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

2021-02-19 央視新聞

生長於這個波瀾壯闊的時代,無數人的命運因為改革開放而改變。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18日上午在京舉行。今天,聽聽那些完整經歷時代巨變的人們,講述他們見證的「四十不惑」。

朗讀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主持人 衛東

配樂丨Brian Crain - Dreams and Memories

《我們是改革開放的成果》

(節選)作者 | 畢飛宇 

改革與開放的故事開始於1978年,那一年我14歲,在蘇北的鄉村。

突然有那麼一天,我們小鎮的輪船碼頭上走出了一個年輕人,剛一出現,這個來自城市的年輕人就引起了我們的圍觀,他的身上穿了一條驚世駭俗的褲子,後來,人們把那樣的褲子命名為喇叭褲。

圖自網絡

在我的青春期即將結束的時候,我終於穿上了喇叭褲。我像一個敬業的清潔工,每一天都在打掃路面的灰塵。

它說明了一件事,即使是一個鄉下的年輕人,他也學會了用人類的、審美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身體了。伴隨著改革與開放,尤其是開放,他的觀念革新了,文明了。

改革開放送給我的第一份禮物就是讓我學會了自豪。為美好的身體自豪,為寶貴的生命自豪。

說起觀念,我們就必須要閱讀。我從小就是一個熱愛新華書店的孩子,可新華書店和我的家一樣,也是貧瘠的。

有一天,我在新華書店的書架上看到了一個名字,他是普希金。然後,另一個名字出現了,他是雨果。他們的名字我曾經聽我的父親說起過,但是,聽說和閱讀是兩回事。

閱讀是面對面的,它所帶來的則是精神上的觸動,這是改革開放送給我的第二份禮物:它使我學會了一件事,在精神上尋求並建構起對話的關係。

通過這樣的對話關係,變更自己的精神結構,讓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兼容。要我說,改革開放的要義就在這裡。

接下來的幾年,就在我讀大學的時候,新華書店裡頭的故事引人入勝了,一個又一個嶄新的名字出現在了我們的面前,弗洛伊德、薩特、黑格爾、康德、馬爾克斯……通過與他們的對話,我長大了,成了一個合格的、遵紀守法的公民。

知道自己是一個公民,清楚自己的權利,明確自己的義務,這是改革開放送給我的最大的禮物。這也許是改革開放送給每一個中國人的禮物。

可以這樣說,如果改革開放晚來20年,整整一代的中國文學就不可能抵達現有的高度,莫言就不再是今天的莫言,餘華就不再是今天的餘華。

我們這一代人是幸運的,我們遇上了改革與開放,尤其是開放。我們是經歷者,我們是見證者。其實,我真正想說的是,我們本身就是改革與開放的成果。我們熱愛物質上的豐富,我們更痴迷於精神上的多元。

我今年54歲,改革開放的每一天都發生在我的身邊,我整整看了40年了,一天也沒有落下。保守一點說,在中國,和我一起把過去的40年都看在眼裡的普通人最起碼也有三個億。

我想說的是,當三億雙眼睛緊緊盯著一樣東西凝望40年的時候,它會帶來巨大的意義——

我們的眼睛其實已經不再是眼睛了,它直接就是精神,它直接就是靈魂。它有選擇,它會判斷。這是何等的可喜可賀。現在,這雙眼睛——也就是改革開放的成果——就長在我們的身上。

和目光的不可逆一樣,我們的精神與靈魂也是不可逆的,它必須、只能朝著更加文明的地方而去。生命的共識在此,生活的魅力在此,活著的意義在此,人類的高貴亦在此。

圖/視覺中國


四十年·他們說

38年前,一曲《鄉戀》,將當時的青年歌手李谷一拉入了改革開放後文藝界爭論的旋渦。改革開放40年中,她的《難忘今宵》陪伴幾代人成長。

用最抒情的、最安靜的《難忘今宵》,來結束這麼隆重的春晚,當時也是突破了。如果沒有改革開放,解放思想這一條,怎麼可能會跨出這一步,怎麼敢去嘗試這一步呢?

