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點釋疑:中國古代政治實體的演進

2021-02-20 高中歷史直通車

中國古代政治實體的演進為氏族——部落——部落聯盟——邦國——方國——王國——帝國。

氏族,又稱「氏族公社」,是原始社會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的基本單位。 氏族大約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其主要特徵是:靠血緣紐帶維繫;生產資料歸氏族公有,成員共同勞動,平均分配產品;公共事務由選舉出的氏族長管理,重大問題(血親復仇、收容養子等)由氏族成員會議決定。在共同經濟生活的基礎上,形成氏族共同的語言、習慣和原始的宗教信仰。氏族社會先後經過母系氏族社會、父系氏族社會。大約在銅石並用時代由於私有制的發展而解體。

部落是由同一血緣的兩個以上的氏族或胞族組成。形成於原始社會晚期(即舊石器時代的中期和晚期)。有較明確的地域、名稱、方言、宗教信仰和習俗,有以氏族酋長和軍事首領組成的部落議事會,部分部落還設最高首領。

部落聯盟是指原始社會末期幾個親近部落由於某種需要結成暫時或永久性的聯盟的社會組織。是由氏族結合為部落的進一步擴大。是部落向民族的形成跨出的第一步。依據中國歷史大系表順序和中國古籍記載:有巢氏 、燧人氏、伏羲氏、炎帝、黃帝、堯、舜、禹等都是部落聯盟的首領。部落聯盟的性質和部落相同,其最高權力機關是聯盟議事會,由參加聯盟的部落的酋長組成,討論和決定有關聯盟的一切重大事務。

中國古代進入文明社會以後的政治實體的演進應更規範地表述為:邦國-方國-王國-帝國四個階段和四種形態,中國古代最早的國家(或可稱為初始國家)是小國寡民式的邦國,邦國後來直接領導周圍聚落、小城邦發展為方國,中央方國實力不斷增強最後其他方國成為附屬,王國就產生了,王國以後,通過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並擁有附屬王國便走向了帝國。

邦國是以古城為中心的小國寡民式的地方性國家,是中國早期國家第一階段——初始的早期國家階段,大體相當於前3500年至前2500年間。

邦國的特徵:有了一定規模並有複雜祭祀、禮儀建築的城市;有一定的疆域和人口;社會結構發生變化;強制權力的產生。

邦國沒有強制性的王權,王國有強制王權。王國轄下的地方有主權,帝國的地方則沒有

邦國較史前的「分層社會」(也有人稱之為「酋邦」,筆者稱之為「中心聚落階段」),其最顯著的區別是強制性權力機構的出現,而邦國與王國的區別則在於有無王權的存在。

我國最早的邦國出現在夏代之前,相當於考古學上的龍山時代。龍山時代在各地出現大量的城址,根據近來對山西省襄汾縣陶寺遺址和河南新密市古城寨的龍山文化城址的發掘,在城內發現有不止一處的宮殿宗廟之類的大型夯土建築基址,特別是陶寺遺址,不但發現有大規模的城址、城內成片的大型夯土建築基址,而且還有大量的能說明貧富分化、等級、階層存在的墓葬材料,以及朱書陶文、小件銅器、龍盤、鼉鼓、特磬、玉鉞等。

龍山時代的城址及其城內的大型建築並不是為該地域內整個聚落群的人口居住所修建,它是為貴族中的上層及其附屬人口的居住所營建,但卻有權調動和支配整個聚落群的勞動力,顯然這種支配力具有某種程度的強制色彩。這種帶有強制性的權力與當時社會劃分為階層或等級相結合所構成的社會形態,是不同於史前的「分層社會」或被稱為「酋邦」的社會形態的,依據筆者關於國家形成的兩個標誌的劃分――階層、等級或階級的存在和強制性權力機構的設立,龍山時代已進入邦國類型的國家社會。

方國是邦國的聯盟體,即由一個較大的核心邦國(宗主國)聯合周邊的邦國或武力徵服使一些邦國處於從屬或半從屬地位。方國聯盟中的邦國大部分是相對獨立的國體,作為方國之都的城市面積達數十萬乃至一百多萬平方米以上。方國之都的周邊地區是其核心統治地區。方國比邦國疆域更大,已是一個地區性的區域國家。

