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於這個波瀾壯闊的時代,無數人的命運因為改革開放而改變。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18日上午在京舉行。今天,聽聽那些完整經歷時代巨變的人們,講述他們見證的「四十不惑」。
朗讀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主持人 衛東
配樂丨Brian Crain - Dreams and Memories
《我們是改革開放的成果》
(節選)作者 | 畢飛宇
改革與開放的故事開始於1978年,那一年我14歲,在蘇北的鄉村。
突然有那麼一天,我們小鎮的輪船碼頭上走出了一個年輕人,剛一出現,這個來自城市的年輕人就引起了我們的圍觀,他的身上穿了一條驚世駭俗的褲子,後來,人們把那樣的褲子命名為喇叭褲。
圖自網絡
在我的青春期即將結束的時候,我終於穿上了喇叭褲。我像一個敬業的清潔工,每一天都在打掃路面的灰塵。
它說明了一件事,即使是一個鄉下的年輕人,他也學會了用人類的、審美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身體了。伴隨著改革與開放,尤其是開放,他的觀念革新了,文明了。
改革開放送給我的第一份禮物就是讓我學會了自豪。為美好的身體自豪,為寶貴的生命自豪。
說起觀念,我們就必須要閱讀。我從小就是一個熱愛新華書店的孩子,可新華書店和我的家一樣,也是貧瘠的。
有一天,我在新華書店的書架上看到了一個名字,他是普希金。然後,另一個名字出現了,他是雨果。他們的名字我曾經聽我的父親說起過,但是,聽說和閱讀是兩回事。
閱讀是面對面的,它所帶來的則是精神上的觸動,這是改革開放送給我的第二份禮物:它使我學會了一件事,在精神上尋求並建構起對話的關係。
通過這樣的對話關係,變更自己的精神結構,讓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兼容。要我說,改革開放的要義就在這裡。
接下來的幾年,就在我讀大學的時候,新華書店裡頭的故事引人入勝了,一個又一個嶄新的名字出現在了我們的面前,弗洛伊德、薩特、黑格爾、康德、馬爾克斯……通過與他們的對話,我長大了,成了一個合格的、遵紀守法的公民。
知道自己是一個公民,清楚自己的權利,明確自己的義務,這是改革開放送給我的最大的禮物。這也許是改革開放送給每一個中國人的禮物。
可以這樣說,如果改革開放晚來20年,整整一代的中國文學就不可能抵達現有的高度,莫言就不再是今天的莫言,餘華就不再是今天的餘華。
我們這一代人是幸運的,我們遇上了改革與開放,尤其是開放。我們是經歷者,我們是見證者。其實,我真正想說的是,我們本身就是改革與開放的成果。我們熱愛物質上的豐富,我們更痴迷於精神上的多元。
我今年54歲,改革開放的每一天都發生在我的身邊,我整整看了40年了,一天也沒有落下。保守一點說,在中國,和我一起把過去的40年都看在眼裡的普通人最起碼也有三個億。
我想說的是,當三億雙眼睛緊緊盯著一樣東西凝望40年的時候,它會帶來巨大的意義——
我們的眼睛其實已經不再是眼睛了,它直接就是精神,它直接就是靈魂。它有選擇,它會判斷。這是何等的可喜可賀。現在,這雙眼睛——也就是改革開放的成果——就長在我們的身上。
和目光的不可逆一樣,我們的精神與靈魂也是不可逆的,它必須、只能朝著更加文明的地方而去。生命的共識在此,生活的魅力在此,活著的意義在此,人類的高貴亦在此。
圖/視覺中國
四十年·他們說
38年前,一曲《鄉戀》,將當時的青年歌手李谷一拉入了改革開放後文藝界爭論的旋渦。改革開放40年中,她的《難忘今宵》陪伴幾代人成長。
用最抒情的、最安靜的《難忘今宵》,來結束這麼隆重的春晚,當時也是突破了。如果沒有改革開放,解放思想這一條,怎麼可能會跨出這一步,怎麼敢去嘗試這一步呢?
