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豬佩奇》裡喬治依戀他的小恐龍:面對孩子戀物癖,家長這樣做

2020-12-23 育兒全明白

文/育兒全明白

相信很多家長都陪著小朋友看過《小豬佩奇》,這部動畫很火,也深得孩子們的喜愛。很多家長對《小豬佩奇》裡的情節都很熟悉,畢竟天天陪著孩子看這部動畫,對裡面的人物,也都很熟悉。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部動畫,引發我們育兒深思。

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有,在《小豬佩奇》這部動畫中,佩奇的弟弟-喬治,他對他的玩具小恐龍很依賴。平時不管是睡覺還是出去遊玩,他都會帶著他的小恐龍玩具一起出去。

有一天,喬治的恐龍玩具不見了,喬治急得在家大哭。這時候佩奇和爸爸媽媽聽到了喬治的哭聲,前來詢問原因。小喬大哭地說道:「我找不到我的恐龍了,我的恐龍不見了。」爸爸媽媽和姐姐佩奇到處幫喬治找小恐龍,結果都沒有找到。

最後佩奇來到了院子裡,因為喬治經常在院子裡的一棵大樹下玩玩具。這時候,佩奇發現了喬治的恐龍正好在樹杈上,剛好豬爸爸手一伸,就拿到了。喬治也成功拿到了自己的恐龍玩具,破涕為笑。接著,他又拿著恐龍玩具扔高高,結果恐龍玩具又掉到了樹杈上,喬治又急得要哭起來,豬爸爸只好又伸手幫喬治把恐龍玩具拿下來。

這個情節不知道家長們是否還記得,《小豬佩奇》裡喬治很依戀他的小恐龍,而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也有著這樣的行為。比如,孩子睡前一定要吸手指才能入睡 、一定要抱著他的小毛毯才能入睡等等。這是因為孩子有戀物癖那麼,為什麼孩子會有戀物癖呢?

孩子有「戀物癖」的原因

英國兒科醫生以及著名精神分析家Donald.W.Winnicott將那些深受孩子依戀的小物件,稱為「過渡性物體」。這些小物件可能是:孩子的手指、媽媽的衣服、媽媽的手、小毛毯、毛巾等等。孩子只是將這些過渡性物體當成了自己最愛的媽媽。

我們都知道,孩子在沒出生之前,他和媽媽是一體的,但孩子出生以後,有了自己的獨立意識以後,他開始意識到他和媽媽之間是不同的個體,他的心理也會產生一種「缺失感」。

孩子到了三歲以後,他才會形成客體穩定感以及情感穩定感。只有孩子在形成穩定感以及情感穩定感之後,他才能接受他與媽媽是不同的個體這個事實,也能承受與媽媽長時間的分離。否則,他就會將平時比較短暫的分離,視為被媽媽拋棄。

為了滿足他心中那種缺失感,他會尋找安慰物品。所以才會有過渡性物體的出現,這種過渡性物體可以讓他隨進隨地得到安慰,就算媽媽在他的身邊,他也離不開這些過渡性物體。

但過渡性物體的出現,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這說明孩子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成長階段,他們會從一開始的「依戀」到最後轉變成「獨立」,這只是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的行為。

面對孩子的「戀物癖」,家長錯誤的做法以及影響

1、偷偷扔了孩子依戀的物品

面對孩子的「戀物癖」,很多家長都會覺得孩子有這樣的行為,是很不正常的。為了糾正孩子這樣的行為,很多家長都會偷偷扔掉孩子依戀的物品,當孩子找不到他依戀的物品時,家長會告訴他:「被我扔了,以後你不能再依戀他了,」這只會傷害孩子的心靈,使孩子內心變得更沒有安全感。

2、當著孩子的面損壞孩子依戀的物品

在有些家長看來,孩子有戀物癖簡直無法接受,平時就算家長再勸阻,孩子在睡前,也會緊緊抱著他依戀的物品。為了讓孩子死心,有些家長會當著孩子的面,直接損壞孩子依戀的物品,讓孩子斷了對這件物品的念想但家長這樣的行為,只會讓孩子感到痛苦,使孩子與家長之間產生隔閡。

3、強制糾正孩子的戀物癖

看著孩子無論到哪,都會抱著他依戀的物品,就算吃飯、睡覺也會抱著它,時時刻刻都離不開它。這也會讓家長感到擔憂,擔心不糾正孩子這樣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不好。於是他們會選擇強制糾正,比如:直接將孩子的依戀的物品收起來或者送人,並且告訴孩子:「你這樣的行為不好,你要糾正,現在不能再抱這件東西了,我已經收起來/送人了。」家長強制性糾正孩子的戀物癖,只會讓孩子感受到不被尊重,破壞孩子對家長的信任感。

