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大局」基於對國情世情的深刻認識
主持人:為什麼說「兩個大局」,是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點?
羅平漢: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全體黨員幹部把「兩個大局」作為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點,這是因為「兩個大局」的判斷是基於對國情世情的深刻認識做出的。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的夢想。近代以來,無數中華兒女為了實現這一夢想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犧牲。
中國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改革開放的決定,大大加快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正因為如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總的來說就是當前國際格局和國際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調整,全球治理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近代以來最具革命性的變化。
世界經濟領域正在發生大變局,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乏力,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特別是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世界經濟增長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越來越不得人心,中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得到了越來越多國家的響應;
在意識形態領域,世界範圍兩種意識形態、兩種社會制度的歷史演進及其較量,發生了有利於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深刻轉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在世界舞臺高高飄揚。
對當前國情世情做出「兩個大局」的準確判斷,體現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戰略眼光和辯證思維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戰略上謀劃科學,戰略上贏得主動,黨和人民的事業就大有希望。」
這就要求廣大幹部樹立戰略思維和全球視野,站在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相互聯繫的高度,審視我國和世界的發展,從而保持戰略定力和堅定信念,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
「兩個大局」是同一時空下的兩大趨勢
主持人:「兩個大局」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關係?
顏曉峰:胸懷「兩個大局」,是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的新形勢下,對領導幹部和全黨的政治要求。
「兩個大局」是重大戰略判斷,胸懷「兩個大局」是寬闊戰略視野,而統籌「兩個大局」,則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當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的複雜局面面前,主動應對風險挑戰、著力破解複雜局面的宏偉戰略實踐。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是近代170多年來實現中國夢的歷史進程,進入到最為接近實現這一目標的歷史階段,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統籌推進下,所構成的一種戰略態勢、戰略局面。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十月革命一百年來、一戰結束一百年來、五四運動一百年來,世界政治格局、經濟布局、軍事棋局、科技進步等領域發生的全球歷史性革命性變化。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大環境下形成和展開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是外在於中國的變局,不是置中國於局外的變局,中國也是塑造這一大變局的重要力量。
「兩個大局」二者相互交織、相互作用、融合交匯,為我們順勢而為、因勢利導,抓住機遇、化解風險,提供了可以大有作為的空間。
韓曉青: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二者的辯證統一還體現在「兩個大局」是互相促進,互相統一,而不是相互矛盾和排斥的。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這個「全」字表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是哪一個人的夢想,而是全體中國人民的願望和夢想。中國人民所作的一切努力都要致力於實現這個偉大願望和夢想,所作的一切工作都要圍繞和服務於這個全局。
但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實現絕對不是在閉關鎖國和封閉的環境下能夠實現的,這個偉大的夢想、這個戰略全局,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大環境下形成和展開的。
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必須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來運籌規劃,運用好世界大變局給中國發展提供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整體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個「變」字準確概括了當今世界形勢發展變化的特點。這種變化不僅體現為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正在發生的改變,更體現為世界經濟格局、全球治理體系、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的改變。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同樣,當今世界也需要中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個大變局不是離開中國而發生的變局,中國是不能置身其外的,中國在這一變局當中也是重要推動因素。中國要準確把握這一世界大勢,以借勢用勢,使之朝著有利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方向轉變。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同一時空下的兩大趨勢必然會形成歷史性交匯,相互作用、相互激蕩。中華民族正在朝著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邁進,但是面對的挑戰也是前所未有的,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正在凸現出來。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人類社會還會面臨各種嚴峻的挑戰。這種內部和外部發展變化疊加在一起,呈現出的狀態就是機遇與挑戰並存,構成中國與世界交互影響的全新局勢。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握這種複雜的局勢,更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目標。
中國的前途命運與世界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
主持人:「兩個大局」之間存在辯證關係,如何認識中國與世界的關係?
