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脫口秀的形式「抱怨」生活,自找樂趣!

2020-12-23 有釐頭

#脫口秀大會#

看到網上很多都說喜劇的內核是悲劇,其實小編也是比較贊同這個觀點。比如說脫口秀,脫口秀裡的包袱、段子我們看了有時候會忍不住哈哈大笑。這些包含了笑點的脫口秀稿子都是脫口秀演員絞盡腦汁想出來的,以什麼為藍圖呢,大部分都是個人生活閱歷。而生活中從始至終的喜劇生活是很難存在的,所以才說悲劇是內核吧。今天給大家再度分享幾個這屆脫口秀小編偏愛的脫口秀選手。

首先是分別與王建國、龐博炒過「建蘭春」、「蘭博基尼」CP的呼蘭大將啦。話說呼蘭的風格又是獨特的風景線。主要在於他的精神狀態,總給人一種十分激昂向上的奮進感,仿佛對比賽都不是很在意,而只是專注寫稿子、講脫口秀。特別是他獨有的不帶停頓、一氣呵成的講法,小編聽著都大氣不敢喘,生怕呼吸聲大了影響我聽懂。

呼蘭的幾次出場,段子都十分高級,比如「賣油翁」,雖說小時候都學會這篇文言文,但是長這麼大歲數早就還給老師了,別說活學活用到稿子裡了,能記著一星半點小編現在也不至於沒拿到諾貝爾文學獎。

再比如,呼蘭最精彩的一段脫口秀,裡面講述鬼屋,鬼屋工作人員太辛苦了,而且對我們這種生活壓力這麼大的中年人,最怕的估計不是鬼了,可以在鬼屋裡設計成一排排的格子間,一堆鬼都在奮勇工作,間或響起釘釘的聲音,這個場景小編想像都嚇得不行哦。觀眾只要能get到這裡的心酸的,都是同道中人啊,笑的同時又大呼妙哉。想想看,這裡的喜劇內核確實是一些不那麼讓人開心的人生經歷呀。

下一個是張博洋,這是個對觀眾展現的比較喪狀態,以及髮際線高到讓人心疼的大男孩。活的真實,在脫口秀上贏得了一片掌聲和觀眾的喜愛,但說放手也放手了,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做什麼,就直接率性而為咯,小編挺佩服的。

他的脫口秀中,小編印象比較深刻的一次就是把「為什麼程式設計師上班996,下班ICU」、「外賣員大晚上接那麼多醫院訂單」、「醫生大晚上接待那麼多看診的程式設計師」這件事完美的結合到了一起,形成了邏輯閉環,也讓觀眾樂呵呵了一把,順便也倡導大家不要惡意給外賣小哥差評。挺好的,方式挺有意思,邏輯上大家也能感覺舒適。期待他以後能給大家帶來更多好的作品吧。

趙曉卉在淘汰離別感言上說,本來只是想抱怨下生活,但他們說這是脫口秀,脫口秀的門檻也太低了吧。這段絕了,很有意思,小編覺得她說出了脫口秀的深層含義嘛。

在小編看來其實就是「抱怨」生活嘛,只是這種「抱怨」跟一般的抱怨還不一樣,如果只是單純的怨念,沒人願意聽,但是脫口秀能融合了多種元素,讓演員、觀眾都能找到一種發洩情感的形式,使得「抱怨」成為找樂趣的遊戲,很有意思呀。當然,能感同身受的就笑得不行,不能感同身受的可能體會不到太多笑點,就會感覺有點尬。不過。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只有開心才是最簡單真實的。

