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古時地方一級的行政區劃,相當於現在的鄉。元朝時,績溪從縣城北門外起,按逆時針方向將縣境劃成15個都,都下有社,每50戶為一社,社為基層行政單位。明清兩朝,沿襲都制,都下設圖(裡)或設村;民國20年(1931年)後,籌建鄉鎮,都制漸廢。
下面這張是民國三十年二月績溪縣政府繪製的《績溪縣全圖》。
那麼重點來了!績溪四五十年前、一百年前長什麼樣?先來看一張近50年前的績溪城區老照片。圖中的楊柳村橋是不是很熟悉?
現在的績溪縣城,照片中橫跨揚之河上的就是承載幾代人記憶的楊柳村橋
績溪縣,地處黃山山脈和西天目山兩大山脈的結合部,縣境總面積1126平方公裡,轄11個鄉鎮81個村(社區),常住人口約18萬人。
據《績溪縣誌》記載,梁大同元年(535年)置良安縣,唐永泰二年(766年)置績溪縣,已有1400多年歷史。
(公眾號『最績溪』註:據2017年《宣城日報》皖南晨刊報導,中國工程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程開甲及其女兒程漱玉於2016年找到曾在國防科工委服役的馬克茂,馬克茂通過蕪湖茶商、古徽州人周國松,經過一年多認祖尋訪,終於在2017年確定程老祖籍是績溪縣仁裡村「洛源堂」。一年後的2018年11月17日上午,程老在北京病逝,享年101歲。)
績溪是「徽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境內有文化遺存300多處,是安徽五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歙縣、壽縣、亳州、安慶、績溪 ),「中國徽菜之鄉」、「中國徽墨之鄉」、「中國天然氧吧」等國字號招牌熠熠生輝。
筆者在這裡編發一些老照片,再現績溪過去的一段歷史,一些穿長衫、旗袍的學生、破損的城牆、木牌樓前賣甘蔗的小販、已消失而文化永存的牌坊群......
先來看一張拍攝於績溪明倫堂的《績溪學界恭送方知事紀念攝影》照片,拍攝時間是民國六年十一月(1917年)。眾多莘莘學子端坐於師長膝下,循規蹈矩,再現了當年教學的嚴謹風氣。牆壁上「忠孝廉節」四個大字,體現了當時教育宗旨和學風之盛。「化龍亭外風雲客、都是明倫堂上人!」,中國水電專家程良駿先生的詩,道出了明倫堂在績溪教育界的地位。
再來看績溪古華陽門和城牆,下邊兩張圖片拍攝於1937年。一直以來,績溪縣人民政府的所在地是華陽鎮,年紀大一點的人都知道,原先在城裡有古華陽門和城牆,上樓後可以繞著城牆跑一圈......
下面這張內容是績溪舉辦的全縣運動會,拍攝於1937年。圖中前排左一是胡鍾吾先生。
胡鍾吾是績溪荊州人,生於1906年,畢業於上海群治大學政治經濟系,曾經擔任宣城、涇縣縣長、浙江省政府浙西行署高級參議,績溪縣立初中首任校長,績溪縣參議長,國大代表等一些職務。
胡鍾吾出生商人家庭,父親胡學湯,字商巖,青年時代棄儒就商,勤儉致富,熱心公益事業。胡鍾吾因家資殷厚,青年時代即出外求學,先後就讀於上海大學、群治大學和廣州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受教于于右任、譚祖庵、廖仲愷、毛澤東等賢師,尤為廖仲愷先生所器重。
1949年祖國大陸解放,胡鍾吾赴臺灣,成為終身的國大代表,從此再沒能回到大陸。在臺灣胡鍾吾繼任父親遺志,廣收歷代名家法帖,集王右軍字,深得于右任賞識,其書法作品在臺灣港澳地區、日本和英美法等國中頗受歡迎。
下面這張拍的是績溪縣城西門嶺城牆,圖中的三層樓為抗戰時防空瞭望哨,如有敵機進入境內時,此樓上的人就發出防空警報,在那個年代,這算是高樓了.....
績溪縣城北郊的「飛雲洞」 上面有八角亭
績溪明清兩代老縣衙遺址就是現在的績溪博物館所在地,也是老縣政府舊址,博物館緊鄰江南第一學宮、胡雪巖紀念館,背靠百年名校績溪中學。
下圖是在老縣衙原址新建的績溪博物館
下圖是拍攝於1951年的汪公大廟(第一張確定拍攝於1951年,後兩張拍攝時間不詳,應攝在1970年之前)。與績溪登源河畔汪村隔河相對,這是當年「徽州第一偉人」汪華的紀念堂。宋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後人為紀念汪華公,在故城遺址、汪村河西興建忠烈廟,又稱汪公大廟。汪公大廟是績溪縣最大廟宇,佔地三十多畝。遺憾的是汪公大廟,毀於「十年動亂」。
拍攝於1954年的績溪縣人民勝利臺
下圖:績溪明清牌坊群。在績溪縣南門外至徽溪橋,原來有明清牌坊19座,解放後尚存12座,原先這裡被當作槍斃犯人的地方。1958年—1969年間,此牌坊群被陸續拆除,有人歌嘆之:「古鎮華陽,今何在,難尋蹤跡,曾記得,牌坊十數,跨街聳立,氣勢豪門炫後世,達官顯宦名鐫石......」。
1955年的績溪城區木牌樓,明朝成化元年績溪舉人章英所建。
拍攝於1958年的績溪縣繅絲廠
拍攝於1966年的績溪汽車站。績溪汽車站左邊黑板處寫的發車時間、去往地點等 ,右邊木棚處為上下車及候車的地方。
拍攝於1967年的績溪縣東門水碓
下圖是拍攝於1979年的績溪中王橋。中王橋位於安徽省績溪縣臨溪鎮湖裡村,始建於明,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3年)重建。中王橋是一座5孔實腹式石拱橋,長74米,寬6米,最大跨徑10米。
中王橋高於兩邊路面數米,兩頭石階隨橋拱外形而砌。相傳唐末,昭宗幼子昌翼,隨胡清(三公)匿避婺源老家,改姓胡。其子胡延政,宋初任績溪縣縣令,後封為中王。中王橋以此命名,後幾經衝壞與重修。1986年列為縣級重點保護單位。2001年6月,這座紅頂商人胡雪巖故鄉湖裡的明代建築—孔中王橋,在一場大洪水中被轟然衝垮,給熱愛古建築的人帶來幾多傷感和愁緒,也給績溪人留下了無盡的遺憾。
1983年拆遷前拍攝的績溪縣城北大街
位於績溪縣城北大街的高氏宗祠(拍攝於1983年拆遷前)
績溪縣紅星絲綢廠(拍攝於1990年)
(本文首發於「最績溪」微信公眾號,文中大部分材料來源於《績溪縣誌》和章恆全攝著的《鄉土績溪》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