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地處湖南省西部,是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簡稱,既有譽滿全球的張家界,也有神秘莫測的地方巫術文化一般的旅遊者當然感受不到這些。但你若能離開市區到周邊小鎮居住一段時間,你會發現這裡是一個神秘而靈異的地方,使你倍感好奇。
當地人一般在比較重大的節日中會表演一種上刀梯下火海的巫術。這是一種撼人心魄的場面。上刀梯時,須請巫師數十人,穿紅衣、包紅帕、戴冠叉、插馬鞭、披柳旗、持牛角師刀,每日鼓鑼一套、紅旗一面,表演前牛角齊吹,繞場一周。表演時,掌壇師父用大雄雞一隻放煞、封刀、開刀、念咒語秘訣,咒畢,口咬雞冠出血,染於刀上。巫師開始脫鞋襪,赤腳上刀梯。三十六把雲刀,鋒利如削,但他們一面上去,一面下來,卻手不傷膚,足無傷痕。上刀梯完畢後,又將繼續下一項目:踩犁口。
踩犁口是將十餘張犁燒得通紅,排成一列,念法三遍,赤腳一一踩去,只見青煙直冒,有絲絲皮肉焦灼之聲,但踩完之後,居然也毫無傷痛,真乃妙法神功。這種上刀梯、踩犁口的活動,在過年期間的煞日,平日酬神還願,或某家有人兇死,為死者解罪等依此作法。
湘西落花洞女
湘西的「落花洞女」則是當地部落中有一些未婚的女子,能將樹葉哭下來;到山洞不吃不喝,幾天不死,回來後也不飲不吃,幾天後就死去。部落人們認為她去和樹神、井神結婚了,因而這些女孩生前都沒有結婚。一般人死後,別人去辦喪禮。而落花洞女的家人給他們不但不辦喪禮,還要辦婚事,部落人們致禮祝賀,以示婚禮之喜。
落花洞女進入痴迷狀態,她的面色燦若桃花,眼睛亮如星辰,聲音如絲竹般悅耳,身體裡發出一種馨人的清香。她每天不停地抹桌擦椅灑掃廳堂,把一個原本破敗的家收拾得纖塵不染。進入了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境界。按照當地的說法,這個女孩子已經把自己許給了神,她整天生活在幸福的幻想裡。她的心上人是不食人間煙火卻救人於水火的神,因此她不再為世俗的任何男子動心,只需小心地保護好自己的美麗嫻靜,等著她的神選好了吉祥的日子來迎娶她。這就註定了她的一生將不再有姆媽經歷過的一切生兒育女,盼夫心切,又妒怨煎熬的煩惱,也不會有世俗的男子想到要用自己的婚姻,去解救這個被神的幻象所誘惑的女孩。固然,當那個日子到來的時候,幸福中的女孩就會含笑而逝,但她始終不渝地保持了自己的姣好容顏,直到今天的傳說與記載中,名為落洞女,也稱落花洞女。
湘西神兵
「湘西神兵」的歷史能上溯到多少年,已無可考證,估計具有悠久的歷史,與湘西境外的白蓮教、天地會、義和拳等應該有相同相似的地方。中國傳統神秘文化中的神通,在湘西神兵中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刀槍不入。義和拳也有類似的神功。從《湘西文史資料》上來看,上個世紀初湘西便有「神兵」活動,與義和拳發生的時間相仿。「湘西神兵」活躍於永順、龍山、桑植一代,永順「神兵」勢力最大。所謂「湘西神兵」就是人手一把大刀,刀要自己請鐵匠打造,有的毀了農具造刀,有的賣了耕牛買刀,武裝自己。在刀把上纏上紅布,平時聚集到本地的神壇前,在念咒畫符、喝過「神水」之後,持刀操練。咒語是「天靈靈,地靈靈,諸佛金剛降來臨,擋護弟子身,不見鬼神與魔兵,見人不見形。飛機炸彈成粉碎,刀兵槍炮化灰塵,一指飛機落,二指兵船沉,三指妖魔一掃平」。打仗的時候,胸前戴著三角形的神符,喝過神水口裡念著:「刀砍不進,槍打不進。」就往前衝。
