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徽州禮學譜系的歷史演進

2020-12-23 中國經濟網

  明清徽州作為宗法家族制地域社會,素來「村無稗俗,裡存儉讓」,鄉邦大儒的《朱子家禮》與鄉間的村規民約,使其成為近世中國頗為典範的「禮儀之邦」。通過考察明清徽州學者、鄉宦和士紳的經典禮書考證之作,以及部分民間日用禮儀類書,我們可以從中窺見自宋代以後禮學發展的世俗化和實用性,以及彰顯在傳統學術上由「理學」到「禮學」的思想嬗變與歷史演進。

  「新安理學」的「以理釋禮」

  作為朱熹的鄉邦後學,元末明初的朱升與同郡學者鄭玉、汪克寬、趙汸等,以《三禮》原典和朱熹《儀禮經傳通解》為理論指導,以文公《家禮》為實踐目標,在禮學研究與實踐的旨趣上完全承續了程朱一脈。朱升《三禮旁註》、汪克寬《經禮補逸》,都是在承續朱子學的前提下,在新的歷史時期所作的新的經典詮釋。趙汸的《葬書問對》依據《家禮》,化民成俗,擯斥佛道,「酌古今之誼,以禮救俗」。祁門的汪褆,休寧的程敏政和汪循,歙縣的吳士奇和汪道昆等,也都恪守朱子所定的冠婚喪祭、鄉射朝聘的禮儀秩序,對世俗禮樂的混亂無序給予批判和改進,以理學融入禮學詮釋,維護儒家「天理人倫」的純正性,體現出「以理代禮」的時代特徵。在朱子「以理釋禮」和「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覆蓋下,明代徽州的禮學研究,缺乏對經典文本的深度詮釋,而重在朝廷律令和鄉村禮俗的踐履,尤以「三綱五常」為禮用之核心,促進了禮學的形上化和思辨性,使「禮學的理學化」傾向變得十分明顯。

  明代中葉以後,因陽明心學的興起及「大禮議」事件的觸發,朝廷更為重視禮儀研究與禮樂教化。徽州諸儒或「皈依紫陽」,或「心儀良知」,皆存有傳承儒家禮儀的職責和焦慮,也有對新社會生活方式的嚮往和訴求。然而,他們的著作大多缺乏紮實的文獻考證與闡釋,在禮學文本的傳承和思想理念的建構上並無多少發明,多是撮抄、節錄或沿襲宋元舊說而已,故《明儒學案》中出現的徽州學者乏善可陳。也正是因為在學術與思想層面上了無建樹,無法突破程朱理學之囿,於是就有學者另闢蹊徑,倡言回歸原典,「求真是,索本真」,已然「透露出古學復興的曙光」,具體表現為上溯經典,考證禮經文本,「以古禮證今俗」,陸續出現了金瑤《周禮述注》、程明哲《考工記纂注》、姚應仁《檀弓原》等考證禮學的萌動。他們「考經以求禮」,「循器以明禮」,通過梳理經史典籍,追溯古禮之本源。特別是明末黃生《三禮會龠》《字詁》《義府》諸書,專注於古代制度秩序與人倫規範的考證,對《三禮》經義從文字聲韻訓詁方面探索幽微,「稽之度數,制之禮儀」,由此啟導了百年之後如段玉裁《周禮漢讀考》《儀禮漢讀考》等考證禮學的全新風格,徽州禮學的研究也由此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皖派」樸學的「以禮代理」

  明清之際的世道劇變,引發了整個社會痛感於「空談心性」的「於世無補」,思想界更是「厭棄主觀的冥想而傾向於客觀的考察」。清初社會推崇實學,徽州學者能得風氣之先,深知「聖人之道,惟禮存之」,於是有姚際恆、汪基、潘繼善、江永等,通過對儒家經典文本的考證,從中汲取修齊治平的人倫道理,重新思考和探索禮秩重建問題。如姚際恆的《三禮通論》溯源古禮原本,剔除歷代附會,既「崇古」又「疑古」,意欲回歸原典,重建禮學正統;江永《禮書綱目》等,則以文字聲訓手段闡釋名物,復原先王制度;從朱子「道問學」入手,「棄理言禮」,以此消解「天理人慾」之辨,開啟了從「理學」到「禮學」的過渡和轉型。其他如程廷祚《禮說》《禘祫辨誤》博及乎經史,溯之於禮樂,「率天下以立人道」,上承顏李之「實學」,下開戴震的「新理學」;汪紱《讀禮參志疑》《六禮或問》等,皆以禮經為本,禮儀為用;視《五經》為本源,《家禮》為門戶,繼承先賢,開拓新途。休寧士紳吳翟家族,以一族之力,歷時百年而成《茗洲吳氏家典》一書,詮釋和貫徹了朱子《家禮》的在地化進程。如果說《家禮》是朱子實踐儒家人倫的制度章程,那麼《家典》則是明清底層社會「禮下庶人」的真實生活的記錄。

