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薦書】鄭文公碑《滎陽鄭文公之碑》

2021-02-08 當代書法



《鄭文公碑》,全稱《滎陽鄭文公之碑》,又稱《鄭羲碑》。北魏摩崖刻石,永平四年(511)立。有上、下兩碑,上碑在山東平度天柱山,下碑在山東掖縣(今山東省萊州市)雲峰山。碑文記述了兗州刺史南陽公鄭羲的生平事跡和著述。鄭羲為鄭道昭之父,久官光州,死後歸葬老家滎陽。其故吏程天賜等為紀念他的政績,刊刻此碑。

《鄭文公碑》自清代中葉以來受到著名書法家包世臣、葉昌熾、康有為等推崇,鍾致帥稱之為「北碑之冠」。結字寬博舒展,筆力雄強圓勁,有篆隸意趣,乃魏碑佳作。包世臣贊其「有雲鶴海鷗之態」。葉昌熾《語石》贊云:「鄭道昭《雲峰山上下碑》及《論經詩》諸刻,上承分篆,化北方之喬野,如篳路藍縷進於文明,其筆力之健,可以剸犀兕,搏龍蛇,而遊刃於虛,全以神運,唐初歐、虞、褚、薛諸家,皆在籠罩之內,不獨北朝書第一,自有真書以來,一人而已。」

此碑集眾體之長,有篆書的筆法,隸書的體勢,行書的風姿,楷書的端莊。方圓兼備,變化多端,剛勁姿媚於一身,堪稱不朽。

版本特點

此次出版的《鄭文公碑》(上碑)乃清代拓本,《鄭文公碑》(下碑)乃道光年拓「頌」字完好本。用筆凝練厚實,氣象渾穆,神採飛動,具有蒼雄古樸、圓融爛漫之質。此本拓制精良,字口清晰,楮墨芸香,為存世拓本中不可多得之珍品,有重要的研究、收藏價值;同時也為學習魏碑甚至唐楷的書法愛好者提供了一部非常珍貴的臨摹和學習範本。

左圖為「頌」字完好本 ,右圖為「頌」字殘損本

本書特色

1)本書由著名古書畫修復家,碑帖鑑定家陸宗潤先生;中國書法家協會黨組書記、著名書法家蕭風先生擔任顧問。

2)書共五冊,前四冊為蝴蝶裝,收錄《鄭文公碑》(下碑)道光年拓「頌」字完好本

《鄭文公碑》(下碑)局部圖

第五冊為附冊,鎖線裝幀,收錄了清拓《鄭文公碑》(上碑)

《鄭文公碑》(上碑)局部圖

漢和堂藏清代《鄭文公碑》下碑整拓

鄭氏家譜、上下碑文對比圖

3)書法家庸堂先生撰文《<鄭文公碑>瑣談》以及書法理論家、書法家、畫家俞豐老師撰寫的圖文對照《鄭文公碑》釋文、譯文。

印裝考究

本書蝴蝶裝配精美書匣,遵照原拓、原色、原寸,全彩四色印刷,手工裝幀,精確完整的再現善本厚重古樸的原貌。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字號藏書票,充滿年代感。