如果是沒有改革開放,我想施展我的才華,施展我的才能,也是得不到機會的。

——李谷一

藏族作家阿來,多年來一直執著於對藏族歷史和社會生活變遷的書寫。今年十月份,繼茅盾文學獎的殊榮之後,他憑藉短篇小說《蘑菇圈》再奪魯迅文學獎。

對我來說,改革開放,我們能明顯感到的標誌,在農村就兩個:第一是集體人民公社改革了,土地又回到各家各戶手裡,大家生產基金不一樣,生活就變得富裕起來;第二就是改變命運的77年高考。雖然我當時不是考大學,而是考中專,但這是一種身份的改變,並且能夠受到現代的教育,如果沒有那個我不可能會寫作,也不會知道文學。

沒什麼是不可想像的,我們這幫人完全是跟著改革開放四十年走過來的,所有的機會和可能性都是在這個過程中發現的。

——阿來

張藝謀,在改革開放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第五代導演,從《黃土地》到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他以中國元素講述「家國天下」。

如果說第五代導演是一個時代坐標的話,也有一定道理,因為時代造就了第五代導演。不是第五代導演有多偉大,我們是改革開放所造就出的一批人,一個現象。

四十年前的那一天改變了我,使我今天都不敢倦怠,這也是一種動力。改革開放對我的影響是終生的,因為從跨進校門到今天,自己是伴隨著這四十年過來的。每一次我們回頭看自己的成長經歷時,其實都會看到,是時代給了我們所有的一切。

——張藝謀

無論是《渴望》中的好人宋大成、《水滸傳》中的宋江,還是《嘿!老頭》中的劉二鐵,每個角色都令人印象深刻。在這個時代,能被稱得上「老戲骨」的人不多,64歲的李雪健是排在前面的那個。

不容易,咱們的國家,咱們民族走到今天,真是不容易。「珍惜」這兩個字的內容,包含的太多了。

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了好日子,但是我們還要往前走。我這個年齡就是得了他們的好處走過來的,不會忘。

——李雪健

田沁鑫是當今話劇舞臺上活躍出色的女導演,從處女作《斷腕》到成名作《生死場》,再到經典之作《四世同堂》等,她用戲劇講述中國故事。

如果國家不開放的話,我一輩子就是京劇團的一個演員,而且一定是龍套的演員。因為我學得很差,很有可能就是嫁人這個命運。

我希望超越小我和小愛去愛我們的國家,愛這個民族的藝術,愛我們民族的尊嚴。我們泱泱五千年的文明大國孕育出燦爛的文化,我們不應該不自信。

——田沁鑫

詳情▷ 申雪:遇見你,是我一輩子的幸運

申雪,生於1978,她是中國首枚冬季奧運會雙人滑金牌得主,如夢如幻的冰上舞姿扣人心弦。

回想起我小時候的發展,短短這幾十年當中,你可能真的無法想像今後幾十年的生活是另外一番樣子的。

你真正遇到難關的時候,當你挺過去了,你就覺得它很幸福,很高興。當你一直生活在幸福當中,你沒通過自己的奮鬥,沒通過自己的努力,可能你並不覺得得來的東西是讓你幸福和快樂的。

——申雪

周慶安,生於1978,他是活躍在電視上的央視特約評論員;也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一名教師,他說,自己趕上了好時代,有幸見證了中國的高速發展。

我切實感受到國家層面的變化,就是兩個字——自信

在重大議題中,我們評論的對象越來越聚焦於中國自己。如今,我們要回答全世界的是,中國怎麼看,中國怎麼想,中國為什麼這麼看,中國為什麼這麼想。

——周慶安

蔣林,生於1978,央視記者。近十年,蔣林去了發生在中國的、幾乎每一個有人員傷亡的、6.0級以上的地震災區。

國家會在大的片區建立救災物資的應急儲備庫,雲南魯甸地震和景谷地震,包括四川甘孜地震,當地所需要的棉帳篷、棉衣、棉被運送的速度明顯加快。救援專業力量的細分,救援體系的細分,救援物資儲備的完善,我會對國家多一份信心。