據考證,「湘西神兵」是解放前的產物,由四川傳入湘西,教主號稱「述古老人」,姓彭,信奉的神靈稱「無極天尊」。上世紀20年代傳入永順,宣揚的宗旨是「修真養性,益壽延年,逃脫百劫,長生不老,自可成聖」。信奉孔孟各家,也相信善惡因果報應,所以一般人都可以加入。這對深受兵匪之害的湘西民眾很有吸引力。同時有很嚴密的組織形式,成員分層次級別,可憑各人功力的加深而遞增。主要的修行內容是念經、敬神與打坐。打坐念的經有《金剛經》、《救苦經》以及《大悲咒》等,也有念文天祥的《正氣歌》的。
現在的湘西過節時,還有表演上刀梯下火海吃瓷碗咬通紅的鏵口的巫師,他們的神技是不是與「神兵」有某種的聯繫,已無從考證。
湘西蠱術
放蠱幾乎在湘西各地區都有流傳,而且根深蒂固的留在當地人的心中。蠱在湘西地區俗稱「草鬼」,相傳它寄只依附於女子身上危害他人。那些所謂有蠱的婦女,被當地稱為「草鬼婆」。
湘西的「蠱術」和泰國的「降頭術」,被稱為東南亞兩大邪術,聞名海內外。 中蠱者非狂即死,惟系鈴人可以解鈴。在鳳凰苗區,為女人的專利,稱「蠱婆」或「草鬼婆」。本地人甚至外人都對蠱婆的存在深信不疑,甚至有「無蠱不成寨」的說法。如貧苦襤褸的老年婦女,若被村人指指點點,交頭接耳地認作蠱婆,便一世翻不了身,最終在貧病中終老而死。原因是一個小孩子多年前吃了她一塊甜餈粑後,回家就得了無名病症猝死,當地人便認定是這個老婦人在食物中放了蠱。苗地多瘴氣,多毒蟲,莫名其妙猝死的人不算少,因此湘西蠱術令人毛骨悚然。
苗族幾乎是全民族篤信蠱,只是各地輕重不同。在苗族的觀念世界裡,蠱有蛇蠱、蛙蠱、螞蟻蠱、毛蟲蠱、麻雀蠱、烏龜蠱等類。蠱毒在有蠱的人身上繁衍多了,毒氣不能外洩,有蠱者本人(蠱主)就會得一些奇奇怪怪的病,最終病死,蠱婆難受,就將蠱放出去危害他人。
蠱婆中也有不少是年輕女子,孤身寡居,她們如看上哪個外鄉人,便在他喝的茶水中放蠱,外鄉人於是得了奇怪的病,輾轉旅棧不能起行,延醫請藥都沒用,最後經明眼人指點(村寨中的明眼人要多少有多少)方知是中了蠱,唯有放蠱者本人才能解治。蠱婆以此控制了這個倒黴後生,將他老老實實地收在身邊。放蠱的作用不全在取人死命,更為了控制他人、要挾他人,這或許是比死更令人膽寒的事情。
蠱,是女人在山中捉來毒性極大的毒蟲,有時是一條蜈蚣,有時是一隻蠍子,回家在瓦罐中用自己的經血餵養,每日對其念咒施法。養成後的毒蟲極肥極大,焙烘研磨成粉末,藏於指甲內,向人家的茶碗很隱蔽地一彈,蠱便放好了。據說這一彈的手法也很講究,有一指彈的,有兩指彈的,中毒者症狀較輕,能夠治癒;並三指或四指所放之蠱就非常險惡,屬於不治之症,中者必死。當然蠱婆自己是可以解的,而且自家的蠱自家解,就算求別的蠱婆也無濟於事。
善蠱的通稱「草蠱婆」,蠱人稱「放蠱」。中蠱的多為小孩子,現象和通常害疳疾、腹中生蛔蟲差不多。腹脹人瘦,或夢見蟲蛇,終於死去。病者家人若疑心是同街某婦人放的,就往去見她,只作為隨便閒話方式,客客氣氣地說:「伯娘,我孩子害了點小病,總治不好,你知道什麼小丹方,告訴我一個吧。小孩子怪可憐的!」那婦人知道人家疑心到她了,必說:「那不要緊,吃點豬肝(或別的)就好了。」 回家照方子一吃,果然就好了。病好的原因是蠱婆「收了蠱」。
