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93年6月8日早晨,英格蘭東部海岸的林第斯法恩島上的居民和往常一樣,在安謐的氣氛中走向田野,把耕牛套在犁上準備開始一天的勞作。突然間,一望無恨的海面上出現了幾艘海盜船,乘風破浪,浩浩蕩蕩地駛來。船的形狀十分怪異,船頭和船尾高高翹起,龍首船頭精雕細刻,船身細而長,吃水很淺。船旁排列著黑、黃兩色交錯的盾牌,刀劍寒光閃閃,顯得殺氣騰騰。島上居民立刻向官吏報告,地方長官以為來客是商人或朝聖者,於是便帶著三兩個隨從,策馬急速趕往港口。
林第斯法恩是英格蘭的一個著名的不設防聖島,635年,一個名叫聖·艾丹的愛爾蘭高僧(即第一位林第斯法恩主教)在這裡建立修道院,此後便香火鼎盛,成為朝聖者鍾愛的地方。此時此刻,從那些靠近海灘的海盜船上跳下一些不速之客,個個頭戴怪獸鐵盜,身披鐵甲或皮甲,手持戰斧和雙刃劍。他們並不是什麼敬神的善男信女,而是一群橫行霸道的「維京人」即北歐海盜。他們大肆洗劫不列顛島,宰殺家畜,殺害修士,縱火焚燒寺院和主教的宅第,最後帶著搶劫的金銀珠寶和年青女子揚長而去。「維京人」是對「Vikings」一詞的音譯,它的起源一直眾說紛紜。
北歐語前綴「vik」原意為小河、小港或海灣,原指北歐海盜的藏身之所;在古斯堪地那維亞語中,Viking指海盜襲擊或劫掠行為,而在英語中則指居住在海蠔、以漁獵為生的人。「維京人」又稱諾曼人,居住在日德蘭半島和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屬於日耳曼部族的北支,可以區分為丹麥人、挪威人和瑞典人。由於「維京人」經常劫掠歐洲沿岸地區,8~11世紀習慣地被人們稱為「維京時代」、「北歐海盜時代」,或「日耳曼民族第二次大遷徙時代」。
由於北歐耕地稀少,所處緯度較高,於農業發展十分不利。維京人一般讓「村夫」去訓練耕牛,製造犁頭、建築房屋、鑄造金屬器血,以及耕耘土地。但北歐地區森林茂密,有取之不盡的木材和許多天然良港,具有得天獨厚的航海條件。8~9世紀,維京人離開斯堪地那維亞海岸,開始到四面八方攜掠。其中一部分人向西航行,最早穿越大西洋,並發現冰島、格陵蘭島,甚至到達美洲大陸。有的侵襲了英倫三島和歐洲大陸;有的則從瑞典揮戈南下,穿過波羅的海,抵達裡加灣和芬蘭灣,沿東歐河流而下抵達黑海地區;還有的乘船從挪威直奔地中海,騷擾沿岸各地。北歐海盜總是在搶奪了大量的布帛財產和擄掠了許多女子後遠循而去。驍勇善戰的「維京人」行蹤不定,來去如飛。說到「維京人」,歐洲人中便有一種談虎色變的恐懼心理。
在海上劫掠、探險與發現的事業中,促成「維京人」扮演重要角色的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首先,海盜崛起是由北歐獨特的自然條件所決定的。大概幾萬年以前,北歐地區完全被掩蓋在厚厚的冰層之下,後來冰川消融,萬物復甦。公元前6000年左右,這裡有了人類的活動。又過了3000年,這一地區的農耕和畜牧都有所發展。整體來說,北歐的自然環境與西歐相比要惡劣得多。