鍾飛騰:回顧歷史,我們深刻領悟到一個道理:中國離不開世界,中國的前途命運與世界的前途命運密切聯繫。英國工業革命後,世界各國逐漸形成了相互聯繫的圖景。
在此過程中,有的國家是主動進入,有的是被動捲入,結局各不相同。中國自19世紀中葉被捲入國際體系之後,與世界的關係一度呈現出激烈的衝突與抗爭。中國近代歷史曾蒙上一層厚厚的屈辱色調,中華民族的國際地位也一度降到了歷史最低點。
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走上了民族復興的偉大道路,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從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這一百年,世界的主導性力量是不斷擴張中的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而中國被甩出了世界發展的主幹道,淪為西方帝國主義爭鬥的犧牲品。在世界的發展大勢被狹隘的、自私的力量主導時,多數國家的命運是極其悲慘的。
一方面,中國國力不斷衰敗,標誌之一是經濟總量不斷萎縮,佔世界的比重從19世紀中葉的30%多跌落至新中國成立之前的不足5%。
另一方面,中國衰敗也導致與周邊國家的傳統關係瓦解,周邊國家成了西方帝國主義勢力肢解中國的橋頭堡,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也進一步複雜化,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不斷惡化。
新中國成立之後,儘管我們試圖與世界各國重建良好的關係,但這種努力當時被正在興起的冷戰所削減。改革開放之後,中國重新明確了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根據本國的利益與各國展開對外交往,為中國的發展謀求穩定、和平、開放的外部環境。
21世紀初,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迎來了高速發展的時期,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在這一階段,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也呈現出良性互動態勢,中國從一個開放的世界政治經濟環境中獲益良多。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年均達到30%以上,可以說世界的發展已經離不開中國。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近年來國際社會中有一股力量試圖將中國再次排除在世界之外。
西方一部分輿論認為,中國的復興是造成西方衰落的原因之一。為了應對中國帶來的所謂「挑戰」,美國一些人士主張與中國「脫鉤」。
在此複雜形勢下,我們一方面要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說明中國的發展有利於各國共同進步,同時有理有據地批駁錯誤觀點;另一方面,我們自身更要認清一個基本事實:中國的發展仍然離不開世界,中國不會走閉關鎖國的老路。
統籌「兩個大局」,是沉著應對風險挑戰的戰略運作
主持人:怎樣認識「兩個大局」帶給我們的挑戰和機遇?
顏曉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前所未有,同時要清醒地看到,一段時間以來出現的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的複雜局面,無論是國內經濟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還是國際形勢複雜多變,美國和伊朗之間報復升級、劍拔弩張,無論是中國香港修例風波以來的嚴重暴力事件,還是中美經貿摩擦的波瀾不斷等,都表明我們面臨的風險挑戰之嚴峻前所未有。
一是風險挑戰的危害性極其嚴重,包括危害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危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危害我國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則,危害我國人民根本利益,危害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
二是風險挑戰的長期性非比尋常,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我們面臨的各種鬥爭不是短期的而是長期的,至少要伴隨我們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全過程。」
三是風險挑戰的複雜性極為深刻,政治、意識形態、經濟、科技、社會、外部環境、黨的建設等領域重大風險交叉疊加,「黑天鵝」事件和「灰犀牛」事件同時存在,風險挑戰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同時存在,在前進道路上我們面臨的風險考驗只會越來越複雜。
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的複雜局面,從根本上講,是「兩個大局」交匯碰撞的產物。「兩個大局」的歷史交匯,既帶來重大戰略機遇,也帶來嚴峻風險挑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在世界兩大制度體系的競爭較量中前行的。
我們越是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越是逐步接近實現這一偉大夢想,就越是會遇到反華反共勢力的遏制打壓,就越是有可能遇到外部策劃的「顏色革命」危險。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再出發,面對的是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還要啃許多新的硬骨頭,還要攻克許多新的難關,需要一個有利於有序穩步改革的國際環境。
但波譎雲詭的國際形勢、複雜敏感的周邊環境、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縱橫交錯,新時代改革開放行穩致遠必須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國際形勢複雜多變,構成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要特徵,我們既要治亂於未亂,也要有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的高招,制定應對各種風險的治本之策,鍛造戰勝各種颱風的「定海神針」。國內外風險挑戰的相互傳遞、交互震蕩,構成了複雜局面的重要原因。統籌「兩個大局」,則是沉著應對風險挑戰的戰略運作。
主持人:那麼,究竟該怎樣應對風險挑戰,可否說得更具體一點?