王國作為方國的進一步發展,到夏代進入方國聯盟的王國階段。最初的王國夏王朝相當於方國聯盟,也就是一個實力強大的方國聯盟幾個方國或使一些方國屬於從屬或半從屬地位。

王權有三個來源和組成,即王權來源於族權,來源於宗教祭祀權,來源於軍事指揮權。中原地區在各地諸多的邦國中率先走向王國是由其地理條件決定的,中原的地理條件決定了這一地域的對外戰爭遠較其他地區激烈和持久,戰爭使得邦國中萌發狀態的王權獲得了發展,促使了由邦國走向王國,這就是作為第一個王國亦即原生形態的王國誕生時的環境與機制。

王國與邦國相比,在政治實體發展的程度上,王國位於更高的層次,而且有些邦國與王國還有從屬、半從屬或同盟的關係,有些處於時服時叛,但中原作為一個政治中心已經形成,在多元一體的格局中,王國位於最高的頂點

以王權為特徵的王國,在政治體制上屬於君主制政體。這種君主制政體的權力結構雖然以王權為頂點有相對集中的一面,然而,在早期歷史的條件的限制下,早期的王權是不能和後來的專制君主擁有絕對和無限的權力相比擬的。首先,早期王權是通過神權來表現的,在商代,商王是通過卜問祖先神和上帝、自然神來行事的。這就是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中的「祀」。所以,無論是殷墟遺蹟中的人殉與人牲,還是甲骨文中的人牲,都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是專制君主的殘暴,而是一種宗教行為,是其所謂宗教祭祀的需要。其次,早期王權受習慣法和傳統禮制的約束,也就是說,君王必須遵循祖先留傳下來的傳統習慣和逐漸形成的禮制進行統治和支配民眾。如若違反禮俗制度而自行其事,獨斷專行,便被視為不合法度,是暴君所為。第三,早期王權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他力量的制約。如商代初年「伊尹放太甲」於桐宮,而在殷墟甲骨文中對伊尹有很高的祭祀,即說明了伊尹的地位。總之,我們既不能把早期王權下的君主制政體理解為後世的專制主義,也不必把對王權的某些制約因素的存在,生硬地解釋成國家的民主政體。

王權王國之後是帝制帝國,中國古代帝國階段始於戰國之後的秦王朝。帝國時期的政體實行的是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