丹麥半島耕地極少,到處是沼澤和沙洲。丹麥人居於海灣邊上,以航海為業。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也由於多沙的貧椿土壤而不適宜農耕,原始的粗放農業產量極為低下,居民和牲畜在漫長的冬季往往因缺乏糧食和飼料而被餓死、凍死。北歐人為了生存,不得不出海從事冒險活動,當海上風暴四起,其他航海者躲藏起來的時候,強悍的北歐人卻駕駛艦隻逆水而上,揚帆千裡。他們既不經過警告,也不發出挑釁,就深入到一個文明國家的沿海地區甚至到達遙遠的腹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當地居民或倉皇逃竄,或慘遭殺濺。
第二,北歐人在軍事技術方面具有優勢。他們天生富於好戰性和進取精神,在鑄造武器和軍事技術上比當時的英倫三島及歐洲大陸要強得多。早在公元5世紀初葉,日德蘭半島和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許多地方已經產鐵。6世紀以後,隨著鐵器工具的普及,北歐很多土地被開墾出來,生產力有所提高,但那裡的糧食即使再豐年也不能滿足基本需要。為爭奪波羅的海的控制權,諾曼各部落間常常發生糾紛和戰爭。人口不斷增加和內部的貧富分化,加劇了對外掠奪和擴張。同一時期,英倫三島和歐洲大陸居民的武器仍以粗木棒為主,只有個另貴族才能佩上鐵製的短劍,而鐵盜、鐵甲、鐵盾、鐵斧、鐵劍幾乎成為北歐海盜的生活必備品。此外,他們的作戰機動能力也不可小窺。他們一登陸就立刻搜羅附近的馬匹,帶著掠奪來的戰利品東奔西竄,甚至連窮兵默武的法蘭克王查理大帝都不禁發出感嘆:「北歐海盜逃得那麼快,所要逃避的不但是刀劍的傷害,甚至是那些要捉拿他們的人們的目光。」
第三,維京人具有高超的造船技術。8世紀,北歐海盜已能製造各種形狀不同、大小不一的船隻,既有沿海航行用的六漿小船,也有龐大豪華的龍船,還有用途不同的獨槍快船、渡船、三槍小船、大肚子貨船、遠洋船和大型劃漿船。其中,最先進的是在北海稱霸一時的長船。它吃水淺,可以逆流而上,既能在許多溪流和港灣中停泊,也能出沒於當時大部分歐洲船隻所無法航行的水域。雖然海盜船形似賽艇,載重量不大,但它輕便靈活,極易向敵船發起攻擊。
第四,是由維京人的民族特性決定的自古以來,自由的北歐海盜就是以漁獵為生、富有冒險的航海民族。由於丹麥、瑞典和挪威緊靠波羅的海、北海,水上交通極為方便。「大海就是北歐人的後院,戰船就是他們的長靴。」他們個個飄悍強壯、身材高大,海上生活造就他們的堅毅和好戰的性格。正如中世紀傳說中所講的那樣,北歐海盜無疑是從許多申請者中挑選出來的,他們「掌舵和劃漿正像使用刀劍一樣熟練」。他們一加入航海者的隊伍,就得遵守必要的「軍事法規」。出海期間誰也不許心懷舊怨,船上不得攜帶女人,發現情況時只能向船長報告,戰利品僅屬於個人。這是約束其行為的嚴格紀律。他們頑強地同海上風浪搏鬥,從不肯從事那種膽小謹慎的航行:即從地角到地角,從島嶼到島嶼之間的緩慢航行,唯恐迷失方向,或者像地中海水手那樣在夜間拋錨停泊。維京人具有豐富的航海經驗,每個人都是航海能手,能從海水的顏色、潮水的流動、甚至一陣風判斷出海岸的方位和距離。
