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公子重耳對秦客》戴聖

2021-02-07 古詩詞文欣賞



公子重耳對秦客

戴聖


晉獻公之喪,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聞之,亡國恆於斯,得國恆於斯。雖吾子儼然在憂服之中,喪亦不可久也,時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圖之!」以告舅犯。舅犯曰:「孺子其辭焉。喪人無寶,仁親以為寶。父死之謂何?又因以為利,而天下其孰能說之?孺子其辭焉!」公子重耳對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喪父死,不得與於哭泣之哀,以為君憂。父死之謂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義。」稽顙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子顯以致命於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顙而不拜,則未為後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則愛父也。起而不私,則遠利也。」


【譯文】

晉國獻公的喪期,秦國穆公派人慰問公子重耳,並且傳達自己的話說:「寡人聽說:失去國家(君主權)常常在這個時候,得到國家(君主權也)常常在這個時候。雖然我的先生您恭敬嚴肅,在憂傷的服喪期間,居喪也不可太久,時機也不可失去啊,年輕人,請考慮一下吧!」

(重耳)將這事告訴舅舅子犯。舅舅子犯說:「年輕人還是推辭吧。居喪之人沒有值得寶貴的東西,可珍貴的只有仁愛和親情。父親死去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啊?還要用這事來謀利,那麼天下誰能說清(我們無罪過)啊?年輕人還是推辭吧。」公子重耳(便)對(秦國的)客人說:「君王賞臉弔唁流亡的我重耳,(我)在父親死去居喪(的時候),不能參與到哭泣(表達)悲哀的喪禮中去,而讓您操心了。父親死去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啊?(我)哪裡還有其他的圖謀來辜負您(來慰問我)的情義啊?」(重耳)行稽顙之禮但不拜謝(秦國來的客人),哭著起身,起身後但不(跟秦國來的客人)私下交談。

子顯復命將事情告訴穆公。穆公說:「仁人啊,公子重耳!叩拜但不拜謝,是他沒有以晉獻公的繼承人而自居,所以沒有拜謝。哭著起身,就表示敬愛父親。起身但不私談,就表示遠離個人利益啊。」


【注釋】

(9)稽顙:古代一種跪拜禮,屈膝下拜,以額觸地,表示極度的虔誠。讀音qǐ sǎng(10)後:後嗣,繼承人。根據古時候的喪禮,先稽顙而後拜,那是繼承人答謝客人的敬禮。


