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公不殺重耳,終遺禍患

2021-02-13 鄭氏宗親家園

原文:文公十七年,齊桓公以兵破蔡,遂伐楚,至召陵。二十四年,文公之賤妾曰燕姞,夢天與之蘭,曰:「餘為伯鯈。餘,爾祖也。以是為而子,蘭有國香。」以夢告文公,文公幸之,而予之草蘭為符。遂生子,名曰蘭。

譯文:鄭文公十七年(前656),齊桓公率軍打敗了蔡國,又攻打楚國,一直打到召陵。二十四年(前649),文公有一個名叫燕姞[jí]的賤妾,夢到天帝給她一株蘭草說:「我是伯鯈[tiáo]。我是你的祖先。用這株蘭草做你的兒子,蘭草有濃烈醇正的香氣。」燕姞把此夢告訴文公,文公便與她同房了。並贈送她蘭草作為憑證。於是燕姞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為蘭。

原文:三十六年,晉公子重耳過,文公弗禮。文公弟叔詹曰:「重耳賢,且又同姓,窮而過君,不可無禮。」文公曰:「諸侯亡公子過者多矣,安能盡禮之!」詹曰:「君如弗禮,遂殺之;弗殺,使即反國,為鄭憂矣。」文公弗聽。

譯文:三十六年(前637),晉公子重耳路過鄭國,鄭文公沒有禮待他。文公的弟弟叔詹說:「重耳是賢人,又與咱們同姓,走投無路之下來拜訪您,您不能對他無禮。」文公說:「諸侯中逃亡的公子路過此處的太多了,怎麼能全部按禮招待他們呢!」叔詹說:「您如果不禮待他,就殺死他。不殺,他假使返回國內,就是鄭國的憂患了。」文公不聽從叔詹的意見。

原文:三十七年春,晉公子重耳反國,立,是為文公。秋,鄭入滑,滑聽命,已而反與衛,於是鄭伐滑。周襄王使伯犕請滑。鄭文公怨惠王之亡在櫟,而文公父厲公入之,而惠王不賜厲公爵祿,又怨襄王之與衛滑,故不聽襄王請而囚伯犕。王怒,與翟人伐鄭,弗克。冬,翟攻伐襄王,襄王出奔鄭,鄭文公居王於氾。三十八年,晉文公入襄王成周。

譯文:三十七年(前636)的春天,晉公子重耳返回晉國,即位了,這就是晉文公。秋季,鄭國攻入滑國,滑國唯鄭命是聽,不久,滑國又親附衛國,於是鄭國又攻打滑國。周襄王讓伯犕[bèi]替滑國說情,鄭文公怨恨惠王曾逃到櫟,是文公的父親厲公護送惠王回朝復位的,但惠王卻沒有賞賜厲公爵位俸祿,又怨恨襄王與衛國、滑國親近,所以文公不聽從襄王為滑國的說情反而囚禁了伯犕。襄王十分生氣,聯合翟[zhái]人攻打鄭國,沒有獲勝。冬季,翟人攻打周襄王,襄王逃到鄭國,鄭文公讓襄王住在氾[fàn]。三十八年(前635),晉文公把周襄王送回成周。

原文:四十一年,助楚擊晉。自晉文公之過無禮,故背晉助楚。四十三年,晉文公與秦穆公共圍鄭,討其助楚攻晉者,及文公過時之無禮也。

譯文:四十一年(前632),鄭國幫助楚國攻擊晉國。因晉文公當年路過鄭,鄭對他無禮,所以鄭國背叛晉國幫助楚國。四十三年(前630),晉文公與秦繆公共同包圍鄭都,討伐鄭君幫助楚國攻打晉國,以及文公路過時鄭君的無禮。

原文:初,鄭文公有三夫人,寵子五人,皆以罪蚤死。公怒,溉逐群公子。子蘭奔晉,從晉文公圍鄭。時蘭事晉文公甚謹,愛幸之,乃私於晉,以求入鄭為太子。晉於是欲得叔詹為僇。鄭文公恐,不敢謂叔詹言。詹聞,言於鄭君曰:「臣謂君,君不聽臣,晉卒為患。然晉所以圍鄭,以詹,詹死而赦鄭國,詹之原也。」乃自殺。鄭人以詹屍與晉。晉文公曰:「必欲一見鄭君,辱之而去。」鄭人患之,乃使人私於秦曰:「破鄭益晉,非秦之利也。」秦兵罷。晉文公欲入蘭為太子,以告鄭。鄭大夫石癸曰:「吾聞姞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後當有興者。子蘭母,其後也。且夫人子盡已死,餘庶子無如蘭賢。今圍急,晉以為請,利孰大焉!」遂許晉,與盟,而卒立子蘭為太子,晉兵乃罷去。