《鄭文公碑》

學術指導:陸宗潤 蕭 風

主       編:庸 堂

統       籌:劉志國

出版發行:山東人民出版社

印       刷:北京雅昌藝術印刷有限公司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購買


相關焦點

  • 《鄭文公碑》
    《鄭文公碑》《鄭文公碑》,全稱「魏故中書令秘書監鄭文公之碑」,北魏正書摩崖刻石。
  • 鄭文公碑書法作品欣賞
    》、《熒陽鄭文公之碑》,或稱《鄭羲碑》、《鄭文公下碑》等。  《鄭文公碑》上下兩碑,碑文大體相同。鄭道昭先於天柱山刻出《鄭文公之碑》(碑身由一塊天然碑狀石稍加琢磨而成,豎式,無碑額,屬摩崖類刻石。)後,發現掖縣雲峰山之東的寒洞山石質較佳,又再重刻,正書額題「熒陽鄭文公下碑」七字。為區別二碑,稱天柱山之碑為「上碑」,雲峰山為「下碑」。 天柱山「上碑」,書風、內容與雲峰山《鄭文公下碑》相同,唯字數較少。字體略小於下碑,文字磨滅較甚。
  • 《鄭文公碑》魏碑欣賞
    《鄭文公碑》,全稱「魏故中書令秘書監鄭文公之碑」,北魏正書摩崖刻石。在山東省平度市北25公裡,海拔280米天柱山上,刻在半山腰「鸞峰直上,鶴嶺橫懸」的一塊天然巨石上。刻面稍經加工,高3.3米,寬1.50米,碑文20行,每行40至50字不等,共計883字。
  • 鄭文公碑
    在整個的楷書演變歷史中,有三個碑文完全可以作為魏楷的代表,這就是《鄭文公碑》、《張猛龍碑》和《張黑女墓誌》。《鄭文公碑》分上、下兩碑,傳為北魏書法家鄭道昭於永平四年(511年)撰刻的摩崖刻石、楷書書法作品。現上碑在山東省平度縣天柱山,下碑在山東省掖縣雲峰山之東寒洞山。
  • ​魏楷經典之作《鄭文公碑》
    《鄭文公碑》,全稱「魏故中書令秘書監鄭文公之碑」,北魏正書摩崖刻石。
  • 魏碑奇珍《鄭文公碑》欣賞
    《鄭文公碑》,全稱「魏故中書令秘書監鄭文公之碑」,北魏正書摩崖刻石。在山東省平度市北25公裡,海拔280米天柱山上,刻在半山腰「鸞峰直上,鶴嶺橫懸」的一塊天然巨石上。滎陽(今屬河南省)人。官國子祭酒、光州刺史、青州刺更、秘書監,諡曰文恭。工書善正書,體勢高逸,作大字尢佳。鄭道昭其書寫的魏碑體,突出體現了我國書法由隸書到楷書的轉變,故此碑受到古今書法家所推重。  《鄭文公碑》有上下兩碑,碑文大體相同,鄭道昭先於天柱山刻出《鄭文公之碑》後,發現山東省掖縣雲峰山之東的寒洞山石質較佳,又再重刻。
  • 《鄭文公碑》的臨寫
    《鄭文公碑》傳為北魏光州刺史鄭道昭為傳述其父鄭羲的公德所書。《鄭文公碑》分為上下二碑,我們平時臨寫的是位於山東掖縣雲峰山陰的下碑,傳為元宋拓本。 《鄭文公碑》氣象宏博,神採飛動,融篆隸草一體,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堪稱北碑之精品。 首先,從解體章法上來說,《鄭文公碑》的字形多為正方或長方,結構勻稱,間架寬博,氣勢渾厚,似隸書結體。
  • 畫作賞析|《鄭文公碑》
    」,藝術特徵與《鄭文公碑》極為相似,故判斷此碑為鄭道昭所書。後世研究者基本認同此論,但也有人認為此碑碑文是鄭道昭所作,而書跡則不能肯定。 鄭道昭曾上表孝文帝,求仿漢魏二石經之例、刻經立石於太學以正風氣,又兩番上言崇儒敦學。《鄭文公碑》當為鄭道昭記錄歌頌其先考鄭羲之功德之作,是他外放為官時所作。《鄭文公碑》集眾體之長,有篆書的筆法,隸書的體勢,行書的縱逸風姿,又有楷書的端莊。
  • 臨習《鄭文公碑》(1-5)
    因為《鄭文公碑》屬於廟堂藝術,因而於莊嚴靜穆中又有點兒拘謹,流露個性之處較少,比不上《張黑女碑》(圖一為拓本局部)的精美,也比不上《張猛龍碑》(圖二為拓本局部)的險峻;和《爨寶子碑》(圖三為拓本局部)的奇異相比,則顯得十分雍和。但與這些個性鮮明的名碑相對比之後,我們不難發現《鄭文公碑》的風格其實就是以自然取勝,其質樸規矩、落落大方、無拘無束的自然美是其他三碑所望塵莫及的。