(註:綜合整理自百度百科、參考袁建平《中國早期國家時期的邦國與方國》)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演進與開發承德述論》述說多民族融合發展
    在清王朝的陪都——避暑山莊肇建三百周年那年,李景瑞著了一本書《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演進與開發承德述論》。本書講述了北方少數民族演進、承德少數民族文化的產生與發展、滿族生活習俗探源、蒙古族民俗史源新探、回族及其生活習俗探析、滿族圍場的由來與歷史作用。
  • 中國古代社會演進三歷程理論析論
    實際上,他討論的主要是中國古代社會演進的歷史,我們應該再將其加以限定,概括為蘇秉琦的中國古代社會演進理論。為簡略計,我們還是稱之為蘇秉琦的社會演進理論。這一理論較為完整地論述了從原始社會到國家以及進入國家發展階段之後中國古代社會演化的歷程。其中,重心在「三歷程」,而這也是蘇先生學說影響最大的部分。這也是我們選擇它來做本文主要研究對象的原因。
  • 神:起源、演進、定型
    神這一方面的特點,不但體現在彩陶和青銅的圖案之中,更在理性化之後演進為太極圖中的S形。當神以S形出現,內蘊了對天地互動規律的體察和體悟,成為中國思想在遠古起源時的重要特點。當遠古文化從虛體之靈演進到實體之神的時候,神也由虛體的(申)提升到具有實體外貌的「」。
  • 姚洋解讀《政治秩序的起源》:政治秩序的核心要素和歷史演進
    》(弗朗西斯•福山著)、《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錢穆著)和《西方將主宰多久?》    一、強大國家的產生中國向現代國家的演進進入這本書,首先是中國。福山明確指出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現代國家的文明。這是政治秩序的第一點,建立了強大的國家。所有文明都來自於部落制的小型和簡單的社會,然後慢慢發展成一個國家。
  • 早期中國文明具有獨特演進路徑
    早期中國文明在「多元」與「一體」的互動中逐步形成,並有著獨特演進路徑及文明標誌。跳出「早期中國」,走進「早期中國」,才能使我們更好地觀察這種文明發生、發展的「多元」與「一體」的互動歷程。但是如果我們從歷史上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起源、演進的角度看,還需要結合古今「中國」「文明」等概念內涵,開展進一步的討論。其實,我們現在談到的「中國文明」概念,已經不是歷史上王朝國家傳統的政治體概念,而是以當代中國文明的內涵與外延為研究對象。
  • 劉俊男:對中國早期文明演進的幾點認識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與重慶師範大學共建的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起源研究中心副主任、秘書長,國際考古學暨歷史語言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先秦史學會常務理事。)一、關於文明的內涵、定義及判斷進入文明社會的標誌文明一詞是多義的,在中國古代多作形容詞,有光明、光華等義項,外國後起意義上的」文明」一詞也有的「進步的」意義,據此,有人將文明理解為進步的、精緻的文化形態,但這也是個形容詞,我們不能將形容詞代替專業名詞來研究,而且人類一直處於進步之中,沒有固定的標準,因而是不可能研究其起源的。
  • 高考歷史高頻考點複習|專題一:中國古代君主專制的演進
    這是中國古代史中經常會涉及到的一個重要考點,從歷年的考試試題中,我們可以看到貫穿的一條主線就是君主專制在不斷的加強。但,君主專制演進中,不同的時期,所採取的措施是不相同的,所以高考試題相對來說,考的比較靈活。首先跟學生講清君主專制的概念。指出宰相制度的調整隻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 「象箸一動銀千兩」,簡單的筷子是如何影響中國古代政治的?
    說起筷子,大多數中國人都會產生共鳴,因為它就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古代筷子不僅是一種飲食餐具,而且還具有難以發現的政治意義。根據史料的記載,最早的筷子或許就是商紂王的象牙筷了,而這雙筷子也暗示了紂王奢靡的生活。商朝也隨之覆滅,所以歷代的統治者們紛紛從筷子的文化中去體悟治國的道理,這也就是為何產生「治大國如烹小鮮」的原因所在。
  • 美國俄勒岡州中國理事會主席藍進:華僑華人應該做「增信釋疑」的...
    (抗擊新冠肺炎)美國俄勒岡州中國理事會主席藍進:華僑華人應該做「增信釋疑」的橋梁紐帶中新社北京5月26日電 (吳侃) 「如今美國社會存在著一些對中國的誤解,我們華僑華人應該做『增信釋疑』的橋梁紐帶,多與當地民眾溝通,
  • 明清徽州禮學譜系的歷史演進
    明清徽州作為宗法家族制地域社會,素來「村無稗俗,裡存儉讓」,鄉邦大儒的《朱子家禮》與鄉間的村規民約,使其成為近世中國頗為典範的「禮儀之邦」。通過考察明清徽州學者、鄉宦和士紳的經典禮書考證之作,以及部分民間日用禮儀類書,我們可以從中窺見自宋代以後禮學發展的世俗化和實用性,以及彰顯在傳統學術上由「理學」到「禮學」的思想嬗變與歷史演進。