雖然孩子有「戀物癖」並不是一件壞事,但如果孩子在三歲以後,依然還有「戀物癖」,家長就要引導孩子糾正了,這說明孩子的心理已經有了問題。

孩子有「戀物癖」,家長可以這樣引導糾正

1、巧妙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如果孩子到了三歲以後,平時總是離不開他依戀的物品,時時刻刻都要抱著他依賴的物品,或者吸著大拇指。家長要巧妙地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這時候,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出去走走,或者給孩子講講故事,教孩子做手指舞或者與手指有關的遊戲,讓孩子慢慢地淡忘他依賴的物品。只要家長願意花心思,就能慢慢糾正孩子的「戀物癖」。

2、經常陪伴孩子

孩子之所有「戀物癖」,是因為他內心缺乏安全感,他還沒有適應和媽媽分開,才會尋找他依戀的物品,從中尋找安全感。這是孩子情感的需求,他是以肌膚接觸,來得到安全感。家長要經常陪伴孩子,多給予孩子擁抱,多跟他表達愛意,讓他獲得安全感,孩子才會慢慢離開他依戀的物品。

3、利用入睡儀式幫助孩子

很多有「戀物癖」的孩子,他在入睡的時候,會更加依賴他的安慰物品。這時候就算有家長在身邊,他也離不開他的安慰物品。家長要想引導孩子糾正這樣的行為,可以利用入睡儀式來幫助孩子。比如:在孩子睡前,給孩子製造一種儀式感,給他放著柔和的催眠音樂,並給他講一下睡前小故事,在他入睡前,在他額頭輕輕地落下一個吻。當孩子從家長那裡獲得了足夠的愛與安全感,他也會逐漸擺脫「戀物癖」,內心也會變得強大。

有「戀物癖」的孩子,並不是有怪癖。家長要給予他們多些耐心,多些理解,多些尊重,才能他順利度過這個比較特殊的時期。

各位家長們,你們的孩子是否也有「戀物癖」?你們是如何引導糾正的呢?請在評論區互動。

你的點讚是我的動力。若是喜歡我的文章記得分享收藏,關注我哦!

