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感 明清木雕花鳥紋藝

2021-02-24 明清木雕花板研究

報本堂明清木雕博物館第【519】期

本期字數1885 閱讀需要3分

我,收藏木雕的過程是美好的

因收藏、研究的時間比較久,所以過程中,結實了諸多朋友。

這些朋友中有收藏家、畫家、學識淵博的學者們、還有許多受我影響而喜歡上木雕的朋友們。

多年來,同全國各地藏友間交流藏品,享受藏品帶來的快樂。

到全國各地藏友所在地旅遊,參觀他們各自的博物館,享受藏品、美食、美景帶來的快樂。

著名畫家高卉民老師,擅大寫意花鳥藝術。最近,向他請教花鳥紋藝,過程中,我對明清時期,尤其明末清初時期木雕花鳥紋藝術,有了深一步的了解。

知識淵博的學者,面對木雕紋飾語言,錦上添花,給予我拓片作品命名,增添了木雕拓片藝術的美學價值、人文價值。

藝術評論家,提供資料,探討木雕紋樣的理論基礎與相關問題的架構。

關於中國紋藝類的書籍,不是很多,友人們在國外幫助購買,最近收到一本由臺灣郵寄過來的書籍,這位友人,因疫情很久沒有見面,他郵寄的書,對我幫助很大。

身在經濟欠發達地區,但不乏全國各地,有情懷的朋友們,幫助搭接各種資源,推進木雕藝術走進大眾視野。

《明清木雕花板研究》微信平臺,今年已是第七年,持續發布了519期,關注的讀者中有資深的古建研究學者、有藏家、有共同愛好的朋友們。

收藏的木雕題材豐富,有些木雕看似很平凡,運用傳拓技藝,在拓片藝術中,其紋飾卻熠熠生輝,這點,是我研究木雕、傳拓技藝給我帶來的奇妙、快樂之處。

2020年,將老木雕拓片紋飾,運用現代技術應用到器物上,即《紫煙升處百花開》餐墊,得到朋友們的認可,說明大眾對傳統紋飾符號語言還是敏感的,當我們了解紋飾的價值所在時,紋飾才是高美感的。

90年代,由最初對木雕感興趣,僅僅是單純的喜歡,到多年來的深入研究,認知木雕是建築裝飾藝術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木雕紋藝是傳統紋樣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蘊含的藝術文化內涵,非常值得持續深入研究。

郭恆青 設計 (一位高校大學生,喜歡中國歷史,受我影響而關注木雕藝術。收藏研究,影響當代大學生,讓他們了解中國文化內涵,提高藝術美學感、是一件最有意義的事情)

花鳥紋符號語言

是高美感的

本期題目為花鳥紋,所以展現的都是我收藏的花鳥題材木雕。

裝飾紋樣,是依附於器物上,才能實現。

木雕藝術,良工巧匠們將豐富多彩的裝飾紋樣雕刻在木頭上。

木雕藝術不是「雕蟲小技」,是古人的理想,所以研究木雕藝術,研究其身上的紋藝,意義至為深遠。

華夏大地  人間花鳥情

裝飾藝術,世界上每一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中國的裝飾藝術尤其豐富,具有幾千年的歷史。中國的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畫,市場認知度高,其實,這些繪畫的歷史比較中國裝飾藝術要晚許多年,並且是從早期器物裝飾要素裡積澱發展而來的。

這幅高古喜鵲登梅,平面深浮雕,礦彩籃地,萬字紋外框;

萬字紋,字符四端縱橫伸延,互相銜接,視覺華美,形成的紋圖,稱「萬字錦」、「長腳萬字」,寓意富貴不斷頭;中心雕飾梅花、喜鵲;礦彩籃地,襯託老梅,畫面空靈、剔透;一對喜鵲於老梅枝頭,老梅枝幹多皴,蒼皮斑剝。

此木雕作品,如國畫,大寫意入畫,寥寥幾筆,體現梅花的鐵骨精神。

二朵牡丹,傳達出牡丹作為國色天香之譽的氣場;

牡丹主杆粗壯,蜿蜒曲曲,似在輕舞;