蠱婆的特點是本人多怪病,但家中必異常乾淨,個人眼睛發紅。蠱婆放蠱出於被蠱所逼迫,不蠱別人自己必死,到相當時日必來一次。通常放蠱一小孩子蠱婆自己可以平安無病一年,放蠱一樹木(本地凡樹木起癟有蟻穴因而枯死的,多認為被放蠱死去)只抵兩月,放蠱自己的孩子卻可抵三年。蠱婆所住的街上,街鄰都對她敬而遠之而客氣,她也就從不會對本街孩子過不去。但若一時迫不得已,使同街孩子或城中孩子因受蠱致死,好事者激起公憤,必把這個婦人捉去,放在大六月天酷日下曬太陽,名為「曬草蠱」。或用別的更殘忍方法懲治。這事當地官方從不過問。即或這婦人在私刑中死去,也不過問。受處分的婦人,有些極口呼冤,有些又似乎以為罪有應得,默然無語。還有些居然招供出有多少魔力,施行過多少次放蠱,某時在某處蠱死誰,某地方某大樹枯死自焚也是她做的。這樣一來,照習慣必在毒日下曬三天,有些婦人被曬過後,病就好了,以為蠱被太陽曬過就離開了,成為一個常態的婦人。有些因此就死了一害。
湘西趕屍術
入夜,萬籟俱寂,崇山峻岭之中,地廣人稀的湘西小寨,農戶家中的麻油燈半明半暗的跳動著,發出脆弱的光線。山寨周圍的密林中時不時傳來幾聲類似鬼嚎的鳥叫聲,究竟是什麼樣的鳥能發出這樣的叫聲,當地人也說不清楚,一般的人跨出門檻上趟廁所都感覺不寒而慄。
...鐺...鐺...幾聲清脆的陰鑼聲打破了鄉村小寨的寂靜,村邊鄉間小路上,隱隱約約移動著一串身披黑色長袍的身影,又高又細的破氈帽下,一張張沒有血色的臉機械的邁著步伐,額頭上粘貼著帶有黑色字跡的黃色紙條隨風飄蕩。恐怖至極!當地人都知道,這是客死他鄉的遊子在法師的帶領下,經過長途跋涉,正一步步走回自己的家中。
一個滿面煙容的「術士」手拿陰鑼在前面引路,一串臉色蒼白的死人隨後跟隨,舉腿跨步硬技硬杆,一步步走在鄉間夜晚的小路上。湘西一道奇特的風景線,其狀至為恐怖。這就是著名的湘西趕屍術。
著名苗族作家沈從文在他的一篇文章裡寫道:「經過辰州(今沅陵),那地方出辰砂,且有人會趕屍。若留心,必有機會看到一串死屍在公路上行走,汽車近身時,還知道避讓路旁。」
說起湘西趕屍的起源,民間有書記載道:相傳幾千年以前,苗族的祖先阿普(苗語:公公)蚩尤率兵在黃河邊與敵撕殺,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戰爭結束,士兵們把傷兵都抬走後,阿普蚩尤對身邊的阿普軍師說:「我們不能丟下戰死在這裡的弟兄不管,你用點法術讓這些好弟兄回歸故裡吧?」於是阿普軍師裝扮成阿普蚩尤的模樣,站在戰死沙場的屍首中間,默念一陣咒語、禱告神靈後,對著那些屍體大聲呼喊:「死難之弟兄們,此處非爾安身斃命之所,爾今枉死實堪悲悼。故鄉父母依閭企望,嬌妻幼子盼爾回鄉。爾魄爾魂勿須彷徨,隨我起行,急急如律令!」原本躺在地上的屍體慢慢的全都站了起來,跟在阿普蚩尤高擎的「符節」後面規規矩矩向南行走回歸故鄉。這是湘西趕屍術最早的傳說。
湘西巫事
1、祈求幫助:指當地人們以一定方式,祈求自然力或鬼神來幫助自己實現某種目的。如當地漢族求雨,多拜龍王,拜祭不成時,便要施巫術,逼迫龍王下雨。如抬龍王遊街,曝曬龍王,把井水掏乾等等。