相關焦點

  • 如果生活讓我痛苦,我就去說脫口秀——一個素人是如何開始說脫口秀的
    九月份看完《脫口秀大會》第三季的時候,沉浸在一種異常快樂的狀態中。我突然想,為什麼我不去試試呢?那時我自由職業已經有兩年的時間了,工作上很少需要跟人交流,逐漸喪失了表達的欲望,心理上也處於一種幾乎是抑鬱的狀態。我很想把生活裡的一些不開心講出來,但又不想跟朋友講,更不想用常規的方式來表達。脫口秀的出現,讓我有一點激動,我感覺到這是我喜歡的表達方式。
  • 《脫口秀大會3》破圈,其實是一場短視頻形式的勝利
    但「單立人喜劇」的天使投資人原子創投副總裁姚嘉也向36氪提供了另一個視角——用「產品」的思路做喜劇節目,這主要體現在今年的《脫口秀大會》在傳播形式和內容上與此前不同。用做產品的思路做綜藝我們在《脫口秀大會》上所看到的脫口秀形式,並非發音更接近的「talk show」,而是「stand-up comedy」(單口喜劇或站立式喜劇)。
  • 脫口秀:用喜劇視角看生活
    脫口秀,作為一種年輕的表達形式,其新鮮、敢說的文化特質深受大眾的喜愛。其實,脫口秀不只是搞笑,還有觀點和態度,它是在用更加有趣的視角、幽默的態度和敏銳的洞察力來分析看待社會生活。電視機發明之前,廣播作為大眾傳媒工具已經開始影響和娛樂人們的生活,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廣播製作人和演員共同製作並播出了豐富多彩的廣播節目,為脫口秀鋪平了道路。脫口秀通過電視和廣播節目形式進行傳播,在美國得以流行發展壯大。早期的脫口秀表演場所多為酒吧,大受歡迎後得以在俱樂部等休閒娛樂場所演出,之後慢慢走向劇場,走向傳播度更廣的電視臺。
  • 走進大劇場之後,脫口秀還能做什麼?
    《脫口秀大會》第三季落幕後,脫口秀演出沒有淡出人們視野,反而越來越成為年輕人新潮的生活方式。2019年,笑果線下演出的觀眾人數達到23.7萬,比2017年增長近500%。而今年,周中秀、周末秀等常規演出已經無法滿足觀眾的需求,脫口秀走進了更多藝術場館和生活場景, 「喜劇+」的產業潛力引人矚目。
  • 綜藝形式的「脫口秀」/「單口喜劇」:一種廣場景觀修辭術
    《東方夜譚》是一個註腳,它意味著「單口喜劇」在中國大陸最主流的傳播路徑,是綜藝節目而非劇場;而也因為「單口喜劇」在大陸一開始就與電視綜藝節目之間糾纏不清,以至於「Talk Show」(脫口秀)這一更寬泛的、更貼近綜藝形式的名詞,取代了「單口喜劇」成為這一表演形式的代稱。
  • 脫口秀在石家莊:從1分錢門票,到城市文化夢想
    焦慮和迷茫下,想到自己一直很感興趣的脫口秀,胡少鵬心裡有了主意。「我想找點事情做,萬一我實習失敗,也不至於無所事事。」每場演出的收入,胡少鵬自己一分不留,全部以獎勵的形式發給觀眾評分較高的幾名演員。平均下來,每個演員能拿到幾十塊錢。「全是興趣在支撐,創作的過程特別難熬,不是一般人能堅持下來的。」胡少鵬覺得,脫口秀演員的成長應該是一個慢慢萌芽的過程,開放麥是最好的形式,過早的頻繁商演會砸了自己的招牌。當時俱樂部有30多位演員,商演大概一個月舉辦一場。
  • 「脫口秀」為什麼火了
    其次,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脫口秀,都能以更為快速而便捷的方式觸及當下年輕人所特有的生活方式,與其說是凸顯了他們生活中的某些笑點,不如說是觸碰到當代年輕人生活中諸多不可言說的痛點——奮鬥的艱辛、沒錢的困擾、情感的不確定性等等。這種切身性所帶來的感同身受,催生出特定的群體認同,而群體認同的形成會再度推動這一新的喜劇形式的繁榮。
  • 網紅段子手李雪琴參加《脫口秀大會》爆火,自黑、「炒cp」成標籤
    近期,《脫口秀大會3》爆火,關於脫口秀的內容,頻繁上熱搜。《脫口秀大會3》集合《奇葩說》、《吐槽大會》的原班人馬,並且在節目形式上增加了比賽的性質。不僅建立明星效應,而且從素人的角度,通過搞笑「爆梗」的方式,揭露社會現象與當今年輕人的各類無奈,使觀眾在大笑的同時,獲得一定的共鳴。
  • 很多脫口秀演員都來自東北,那麼脫口秀和二人轉都有啥區別?
    2020年是脫口秀的大熱之年,很多演員因為《脫口秀大會》第三季火遍網絡。很多觀眾慢慢發現,站在臺上表演脫口秀的,很多都來自東北。比如王建國和呼蘭,就是典型的東北人,而作為脫口秀新人卻表現驚人的李雪琴,也是來自東北,號稱宇宙的盡頭的鐵嶺。
  • 脫口秀不能陷入callback的誤區