  • 《鄭文公碑》書法賞析
    《鄭文公碑》,全稱《魏故中書令秘書監使持節督兗州諸軍事安東將軍兗州刺史南陽文公鄭君之碑》,又名《鄭羲碑》。刻於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公元511年),系崖刻,共有內容近同的上、下兩碑。上碑在山東平度縣天柱山,下碑在掖縣雲峰山。下碑51行,每行23~29字,比上碑書寫略晚,字亦較大,剝泐較少,因而比上碑更為著名。
  • 如何臨寫《鄭文公碑》?
    下面我們再來具體談談《鄭文公碑》的臨寫。《鄭文公碑》是一塊摩崖,也就是刻在石壁上的字。在石壁上刻字,通常我們是要搭腳手架的。架子搭好後,首先是書寫者爬到腳手架的石壁上去書寫,然後再由刻字者爬上去刻字。無論是書寫者或刻字者,他們的這些活動,其實都屬於「高空作業」。而高空作業呢,我們一定要注意人身安全,否則從架子上摔下來,那麻煩可就大了。
  • 高清碑帖 | 北魏《鄭文公碑》
    刻於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公元511年),系崖刻,共有內容近同的上、下兩碑。上碑在中國山東平度市天柱山,下碑在萊州市雲峰山。下碑51行,每行23~29字,比上碑書寫略晚,字亦較大,剝泐較少,因而比上碑更為著名。       《鄭文公碑(下碑)》肅穆莊重、氣宇軒昂,自清代中葉以來即為著名書法家包世臣、葉昌熾、康有為等所推重。
  • 《鄭文公碑》用筆與結構詳解
    而《鶴銘》剜泐已甚,《石闕》不過十餘字,又系反刻。此碑字逾千言,其空白之處,乃以摩崖石泐,讓字均行,並非剝損,真文苑奇珍也。」此碑自宋趙明誠著錄,爾後數百年,金石家罕有言及,至包世臣始抉發而出。世臣以上一段議論,確很精到,而尤要在揭出「字獨真正」四字,這正是《鄭文公碑》與其他北碑迥然不同之處,也正是《鄭文公碑》傑出之處。
  • 鄭文公下碑高清善本圖片(底部有彩蛋)
    《鄭文公碑》集眾體之長,有篆書的筆法,隸書的體勢,行書的縱逸風姿,又有楷書的端莊。其用筆,既有篆法圓轉形成的圓筆印象,又有隸法方折形成的方筆感受。方圓兼備,變化多端,雍容大雅。此碑雄渾凝重,為書家所重。如包世臣、龔自珍都將它同南碑之冠的《瘞鶴銘》相提並論。歐陽輔評此碑說:「筆勢縱橫而無莽野獰惡之習,下碑尤瘦健絕倫。」葉昌熾更謂「其筆力之健,可以刲犀兕,搏龍蛇,而遊刃於虛,全以神運。
  • 鄭文公下碑功足真草隸篆一筆成—著名書法家駱飈作品的碑韻體驗
    特別是他的碑學用功之深,在當下書壇非常鮮見,他潛心修習書壇名碑《鄭文公下碑》已歷時數十年。依對此碑精深獨到的探研成果,事半功倍,一舉把書法的真草隸篆四體多韻融成一體,創立了書法習碑成真功的獨門修煉路徑,所創書體質感高古,姿態飄逸,收穫了在書壇可立一派的書法藝術研習成果。
  • 鄭文公不殺重耳,終遺禍患
    二十四年,文公之賤妾曰燕姞,夢天與之蘭,曰:「餘為伯鯈。餘,爾祖也。以是為而子,蘭有國香。」以夢告文公,文公幸之,而予之草蘭為符。遂生子,名曰蘭。譯文:鄭文公十七年(前656),齊桓公率軍打敗了蔡國,又攻打楚國,一直打到召陵。二十四年(前649),文公有一個名叫燕姞[jí]的賤妾,夢到天帝給她一株蘭草說:「我是伯鯈[tiáo]。我是你的祖先。
  • 「真正書之極則」:《嵩高靈廟碑》與北魏道教的興起
    《嵩高靈廟碑》,全稱《中嶽嵩高靈廟之碑》,又稱《寇君碑》、《中嶽碑》等。碑高213釐米,寬99釐米。碑陽23行,行50字,正書。碑陰題名7列。北魏太延五年(439年)立。原石立於河南省登封縣中嶽廟峻極門前,今存,由於風化侵蝕,殘損大半。1991 年經河南省文物局批准, 利用上海圖書館藏元代拓片, 依照舊制重新複製,與原碑並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