10世紀中葉,阿拉伯史學家伊本·法德蘭說他從未見過如此「威風凜凜的人」:「北歐人身材高大,猶如棕桐樹一般,臉色紅潤,頭髮燈紅……男人都穿質料粗糙的鬥篷,披在一邊肩上,另一隻手露出在外面。男人都隨身攜帶一柄戰斧、一把七首和一把利劍,從來沒見過他們不隨身攜帶武器的。」另一位法國史學家奧·第耶利也指出:「北歐海盜們快樂地行進在天鵝飛翔的道路上……他們或是沿海岸航行,埋伏在海峽窺伺敵人;或是穿過海洋去追獲戰利品。北部海上劇烈的風暴常常吹散和摧毀他們脆弱的帆船,能集合到主船附近的人已經為數不多了。
然而,這些倖存的人……並不灰心,並不垂頭喪氣……他們高聲唱道:風暴幫助我們船夫的雙手,颱風為我們效勞,把我們帶到想去的地方。北歐海盜年復一年地劫掠歐洲沿海地區,使英倫三島和大陸的居民根本無法組織起有力的抵抗。首先,這些居民從7世紀起就已進入開化的農耕時代,漁獵不再是他們的主要謀生手段,當然就不需要從事海上冒險,也就不需要製造遠洋艦船。
其次,鐵器在大陸和英倫三島尚未普及,農具仍以青銅器、石器為主,所以武器製造比北歐遜色。再次,英國東海岸和法國北部與西部的自然地勢和不當的軍事部署,使它們特別容易遭受海盜的攻擊。英格蘭人的防禦體系陳舊且不合時宜,當地貴族接到主人或國王的詔令後,急忙組織附近農民,就地服役40天左右,期限一到軍隊就解散。至於敵人是否前進,戰爭是否勝利,就不是農民們所管的事情了。
大約從851年開始,北歐人已由海盜劫掠轉為大規模佔據土地和永久定居。他們冬季不再返回日德蘭半島,而改為在英格蘭過冬。他們所控制的英國東北部地區,由於按照丹麥的法律制度治理,所以歷史上曾被稱為丹麥統治區。在襲擊英格蘭的同時,他們對法蘭西的掠奪更加兇猛,幾乎所有法蘭西沿海和沿大河的重要城市,都遭到過他們的攜掠。911年,沃爾夫率領一支丹麥海盜,以締結條約的辦法,強行索取法蘭西北部大片土地,後來這片土地被稱為「諾曼第」,意即「北方人的土地」。960年諾曼人洗劫義大利北部的比薩城,後來還建立了兩西西里王國(1130~1189年)。
無休止的對外掠奪,促使諾曼人貪慾膨脹,他們便不斷尋找可供劫掠的新土地。對北大西洋未知海域和陸地的探索,曾經是他們進行海外擴張探險活動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冰島、格陵蘭島和北美東北部海岸就是這樣被他們發現的。當時,歐洲尚處在「黑暗時代」,維京人的探險發現活動並沒有產生太大的反響。9世紀初,挪威人在愛爾蘭建立為數眾多的貿易據點,接著向西從事探險航行,陸續在波浪洶湧的大西洋中發現了赫布裡底群島、法裡群島、北設得蘭群島、斯匹次卑爾群島和詹梅恩島,並在那些島嶼定居了下來。挪威國王加拉爾德一世打敗「海上之王」弗蘭克,建立起統一的政權,而不願順服的弗蘭克及其親兵和他們的家屬向外逃去。此時,一個叫納道德的法羅群島諾曼人,從挪威返航途中遇到風暴,被帶到西北方向一片滿是巖石的陸地上,他把這片陸地稱為「雪地」。
