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下閎(前156~前87),姓落下,名閎,字長公,巴郡閬中(今四川閬中)人。漢武帝元封年間(前110~前105),為了改革曆法,徵聘天文學家。經同鄉譙隆推薦,落下閎由故鄉閬中趕到京城長安。他與唐都等合作,精心製成《太初曆》。《太初曆》優於當時提出的其他17種曆法,為漢武帝採納,於前104年正式頒布實行,並定此年為太初元年。《太初曆》確定了「以孟春正月為歲首」的曆法制度,即規定春季的第一個月就是新年的第一個月,以正月初一為一年的第一天,使國家歷史、政治上的年度與人民生產、生活的年度協調統一起來,並將二十四節氣納入曆法。由此可推斷,今天意義上的中國統一的春節是從《太初曆》的推行開始的。那麼《太初曆》的制定者落下閎理應成為春節的核心人物。2004年9月16日,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提名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將一顆國際永久編號為16757的小行星命名為「落下閎星」。現今,中國老百姓則稱落下閎為「春節老人」「春節先聖」「春節先祖」。漢武帝是推行《太初曆》的帝王,則可以被稱為「春節先皇」或「春節皇帝」。落下閎的家鄉四川閬中,也被冠以「中國春節第一城」「中國春節文化之鄉」之名。近年來,當地政府為了挖掘春節文化內涵,講好春節故事,塑造落下閎的身份標籤,樹立地方文化形象,嘗試著將落下閎塑造為「中國年爺爺」的春節符號。
姑且不論「中國年爺爺」的符號是否能得到政界、學界及廣大民眾的普遍認同,但就春節文化本身而言,至少從源頭上找到了譜系建立的重要元素。圍繞「中國年爺爺」的核心敘事,可以梳理天文曆法、歲時節令的來龍去脈和發展歷程,這便可以釐清春節的時間譜系;「中國年爺爺」落下閎的故鄉四川閬中可看作春節文化的重要空間,可將春節文化與閬中的地域文化進行深度融合,凸顯春節的地方性特質,由此延伸到中華民族的各個地區,直至上升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整體層面,並在國際上成為象徵著中華文化的重要標識。從地方的民俗到區域的民俗,再到國家的民俗、世界的民俗,從橫向維度勾勒出春節文化的空間譜系。與此同時,春節文化的族群譜系也得到建立,其包括地方民眾、整個中華民族以及海內外華人,甚至熱愛中國春節文化、對中國春節文化有強烈認同的各國民眾。
從文化自身形式結構的維度看,春節包括複雜多元的文化要素,很多學者提出了不同的分類方法。如田兆元認為可分為春節的視覺系統(年畫、春聯等)、聲音系統(鞭炮、拜年聲等)、飲食系統(餃子、年糕等)、行為系統(拜賀、祭祖、團圓飯等)、價值系統(自然與社會的和諧,幸福生活的構建等),等等。這些都是春節文化不可或缺的表現形式。筆者參考前輩的觀點,依據春節文化本身的特質和發展規律,並結合四川閬中塑造落下閎為「中國年爺爺」的案例,將春節文化的形式結構譜系歸為歲時文化、吉祥文化、地域文化、家國文化等四個方面。其一,春節是據於天文曆法、歲時更替而形成的節日,歲時文化是最為基本的層面。這可將中國的天文科技、曆法演進以及二十四節氣等相關的文化遺產結合起來,融入春節的歲時文化。其二,春節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自然因素表現為人們對天時物象周期性變更的認識,人文因素則體現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智慧,以及除舊迎新、趨吉避害的美好願望,總的來說是一種吉祥文化。傳世至今的春聯、年畫、爆竹、餃子、年糕等符號,無不體現了吉祥美好的主題。其三,春節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傳統節慶,但必須由具體的地域來承載。各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春節習俗共同構成中國春節這一宏大的節日體系。以閬中為例,由於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悠久的人文歷史,其孕育出積澱深厚的風水文化、三國文化、門神文化等具有濃烈地方特色的文化類型。在塑造落下閎「中國年爺爺」符號的同時,應將地方文化納入其中,並輻射到更廣博的巴蜀文化,呈現出春節文化的地方性特質。文化個性是形成共性的基本要素和前提,只有講好了「地方的」春節故事,才能進一步書寫中華民族的「整體的」春節文化。其四,在凸顯春節文化地方性的基礎上,提煉出節日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春節對於中華民族而言是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闔家團圓、家和萬事興是永恆的主題,屆時人們無論「有錢沒錢」,都要「回家過年」。一家一戶和諧了,國家社會才能安寧。春節文化的精神價值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必要條件。所以,家國文化是春節重要的表現形式,也是立意最高的文化層面。
總之,春節符號是一個文化譜系,包含時間、空間、族群、形式結構等多重維度。通過落下閎作為「中國年爺爺」符號的案例,可以以節日文化的核心人物為基點,進行譜系的建立。譜系是節日符號的依據,節日符號是譜系的形象化、視覺化呈現,兩者相得益彰,構成了整體且具有文化個性的節日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