《單子知陳必亡》左丘明

《展禽論祀爰居》左丘明

《裡革斷罟匡君》左丘明

《敬姜論勞逸》左丘明

《叔向賀貧》左丘明

《王孫圉論楚寶》左丘明

《諸稽郢行成於吳》左丘明

《申胥諫許越成》左丘明

《春王正月》公羊高

《宋人及楚人平》公羊高

《吳子使札來聘》公羊高

《穀梁傳·鄭伯克段於鄢》穀梁赤

《虞師晉師滅夏陽》穀梁赤

《禮記·晉獻公殺世子申生》戴聖

古文觀止:《禮記·曾子易簀》戴聖

《禮記·有子之言似夫子》戴聖




相關焦點

  • 古文觀止:《禮記·杜蕢揚觶》戴聖
    杜蕢揚觶戴聖
  • 從流亡公子到春秋霸主:晉文公重耳的傳奇人生
    所以晉獻公逐個流放或者清除其他公子,以保證最喜歡的小兒子奚齊的順利繼位。驪姬其實出自戎狄他開始迫害申生,夷吾,重耳等幾個年長而有才的公子。這一舉動給晉文公留下了很深的陰影,使他切身體會意識到晉國的公族間已經沒有親情,甚至沒有禮節性的惺惺相惜。這促成了他一生謹慎,戰戰兢兢的性格,而且影響了他對繼承制度的改革。
  • 【古文觀止】:《禮記.曾子易簀》
    《禮記》的原創者,對於這個細節做了簡潔而生動地描繪。雖用字不多,但侍疾的場景具體,人物的情態畢現。尤其是童子童言無忌,口無遮攔;曾參表態堅決,語重心長,都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曾子在病重之際還堅持要更換與自己身份和地位不符的床蓆,乃至在更換床蓆的過程中死去,表現了曾子恪守禮法的堅定信念,更體現儒家禮法至上的觀念。這是一個極端的「克己復禮」的事例。
  • 謹於言而慎於行——《禮記·緇衣》
    出自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漢族禮儀著作加以記錄的《禮記》,意思淺顯,講的就是:說話要嚴謹,行動要慎重。 賞析 這句話告誡人們,一個有修養、有道德的人應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所以,在「言」「行」之前都要深思熟慮,切不可憑一時衝動而魯莽行事。講話做事都要有一種嚴謹的態度。
  • 【覓經記】戴德戴聖:纂修《禮記》,兼匯古今(下)
    戴聖雖然是研究「禮」的專家,但看來在實際行動中,他做得並不好。戴聖在任九江太守期間為非作歹,何武任揚州刺史期間查辦此事,戴聖知道自己惹了麻煩,於是他趕快辭職。後來戴聖又在朝中任博士,於是他借這個機會打擊報復何武,何武聽到這個消息後,並沒有予以還擊。再後來,戴聖的兒子又跟著一幫人為非作歹,被有關部門抓了起來,戴聖覺得何武肯定會將其子至於死地,沒想到這位何武依然能夠稟公辦事,沒有將戴聖的兒子處死。
  • 《禮記》: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
    《禮記》為古代士者必讀之書,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作為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禮記》的內容包羅萬象,文字生動流暢,字裡行間無不體現中華禮儀之美!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西漢·戴聖《禮記·曲禮上》 解讀:禮節貴乎有採有往。只有往而無來或其有來而無往,都是不臺乎禮數的。
  • 晉文公 重耳
    晉文公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九年。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 【古文觀止】:《禮記.杜蕢揚觶》
    晉獻公將殺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謂之曰:「子盍言子之志於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驪姬,是我傷公之心也。」曰:「然則盍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謂我欲弒君也。天下豈有無父之國哉?《禮記》晉獻公之喪,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聞之:『亡國恆於斯,得國恆於斯。』雖吾子儼然在憂服之中,喪亦不可久也,時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圖之!」以告舅犯。
  • 古文觀止丨戴聖《禮記·杜蕢揚觶》
    杜蕢揚觶戴聖
  • 《禮記·禮運》告訴你什麼是大同世界
    《禮記》最晚成書於西漢漢武帝至漢宣帝時期,後世通行兩個版本,一是戴德所著的大戴禮記共85篇,二是戴德之侄戴聖所住的小戴禮記共49篇。
  • 「安危他日終須仗,甘苦來時要共嘗」春秋霸主重耳
    重耳和夷吾一看爸爸這是來真的,也分別跑路到國外去了,重耳逃到了狄國,晉國有才能的人也都跟著寬厚待人的重耳。公子夷吾逃到了秦國,秦穆公收留了他。偷偷對楚成王說:「重耳這個人將來一定忘恩負義,不如趁早殺了他。」楚成王很重視他們的友誼,不肯傷害重耳。有一天,楚成王對重耳說:「秦伯派人來請公子去,他有心幫公子回國。」秦國在這種事情上真是積極,重耳表示願意,楚成王說:「秦國離得近,早晨動身,晚上就可以到了,您儘早還是去吧!」重耳拜別了楚成王到秦國去了。
  • 講給孩子的中國文學史第6講《禮記》:為往聖繼絕學,從大小戴到朱熹
    大小戴,注禮記幾乎就在邯鄲的毛亨、毛萇叔侄倆傳《詩經》的同時或略晚些,另有一對邯鄲叔侄也展開了對《禮經》的搶救工作。《三字經》云:「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大小戴,注禮記,迷聖言,禮樂備。」周公製作《儀禮》和《周禮》,戴德、戴聖編選《禮記》。
  • 重耳流亡19年,餓到乞討而只得到一把土,怎麼當上國君的
    在驪姬的慫恿下,晉獻公以加強邊防為名,將公子們都封出去,遠離國都,比如:太子申生封到曲沃,公子重耳封到蒲地,公子夷吾封到二屈,此後只有驪姬和她妹妹的兒子在都城絳城。這時候晉獻公已經有了廢太子而立愛子的意向。此時的重耳已經三十多歲,君父的旨意他只能遵從。
  • 鄭文公不殺重耳,終遺禍患
    原文:三十六年,晉公子重耳過,文公弗禮。文公弟叔詹曰:「重耳賢,且又同姓,窮而過君,不可無禮。」文公曰:「諸侯亡公子過者多矣,安能盡禮之!」詹曰:「君如弗禮,遂殺之;弗殺,使即反國,為鄭憂矣。」文公弗聽。譯文:三十六年(前637),晉公子重耳路過鄭國,鄭文公沒有禮待他。
  • 春秋五霸晉文公,重耳對老婆說:你等我25年,他老婆說:等不了!
    公子重耳晉文公在繼位之前,被稱為公子重耳,這個公子和咱們現在的公子的意思不一樣,這個公子是個身份的概念,要麼是當今君王的兒子,要麼是當今君王的弟弟,比如戰國四公子,都是各國諸侯的兄弟,有的還是叔叔。公子類似一個爵位,但是這個爵位不是周天子封的,而是各國諸侯對待自己兄弟和兒子的一種待遇。晉國內亂之後,公子重耳為了避禍,先是躲到了他姥姥家--狄國,這一待就是12年,直到重耳已經35歲,才離開狄國,因為再待下去,實在是沒有希望。重耳為什麼絕望了呢?因為晉國國內的局勢。
  • 宋撫州公使庫刻本《禮記》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儀禮》的文集,其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後,主要內容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據傳,《禮記》一書由西漢禮學家戴德、戴聖編定。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注,成為此書通行本,至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入宋則被列入「十三經」,成為士人必讀之書。
  • 驪姬亂晉,不然重耳還不是晉文公
    驪姬想立奚齊為太子,於是賄賂晉獻公的男寵梁五和東關嬖五,讓他們對晉獻公說:「曲沃(今山西聞喜東北)是晉國先祖宗廟所在的地方,最好派太子申生去鎮守,而蒲城(今山西鄉寧縣及周邊一帶) 靠近秦國,屈城(一作南北屈,在今山西吉縣及鄉寧一帶)靠近翟國(今山西鄉寧及周邊一帶),是邊防要塞,最好派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分別防守。」晉獻公中計,於是派太子申生住在曲沃,公子重耳住在蒲城,公子夷吾住在屈城。
  • 漫談《禮記.禮運大同篇》
    《禮運大同篇》選自《禮記·禮運》。《禮記》是儒家經典之一,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的選集。
  • 《禮記》:行不中道 立不中門
    戴聖,字次君,生平不詳,曾任九江太守。《禮記》有《曲禮》、《檀弓》、《月令》、《禮運》、《學記》、《大學》、《中庸》、《經解》等四十九篇,內容龐雜,上至王室之制,下至民間之俗,無不涉及,是研究我國古代社會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其中,《大學》、《中庸》兩篇在南宋時與《論語》、《孟子》合編為「四書」,同「五經」並列,成為蒙學必讀的教科書。
  • 《禮記·學記》: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你怎麼看?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該書編定是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禮記》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託名孔子答問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