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溪有三絕:山青又水潔,純樸好民風,桃花源無別。」這是我國現代詩歌史上著名詩人汪靜之先生歌詠績溪的著名詩篇。績溪到底有哪些民風民俗值得我們親近、玩味和研究的呢?那麼,請讓我等娓娓道來。
古老的徽州處在萬山當中,績溪勢居「宣歙之脊」。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古風美俗猶存。生活中,女人尤稱能儉,樂蓄積,多為賢內助。山谷民,衣冠至百年不變。其飲食、居住和禮節凸顯濃鬱的徽州地方特色。
第一節 績溪人的飲食
績溪人喜粗茶淡飯,樂於省主待客,過日子講究「長長水,細細流」。注重禮尚往來,有「七碗來,八碗去」之俗。文化人,注重節氣,信奉孟子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讓績溪人的飲食充滿了文化品位,使績溪的食文化名揚四海。
家常便飯 績溪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之說。民間日常主食大米,輔以麵食和玉米雜糧。喜歡家園所出的新鮮蔬菜。尋常人家,一日三頓,一粥兩飯或一頓麵食。績溪境內僅二都(今板橋、校頭附近)田多大米優,那裡的老百姓一天三頓都吃乾飯。
農家閒時多兩稀一幹,或早餐煮粥潦飯或稀粥,殷實人家粥中煮雞蛋叫粥窩雞子。中飯一頓乾飯,晚上菜泡飯、冷飯湯或稀飯,山民以食玉米粉為主,輔以山芋、蘿蔔、魔芋、葛根等。農忙3頓乾飯,僱工匠給匠人加下晝餐,供以麵食、粉餜。
績溪人日常所食用的素菜有青菜、蘿蔔、豆腐、醃漬菜及瓜果豆莖等蔬菜;葷素搭配的菜餚有油豆腐燒豬肉、蘿蔔焐牛肉、冬瓜燒魚、慄子燒雞、幹筍焐豬肉等。冬季,家家醃漬菜,做辣椒醬、生面醬、豆瓣醬,熬醬油。臘月,多數人家殺豬宰羊,並有醃臘肉、醃火腿、醃魚之俗。春天裡,可以嘗到鮮嫩無比的山間竹筍。筍的種類繁多,老百姓家種的有毛竹筍、燕竹筍、雷竹筍、江南筍、孵雞筍;野生的有水筍、木筍、老筍、苦筍、青筍、金筍、麥黃筍、掃帚毛筍等等。其中苗筍、燕竹筍和水竹筍為筍中佳品,老百姓除自食或出售鮮筍外,還將它們醃製、烘乾加工成綠筍乾,以便保存。績溪民謠有「逍遙茶,大障筍,荊州山核伏嶺餅。」意思是說大障山所出產的筍比績溪其他地方的筍品質更加優秀。筍有多種吃法,幹筍炒肉絲、幹筍炒粉絲,主料均為燕筍絲;績溪農家的炒山芋粉絲,配料除了肉絲和豆腐乾絲,還有筍絲;鮮筍燒臘肉,也是農家常做的時令土菜;還有燕筍燉豬手,用新鮮的燕竹筍與醃製過的豬手,置於陶缽內以文火慢燉,加入冬菇,更為鮮美。績溪婦女大多會做筍燜飯,主料為新鮮的燕竹筍或水竹筍,與臘肉片或新鮮豬肉片同炒後,加入大米和適量的糯米做飯,又是別有一番風味。
春天,績溪城鄉的田間地頭、山腳道旁、河邊溪畔,到處長滿了可食的野菜和食用菌。「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說的就是春暖花開時節,可採摘的有綿綿春、薺菜、喜喜菜、馬蘭頭、野水芹菜、蕨菜、小蒜苗、野百合、香椿芽、苦齋菜、紫蘇、地衣、天雷菇、雞肉菇、針針菇、茶樹菇、鳳尾菇等等,品種繁多,風味各異,既豐富村民的餐食,又利於保健。
春夏之交,綠肥紅瘦。績溪風俗是「吃了交夏餜,天晴落雨沒得坐」。這時,家園裡的各種蔬菜瓜果連續登場,具有濃鬱績溪地方特色的包、餜、菜燜飯,更是從這家香到那家。績溪的面點食品很豐富,小滿過後,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做包做餜,按餡分有南瓜包、冬瓜包、黃瓜包、豆腐包、莧菜包、菠菜包、角豆包、筍包、豆沙包、豬肉包、牛肉包、麂肉包、韭菜包、茄子包等等;按形狀分,大的稱包,小者叫點心。餜,績溪有水煮、燜、烤、蒸之別。有米粉加工而成的餜囝、灶餜、壽桃餜。其中燜餜是用老南瓜切成小方塊,與米粉和水做成湯圓般大小的餜囝共燜而成。這種南瓜燜餜香甜可口,老少皆宜。烤成的餜,在績溪城鄉叫拓(tà)餜,是以麵粉做成。做拓餜一是耗麵粉,二是費油多,民間有「一餐拓餜三餐面」之說。拓餜的餡料分水餡和幹餡,水餡的用時令蔬菜做的蘿蔔拓餜、莧菜拓餜、角豆拓餜、刀豆拓餜、青菜拓餜、茄子拓餜、筍拓餜、南瓜拓餜、韭菜拓餜;幹餡的有用乾菜做的蘿蔔絲拓餜、豆黃拓餜、香椿拓餜、雪裡蕻拓餜;還有漬菜拓餜、芝麻糖拓餜、豆腐拓餜和不包餡料的幹白拓餜。從拓餜包裹的材料分,績溪又有麵粉拓餜、玉米粉拓餜、米粉拓餜之別。