如果是沒有改革開放,我想施展我的才華,施展我的才能,也是得不到機會的。
——李谷一
藏族作家阿來,多年來一直執著於對藏族歷史和社會生活變遷的書寫。今年十月份,繼茅盾文學獎的殊榮之後,他憑藉短篇小說《蘑菇圈》再奪魯迅文學獎。
對我來說,改革開放,我們能明顯感到的標誌,在農村就兩個:第一是集體人民公社改革了,土地又回到各家各戶手裡,大家生產基金不一樣,生活就變得富裕起來;第二就是改變命運的77年高考。雖然我當時不是考大學,而是考中專,但這是一種身份的改變,並且能夠受到現代的教育,如果沒有那個我不可能會寫作,也不會知道文學。
沒什麼是不可想像的,我們這幫人完全是跟著改革開放四十年走過來的,所有的機會和可能性都是在這個過程中發現的。
——阿來
張藝謀,在改革開放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第五代導演,從《黃土地》到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他以中國元素講述「家國天下」。
如果說第五代導演是一個時代坐標的話,也有一定道理,因為時代造就了第五代導演。不是第五代導演有多偉大,我們是改革開放所造就出的一批人,一個現象。
四十年前的那一天改變了我,使我今天都不敢倦怠,這也是一種動力。改革開放對我的影響是終生的,因為從跨進校門到今天,自己是伴隨著這四十年過來的。每一次我們回頭看自己的成長經歷時,其實都會看到,是時代給了我們所有的一切。
——張藝謀
無論是《渴望》中的好人宋大成、《水滸傳》中的宋江,還是《嘿!老頭》中的劉二鐵,每個角色都令人印象深刻。在這個時代,能被稱得上「老戲骨」的人不多,64歲的李雪健是排在前面的那個。
不容易,咱們的國家,咱們民族走到今天,真是不容易。「珍惜」這兩個字的內容,包含的太多了。
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了好日子,但是我們還要往前走。我這個年齡就是得了他們的好處走過來的,不會忘。
——李雪健
田沁鑫是當今話劇舞臺上活躍出色的女導演,從處女作《斷腕》到成名作《生死場》,再到經典之作《四世同堂》等,她用戲劇講述中國故事。
如果國家不開放的話,我一輩子就是京劇團的一個演員,而且一定是龍套的演員。因為我學得很差,很有可能就是嫁人這個命運。
我希望超越小我和小愛,去愛我們的國家,愛這個民族的藝術,愛我們民族的尊嚴。我們泱泱五千年的文明大國孕育出燦爛的文化,我們不應該不自信。
——田沁鑫
詳情▷ 申雪:遇見你,是我一輩子的幸運
申雪,生於1978,她是中國首枚冬季奧運會雙人滑金牌得主,如夢如幻的冰上舞姿扣人心弦。
回想起我小時候的發展,短短這幾十年當中,你可能真的無法想像今後幾十年的生活是另外一番樣子的。
你真正遇到難關的時候,當你挺過去了,你就覺得它很幸福,很高興。當你一直生活在幸福當中,你沒通過自己的奮鬥,沒通過自己的努力,可能你並不覺得得來的東西是讓你幸福和快樂的。
——申雪
周慶安,生於1978,他是活躍在電視上的央視特約評論員;也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一名教師,他說,自己趕上了好時代,有幸見證了中國的高速發展。
我切實感受到國家層面的變化,就是兩個字——自信。
在重大議題中,我們評論的對象越來越聚焦於中國自己。如今,我們要回答全世界的是,中國怎麼看,中國怎麼想,中國為什麼這麼看,中國為什麼這麼想。
——周慶安
蔣林,生於1978,央視記者。近十年,蔣林去了發生在中國的、幾乎每一個有人員傷亡的、6.0級以上的地震災區。
國家會在大的片區建立救災物資的應急儲備庫,雲南魯甸地震和景谷地震,包括四川甘孜地震,當地所需要的棉帳篷、棉衣、棉被運送的速度明顯加快。救援專業力量的細分,救援體系的細分,救援物資儲備的完善,我會對國家多一份信心。
——蔣林
張譯,生於1978,演員。十年軍旅生涯,讓他成為一個「能夠從打擊中獲得重生」的人,他的演藝之路走得堅定而執著。
四十年來,我找到了我真正熱愛的事業的方向;四十年來,我的父母依然健康;四十年來,我看到祖國越來越強大;我經歷了很多別人沒有經歷過的事情,我非常驕傲。
生日快樂。我希望它健康,它幸福,它持久。我希望「改革開放」這四個字能夠引領著中國越來越好。
——張譯
王珮瑜,生於1978,新生代京劇演員,她致力於將傳統藝術形式與現代傳播方式融合。
我要感恩這個時代,過去的梨園行、京劇界,要是不拜師,沒有一個梨園家庭背景,恐怕很難在梨園界生存。今天,只要熱愛京劇,具有學京劇的天賦,就可以去考戲曲學校,成為一個專業的京劇演員。
有朝一日春雷動,得會風雲上九重。
——王珮瑜
內容/央視新聞系列微視頻《生於1978》
《文化十分》-改革開放四十年他們說
點擊「寫留言」
分享你眼裡的巨變
本期監製/楊繼紅 主編/李浙 編輯/王若璐 劉藝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