869~870年左右,以卡馬達爾為首的一群挪威人被風暴吹到「雪地」,他們乘船繞行全島,發現原來這是一個大島。他們回挪威後,極力稱讚那裡美麗的風光、茂密的森林、遼闊的牧場和漁場。隨後「海上之王」弗蘭克從挪威出發,經設得蘭群島和法羅群島去搜索「雪地」島。在行駛了很長一段距離後,他從船上放出一隻渡鳥,過了一會兒又放出第二隻和第三隻。就這樣,他追隨著渡鳥來到一片陸地,發現這裡海灣眾多,其間有豐富的魚群。冬季茫茫大雪,海灣結了冰,越冬的條件十分嚴峻。由於受暖流影響,冰島雖然靠近北極圈,但氣候並不酷寒,所以他把這個「雪地」島稱作「冰島」,與事實並不相符。回到挪威後,他同卡爾達爾一樣稱讚冰島的美麗、富饒。
公元871年,英科爾夫·阿納森和萊夫·阿納森堂兄弟倆因為殺人罪被逐出挪威,並被判處在冰島度過三個冬天。在冰島東南部登陸後,他們感覺非常滿意,於是返回挪威,準備搬到冰島定居。萊夫在歸途中襲擊愛爾蘭,並抓到了一批奴隸。874年,他們倆帶領第一批自由的諾曼移民和愛爾蘭奴隸,分乘兩船前往冰島。後來它們失散了,英科爾夫在冰島東南登陸並定居下來。萊夫則繼續向西航行,在南岸登陸。萊夫生性殘暴,慘無人道,忍無可忍的愛爾蘭奴隸殺死了他,搶走了諾曼人婦女,然後逃到離冰島不遠的海默島上。不久,英科爾夫追到那裡殺死了所有的愛爾蘭奴隸。由於諾曼人把愛爾蘭人叫做「韋斯特曼」,所以海默島及其附近的一些島嶼又被稱為「韋斯特曼納埃亞群島」。
三年後,英科爾夫從冰島東南遷到西南,這個地區因水草豐美而顯得特別富饒。他在這裡建起一個叫做「雷克雅未克」(意即「冒煙的港灣」)的村舍。關於這個名稱的來歷還有一個故事,據說當初諾曼人乘船來到冰島時,遠遠望去看到海灣沿岸升起的縷縷煙霧,他們以為島上一定有人居住,就把這裡稱為「雷克雅未克」。可登島後發現,他們所看見的煙霧只是島上分布眾多的溫泉的霧氣和間隙噴出的水柱的水霧。儘管如此,「雷克雅未克」之名仍舊被保留下來,雷克雅未克後來還成了冰島的首都。
很早就有關於西北方陸地的傳說。當時挪威有個外號叫「紅髮埃裡克」(埃裡克·拉烏達)的慣犯,因殺人罪被流放到冰島,但他舊習 不改,又以「暴烈的性格」為由被逐出冰島三年。982年左右,埃裡克同幾個好友一起向西出發,尋找傳說中的陸地,他們在北緯65°至66°之間遠遠地看見一片遼闊的陸地。因冰層阻隔,他不得不沿海岸線向西航行了大約650公裡,然後在南部登陸,發現島上到處是堅冰。經過三個夏季的細緻探尋、考察,埃裡克在海島西南沿岸找到了幾塊平坦的地方,可供長期定居。這裡可以較好地防禦寒風的襲擊,夏季裡長滿青嫩的植物;還有獵物出沒,熊、狐狸和馴鹿也是隨處可見,海洋魚類也極其豐富。
從加拿大過來的愛斯基摩人住在島上的冰窟裡,以獵取海豹和捕魚為生。與冰天雪地的荒原相比,這幾塊地方倒是顯得比較愜意。埃裡克希望用一個好聽的名字討好或者說欺騙冰島人,吸引他們遷移到這片新奇的土地上。於是,他把這個海島稱為「格陵蘭」,意為「綠色的土地」。其實,這個名稱對格陵蘭島來說是名實不符,因為它的大部分都在北極圈以內,氣候十分寒冷。全島有5/6的土地為大陸冰川覆蓋,中部最厚達3411米,平均厚度接近1500米為僅次於南極洲的現代巨大的大陸冰川,只有西南部無冰凍層。這裡哪來那麼多的綠色呢?