顏曉峰:要牢牢把握「兩個大局」的戰略機遇,以復興成就化解風險挑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歷經一代代中國人民矢志不渝、接續奮鬥,歷經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初心不忘、使命不棄,而終成宏偉氣象。
這一戰略全局,依靠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精心謀劃、科學布局而不斷完善,依靠黨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而鑄就輝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快速崛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霸權主義、強權政治走向衰落,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已成為時代潮流。
「兩個大局」是推動民族復興進程的大局,是科學社會主義從曲折到復興的大局,是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大局。即使出現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的複雜局面,「兩個大局」的基本面仍然是機遇大於挑戰。機遇與挑戰相互制約、相互轉化,積極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充分運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發展空間,就能有效化解潛在的或已生成的風險挑戰。
積極創造「兩個大局」的有利態勢,以主動作為應對風險挑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共同奮鬥開創出來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世界各種經濟、科技、政治、文化力量演化的結果。
對於我們黨、國家和人民來說,「兩個大局」既是一種客觀的存在,也是一種可以塑造的未來,可以運勢造勢、形成變局中之變局,使之朝著有利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利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向演變。
同樣,在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複雜局面面前,不能消極被動、無所作為,要打好防範和抵禦風險的有準備之戰,特別是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統籌「兩個大局」,包括防控「兩個大局」交匯碰撞導致的風險挑戰,控制各類威脅和挑戰的聯動效應,不讓個別風險演化為綜合風險,不讓國際風險演化為國內風險。
切實解決「兩個大局」進程中的重大矛盾,以新的鬥爭戰勝風險挑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解決前進道路上的重大矛盾。
如果解決不好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系統性風險,就會延誤甚至中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世界大變局加速深刻演變。面對風險挑戰,消極懈怠、迴避退縮的思想和行為都是錯誤的,只能導致風險升級、挑戰加劇。
我國發展進入各種風險挑戰不斷積累甚至集中顯露的時期,解決「兩個大局」進程中的重大矛盾,必須發揚鬥爭精神,增強鬥爭本領。當嚴峻形勢和鬥爭任務擺在面前時,骨頭要硬,敢於出擊,敢戰能勝。
增強統籌「兩個大局」的制度優勢,以治理能力抗擊風險挑戰。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就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這個重大問題作出決定,是從政治上、全局上、戰略上全面考量,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重大決策。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應對風險挑戰的最大優勢,制度穩固是在風險挑戰面前保持國家穩定的基本保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打贏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運用制度威力應對風險挑戰的衝擊。」
加強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堅定製度自信,充分發揮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多方面的顯著優勢,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是統籌「兩個大局」的制度基礎和治理基石。
完善集中統一、高效權威的國家安全體系,提高防範抵禦國家安全風險能力,正是沉著應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增多複雜局面的國家安全制度建設和國家安全治理能力建設。
為推進中國與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動關係指明了方向
主持人:統籌好「兩個大局」,對世界發展有什麼影響?