  乾嘉時期徽州禮學研究的興盛,江永當為居中執要的關鍵人物。其學意在矯正理學和心學的空疏之弊,而溯求於典章制度的禮學考證,由虛理轉向實證,由宋學轉向漢學,開創了「皖派」學術的一代新風。在江永的啟示和引導下,徽州出現了一批傑出學者和禮學傳世之作,如戴震、程瑤田、金榜、汪肇龍、洪榜、凌廷堪等,他們承前啟後,顯示出地域學術的厚積薄發。他們用「由詞以通其道」的治學方略,建構起「理存於禮」和「以禮代理」的思想體系,深為後世學者所普遍接受和推崇。如戴震主張「為學須先讀《禮》,讀《禮》要知得聖人禮意」,其《學禮篇》「稽之於典籍,證之以器數」,上承江永的「棄理言禮」,下啟凌廷堪的「以禮代理」,在清代禮學發展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裡程碑意義。程瑤田的《宗法小記》《儀禮喪服文足徵記》將義理之學與禮儀制度結合起來,發凡起例,釋疑解惑,充分體現出淹博、識斷與精審的「皖派」風格。金榜《禮箋》一書,「博稽而精思,慎求而能斷」,既重視典制器物之考證,更以躬行踐履,革除釋道之侵蝕,實為「通人之用心,烈士之明志也」。尤其是凌廷堪的《禮經釋例》一書,「以通例而明禮」,強調「舍禮而言道則空無所附,舍禮而復性則茫無所從」,證實了「禮之外,別無所謂學」;「聖人之道,一禮而已矣」,推進了乾嘉以後禮學研究在文本體例考證和思想探索上的歷史進程。

  清季,以胡培翬、程恩澤和俞正燮為代表的徽州禮學家,通過對「理欲之辨」的學理考證和「敦品正俗」的躬行踐履,從而將江、戴之學發揚光大。胡培翬出身於「績溪金紫胡氏」禮學世家,涵濡先澤,博聞篤志,又承襲其師凌廷堪的治學旨趣,歷數十年而成《儀禮正義》。在著書立說的同時,更倡導「立保甲以衛鄉,建義倉以贍孤寡」,尊親收族,恤黨賙裡,體現了「皖派」漢學通經致用的經世情懷。俞正燮長期坐館入幕,熱心於國計民生,其《癸巳類稿》和《癸巳存稿》以制度考證為切入,意在「存古」而志在「開新」,引領了周圍學者把目光由對內在禮學思想和倫理道德的爭論,轉向於對外在社會制度和人性優劣的密切關注,為晚清的社會變革提供了積極的思想準備和理論支持。

  總而言之,徽州禮學從宋明理學「以理代禮」的學術規模,歷經時代的嬗變,逐步演進為乾嘉漢學「以禮代理」的思想體系,完成了從「新安理學」到「皖派禮學」的理論建構,但其禮學譜系仍不出朱子「尊德性」和「道問學」兩途。明代禮學「少而空」,清代禮學「多而實」,究其原因在於禮學不擅空言玄談,且與政治規範、社會秩序和民俗禮儀息息相關。

  (作者:徐道彬,系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施曉娟 )