——蔣林

張譯,生於1978,演員。十年軍旅生涯,讓他成為一個「能夠從打擊中獲得重生」的人,他的演藝之路走得堅定而執著。

四十年來,我找到了我真正熱愛的事業的方向;四十年來,我的父母依然健康;四十年來,我看到祖國越來越強大;我經歷了很多別人沒有經歷過的事情,我非常驕傲。

生日快樂。我希望它健康,它幸福,它持久。我希望「改革開放」這四個字能夠引領著中國越來越好。

——張譯

王珮瑜,生於1978,新生代京劇演員,她致力於將傳統藝術形式與現代傳播方式融合。

我要感恩這個時代,過去的梨園行、京劇界,要是不拜師,沒有一個梨園家庭背景,恐怕很難在梨園界生存。今天,只要熱愛京劇,具有學京劇的天賦,就可以去考戲曲學校,成為一個專業的京劇演員。

有朝一日春雷動,得會風雲上九重。

——王珮瑜

內容/央視新聞系列微視頻《生於1978》

《文化十分》-改革開放四十年他們說

點擊「寫留言」

分享你眼裡的巨變

本期監製/楊繼紅 主編/李浙 編輯/王若璐 劉藝煒

相關焦點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話,大概是敘述自己一生求學歷程的關鍵節點。
  • 四十惑不惑,真正的意思是這樣的
    四十不惑出自孔子的《論語》。《論語》裡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一般對四十不惑的理解是:直到四十歲才不猶豫三十歲想好要幹的事,才不感到疑惑,才堅定要去做。「不惑」,是指對自己的理想、志向、所認定的事業的不疑惑,不三心二意。我今天重讀《論語》,忽然明白了四十不惑的另一層意思。人到四十,並不是什麼事都明白,什麼理都懂,更不是40歲了事業有成。當今社會,40歲正值盛年,好多事情甚至才開頭,當然也就有更多的艱難和困惑。
  • 四十不惑?《二十不惑》!追最新電視劇!品新的人生
    四十不惑?二十不惑! 我們常聽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其實這話是孔子對自己治學生涯的概括,這句話的前後還有別的話。聖人尚且四十不惑,凡夫俗子又怎在20就能達到這樣的水準呢?最近一部名為《二十不惑》的電視劇,引發了很多人的討論。
  • 四十而「不惑」
    「漫山遍野」-李偉&劉知音個展展覽現場 四十而「不惑」文/李偉&劉知音每次個展的結束,既是上一個階段的總結,又是下一個階段的開啟。李偉&劉知音在工作室創作         四十不惑。
  • 孔子為什麼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在《論語》中有一段自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其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兩句話,流傳很廣,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容易被誤解。尤其是「三十而立」,經常被人誤認為是成家立業。
  • 四十不惑是閱歷增加的頓悟還是身心俱疲的無奈?
    「四十不惑」出自《論語·為政》篇,原文是「吾十有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夫子對自己人生的一段總結感悟,也是千百年來中國文人追求的人生典範。「四十不惑」的意思是:一個人到了四十歲,對事物已經有了自己的人生判斷力。
  •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什麼意思?
    在古文中,分別是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二十弱冠指的是古代男子二十歲算成年,行「加冠之禮"以示成人。漢劉向《說苑·修文》::"冠者,所以別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禮,加冠以厲其心。"後因以"加冠"指滿二十歲。
  • 人生,活到四十歲之後,要不惑不慌
    孔夫子這樣形容過自己的人生各個階段,他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後來,人們說年齡階段,也沿用了聖人的說法。三十歲就叫做而立,四十就是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多歲就是耳順。
  • 四十不惑,感謝有你!
    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還常說:大智若愚不言老,而今邁步從頭越。而今鄭智也年滿40歲,在這裡祝隊長生日快樂!完美的職業生涯20年兢兢業業的國家隊生涯,四十不惑仍在堅持,儘管身處中國足壇的低谷,但無怨無悔,隨時等待祖國的召喚,為祖國付出了自己的全部。
  • 「四十不惑」是指的什麼,和「五十而知天命」有什麼區別?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古人有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新年...