綬帶鳥平立回頭,工匠用綬帶鳥做雕花客,徘徊在牡丹枝頭。

我有幸收藏到這組古徽州花鳥紋木雕,一組四片,今日發布為其中二片。

徽州木雕,實用與審美相結合,根植於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之中。經歷了幾百年的滄桑變化,藝術高美感特徵仍然綻放光彩。

徽州匠人,雕刻手法高超,徽州木雕,文化積澱深厚,藝術形式多樣,線條優美,風格質樸,格調明朗,繪畫性極強。

乾隆工高嵌花鳥紋

乾隆工高嵌花鳥紋

乾隆至道光年間,能工巧匠層出不窮,木作技巧精湛稱絕,再加上硬木質地細膩、色澤幽邃、紋理自然質樸。這組黃楊木高嵌風格窗楣板,藝術個性突出。

早期,中國牡丹表現形式

當我們了解紋飾的價值所在時

紋飾才是高美感的

未來將是精神文明的象徵

當下,關注中國傳統紋飾的人,逐漸增多,這是非常好的景象。

傳統紋飾,未來將是精神文明的象徵。

此紋飾原板,來自明末清初年間的古徽州,華美。

通過傳拓技藝,紋飾符號在拓片中,繁複華美感增強。

運用現代技術,燙金,也許會開啟裝飾紋樣的一個全新領域。

期待,2021年《紫煙升處百花開》,開啟新領域。


主色:水華朱,雷乃發聲之合色。

銀硃之別稱,中國畫傳統顏料色,亦入藥。胡演《升丹煉藥秘訣》載「升煉銀硃,新鍋內熔,次下水銀一斤,炒作青砂,頭炒不見星。研末罐盛,石版蓋住,鐵線縛定,鹽泥固濟,大火鍛之。待冷取出,貼罐者為銀硃,貼口者為丹砂。今人多以黃丹及礬紅雜之,其色黃黯,宜辨之。真者謂之水華朱。每水銀一斤,燒朱一十四兩八分,次朱三兩五錢」。