2、招魂:用巫術把失落的靈魂招回來。它不僅限於人自身,也適用於動物、植物。如基諾族為穀神招魂,苗族為牛招魂,漢族小孩病了,往往以為是靈魂失落在村外,媽媽則要拿著小孩的衣服去村外呼喊小孩的名字,為其招魂。彝族也有為出走多年或客死異鄉的長輩招魂的習俗。由巫師主持,站在高山上,望著死者出走的方向,呼喚死者的名字,一面用麻線佯佔死者的靈魂回來。壯族、毛難族等民族還有為亡人、情人招魂的巫術。一般小夥子多請女巫,巫師頭蒙被單,請神附體,不久她即進入昏迷狀態,宣布魂已附體,於是女巫便代表男子的情人,與男子對歌,傾吐衷情。
3、詛咒:它是藉助語言的魔力,達到加害對方的目的。最常見的形式是面對面的詛咒,不得好死、千刀萬剮等等。更多的是通過詛咒對方的名字達到巫術的目的。傣族有一種「放羅」巫術,目的是挑撥別人夫妻關係,自己好插足。做法是從夫妻家墳地的籬笆上取二片竹,刻上:「你兩胸上長刺,不能彼此擁抱,只能象隔河相望一樣」,然後放於對方竹樓下,三天內就會夫妻失和。就如東北漢族和滿族地區過去有一種蒸貓詛咒,如失者發現某人偷了自己的財物又據不承認,失者就將偷者的生辰八字、姓名寫在紙上,與一隻貓一起放在蒸籠內蒸煮,貓在籠中掙扎慘叫,失者便詛咒偷者也象貓一樣,不得好死。
4、驅鬼:是對鬼施行的一種攻擊性巫術。在生產、建房、治病、喪葬中經常使用。這是民間巫師的最主要的工作。涼山彝族畢摩為病人治病時,讓病人坐在門口,頭頂一個竹簸箕,畢摩大叫「把害人的鬼抓住,快抓住他」,同時命助手持鍬把火塘灰撒向病人頭,利用灰把鬼趕走。彝族另一種巫師蘇尼在驅鬼時,在火塘邊擺許多樹枝貢品,他繞火塘而行,一邊敲羊皮鼓,一面請各位山深神降臨,隨後突然把一個陶罐口打開,說:「把鬼捉住了快放在陶罐裡」,說完立即把口封住,並喊:「害人的鬼,我要燒死你!」說完,蘇尼把陶罐中鬼倒進火塘,並說:「鬼阿,你等著吧,到竹筐能盛水時,你再回來。」還有:紙船明燭照天燒、婚禮上用箭射新娘、邁火盆等等,漢族的驅鬼巫術多來源於道教。符、劍、印、鏡是道士的主要驅鬼工具。驅鬼巫術也適用於兇死者。黎族對兇死者最為畏懼,送葬時必須舉行複雜的儀式:必須走彎彎曲曲的路,使兇死者的靈魂謎途難返,下葬時還要以巨石壓屍,或以木樁釘屍,目的是讓兇死者的靈魂永遠不能返回家園,否則就會擾亂家人。
5、避邪:是利用一定的物件來防止邪鬼來犯,是一種消極巫術。避邪物一般裝飾在建築物上、交通工具和生產工具上,也有佩戴在身上的。普米族在門或牆上印有許多石灰手印紋,據說這是一種打各鬼的姿勢,鬼會見而生畏。在門楣上掛刀、劍、鋸、羊角等也可避邪。鄂倫春族在「仙人柱上懸掛野豬牙、熊鼻;侗族在門上掛狗頭,以狗護家。苗族在門上掛有米篩和魚網,認為米篩象徵眼睛多,能識破鬼的行蹤,魚網則是捉鬼的工具,鬼見了便會避而遠之。圖騰也是一種避邪物,彝族多在門上畫一隻虎。我國西北和歐洲地區常常掛馬蹄鐵。漢族的護身符、門神鎮宅寶劍等都是避邪物。
附:蠱的種類及解蠱術
蠱,相傳是一種人工培養而成的毒蟲。放蠱是我國古代遺傳下來的神秘巫術;過去,在中國的南方鄉村中,曾經鬧得非常厲害,談蠱色變,誰也不敢當它是假的。文人學士交相傳述,筆之翰籍;一部分的醫藥家,也信以為真,傳統宗教中更是深信不疑,於是,就有許多治蠱的方術流傳。
蠱之種類有十一種:
蛇蠱、金蠶蠱、蔑片蠱、石頭蠱、泥鰍蠱、中害神、疳蠱、腫蠱、癲蠱、陰蛇蠱、生蛇蠱。
過去,有些人專以制蠱來謀財害命。制蠱法:多於端午日制之,乘其陽氣極盛時以製藥,是以致人於病、死。又多用蛇、蠱、蜈蚣之屬來制,一觸便可殺生。其餘有些特殊的,分說如下:
癲蠱:傳說多是壯族所為,把蛇埋土中,取菌以害人。