    如果沒等到,或者呼應的不好,那麼你的脫口秀表演也不是成功的。 第二,觀眾在測量,測量什麼呢,測量callback的頻率和力度,出現的時機和展現的形式。累不累? 一句話,這個極端,或者這個誤區就是:為了callback而callback 這樣做至少犧牲了脫口秀的三個特點: 其一:脫口秀是給觀眾帶來快樂的,不是培養脫口秀鑑賞專家。不要把脫口秀公式化,不要把脫口秀僵化在某種形式上。而形式,恰恰是這種表演嘴不重要的東西!
  • 《脫口秀大會》結束了,但脫口秀我們給你續上了……
    或是一些頂級的脫口秀表演現場,或是脫口秀演員的一生故事,又或者是曾給脫口秀演員種下夢想小火苗的影視劇。它未必對你的脫口秀夢想有多大幫助,但至少看完以後吵架怕是不會輸了(誤)。 「話語即權力」,幽默更是一種能力,也是你看待生活的一種方式,而我們看待生活,本來就不應該只有一種方式。
  • 在濟南說脫口秀的年輕人
    說起與脫口秀的緣分,格子表示是從《今晚80後》開始知道這一喜劇形式的,《脫口秀大會》《吐槽大會》等節目讓他徹底喜歡上脫口秀。2019年大四開學前,他偶然間看到朋友圈有人轉發濟南線下脫口秀開放麥活動(開放麥:脫口秀的一種形式,與正式演出不同,更偏向於提供一個練習、打磨段子的場所),「就是那時候知道濟南有個泥樂脫口秀俱樂部,我就報名參加了一場開放麥,當時就特別想上臺說脫口秀。」無奈大四需要實習,他只能觀演止渴。
  • 「野蠻生長」的脫口秀①白天送外賣,晚上講段子,民間脫口秀演員的...
    被綜藝帶火的脫口秀:線下演出、觀眾規模都增長了2倍實際上,蔡師傅也負責一家脫口秀俱樂部的日常經營,包括新人培訓。「自去年開始,新人演員和線下演出活動都增加了不少。」雖然脫口秀無法成為「養家餬口」的職業,但對於不少演員來說,脫口秀是他們生活中一劑「精神食糧」。「30歲之後,你會發現自我的局限性,認識到現實的很多東西無法改變,脫口秀可以讓我去自我表達。」脫口秀段子多取材自現實生活。蔡師傅自嘲自己是「世俗成功世界的失敗者」,在人生的低谷期,他用一個個段子,消解了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
  • 中國沒有脫口秀
    你可以理解為是棟篤笑那種形式,實際上在我看來,中國的脫口秀精神只有棟篤笑,周立波要不是自己實在太作,原本也有機會。(以下「脫口秀」,實指單口喜劇,不再贅述)這種一人一麥,靠能力控場的喜劇形式,我們早就有了另一個模式,叫做單口相聲。
  • 中國音樂脫口秀第一人、「脫口秀大王」王勉,我們都小瞧你了!
    王勉連續參加了《脫口秀大王》第一季、第二季,他的自彈自唱與歌詞文本,說實話融合得並不自然嫻熟,有時還顯得有些青澀、生硬。但他在第三季的比賽,卻表現逆天,接連炸場,實在令人驚嘆!很多人說,他主要得益於獨特的表演形式:藉助吉它伴奏,從「怯弱」到「怒吼」式的反轉,帶動觀眾的情緒,達到狂喜的效果。不僅戳到領笑員天真姐的「笑神經」,令她一度笑到停不下來。同時,也得到現場觀眾的高票。
  • 脫口秀的風口和浪尖
    脫口秀的翻譯來自「talk show」, 亦稱為談話節目,在美國對標的是《艾倫秀》《今夜秀》,國內的「talk show」節目有《魯豫有約》《金星秀》等。「stand-up comedy」直譯為「站立喜劇」或「單口喜劇」,它的舞臺形式極為簡單,一個人、一支麥逗樂全場,敘事的基本形態為笑話或段子,取材多為自己對於過往經歷和當下生活的情緒感悟。
  • 西安脫口秀文化,正在崛起?
    不久前,頻頻登上熱搜的《脫口秀大會》第三季結束了。四年來,《脫口秀大會》終於在2020年成功出圈,登上「夏日頂流」。在第三季也誕生了很多新的偶像,爆發出許多新梗和話題,讓脫口秀的「血液」沸騰了起來。在火熱背後,是脫口秀行業在喜劇形式上的成熟與爆發。
  • 年輕喜劇形式「開放麥」滬上流行 用脫口秀打開另一個世界
    來上海找暑期工的他們組了個「漫才(日本相聲)」組合,取名為「板藍根」。  差不多同一時間,「也so」剛錄完一期視頻直播,從浦東家中出發。他當過機械工程師,後來在培訓機構教英語。他說講臺太小,他想要更大的舞臺。  每周四晚,這群人都會從城市的各個角落,聚到市中心的「光影車間」小劇場,直到深夜才回家,樂此不疲。
  • 《世界是「貧」的》大銘脫口秀 新書發布會
    本文導讀:《世界是「貧」的》大銘脫口秀 新書發布會於2018年5月26日下午1:30在溫州書城三樓舉行!
  • 脫口秀獨木難支?
    不過,這對節目組而言已經不再刺激,自8月底開播以來,大大小小的熱搜《脫口秀大會》已經包攬了上百個。圖/視覺中國伴隨著曲終人散,喊了一季「幫羅老師還債」的李誕,頗為滿意地說:下班了。不少脫口秀演員或也長舒了一口氣。連續三個月高強度的創作,讓演員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