相關焦點

  • 明清時期木雕佛像
    高83釐米 木雕水月觀音一、山西工:一件高44釐米的木雕觀音菩薩,金漆大多脫落,刀法剛勁有石刻的味道,形成一種滄桑斑駁之感。另一件中原地區的佛造像,與山西工相近。一件高64.5釐米的木雕彩繪韋駝立像,整體有厚重之感,武將的威嚴畢現。還有一件高44釐米的木雕漆金迦葉尊者,符合康熙時期中原盛行的審美特點,是清早期漢地木雕造像精品。
  • 「霸蠻湖南人」明清木雕展正式啟動
    紅網時刻長沙10月26日訊(通訊員 胡晴 姜河)10月24日,湖湘明清木雕館暨「霸蠻湖南人」主題展啟動儀式在長沙市天心區太平老街舉行。湖南省文旅廳非遺處處長顏喜,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非遺處主任陳沙琳,天心區委常委、宣傳部長肖雄偉,省非遺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歐陽金保出席。
  • 十年之約--明清建築家居木雕藝術館十周年慶典活動
    一個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的藝術盛宴在四月初夏來臨的美好時光裡,雲峰畫苑在中山的明清木雕藝術館迎來了創建的第十個年頭這木雕館主要收藏了明清盛勢期傾國財富之力打造的千家萬戶藝術古宅中的藝術精品,數以千計琳琅滿目的展品,從千工床至藝術門窗丶雕梁畫棟丶牛腿花板等等,每件作品都是古代名師巧匠嘔心泣血之作,既體現了明清時代的巧奪天工的工藝水平、亦表現出偉大的中國工匠精神,凝聚了中國數千年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和傳統智慧。這是一個被稱為被忽略的中國最後一筆藝術遺產,亦是一個頻臨消亡的珍稀藝術寶藏。
  • 潮州木雕簡介︱潮州木雕博物館第46期
    潮州木雕是我國著名的傳統木雕流派之一,流行於古潮州府所屬地區。潮州木雕與東陽木雕、黃楊木雕、龍眼木雕並稱中國四大木雕。潮州木雕,與東陽木雕、並譽於世。是中國兩大木雕體系。2006年5月20日,潮州木雕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收藏舊時光,剪紙、刺繡、皮影、木雕
    蘇繡特點為:所繪山水、樓閣、人物、花鳥,針法細膩,栩栩如生。粵繡構圖繁密熱鬧,色彩富麗奪目,常以花鳥為主要題材。蜀繡亦稱「川繡」,取材多為花鳥蟲魚、民間吉語和傳統紋飾,色彩豔麗,頗具喜慶色彩。湘繡的特點是用絲絨線繡花,當地稱作「羊毛細繡」,多以國畫為題材,非常大氣。
  • 明代紫檀木雕虯龍夔鳳紋筆筒賞析
    Lot 4631明 紫檀木雕虯龍夔鳳紋筆筒口徑:11.7 cm ;底徑:12 cm;高:14 cm來源:美國藏家舊藏筆筒以細密紫檀制,圓口直身,底承三矮足。瓷器上螭龍紋的應用,雖然明清官窯瓷中經常使用螭龍紋飾,但洪武、永樂御廠中並沒有發現,因此它在明清官窯中的使用上限可以暫且推斷為宣德朝。宣德螭龍紋皆為四足,爪數細分三、四、五隻三大類。
  • 中國古典木雕藝術,質樸奢華
    奇木巧雕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木雕 鵪鶉
  • 大理白族木雕的秘密
    、蘇州小件木雕等一些不同特色的木雕。在巧奪天工的一錘一斧、一刨一鑿間,賦予了傳統手工藝以新的時代文化內涵,巧妙運用不同木材的硬度、特質和紋理等元素,孕育出了明清木雕、建築木雕、陳設性木雕、實用性木雕和旅遊小件等不同類型、不同主題的木雕藝術作品,借雕刻的時光展示了大理白族地區的文化審美品味和精神追求意趣。
  • 永春木雕:千工床 萬工轎,精美絕倫的民間工藝永不朽
    永春木雕是福建木雕的一個重要支系,永春木雕精微透雕、結構考究、裝飾華美,興於唐宋,盛於明清,已有千餘年歷史。透過這些木雕,可以感知先人的生活場景和思想文化。千年木雕 名揚天下唐朝,泉州開元寺周邊同時修建大小寺廟100多座,號稱「大開元萬壽禪寺」,為木雕藝術的興起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 精美絕倫的工藝——永春木雕:千工床 萬工轎
    廳堂角花       永春木雕是福建木雕的一個重要支系,永春木雕精微透雕、結構考究、裝飾華美,興於唐宋,盛於明清,已有千餘年歷史。透過這些木雕,可以感知先人的生活場景和思想文化。宋元時期是泉州木雕發展的鼎盛時期,當古刺桐港成為東方第一大港後,泉州木雕精品在海外華僑和商人的合力下,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漂洋過海,走向東南亞,走向世界各地。明清兩代是泉州木雕藝術發展的輝煌時期,明代崇禎十年,民族英雄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出資重修開元寺。
