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滬上話劇「學生票」為何難買到?
東方網1月14日消息:據《青年報》報導,近來,有大學生向記者反映,很想去看「莎士比亞」的話劇,但每場票價過百實在入不敷出,搶公益票也往往落空,要是有專門的「學生票」就好了。目前,上海話劇市場有全價票、早鳥票、公益票等等,是否有「學生票」?青年報記者對此展開調查。
現象 知曉率不高,零距離很難
全價票自不用說,階梯型原價;早鳥票則要求提前預訂,原價基礎上,有8~9折優惠;上海市民較熟悉的公益票,票價80元,限量。那麼「學生票」的優勢是,價格更低。一般為每場最低票的半價,25~60元之間。
針對話劇「學生票」問題,青年報走訪多所高校。上海戲劇學院大四學生馮璟告訴記者:「沒聽過有學生票,雖然看過眾多演出,但從未花過錢,都是找劇院熟人要的贈票」。相對來說,上戲學生看話劇有其教育的特殊性和便利性。但對於其他非演藝類高校而言,平時接觸話劇就很難,也未聽過有「學生票」。
記者瀏覽豆瓣、知乎等網站,一則消息跳出來「學生票每場都有哦,票價為50元,絕對超值,注意必須憑學生證入場……」演出為孟京輝戲劇。一看地點,北京。記者隨即聯繫到孟京輝上海工作室的負責人宋立龍。
他告訴記者,北京有戲劇高校聯盟,一個很專業的組織。演出方和他們對接很容易,我們也樂意去大學生群體推學生票,讓他們花50元錢就能看孟導的戲。但是在上海,「學生票的概念卻很淡薄」,大學生不得不花很高的價格來看戲,公益票也有很多落到黃牛手中。
對此戲劇製作人申若虛也表示認同,「北京話劇的學生票很普遍,常看的同學都知道」。除國家大劇院、北京保利劇院,以及市場較好的「開心麻花」話劇外,熟知的中小劇場基本都有學生票,數量約佔票房的「十分之一」。
此外,據香港話劇愛好者傳來的消息,城市售票網已經開始出售「第十屆華文戲劇節兩岸節目」的優惠票,其中首先出現的就是「全日制學生票,半價」的折扣信息。
難道上海真的沒「學生票」?多方求證,記者聯絡到前格瓦拉生活網負責人周女士,她告訴記者:「話劇演出的票都是全價票,除非主辦方特別要求,否則頁面上不會出現「學生票」信息。相較電影,他們有時能打出「9元」搶票的活動,而市面上話劇只有「80元的公益票」。
然而,學生要想在「早已準備好」的市民和黃牛之前搶到「公益票」,也是「蜀道難」了。所以,在市場上尋求「學生票」,對學生來說相當重要。這直接決定了話劇藝術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現實 推廣學生票,各方有苦衷
在調查過程中,記者找到了推廣「學生票」的主辦方。早在10多年前,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後簡稱「上話」)就開始推廣「學生票」。「在特定區域,每部劇都有學生票,票價為每場最低票價的半價」,市場部副總監陸老師說。
問及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後簡稱「東藝」),宣傳負責人告訴青年報記者,早在2007年,東藝就在全國劇場率先推出了「學生票」。票價方式同上,保持在15至80元之間,也是特定區域。
搜索微信公眾號「上海高校戲劇聯盟」,裡面有眾多寫著「福利·劇盟學生票」的活動內容。比如在上海大劇院上演的《安德魯與多莉尼》,提供50元、100元票價的九折優惠。方式則是通過「社長統一上報」。
起初上話建立學生購票渠道,是考慮到大學生群體對文化發展十分重要。用低價票,培養大學生購票、看戲習慣,進行戲劇教育。當他們有消費能力時,就會促進文化市場的繁榮。這對提高國民素質、城市品質都有好處。如此,形成的「蝴蝶效應」不容忽視,陸老師說。
東藝總經理林宏鳴也表示:「演出市場容易急功近利,不問耕耘只求收穫。通過學生票制度的不斷優化,要吸引更多的年輕觀眾進入藝術殿堂。」
那麼既然存在「學生票」,為何很多學生不知道?對此陸老師也很無奈,「推廣效果上不是很好」。首先,現場購票不便利。必須本人拿學生證到現場購票,進行身份核實。這較線上購票很不便。其次,學校難開放,推廣不易。「學生票還是具有商業性質,如果高校願意開放,還是願意去推廣」。
第三,開放區域有局限。目前上話大小劇場,開放給學生的專區只佔5%,位置不佳,在最後一排。第四,聯合上海高校聯盟推廣,影響不大。以前推廣有聯絡過高校聯盟,通過劇社的社長把「學生票」推廣出去。後來發現,這和社團的影響力有很大關係。如果他們在學校很有號召力,會有效果。
此外,地理位置也是一個因素。很多高校分散在普陀、靜安、楊浦等區域,像東方藝術中心這樣距離稍遠的場館,要到現場核實身份後再購票十分不易。
最後,購票具有不確定性。如沒有餘票,學生可能白跑一趟。
未來 學生很期待,劇場出高招
陳同學告訴記者,以前總從朋友那裡拿贈票,時間長了也會不好意思。如有低價學生票,自己十分願意購買。陸老師說,雖有困難,還是有學生到售票口購買「學生票」,購得票的學生都很開心,很贊同我們這樣的做法。
東藝總經理林宏鳴也很有感觸。經過首輪「試水」,看到學生們在東藝售票處前靜靜地排隊,很感動。他表示:「隨著當場學生票的銷售趨於常態,性價比超高的當場學生票受到越來越多熱愛文藝但又囊中羞澀學子的青睞」。
針對以上「學生票」概念淡薄的問題,他們已採取措施。上話未來則會更加深入高校,開展藝術進校園活動,配合專業講座。藉助講座,每月推廣一部話劇演出,直接把票帶給學生。
東藝則在數量上擴容:每場演出開演前一小時如有餘票,拿出至少一半以上的票以最高不超過80元的價格出售給學生。此外還宣布,東藝學生的購票範圍也擴大至全日制大學在讀研究生。
作為民營演出團體,孟京輝上海工作室宋立龍透露,今年他們會推出50元的票,每場50張,希望能夠讓更多大學生走進劇場。
雖如此,話劇在學生中的推廣仍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知曉度低,在話劇宣傳上能否更「高調」,以大力宣傳「學生票」信息。網際網路+的時代,運營方可否開發網絡技術,提供成熟的學生售票通道?這樣學生可以通過實名認證的方式,像購買火車票一樣購買話劇票。如此,不出校門,就可近距離購票,還能免去「票已賣完」,白跑一趟的「擔憂」。此外,是否可以在高校安裝售票機器人,把學生票站點增設在高校?凡此種種,僅供參考。
將「學生票」概念深入到學生群體中,把未來的觀眾帶進劇場,這無疑是件好事。只是路漫漫,如何拉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還需各方大膽創新,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