績溪民間日常食用的還有蒸餜,如同蒸包,因粉料、餡料和節令不同而顯多樣性特點。按時令習俗分,有接灶餜、清明餜、交夏餜、謝灶餜、壽桃餜、白虎餜等等;按粉料分有小米粉餜、糯米粉餜、小麥麵粉餜和玉米面粉餜;按餡料區別,有葷餜、素餜、幹白餜等。
菜燜飯也是績溪人常做的飯食,除了前面介紹的筍燜飯以外,績溪還有角豆燜飯、刀豆燜飯、南瓜燜飯、蠶豆燜飯、豌豆燜飯、芋頭燜飯、蕃芋燜飯、板慄燜飯等等。
茶點副食 臘月,績溪民間原先家家做麻糖、串糖枝、炸面脆,炒花生和葵花子、南瓜子等。麻糖有凍米、燉穀米、谷花3種。殷實人家還做如意糖和花生芝麻糖。上個世紀80年代,花樣增多,有麻片、餅乾、蛋卷、糖棗等。春節期間以此奉客和餉鄰裡孩童。春節後,農民野外勞作常以麻糖充飢。進入二十一世紀,麻糖已不再家家戶戶都做,時鮮水果、外來包裝和質量上乘的食品走入績溪城鄉,績溪傳統的茶食麵臨新的考驗。績溪人有了更多的現代文明,傳統茶食成為一種懷舊時尚。傳統著名糕點有蓋頭餅(空殼餅)、如意糖、短糖、糖餅、玉條、寸金糖、角豆糖、茭切片、雪棗、麻酥糖、芙蓉糕、雲片糕、綠豆糕、百子糕、月餅等。其中以蓋頭餅,即空殼餅較為獨特。伏嶺地方特產——伏嶺餅,指的就是空殼餅,簡稱殼餅,曾叫響績溪徽嶺南北,其德藝雙馨的糕點師在民間已十分珍貴難得一見了。
民筵家宴 婚喪喜慶必擺酒席。績溪約定俗成的宴席規制是,縣城一帶以六大盤(六大菜)、七碗四點四(七大菜、四點心、四熱炒)居多,嶺南農村多為九碗六(九大菜、六冷盤)或十碗八(十大菜、八冷盤)。並有上臺雞下臺魚的上席次序,酒窖包、燜粉是宴席中必有的兩道主食,瓜籽、花生是冷盤中必上的乾果。
嶺北農村冬季酒席為「一品鍋」,即將初制的半成品菜餚,分層盛入雙耳鐵鍋,置於在戶外院子或巷中一字排開的省柴灶或煤爐上,文火慢燒2至3小時即成。普通一品鍋統稱為「火龍鍋」,底層盛醃漬菜或蘿蔔絲、幹角豆,上盛雞、魚、肉、圓子,頂蓋油豆腐包(每人4隻)。高等一品鍋雅稱「三鮮鍋」,香菇、木耳、冬筍及全雞墊底,雞蛋12枚(閏年13枚),上分層盛蹄膀、荷包蛋或鴨子夾16個,肉圓48個,油豆腐包32隻,全魚頂蓋。寓意為雞為鳳在地(鍋底),魚為龍在天(鍋面),肉圓為星宿,美其名曰「龍鳳呈祥滿天星」、「龍騰鳳舞滿天星」,表示隆重客氣、如意吉祥。
席次安排 建國前男女分開設席,或分堂、分桌開宴。今嶺北一般男席在晚上,結婚待新娘女席多在中午,因男席時間長,女席少吃酒,幫忙的婦女們可以協助東家將「一品鍋」多次加熱加菜。建國後演變為男女同宴、混合入座,體現男女平等。但首席和次席仍分男女賓。結婚,娘舅首席首位,娘舅母次席首位,姑、姨次之。壽慶,做壽者首席單座。喪事,抬重者(棺)首席,舅或娘門客次之。績溪荊州殊異,喪事甥坐次席首位。建房起屋,磚、木、石工匠師傅坐首席和次席,因為磚匠蓋脊瓦最高,所以往往工匠中以德高望重、手藝出眾的磚匠坐首席首位,朋友次之,親戚再次。席間主人逐桌敬酒、煙。開宴前半小時,東家放3次爆竹,第一次放一個,第二次放兩個,第三次放三個,謂之「催席」;席前,東家的接客者還要手拿接客單,挨門挨戶對照單子上門接客,重要的客人東家要親自上門邀請,以示尊重或禮數到位;宴罷,放3個爆竹表示「散席」,主人站到自家大門口送客,說些道謝、謙虛、挽留、再會之類的好話、客套話,客人回敬感謝言辭。
喜歡我們,可以推薦給好友,或分享到好友圈,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分享更多精彩。
旅遊諮詢熱線:0563--8155798 8155795 1396620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