(本文全部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歐陽妮妮一床被子曾盤了27年,關於孩子的戀物癖,挖掘需求是關鍵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雖然孩子大多都是比較喜新厭舊,看到新奇的東西,立馬就會被吸引住,想要買。但是有些家長可能就會發現,自家的孩子有那麼一兩樣東西,他總是捨不得丟,而且是不管家長怎麼說,孩子都不肯丟,哪怕這個玩具已經非常破爛了。
  • 傅園慧的「摸摸」隨身攜帶:孩子的「戀物癖」,是否要戒除?
    朋友很擔心,問我這孩子是否缺少安全感,今後會不會孤僻,甚至還會有「戀物癖」?其實孩子「戀物」並不奇怪,很多父母的擔憂是多餘的,生怕自家的孩子身心發育受影響,性格上可能會內向。其實,這種現象並沒有什麼獨特的,兒童專家Richard Passman在研究後發現,孩子的「戀物癖」在全球都非常普遍,美國孩子的戀物情結佔比3/5,英國孩子為1/6,韓國為1/5。
  • 孩子迷戀毛絨熊、不舍兒時圍嘴,得知「戀物」原因,我只想更疼他
    朋友說,這條小圍巾是孩子小時候吃飯時系在胸前的,防止飯菜掉在衣服前襟上的。原本這樣一條小圍巾,本身就是油漬斑斑的,不過孩子就是喜歡的不得了,在家時用,上幼兒園用,就連出門旅遊時也要帶著才肯吃飯。區別:孩子的戀物不同於成年人的戀物癖孩子的戀物行為並非就是成年人的戀物癖,這兩者有一定關係,但更多的在於,孩子的「戀物」能給他帶來安全感,這種安全感可以再次培養;而成年人的戀物癖帶來的是一種快感,使之沉迷難以自拔。
  • 問:有家長做紙恐龍給孩子參加運動會,你呢?答:我太難了!
    為了讓孩子成為運動會上的「王者」硬是把家長逼成了手工達人一群「萌萌噠」的小恐龍是家長用紙箱拼裝完成其他家長看到後12月5日下午,厚街竹溪小學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運動會在一片歡聲笑語中拉開帷幕在班級入場儀式上,小豬佩奇、向日葵、街舞男孩等等各具特色的班級入場儀式成為了校運會上的一大亮點。其中,二年級八班方陣入場時,一個個「萌萌噠」會「噴火」的紙箱小恐龍讓人眼前一亮,成為全場焦點。而為了做這個紙箱恐龍,家長們都使出渾身解數,硬是把自己逼成了手工達人。可有的家長說:「我太難了,為了不讓孩子丟臉,只能網購一隻再回家組裝。」
  • 孩子戀物行為的秘密一次講透
    可是這樣的一個小天使卻時時刻刻離不開他的小藍毛毯—小鹿。用他的話說就是小鹿是他的精神寄託,離開了小鹿他就沒辦法生活。心理學上將這種現象稱之為:安全毯現象。當孩子出現對一件物品痴迷的情況時,許多父母都在擔心自己的寶寶是不是出現了偏執症等心理方面的問題。實際上,這是寶寶的戀物行為在生活中的具象反映。這裡澄清一個誤區,寶寶的戀物行為和成年人常說的「戀物癖」其實並不是相同的內容。
  • 「別再給孩子看小豬佩奇」,寶媽強烈呼籲,無能家長最會推卸責任
    這種情況出現在很多孩子身上,當這位寶媽一發布就引起了不少家長的共鳴,而這也導致不少家長盲目跟風,抵制小豬佩奇。不得不說,無能家長最會推卸責任,別把自己的無能怪罪於動畫片,小豬佩奇才是高級育兒書。從這一個小細節中,兩個孩子就能學會情緒管理,面對失敗和挫折能苦中作樂,這是多少人一輩子都學不會的。如果這件事發生在生活中,想必父母首先做的就是埋怨對方,明明只是一件小事,說不定都能引發家庭矛盾,而這會給孩子帶去什麼樣的影響,想必父母都心中有數吧。
  • 孩子戀物行為,其實是對「假想夥伴」的依戀,父母應學會共情思維
    很多孩子都會有這種習慣,或是家裡的小玩具,或是媽媽的一件小飾品。這些在家長的眼裡不算什麼,可是在孩子的心理這些卻是陪伴他們的最好的夥伴,有著不同的意義。在孩子看來,布娃娃並不只是單純的物品,孩子出現這種行為的背後是孩子無法排解的心理需求。
  • 十五歲男孩半夜偷穿絲襪,家長發現後應該怎麼做?
    一位家長起夜上廁所,突然發現孩子房間的燈還大開著,他打開孩子房間的門,想問他究竟在做什麼為,什麼這麼晚還不睡。結果他發現自己的十五歲兒子在房間裡偷穿絲襪。作為一個有著教育經驗的博主,我想給家長這樣說:孩子偷穿就偷穿了,作為家長,你首先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得淡定一點,這樣問題才能順利解決。反之,如果你大驚小怪,大呼小叫,因為慌亂,你到處詢問身邊人該怎麼辦,讓孩子發現知道了,反而會把問題推向糟糕的地步。
  • 我為什麼贊成孩子看《小豬佩奇》?
    我兒子三歲了,他是小豬佩琪鐵粉,通過《小豬佩奇》這個動畫片他學到了很多東西,比如:他跟著佩奇學會了在捉迷藏的時候,用英語數數;他跟著小毛驢戴芬學會法語「你好」;他知道豬爺爺和狗爺爺是好朋友,但兩個人偶爾會互掐;他跟著斑馬郵遞員學會了唱《一閃一閃亮晶晶》;他跟豬媽媽一樣,最喜歡邊聽邊跳
  • 怎麼都丟不掉的毛絨玩具和小毛毯,孩子行為背後的小心思您知道嗎
    戀物≠戀物癖雖然說孩子的戀物行為和戀物癖的表現,有很大程度的相似,但二者本質上是完全不一樣的。戀物癖是一種心理疾病,是一種變態的心理。他們對依戀的物品,往往是撫摸、咬、玩弄甚至是撕毀,通過這些行為來達到心理上的快感。