  • 釋疑造句和解釋_釋疑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釋疑(shì yí)。 [釋疑消嫌。] 釋疑參考例句: 1、吳儀希望對話能夠幫助兩國"增信釋疑"。 2、醫院有一群熱心的義工,時常為病人及其家屬解困釋疑。
  • 不思議迷宮古代競技場 爬塔難點詳細分析
    不思議迷宮古代競技場是個爬塔的玩法,在1-100層之間我們將會遇到很多難點過不去,這裡小編就為大家詳細介紹古代競技場的樓層難點!
  • 北京上空現「三個太陽」專家釋疑 幻日景象出現的原理及條件介紹
    北京上空現「三個太陽」專家釋疑 幻日景象出現的原理及條件介紹時間:2020-12-29 20:28   來源:贏家財富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北京上空現三個太陽專家釋疑 幻日景象出現的原理及條件介紹 北京上空現三個太陽 專家釋疑今日登上熱搜,主要是在12月29日有網友拍到北京上空出現了三個太陽。
  • 「中國實體商業數據聯盟」正式成立,實體商業數位化進入橫向連接時代
    11月18日,「中國實體商業數據聯盟」正式成立。匯納科技作為「中國實體商業數據聯盟」的倡議方和執行方,還聯合了商務部、行業專家一同定期從地區、業態、假日等多維度分析研究消費市場,並結合商業熱點、難點問題開展專題研究,為聯盟成員實時提供行業數據支持。同時,由匯納數據科學團隊主導,建立實體商業運行趨勢預測等人工智慧決策模型,並在消費等相關領域開展多種方式的戰略合作,以合理機制打通數據壁壘。
  • 從「理」到「禮」——明清徽州禮學譜系的歷史演進
    作者:徐道彬(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明清徽州作為宗法家族制地域社會,素來「村無稗俗,裡存儉讓」,鄉邦大儒的《朱子家禮》與鄉間的村規民約,使其成為近世中國頗為典範的「禮儀之邦」。通過考察明清徽州學者、鄉宦和士紳的經典禮書考證之作,以及部分民間日用禮儀類書,我們可以從中窺見自宋代以後禮學發展的世俗化和實用性,以及彰顯在傳統學術上由「理學」到「禮學」的思想嬗變與歷史演進。
  • 「白日依山盡」釋疑
    「白日依山盡」釋疑在古代詩歌中,「白日」一般有兩種解釋,一為「白天」,如晉陶潛《歸田園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唐李頎《古從軍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唐韓愈《永貞行》:「公然白日受賄賂」等等。另一種解釋就是「太陽」。
  • 政治媒介化的歷史考察——評馬建標《權力與媒介:近代中國的政治與...
    作者試圖從傳播媒介的發展以及傳播技術的應用切入,探討十九世紀40年代以後七十年的時間裡,新式傳播媒介的發展與近代中國政治演進之間的複雜互動關係,以此呈現傳播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何以掀開中國近代歷史的開端;在隨後的歷史演進中,它又如何改變人們的思想認知與社會行為方式;進而探討它在推動近代中國政治劇變過程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 慶祝中國政治學會成立40周年暨中國政治思想史師資培訓班|會議通訊
    慶祝中國政治學會成立40周年暨中國政治思想史師資培訓班會議通訊2020年11月8日,由教育部政治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中國政治學會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專業委員會、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共同主辦的慶祝中國政治學會成立40周年暨教育部政治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中國政治思想史師資培訓班在北京京儀大酒店開班。
  • 匯納科技聯合國內實體商業共建「中國實體商業數據聯盟」 合力破除...
    本報記者 劉會玲 見習記者 許偉11月18日,「中國實體商業數據聯盟」正式成立。據了解,聯盟首批成員包括愛琴海商業、奧園健康生活、寶龍商業、保利商業、恒隆地產、弘陽商業、金鷹國際、融僑集團、首創鉅大、香港置地、旭輝文商旅、協信星光商業、雲泰商業、中海商業、中駿商業等,入盟企業均表示共同探索實體商業領域、跨企業的信息互聯和大數據共享,拆除行業數據煙囪,打破傳統實體商業之間的數據孤島,以更好地服務企業,推動行業數位化進程。
  • 報告:功能全面、服務專業的現代信託體系是中國信託行業演進方向
    中證網訊(記者 歐陽劍環)中國證券報記者12月3日獲悉,北京國際信託有限公司聯合畢馬威中國日前發布《道阻且長,行則將至——中國信託行業發展趨勢和戰略轉型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