  • 以假亂真的木雕,太驚豔了!
    木雕以雕刻材料分類的民間美術品種     木雕採用自然形態的樹根雕刻藝術品則為「樹根雕刻」。     木雕有圓雕、浮雕、根雕或幾種技法並用。有的還塗色施彩用以保護木質和美化。戰國和漢代即有大量木雕俑和動物雕刻,唐宋時有人物、仙佛、鳥獸等木雕。
  • 木雕佛像:一寸斑駁,一份歷史
    ▲  釋迦牟尼佛像南朝四百八十寺,盡在樓臺煙雨中」,詩人杜牧的名句道出了當年佛教隆盛的景象,因此也帶動了木雕藝術的發展,並出現了不同的風格類型。而栴檀佛像最廣為人知,佛經中關於栴檀瑞像的故事不勝枚舉,其中《經律異相》雲,「優填王即敕國內諸巧師匠,以牛頭栴檀作如來像,舉高五尺。」
  • 木雕佛像是在什麼朝代興起的?
    木雕佛像是隨著佛教興起和中國木雕雕刻有機結合發展起來的,木雕佛像成為古代精美的藝術品和古代文化傳承。木雕到商周,已出現施漆、鑲嵌、雕花等裝飾技術,到戰國時期,盛行漆繪木雕技術,存世有出土女俑可窺見當時水平。木雕佛像,用傳統的木雕手藝,展示著大國的匠人精神,更傳達了國人們幾千年最虔誠的信仰!
  • 古代木雕佛像,手藝見證信仰
    木雕佛像是隨著佛教興起和中國木雕雕刻有機結合發展起來的,木雕佛像成為古代精美的藝術品和古代文化傳承。木雕到商周,已出現施漆、鑲嵌、雕花等裝飾技術,到戰國時期,盛行漆繪木雕枝術,存世有出土女俑可窺見當時水平。至秦漢兩代,木雕工藝趨於成熟,此時又誕生施彩木雕新沄。標誌著木雕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 徜徉木雕文化,體味歷史脈絡 | 春秋歷史社團赴趙樹理文學館參觀木雕展
    在歷史上,山西木雕以其形神兼備、大氣磅礴、古韻滄桑的特徵曾風光一時,是華夏木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迄今為止,全國現存宋、遼以前的木結構古建築146座,其中有104座在山西境內,佔全國現存總量的72.6%。特別是聞名全國的晉商大院內所保留的木雕,更是代表了我國北方明清時期民居木雕的最高水平。山西木雕之所以在明清時期得到大成,與山西人對房子的講究不無關係。
  • 苗慄縣圍繞「三義木雕」 傳統工藝打造臺灣木雕重鎮
    華夏經緯網1月5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苗慄縣推廣木雕藝術,讓三義成為全臺木雕重鎮,日前將三義木雕傳統工藝新增為苗慄縣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為木雕師賴永發。木雕賴永發為三義木雕保存者。(何冠嫻苗慄傳真)苗慄縣文化觀光局長林彥甫表示,苗慄有3大工藝品牌,第1為木雕、第2為陶瓷、第3為編織,其中木雕過去有許多木雕師集結在三義水美街與各村落,保存完整時代演進,去年底經過苗慄縣文資審議委員會熱烈討論,登錄三義木雕為無形文化資產,並推舉賴永發為保存者。
  • 木雕佛像的歷史
    木雕到商周,已出現施漆、鑲嵌、雕花等裝飾技術,到戰國時期,盛行漆繪木雕枝術,存世有出土女俑可窺見當時水平。水月觀音木雕佛像至秦漢兩代,木雕工藝趨於成熟,此時又誕生施彩木雕新沄。標誌著木雕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隨著木雕技術與工藝的不斷完善與發展,和其他雕刻工藝一樣,不可疲免地應用到佛教傳播領域。
  • 省非遺項目-藝達木雕
    主題介紹個人的藝術歷程、藝達木雕的工藝特點、作品亮點、對臺對外交流等。鄭銀聘,1957年出生,現任晉江市藝達木雕美術有限公司藝術總監,從事木雕創作40餘載,對根雕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濃鬱的個人風格,作品在回歸傳統文化基礎上創新,作品體現深厚的文化底蘊,堅持保持作品的自然性和天然性,使其更為靈動,呈現一種「天然去雕飾」的美感,作品多次在國內外獲獎並多件被博物館收藏
  • 中國傳統木雕藝術系列大賞(上)——木雕主要工具簡介
    中國木雕藝術起源於新石器時期,七千多年前的浙江餘姚河姆渡已有木雕品。
  • 這裡是中國木雕之鄉,木雕年產值20億,已成為當地一大經濟支柱!
    東陽木雕創作現場木雕是我國民間的一種傳統雕刻藝術,即就是在木板或木段上雕刻著大千世界的萬事萬物,或將自然界的景色濃縮到木材上,我國木雕藝術也很常見,種類也較多,但是木雕藝術最具價值的,藝術品味最高的,當數浙江東陽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