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紐西蘭改名為「奧特亞羅瓦」,毛利黨這個宏偉藍圖怕是沒有那麼容易實現。
▲資料圖。
文 | 陶短房
據媒體報導,9月14日,紐西蘭毛利黨聯合領導人塔米耶爾(John Tamihere)宣布,毛利黨一旦在擬定於10月17日舉行的選舉中獲勝,將推動在2026年前,把紐西蘭的國名改為「奧特亞羅瓦」(Aotearoa)。
由此,「紐西蘭將在2026年前改名」的說法不脛而走,但這會是真的嗎?
一、毛利人政黨的綱領
紐西蘭位於大洋洲,164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冒險家塔斯曼抵達這裡,用自己母國荷蘭的西蘭省,將這裡命名為「紐西蘭」。
1840年-1841年,英國根據《維多利亞女王皇家憲章》、殖民地專利書(Patent letters)和《威坦哲條約》,將紐西蘭從新南威爾斯殖民地分離,成立「紐西蘭殖民地」,1907年紐西蘭成為英國自治領,1947年正式獨立,但始終沿用了「紐西蘭」的國名。
「奧特亞羅瓦」是紐西蘭原住民——毛利人所用語言毛利語(1987年成為紐西蘭官方語言之一)「長白雲之鄉」的意思,毛利黨主張採用這一名稱,以凸顯「該國真正的歷史溯源」。
▲資料圖 電影《毛利男孩》截圖
二、「到底認誰當祖宗」
和澳大利亞不同,毛利人原住民在紐西蘭根基深厚,即便在英國殖民時代,殖民政府也不得不對毛利首領、部落作出一些妥協和讓步,這就是《威坦哲條約》的由來。
《威坦哲條約》承諾給予毛利人「將來的自治權」,這成為後來紐西蘭獨立的依據,因此不同民族的紐西蘭人都承認這一條約是「紐西蘭開國文件」。
但籤約時英方動了手腳,英語和毛利語文件差異很大,許多毛利首領在熟悉英語後認為受了欺騙,這導致1845年-1872年「毛利戰爭」爆發,1.8萬英軍在勇猛的毛利武士面前未能獲得全勝,不得不改用「贖買」方式攫取毛利人土地,但毛利人同樣付出2100多人死亡、1.6萬平方公裡土地喪失的慘痛代價。
1867年起,英國殖民當局在紐西蘭通過《原住民學校教育法案》,強制毛利人子弟入學並「切換語言」。二戰後,紐西蘭逐漸城市化,大量原本住在鄉村的毛利人遷入城市,並在城市壓倒性的「英語世界」中,逐漸迷失了本土語言文化。至1975年,以毛利語為母語的毛利族學齡兒童比例已不足5%。
鑑於此,許多毛利族領袖、學者和白人同情者自上世紀70年代起掀起「毛利語復興運動」,並成功地在1987年將毛利語列入紐西蘭官方語言行列,至20世紀末,1/4的毛利人已恢復了毛利語使用能力。
但近年來,隨著毛利老年人紛紛去世,毛利族人能真正流利使用毛利語比例開始逐年回落。2013年紐西蘭人口普查顯示,能使用毛利語日常會話者,從上次人口普查(2006年)的26.1%降至21.3%,其中15歲以下人口佔比從32.5%降至26.3%,正是這種趨勢令毛利人普遍感到不安,才掀起「紐西蘭改名運動」。
毛利黨可不只是要改區區一個國名,他們宣布了一個氣勢恢宏的規劃:2026年所有地名、城市名都要換成毛利語;投資5000萬紐西蘭元設立「毛利語標準委員會」,賦予立法權力,可「根據文化能力對所有公共服務部門進行審計」;2026年起所有小學毛利語教學比例不得低於25%,2030年起不得低於50%;10年級以下歷史課本進行「大改」,確保「毛利人歷史」作為該國歷史的「核心課程」……
三、哪有這麼容易的事
1961年時紐西蘭人口中約92%自認「歐洲裔」,認同自己是毛利人的只有7%,如今這一局面有所改變。自認「毛利人」的紐西蘭人佔比近15%,加上自認「南島人」和「紐西蘭人」的,人口佔比已逾三成,且在自認「歐洲裔」人口中也有不少同情者。
不少紐西蘭人認為,強化本國社會的「毛利屬性」,有助於增加國家凝聚力和「國際識別感」,避免被外人和英國人、澳大利亞人、加拿大人等說英語前殖民地相混淆,凸顯紐西蘭「國際品牌效應」。因此,紐西蘭人對「毛利語復興」和一系列提升毛利人民族文化地位的做法,支持率向來挺高。
但反對聲浪並不低。同屬執政聯盟的紐西蘭優先黨領導人、現任外長彼特斯公開表示,「這樣做會在國際間造成巨大混亂和不必要損失」,而在「毛利宏偉藍圖」亮相後,工黨主要政要也紛紛降低了支持的調門,阿德恩僅表示「這個問題是可以討論的」——很顯然,他們似乎被嚇著了。
自「換國旗」事件後,右翼政黨,如紐西蘭國家黨在「新國家形象」方面就變得保守謹慎,以免不小心得罪選民。
此次毛利黨大張旗鼓宣揚「改國名」,許多紐西蘭人,包括支持「新國家形象」和毛利語復興的人也覺得「過分」。他們指出,擬定的新國名「奧特亞羅瓦」固然是毛利語詞彙,卻是白人小說家史密斯(S. Percy Smith)1890年在一部小說中首先用來指代紐西蘭這個國家的。剔除殖民痕跡、重塑新的國家認同是正確的,但從「英國獨大」轉為「毛利人獨大」同樣是矯枉過正。
畢竟,如今的紐西蘭是個國民來自「五湖四海」的多民族、多文化國家。
值得注意的是,即將換屆的紐西蘭國會構成微妙:執政黨工黨在總共120席中只佔46席,甚至都不是第一大黨,依靠政見大相逕庭的優先黨(9席)和綠黨(8席)支持才勉強維持一個聯合政府。而根據紐西蘭國內最新民調顯示,發起「改國名運動」的紐西蘭毛利黨選民支持率只有可憐的0.4%,能不能進入下屆議會(準入門檻是選票有效票比率的5%)都成問題。
儘管支持者高呼「我們開始了」,但恐怕也只是個「開始」而已。
□陶短房(專欄作家)
編輯:胡博陽 校對:劉軍
推薦閱讀:
9月15日,中美貿易衝突最具有標誌性的一天 | 京釀館
公辦高中豈能借「殼」民辦學校違規招復讀生?| 新京報快評
讓幼兒遠離功利化足球,考級考不出中國的梅西|新京報快評
指責拜登看提詞器,川普是為了凸顯自己很行 | 京釀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