譯文:當初,鄭文公有三位夫人,五個寵愛的兒子,都因罪早死。鄭文公很生氣,趕走了各位公子。子蘭逃到晉國,跟從晉文公包圍鄭都。當時子蘭事奉晉文公很恭敬,晉文公十分寵幸他。他在晉暗中活動,藉機要求回鄭做太子。晉國這時想得到叔詹並殺死他。鄭文公很害怕,不敢對叔詹說,叔詹聽到這個情況,告訴鄭君說:「我曾對您說,要殺死重耳,您卻不聽從我的意見,晉國終於成為我國的憂患了。可是晉國之所以包圍鄭都就是因為我,我死了而能赦免鄭國,這是我的心願。」於是叔詹自殺了。鄭人把叔詹屍首送給晉國。晉文公說:「我一定要見一下鄭君,汙辱他後再離去。」鄭人擔心這件事,就派人私下對秦國說:「打敗了鄭國對晉國有好處,並非對秦國有利。」秦軍聽後撤了軍。晉文公把想讓子蘭做太子的想法告訴鄭國。鄭國大夫石癸說:「我聽說姓姞的女兒是后稷的元配,她的後裔應當有興發的。子蘭的母親就是他的後裔。況且夫人的兒子都已不在世了,剩下的庶子沒有比子蘭賢能的。現在晉國包圍鄭都很急迫,晉國替子蘭請求回鄭,沒有比這個條件更好的了!」於是鄭國答應了晉國,與晉國訂立盟約,立子蘭為太子,晉軍才撤走。