  • 這四部少兒英語動畫片,比《小豬佩奇》還好看?家長不容錯過
    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幾部英文動畫片。大家都知道,對低齡的孩子進行英語啟蒙,不能照本宣科,因為孩子的專注力和學習能力有限,所以需要注重學習的趣味性,英文動畫則是孩子英語啟蒙道路上的磨耳朵利器。如果你家孩子平時喜歡看《小豬佩奇》,那麼接下來推薦的4部啟蒙動畫,家長們一定不要錯過!
  • 孩子們最想知道的恐龍知識來了!《給孩子的恐龍簡史》讀懂恐龍
    網上一個年輕寶爸用紙板給兒子做了一個恐龍造型的套頭玩具,視頻傳到網上引來無數網友圍觀。不僅家長們看了覺得很有創意,連電商都看到了商機,出了同款恐龍造型的紙箱玩具。男孩子為什麼都喜歡恐龍呢?有個說法是人類在天生就崇尚大而暴力的東西,因此恐龍的關注度尤其是霸王龍,自然就比小昆蟲高許多。很多恐龍身形巨大,是力量的象徵,可以讓孩子獲得一種強大的心理支持。而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無論身高還是力量都很弱小,處處受到成人的保護和限制。他們渴望長大成人,擁有恐龍那樣龐大的身軀和驚人的力量。好像擁有恐龍,就擁有了各種奇特的力量,強大無比,戰無不勝,什麼都不怕了。
  • 孩子在泥巴地裡蹦跳,寶媽「怒吼」:千萬別給孩子看小豬佩奇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們會用眼睛看東西,用嘴嘗酸甜苦辣,也會用手去探索和體驗,這是認識世界最直接的方式。但是此時家長卻站出來不許孩子做這個,不許他們做那個,造成的結果自然是限制了孩子的發展。大家有沒有看過小豬佩奇這個動畫片,在裡面佩奇和喬治兩人最喜歡的一個運動就是在泥巴地裡蹦蹦跳跳,當他們渾身上下沒有一處乾淨的地方,弄得全是泥巴時,那笑聲別提有多開心了。許多小朋友也喜歡模仿他們在泥坑裡跳來跳去,為此,不少媽媽頭疼不已,甚至有的媽媽在網上「怒吼」:「千萬不要給孩子看小豬佩奇!」。
  • 「為什麼我不讓孩子看小豬佩奇?」這位寶媽的話,引無數家長共鳴
    為了讓孩子安分下來,很多家長都選擇適當給孩子看一些動畫片,而《小豬佩奇》就是不少家長的第一選擇,在網上略有薄名,孩子感興趣,而且聽說還很有教育意義。這部以「粉色吹風機」為主角的小豬動畫片這兩年風靡全球,幾乎是盡人皆知,但卻也有不少家長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不該給孩子看這部動畫片。
  • 孩子痴迷恐龍?別擔心,孩子有可能是「強烈興趣」學習者
    那麼這其實也就是對強大力量的嚮往,那麼恐龍絕對是力量最強大的代表。現在我們認知中兇猛的動物,獅子、老虎、豹若是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恐怕也不過是恐龍盤中餐的命運。這樣強大的力量,孩子自然是心嚮往之。2、受到好奇心驅使在《奇葩說》中李誕說過這樣一句話,蒙娜麗莎的微笑非常神秘,但現在也沒人知道是什麼意思,但是比蒙娜麗莎的微笑更神秘的,就是燒沒了的蒙娜麗莎。
  • 多少零基礎娃的家長,被《小豬佩奇》誤導了?
    小豬佩奇前幾天寫英語啟蒙動畫片時,順便說了句:零基礎娃不要看小豬佩奇,很多媽媽都在問為什麼?因為零基礎娃動畫片裡,很多都推薦了小豬佩奇。結論:小豬佩奇動畫片絕不適合於零基礎英語啟蒙!營造一個語言環境, 讓孩子積累聽力詞彙,學會日常的口語表達。二、小豬佩奇的生詞量相當於大學四級水平網上統計:第1季單詞量是1779個,前4季單詞總數是4503個。《小豬佩奇》第1季單詞量1779個,前4季不重複詞彙4,503個,總詞彙量72,574詞。高考要求詞彙量才3,500詞。4500的詞彙量大概是大學四級的水平。
  • 《小豬佩奇:森林小路》最可愛的居然是他
    《小豬佩奇:森林小路》最可愛的居然是他《小豬佩奇:森林小路》是由英國 阿斯特利貝加戴維斯創作、導演和製作的一部英國學前電視動畫片,也是歷年來具潛力的學前兒童品牌。幽默而有趣,藉此宣揚傳統家庭觀念與友情,鼓勵小朋友們體驗生活。
  • 跟手工達人學做手工,兩個一次性紙杯變身立體小恐龍,真好玩
    前面的時候我們也已經介紹了很多一次性紙杯用來做玩具,或者是手工,對於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手腦協調能力也都是相當不錯的,而今天小編教給大家的這一個也是用一次性紙杯來做成的玩具,今天就教給大家如何用一次性紙杯來做小恐龍。
  • 孩子摸媽媽乳房、依戀布娃娃、愛摸私處……父母千萬別忽視
    要是把枕頭藏起來不讓他摸,簡直就是生離死別現場,難道是所謂的戀物癖?別別別,真不是。很多孩子都會出現類似情況,所以先別擔心孩子有什麼奇怪問題。至於孩子為啥這些行為?其實背後都有含義的,局長今天就來破破案,講講背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