鍾飛騰:習近平總書記「兩個大局」重要論述,為推進中國與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動關係奠定了基礎、指明了方向。
從根本上講,百年大變局的核心要義在於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進一步向前發展。今天我們再度強調世界多極化,其支撐性內容是發展中國家的群體性崛起,表現在經濟層面則是非西方國家的經濟總量超過了西方國家,這是整個20世紀都未曾出現過的重大現象。
一定程度上,西方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源於20世紀50-70年代西方經濟的絕對優勢地位,當時以經合組織(OECD)為核心的西方國家佔世界經濟的比重維持在70%。未來5-10年西方在世界經濟中佔比將繼續下降,甚至跌破50%,我們可以預期西方的固有認知會改變,傳統上主導國際交流交往的規則也會發生大的變化,西方理念的影響力也隨之下降。
熟悉西方國際關係的人們不會忘記,尼克森、基辛格等人曾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世界五大力量中心的說法,但那個時候所預期的多極化並不包括一支獨立的發展中國家力量。而當時的中國儘管仍然貧窮,卻因為堅定的戰略意志、擁核地位以及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身份,在國際社會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而且,與西方大國不同,中國明確宣布自己為發展中國家的一員,堅持與發展中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因而極大地提升了發展中國家的國際政治地位,推動世界進一步朝著多極化方向前進。
堅持世界多極化這一判斷,也充分體現中國外交中的相互尊重、主權平等等原則。在西方的國際關係理論中,曾長期認為大國具有特殊的權利和義務,因而應該主導建立國際政治的原則、規則和規範。
新中國成立以來,卻一直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認為大小國家一律平等,大國不應該謀求勢力範圍和霸權。對於佔世界人口80%以上的發展中國家來說,中國的這一外交理念更加切合他們的利益和心理需求。從多數人的需求出發,世界多極化也符合大多數國家的利益,因而具有長遠的發展前景。
除了堅持發展中國家身份定位,與發展中國家在政治上構建平等關係,中國的另一項重要經驗是通過參與、維護和改善全球經濟治理,為中國經濟增長創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環境。在互利共贏理念指導下,中國通過融入世界獲得了長足發展,不僅繼續擔負著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任,也為發展中國家走新的現代化發展道路做出了重要探索。
儘管當前全球化的發展態勢有所阻滯,但仍處於19世紀後期以來全球化發展的高位運行階段。當前國際社會面臨的一項挑戰是,西方一些國家從全球化中退縮,並製造保護主義矛盾。
其中,尤為突出的是美國政府的政策,不僅陸續從一系列國際機構中「退群」,而且還對很多國家發動貿易戰,嚴重挫傷投資者的投資積極性,引發不少「黑天鵝」事件。
但是,由於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特別是在政治上擁有更強的自主性,經濟上積極支持新型全球化,參與更加廣泛的經濟合作也越發成為發展中國家的主導性政策,因而多數國家仍然認為全球化是不可阻擋的潮流,各國需要加以謀劃的是如何才能更好地參與和推動新型全球化。
當前,美國政府之所以逐步放棄二戰後運行多年的一些國際規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資本主義制度沒能解決好分配問題,以及由此引發的身份認同危機。這些利益衝突通過選舉制度,以簡單的多數對少數的規則,改變了現任美國政府的政策。
但是,一個基本事實是很清楚的,這些政策很難體現全體美國人的意志,更不要說維護全體美國人的利益。因此,西方的矛盾不會短期內解決。為此,我們也應做好充分準備,以底線思維應對西方造成的不確定性。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持有何種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在國內,我們不斷深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設,推出各種新技術,強調滿足老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需求。
在國際經濟領域,中國堅持推進以包容、普惠、平衡和共贏為主要特徵的新型全球化,強調與各國的互利共贏。在涉及到深度參與全球化以及由此引發的分配性問題時,中國領導人提出了亞洲方式,並汲取歷史教訓,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的偉大復興不可阻擋,必然會提供不同於以往大國的貢獻,也將會進一步推動與世界的良性互動。
把握好「兩個大局」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主持人:把握好「兩個大局」,需要注意什麼?
羅平漢: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旨在強調要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把握好「兩個大局」同樣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苦難深淵,從那時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成為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初,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進行偉大鬥爭、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必須毫不動搖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我們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中國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各國相互聯繫和依存日益加深,國際力量對比更趨平衡,和平發展大勢不可逆轉。
同時,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這就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真實反映,這也反映出黨中央對國情世情的深刻把握。
然而,在發生深刻多樣變化的同時,依然有許多不變的因素,並且變與不變的交織,使得當今世界異常複雜。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如何才能把握和應對世界大勢?
一個重要的秘訣就是我們要緊密圍繞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大變局與新時代的相互激蕩中積極作為,進行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調動國內和國際的一切積極因素,努力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朝著有利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轉化,不斷開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符合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正向發展要求,符合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景,符合時代進步潮流和人類社會發展趨勢。無論是把握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還是把握好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都必須堅持黨的堅強領導。
對此我們要堅定不移,保持「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戰略定力。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性交匯,我們要保持戰略定力、增強憂患意識、發揚鬥爭精神,著力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不斷開闢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局面,推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朝著符合世界人民意願和利益、符合時代發展潮流和趨勢的方向演進。
來源:北京日報·理論周刊
(主持人:李攀)
編輯:樊宣
流程編輯:孫昱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