原文:四十五年,文公卒,子蘭立,是為繆公。

譯文:四十五年(前628),鄭文公逝世了,子蘭即位,這是鄭繆公。

相關焦點

  • 重耳流亡19年,餓到乞討而只得到一把土,怎麼當上國君的
    為了給兒子將來繼位掃清障礙,驪姬又設計逼迫太子申生自殺,重耳和夷吾也被扣上謀反的罪名,遭到晉惠公派兵追殺。這一年,重耳已經43歲。晉惠公派的討伐大軍趕到時,有大臣勸重耳放手一搏,重耳說:「君父的命令不能違抗」,翻牆逃走時勃鞮追來,他差點就死在刀下,幸好砍中的是衣袖。這時的重耳還不知道這一逃就是19年。
  • 晉文公 重耳
    晉文公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九年。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 【今日薦書】鄭文公碑《滎陽鄭文公之碑》
    葉昌熾《語石》贊云:「鄭道昭《雲峰山上下碑》及《論經詩》諸刻,上承分篆,化北方之喬野,如篳路藍縷進於文明,其筆力之健,可以剸犀兕,搏龍蛇,而遊刃於虛,全以神運,唐初歐、虞、褚、薛諸家,皆在籠罩之內,不獨北朝書第一,自有真書以來,一人而已。」此碑集眾體之長,有篆書的筆法,隸書的體勢,行書的風姿,楷書的端莊。方圓兼備,變化多端,剛勁姿媚於一身,堪稱不朽。
  • 《鄭文公碑》
    《鄭文公碑》《鄭文公碑》,全稱「魏故中書令秘書監鄭文公之碑」,北魏正書摩崖刻石。
  • 重耳的流亡之路:一路開掛,歷時19年客居8國,至少娶了7個老婆
    太子申生生母齊桓公之女齊姜死後,驪姬受到晉獻公寵愛想立自己兒子奚齊為太子,在他的迫害下,遠離國都居住在曲沃的申生自殺、重耳逃到了生母的故國翟國(也稱狄國),夷吾據屈邑而守後來逃到了和秦國不遠的梁國,夷吾且不說,今天說一說晉文公重耳的流亡之路:一路開掛,歷時19年客居8國,至少娶了7個老婆。
  • 《鄭文公碑》的臨寫
    《鄭文公碑》分為上下二碑,我們平時臨寫的是位於山東掖縣雲峰山陰的下碑,傳為元宋拓本。 《鄭文公碑》氣象宏博,神採飛動,融篆隸草一體,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堪稱北碑之精品。 首先,從解體章法上來說,《鄭文公碑》的字形多為正方或長方,結構勻稱,間架寬博,氣勢渾厚,似隸書結體。
  • 鄭文公碑
    在整個的楷書演變歷史中,有三個碑文完全可以作為魏楷的代表,這就是《鄭文公碑》、《張猛龍碑》和《張黑女墓誌》。下碑有碑額,正書「滎陽鄭文公之碑」,二行七字。書家總結《鄭文公碑》常以「書法飄逸,字態蘊藉風雅,結體寬博宕逸,氣勢雄渾開張,其筆力矯健,結構新奇,氣勢磅礴,雄偉多姿。它既有篆隸之勢,復具分隸之雅,更饒草書之情理,萃眾長於一碑,堪稱佳構」來論述,其實只是從藝術欣賞的角度看來講的。
  • 鄭文公碑書法作品欣賞
    》、《熒陽鄭文公之碑》,或稱《鄭羲碑》、《鄭文公下碑》等。鄭文公碑書法欣賞任職期間,政務寬厚,不濫用酷刑,以教化和培養人才為己任,很受百姓擁戴。生性閒適散逸,喜遊山水,好為詩賦,尤工書法,光州各地題刻甚多,計有城南雲峰山摩崖石刻大小20處,城東大基山15處,天柱山(今屬平度)8處。  《鄭文公碑》為其代表作。此碑依石布字,洋洋灑灑,大度雍容。筆致凝重厚實,方筆見稜,圓筆斂鋒,篆籀氣息極濃。
  • 如何臨寫《鄭文公碑》?
    有的學員可能會問了,你不幫我們指點指點作業中需要改進的地方?我一向的教學理念是:對於初學者,還是要以鼓勵為主,多加量,讓學員自己在臨帖過程中慢慢去領悟。如果指點過多,導致的是各位都不敢下筆了,不敢試錯了。下面我們再來具體談談《鄭文公碑》的臨寫。《鄭文公碑》是一塊摩崖,也就是刻在石壁上的字。在石壁上刻字,通常我們是要搭腳手架的。
  • 《鄭文公碑》魏碑欣賞
    《鄭文公碑》,全稱「魏故中書令秘書監鄭文公之碑」,北魏正書摩崖刻石。在山東省平度市北25公裡,海拔280米天柱山上,刻在半山腰「鸞峰直上,鶴嶺橫懸」的一塊天然巨石上。刻面稍經加工,高3.3米,寬1.50米,碑文20行,每行40至50字不等,共計883字。
  • 《禮記·公子重耳對秦客》戴聖
    戴聖晉獻公之喪,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聞之,亡國恆於斯,得國恆於斯。公子重耳對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喪父死,不得與於哭泣之哀,以為君憂。父死之謂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義。」稽顙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子顯以致命於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顙而不拜,則未為後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則愛父也。起而不私,則遠利也。」
  • 晉文公重耳與外耳畸形
    晉文公是晉獻公之子。晉獻公有5個兒子,太子是申生,重耳和夷吾為狄女所生,奚齊、卓子分別是妃子驪姬和驪姬陪嫁的妹妹少姬所生。晉獻公晚年寵愛驪姬,為了讓奚齊繼承君位,害死了太子申生,重耳、夷吾被迫出逃。重耳逃到了狄國,謀臣狐偃、趙衰、介於推等人跟隨重耳逃亡。晉獻公死後,奚齊當了國君,不久,奚齊、卓子先後被殺,晉國沒有了國君。夷吾首先回到國內,立為晉惠公。
  • ​魏楷經典之作《鄭文公碑》
    《鄭文公碑》,全稱「魏故中書令秘書監鄭文公之碑」,北魏正書摩崖刻石。
  • 魏碑奇珍《鄭文公碑》欣賞
    《鄭文公碑》有上下兩碑,碑文大體相同,鄭道昭先於天柱山刻出《鄭文公之碑》後,發現山東省掖縣雲峰山之東的寒洞山石質較佳,又再重刻。碑高1.95米,寬3.37米,碑文楷書51行,行29字,計1243字。正書額題「熒陽鄭文公下碑」七字。因此,為區別二碑,稱天柱山之碑為「上碑」,雲峰山為「下碑」。天柱山「上碑」,書風、內容與雲峰山《鄭文公下碑》相同,唯字數較少。
  • 臨習《鄭文公碑》(1-5)
    歷代書法史中,像北魏這樣的刻碑盛況不多見。這其中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民族大融合帶來的多風格、多形態的文化契機。魏碑實質上是少數民族文化和漢文化相融合的產物。二是佛教盛行,促使造像題記、摩崖石刻和墓誌經卷等大量出現。三是士族豪門對文化藝術的壟斷力量弱化,民間文化嶄露頭角,在繼承秦、漢、魏、晉傳統的基礎上,湧現出眾多民間書家。魏碑進入書人視野、廣而化之並獲取新的生命力則是在晚清。
  • 《鄭文公碑》書法賞析
    《鄭文公碑(下碑)》肅穆莊重、氣宇軒昂,自清代中葉以來即為著名書法家包世臣、葉昌熾、康有為等所推重,鍾致帥稱之為「北碑之冠」。此碑為鄭道昭書寫,結字寬博舒展,筆力雄強圓勁,字體近楷書,並有篆隸意趣相附,為魏碑佳作之一。筆法特色《鄭文公碑》集眾體之長,有篆書的筆法,隸書的體勢,行書的縱逸風姿,又有楷書的端莊。其用筆,既有篆法圓轉形成的圓筆印象,又有隸法方折形成的方筆感受。
  • 高清碑帖 | 北魏《鄭文公碑》
    《鄭文公碑(下碑)》肅穆莊重、氣宇軒昂,自清代中葉以來即為著名書法家包世臣、葉昌熾、康有為等所推重。此碑為鄭道昭書寫,結字寬博舒展,筆力雄強圓勁,字體近楷書,並有篆隸意趣相附,為魏碑佳作之一。
  • 《鄭文公碑》用筆與結構詳解
    摩崖是在山崖石壁上鐫刻的文字。摩崖書法,多就山勢隨意書寫、鑿刻。筆畫長短,字形大小,行間字矩均布置自然。且摩崖多是大字,氣勢開張磅礴。  摩崖刻石不像碑刻或墓誌那樣把石料加工平整再書丹鐫刻,而是在自然的山石表面上寫和刻,筆畫自然不能平直。所以,它的蒼莽之美往往是大自然賦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