    懂球帝首頁>足球新聞> 古人有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新年... 古人有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新年... 曼城足球俱樂部 01-11 17:41 古人有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 四十不惑!德雲社相聲演員孫越四十生日,發單曲《不惑》敬告自己
    肥胖的體重,讓生命中多了一份不同尋的歷練,那些流過的淚,受過的罪,走過的路,都成了寶貴財富,就像他為慶祝自己四十歲生日發表的個人單曲《不惑》一樣,已滿四十,人生應該是沉澱下來慢慢走。這些豐盈了孫越的人生,讓他有勇氣和自信面對生活的風雨。最後,也希望他越來越好!(圖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千古名言流傳至今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花甲),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古稀)。」這句是孔子的千古名言,大致意思是三十歲的時候已經是成家立業的年齡,四十歲的時候已經大概對生命沒有了什麼懷疑,五十歲的時候也就知道了所謂天註定的命運。
  • 四十不惑!姚明來到人生又一個路口
    9月12日,姚明的四十歲生日,來到了他人生的又一個檔口。十年前的三十歲,他從球員開始轉型成為商人,球隊老闆。十年後,他的標籤是中國籃協主席,CBA公司的掌舵人,中國籃球改革的設計師。從而立到不惑,姚明的角色變多了,責任變重了。
  • 四十而不惑 五十知天命:那些走心的期貨感悟
    孔子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莊子有句話說得很好:如果沒有黑暗的襯託,那又何談光明呢?我們的教育,讓我們錯誤的認識了世界。黑暗和光明應該是對等的,應該是沒有優劣之分的。
  • 2.4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注釋】▲有[yòu]:同「又」。 連詞,表示整數之外再加零數 。如:一年又三個月。▲志:[朱子集注] 古者十五而入大學。心之所之謂之志。此所謂學,即大學之道也。志乎此,則念念在此而為之不厭矣。志,立志,志向。
  • 俗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該如何解讀呢?
    常言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句話我們該如何去理解呢?廢話不多說,下面小編直接給大家分解一下!首先,三十而立,為什麼是三十而立,而不是二十?四十呢?再來說說四十不惑,這就要從三十到四十這十年裡來解讀了,三十左右我們定好了方向,開始了我們在社會上的各種活動,各種求證,進而把我們最初的堅持休整的更完善,在這十年裡,真可謂是大浪淘沙,嘗盡人間知味,迷茫過,迷失過,放棄過,從新開始過,使我們自身更有韌性,使我們更加知道我們要的是什麼,更應該去堅持些什麼,所以經過這十年的洗禮,我們更懂這個社會,更知道什麼是是非,什麼是真假,什麼能幹,什麼不能幹
  • 高曉松:過了40歲才真正明白四十不惑究竟什麼意思 網友:說的好
    高曉松在一當訪談節目上,他就這樣說到:我現在去看,就覺得四十歲以前的我,我就想找個地縫鑽進去。主持人就問:不靠譜?高曉松思索了一下,然後說:反正狂妄,就那種膨脹。我現在不慌張,也不掙扎。高曉松停下來想了一下說:原來我以為四十不惑,沒到四十歲的時候,老覺得四十不惑意思就是說,你就都明白了,什麼都懂了。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四十而不惑。「不惑」,心安。萬事皆因魔由心生,心無私念,但求德心,惑少矣。心安不惑,則通達變化。李炳南先生《論語講要》:不惑,遇事可以行權,無可,無不可。立,則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權變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夫子所學,我知不多。五十以後,我更不敢擅言,僅引兩段話作結束。程子曰:「孔子自言其進德之序如此者。」
  • 劉成庚解讀《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劉成庚解讀:孔子說:在我十五歲的時候就要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自立,四十歲撐握的知識與經歷可以做到不被外界事物迷惑,五十歲明白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去不同的意見,七十歲能隨著心裡的想法去隨意去做事,不會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