三年驅逐期滿後,埃裡克於985年回冰島招募移民。由於他把格陵蘭島描繪得像世外桃源一樣,招募工作進展得很順利。第二年,他率領一支由25艘船組成的遠徵隊向格陵蘭島進發。因途中遭遇風暴,有幾艘船被毀掉了,還有幾艘掉頭返回了冰島,最終有14艘船載著500多名移民來到了這個陌生的島嶼。格陵蘭島幾乎沒有任何生產和生活資料,移民們不得不以捕魚和打獵為生,而且與冰島保持著聯繫。他們通過冰島把毛皮、海獸皮、海象牙、鯨鬚、鯨油和其他特產運往歐洲,換取糧食、木材和鐵製工具。由於貿易往來頻繁,格陵蘭島一度繁榮,移民總數達到6000人。
但是1262年挪威歸屬丹麥以後,格陵蘭島也被納入丹麥版圖,島上移民的處境急劇惡化。丹麥國王下令只準與法羅群島和冰島保持經常性聯繫,對格陵蘭島則每年只派一艘船前往,同時禁止冰島人向格陵蘭島航行。由於那艘船往往無法到達目的地,移民因得不到糧食和其它生活資料,大部分都餓死、凍死了,倖存者則變得更為野蠻,或者逐漸被當地的愛斯基摩人同化。
北歐海盜發現北美大陸東北部海岸,其實也純屬偶然。987年,一個叫做比亞尼的冰島人滿載貨物回到家鄉,結果發現自己的產業已經被父親賣掉,他父親還隨「紅髮埃裡克」去了格陵蘭島。比亞尼決定找到父親討個說法,可他在前往格陵蘭途中因大霧所困迷失了方向。當他終於看到一片「長滿樹林的平地」時,他知道這裡決不可能是格陵蘭,於是掉轉船頭,四天後到達格陵蘭島西南。由於格陵蘭島幾乎沒有森林,移民特別缺少木材,埃裡克的兒子列夫·埃裡克森得知此事後,極為嚮往這塊為森林覆蓋的土地。
1001年埃裡克森帶著35個船員出發,向西作長途航行數天後發現一塊無人居住的不毛之地。他把這個地方命名為「赫盧蘭」,意為「石頭地」,就是哈得遜海峽正北面的巴芬島。埃裡克森繼續向東南航行,看見了一條布滿密林的海岸,他稱之為「馬克蘭」,意即「森林地」。再向前又發現一個氣候溫和宜人、長滿葡萄樹的地方,他又為它取名為「文蘭」,意即「葡萄地」。這三個地方都位於今天北美大陸東北沿岸一帶。埃裡克森一夥在文蘭建造小屋,並在小屋裡過了一個冬天。後來紅髮埃裡克家族的人重返文蘭,遇到了當地的斯克雷林人,也就是印第安人。土著人看中了北歐海盜的紅布,願意拿出潔白的獸皮來交換。非常有意思的是,即使後來北歐人把紅布剪成手指那樣闊的布條,斯克雷林人仍然同意以同樣多、甚至更多的毛皮來交換它們。但是,土著人和海盜之間並未能維持多久的和平,北歐人很快就被迫撤離了文蘭。
我們知道,諾曼人早於哥倫布500年到達了他們並未意識到的美洲,埃裡克森就是最早登上美洲「新大陸」的歐洲人。在他們的心目中,格陵蘭或者赫盧蘭、馬克蘭和文蘭,都只是歐洲的一部分,因而沒能使他們產生異樣的感覺。但是,北歐海盜的遠航、擴張、探險與發現,對歐洲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既給當地人帶來了災難,同時也導致經濟的和社會的後果。維京人駕乘海盜船走遍了半個世界,發現了許多不為人所知的地方。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凡是可以到達的地方都留下了維京人的足跡。由於人數有限和文明的相對落後,維京人不能有效地管理其所佔據的更古老、更富裕和更文明的地區。至今,北歐三國人民都要在每年1月下旬歡慶「海盜節」,緬懷他們先輩的那種轟轟烈烈的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