相關焦點

  • 從「理」到「禮」——明清徽州禮學譜系的歷史演進
    作者:徐道彬(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明清徽州作為宗法家族制地域社會,素來「村無稗俗,裡存儉讓」,鄉邦大儒的《朱子家禮》與鄉間的村規民約,使其成為近世中國頗為典範的「禮儀之邦」。通過考察明清徽州學者、鄉宦和士紳的經典禮書考證之作,以及部分民間日用禮儀類書,我們可以從中窺見自宋代以後禮學發展的世俗化和實用性,以及彰顯在傳統學術上由「理學」到「禮學」的思想嬗變與歷史演進。
  • 庚子雜議——夢見徽州
    想一想,最近的一次去徽州都已經隔7年了,有機會再去一趟徽州看看的話,除去那些遠山的蒼鬆勁柏、古村古巷似曾相識,熙熙攘攘的陌生城市早已在日新月異的變化中變得更加靚麗,我肯定是不熟悉的。如果說江南的蘇杭是天堂美景的話,那麼山水徽州就是一副丹青水墨。和蘇浙的江南水鄉不同,徽州是屬於山水江南。
  • 孤獨的徽州.
    粉牆黛瓦,雲開雨霽朦朧之景傾盡了人們對浪漫的想像只是這表象下深埋著徽州的儒雅與孤勇徽州誕生於山限壤隔之地地狹人稠,資源匱乏徽州人怡情礪志以山為骨架,水為血脈少小離家,去闖天下悠悠長路踏出了徽商之輝煌時光荏苒
  • 徽州古城:進了這座城,才算真正到徽州
    自此,歙縣歷為郡、州、路、府所在地 ,「千古一縣」歙縣是古徽州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徽州古城內古橋、古塔、古街、古巷、古壩、古井、古民居、古牌坊構成一座氣勢恢宏的歷史博物館。歙縣古城又名徽州古城,是保存完好的中國四大古城之一。1986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14年,被列入國家5A級景區古徽州文化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 王振忠|兩份徽州文書中的晚明歷史
    徽州遺存有目前所知國內為數最多的民間文書,目前已發現的總量就多達一百萬件(冊),這些文書構成了南宋以來中國史(特別是明清史)研究的史料寶庫。其中,反映土地關係的契約文書可謂汗牛充棟,以至於迄今仍有一些學者誤以為徽州文書就是一批斷爛朝報式的契約散件。
  • 山河錦繡——四大古城之徽州古城
    徽州古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中國三大地方學派之一的"徽學"發祥地,有「東南鄒魯」的美譽,是我國著名的文化和藝術之鄉。徽州古城是中國傳統建築的典型代表,其文物遺存眾多。從祠堂建築的形態與規模上,可以反映出一個姓氏宗族的歷史背景、社會經濟、家族繁衍及盛衰等各個方面的情況。祠堂建築源於徽州特殊的社會環境和經濟基礎。古徽州文風昌盛、教育發達,「以才入仕」者代不乏人,為宣揚封建的倫理道德,表彰宦績政聲、孝子義士、節婦烈女,徽州人多採用「立牌坊」的辦法以傳顯榮光。
  • 寧波發現一個跨越史前到明清時期的罕見歷史遺存
    浙江寧波發現了一個跨越史前到明清時期的罕見歷史遺存。近日,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和鎮海區文物保護管理所發布了寧波市鎮海區應家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應家遺址位於寧波市鎮海區九龍湖鎮應家村舊址,分布面積約12000平方米。
  • 邊少卿:一蓑煙雨夢徽州!
    徽居之美徽派建築一直是我的最愛,因為我出生在有著上百年歷史的徽派建築中,美好的少兒時光就在徽派老宅中度過。徽派建築給人的印象就像是一幅水墨畫,特別是在光線柔和,薄霧纏繞的光影下,高聳的馬頭牆給人的印象更加迷人、更是深刻。
  • 安徽歷史文化資源的類型與特點
    第二,就非物質文化資源而言,今安徽境內各地遺存下來的民間音樂、舞蹈、傳統戲劇、傳統製作技藝等,在其形成、演進過程中,廣泛吸收和借鑑了其周邊各種文化的因素和因子,而呈現出對這些文化的兼容性。第三,安徽歷史文化資源的兼容性還體現為某些文化資源在其形成、演進過程中,對安徽境內同類型文化資源的某些因素進行吸收、兼容。如明清時期的徽州磚雕技藝,不僅在當地流行,而且還廣播各地。
  • 安徽最美城市,典型水墨畫,徽州古城不能錯過
    它不僅是徽商的故鄉,也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發祥地。黃山市還有兩處世界遺產。這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球文化和自然世代遺產。皇帝在古代很有名。它是中國最著名的山之一,被稱為世界上第一座奇山。讚美黃山的文人不在少數。這座城市綿延數百英裡。有82座山,大小不一。黃山有奇松、雲海、溫泉、奇石四大奇觀。而當地的日出也是很多人不會錯過的風景。
  • 徽州的圖騰