疳蠱:又謂之「放疳」、「放蜂」。據說,兩粵的人,多善為此。方法是:端午日,取蜈蚣和小蛇,螞蟻、蟬、蚯蚓、蚰蠱、頭髮等研末為粉,置於房內或箱內所刻的五瘟神像前,供奉久之,便成為毒藥了。
泥鰍蠱:用竹葉和蠱藥放水中浸之,即變有毒的泥鰍。
石頭蠱:用隨便的石頭,施以蠱藥而成的。
蔑片蠱:將竹片施以蠱藥後便成。
金蠶蠱:據說這種蠱不畏火槍,最難除滅;而且金蠶蠱還能以金銀等物嫁之別人。
《嶺南衛生方》云:制蠱之法,是將百蟲置器密封之,使它們自相殘食,經年後,視其獨存的,便可為蠱害人。
金蠶的害人能使人中毒,胸腹攪痛,腫脹如甕,七日流血而死。
據說,蔑片蠱害人,是將竹蔑一片,長約四五寸,悄悄的把它放在路上,行人過之,蔑跳上行人腳腿,使人痛得很厲害。久而久之,蔑又跳入膝蓋去,由是腳小如鶴膝,其人不出四五年,便會一命嗚呼。
石頭蠱的害人:將石頭一塊,放在路上,結茅標為記,但不要給他人知道。行人過之,石跳上人身或肚內,初則硬實,三四月後,更能夠行動、鳴啼,人漸大便秘結而瘦弱,又能飛入兩手兩腳,不出三五年,其人必死。泥鰍蠱的害人:煮泥鰍與客吃,食罷,肚內似有泥鰍三五個在走動,有時衝上喉頭,有時走下肛門。如不知治,必死無疑。
中害神的害人:中毒後,額焦、口腥、神昏、性躁、目見邪鬼形,耳聞邪鬼聲、如犯大罪、如遇惡敵,有時便會產生自盡的念頭。
疳蠱的害人:將蛇蟲末放肉、菜、酒、飯內,給人吃。亦有放在路上,踏著即入人身。入身後,藥末粘在腸臟之上,弄出肚脹、叫、痛、欲瀉、上下衝動的症狀來。
腫蠱的害人:壯族舊俗謂之放「腫」,中毒後,腹大、肚鳴、大便秘結,甚者,一耳常塞。
癲蠱的害人:取菌毒人後,人心昏、頭眩、笑罵無常,飲酒時,藥毒輒發,忿怒兇狠,儼如癲子。
陰蛇蠱的害人:中毒的,不出三十日,必死。初則吐瀉,然則肚脹、減食、口腥、額熱、面紅。重的面上、耳、鼻、肚有蠱行動翻轉作聲,大便秘結。加上癲腫藥,更是沒有治好的希望。
生蛇蠱的害人:中毒的情況,與陰蛇蠱害人相似,但也有些異點。即腫起物,長二三寸,跳動,吃肉則止;蠱入則成形,或為蛇、或為肉鱉,在身內各處亂咬,頭也很痛,夜間更甚;又有外蛇隨風入毛孔來咬,內外交攻,真是無法求治。
蠱或有形或無形,中毒極易,但辨認之法,是應該萬分注意的。中毒後的辨認之法:( 1 )以生黃豆(黑豆也可以)食之,入口不聞腥臭,是中毒。(2)以灸甘草一寸嚼之,咽汁隨之吐出的,是中毒。(3)插銀針於一已熟的鴨蛋內,含入口內,一小時後取出視之,如蛋白俱黑者,是中毒。
蠱毒非常厲害,能使人惹病喪生,雖有方法醫治,也不應輕易去嘗試。據說預防之法有:(1)凡房屋整潔,無灰塵珠網的,是藏蠱之家,切勿與之往來。(2)凡食茶、水、菜、飯等物之先,須用筷子向杯碗上敲動的,是在施毒,急須向主人問道:「食內,莫非有毒嗎?」 一經問破,可免受毒。(3)攜同大蒜頭出行,每飯,先食大蒜頭,有蠱必吐,不吐則死,主人怕受連累,當然不敢下蠱。( 4 )大荸薺,不拘多少,切片曬乾為末,每早空心白滾湯送下(以二錢為度),縱入蠱家,也可免害。(5)蠱之由飯酒中毒的,分外難治,故出外宜以不飲酒為原則。
解除毒蠱的方法,最普通的,是用雄黃、蒜子、菖蒲三味用開水吞服,使之瀉去惡毒。金蠶,最畏頭嘴似鼠,身有刺毛似蠔豬箭的刺蝟,故刺蝟是專治金蠶蠱的特殊藥品。其他如蜈蚣、蚯蚓,每每也可以治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