藝的探索,使作品具豪樸優雅、雋永傳神的藝術特色,被譽為「石灣貼塑陶藝的拓新者」,開創和帶動當今石灣陶藝一大流派。 黃松堅堅持以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創作了一批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作品。眾多作品及論文被選參加國內和新、馬、日、德、澳、美等多國展覽和研討交流,作品為國內外工藝館、美術館、博物館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