    凡徽州人大多知道這句俗話,並以此互相戲謔和調侃,但許多人並不知道其中的內涵。蛤蟆、狗、猴猻、蛇、龍、牛都是動物,這是徽州各縣的圖騰。「圖騰」是什麼?它是個泊來詞,來源於印第安語「totem」,意思有二:一是「它的親族」。
  • 西遞,那清新入畫的徽州古村落
    西遞和宏村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兩座古村落,它們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園風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態、工藝精湛的徽派民居和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內涵而聞名天下。西遞東西長700米,南北寬300米,登高俯瞰,鱗次櫛比的明清古建築好似一艘揚帆的古船。西遞被中外建築專家譽為「中國明清建築的博物館」,「東方文化的縮影」。
  • 濟南出發,徽州自駕,一程山水一程歌,一夢到徽州
    直到我去了徽州,總算找到了這樣一片世外桃源般安靜祥和的古城古鎮。徽州,古稱歙州,"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農田和莊園。"無論白天黑夜,徽州都像是一副恬淡的水墨畫。在徽州古樸村落是一絕,這裡有白牆黛瓦高高的馬頭牆,有通幽曲徑縱橫交錯,村外河流環繞村內溪流潺潺,水塘梯田點綴山間,小村靜謐深幽,居住的多為老人,嫋嫋炊煙過後老人們端著飯碗或蹲或坐就在大門前吃飯。
  • 11月26日 | 江南: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第三期
    指古徽州一府六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而不等同於安徽文化(安徽文化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三個文化圈組成)。徽州歷史發展軌跡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又名新安,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統稱「一府六縣」。
  • 【城視品鑑】「徽」不掉的記憶探尋徽州古建築藝術之徽州四雕 極品收藏!
    「徽州四雕」是具有徽派風格的石雕、木雕、磚雕、竹雕四種的簡稱。今天請跟隨小編一起去探尋徽州古建素有「無宅不雕花」美譽,凡有建築處都可看到匠師的四雕藝術。徽州磚雕是古代徽州地區漢族傳統建築雕刻藝術及青磚雕刻工藝品。徽州四雕(磚,木,石,竹)之一。
  • 王振忠:山裡的徽州與山外之世界
    於是,「萬水匯新安,風帆影逸出吳越;千山擁古驛,馱鈴聲盡下瀟湘」,瀟湘的雲濤,吳越的地脈,皆與徽州之山水綿亙相連。在明清文人筆下,徽州人「雖為賈者,鹹有士風」。迄至今日,有人將徽商的桑梓故裡「徽州」二字,拆解成「山系人文水滿川」——「山系人文」即「徽」字,「山」、「系」分別是字體中間的上部和下部,二字連屬則指綿延不絕的群山。
  • 徽州最美的是人
    古牌坊是徽州「古建三絕」之一。許國牌坊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全國僅此一例,又被稱為「徽州第一坊」。明清時期徽商發達,徽州富裕,並十分重視教育,「遠山深谷,居民之處,莫不有師有學」。立牌坊,不僅為「光宗耀祖」,更為「曉諭後人」。
  • 婺源新天地,再現「徽州前世」,被譽為「天子寶地」!
    婺源,古徽州六縣之一,生態優美,文化底蘊深厚,因其獨特的自然條件和人文底蘊,被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因萬畝油菜花海的遼闊和古徽州的文化底蘊,成為婺源旅遊的名片。婺源有很多明清古村落,但今天要推薦一個婺源新天地——水墨上河。
  • 【民俗文化】春節符號的文化譜系與文化敘事
    《太初曆》確定了「以孟春正月為歲首」的曆法制度,即規定春季的第一個月就是新年的第一個月,以正月初一為一年的第一天,使國家歷史、政治上的年度與人民生產、生活的年度協調統一起來,並將二十四節氣納入曆法。由此可推斷,今天意義上的中國統一的春節是從《太初曆》的推行開始的。那麼《太初曆》的制定者落下閎理應成為春節的核心人物。
  • 高美感 明清木雕花鳥紋藝
    最近,向他請教花鳥紋藝,過程中,我對明清時期,尤其明末清初時期木雕花鳥紋藝術,有了深一步的了解。知識淵博的學者,面對木雕紋飾語言,錦上添花,給予我拓片作品命名,增添了木雕拓片藝術的美學價值、人文價值。藝術評論家,提供資料,探討木雕紋樣的理論基礎與相關問題的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