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禮運》告訴你什麼是大同世界

2021-02-07 國學今拾

《禮記》最晚成書於西漢漢武帝至漢宣帝時期,後世通行兩個版本,一是戴德所著的大戴禮記共85篇,二是戴德之侄戴聖所住的小戴禮記共49篇。《禮記》按照內容可分為五大類,最精華的部分是論述禮制的意義或內涵的篇目,比如《禮運》《大學》《中庸》《學記》等,第二類是進一步解釋儀禮的內容,如《冠義》《婚義》等。第三類記錄了孔子的言行或孔門弟子、春秋戰國時期的人物和事跡。第四類論述了古代的一些制度和禮節。還有一部分則記錄了古代的一些格言。

《禮運》中是孔子對將自己期盼的理想社會描述為「大同」,具體表現為: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jǔ)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fèn),女有歸。貨()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簡介】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禮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後,其中多數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時期中國的禮制、禮意,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曆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禮記》全書用散文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闡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劃,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闢而深刻。

據傳,《禮記》一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成為士人必讀之書。

免責聲明:【文字圖片視頻素材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刪除處理,我們只做分享之用,不用於商業。】

相關焦點

  • 漫談《禮記.禮運大同篇》
    《禮運大同篇》選自《禮記·禮運》。《禮記》是儒家經典之一,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的選集。
  • 讀孔子《禮記禮運大同篇》有感
    孔子在《禮記禮運大同篇》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已;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已。
  • 禮運大同篇
    根據這篇文章的記載,禮運大同篇是孔子參加年終臘祭之後,在觀上與言偃的談話,所以這篇文章是子遊學派的重要文獻。自朱熹始,儒家多認為「大同小康之說,則非夫子之言也」(元陳澔),朱熹直指「《禮運》不是聖人書」(《朱子語類》卷八十七)。我們在此不去爭論這個問題,但要指出,如果否認大同小康之說為孔子之言,則孔子在文化史上的地位終將蕩然無存。
  • 陳贇:王船山對《禮運》大同與小康的理解
    《禮記·禮運》是一篇極為重要的文獻,它提出的「大同」與「小康」等觀念,對春秋戰國時代盛行的「帝」、「王」政教史觀具有理念上的總結性質,可謂是帝王史觀的完成,而這一史觀又是春秋戰國時代對此前上古政教歷史的理念化處理的核心。
  • 【人文素養】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禮運》
    《禮記》最晚成書於西漢漢武帝至漢宣帝時期,後世通行兩個版本,一是戴德所著的大戴禮記共85篇,二是戴德之侄戴聖所住的小戴禮記共49篇。
  • 孔子講的「大同」與「小康」到底指的是什麼?
    「小康」曾經是一個高頻詞彙,而與「小康」呼應的還有一個「大同」,這兩個詞的古今義是有差別的,它們最早見於《禮記·禮運》一文,《禮記》儘管為漢代所編,但其中的確是有很大一部分真材料的,《禮記·禮運》所載內容就屬於比較可信的。
  • 四會市會城中學《禮運大同》手語操比賽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為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營造中華傳統特色文化氛圍,同時也基於疫情防控的關係,我校於11月23日及25日分時段分批次舉辦了一場《大同禮運》手語操比賽,七年級18個班共1000多名學生參加了這次活動。這場比賽為同學們搭建了一個表現自我的舞臺,激發了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與熱情,同時也讓他們享受到閱讀的快樂。
  • 「小康」與「大同」:美好生活的古風圖式
    從孔子時代到今天兩千五百年來,未出現過「大同」世界。但是「天下為公」「世界大同」成為歷朝歷代人們「美好生活」的理想,是中國文化最為珍貴的思想遺產之一。  人類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文明前行的動力。中國最早系統闡釋「美好生活」願景和相應社會形態的,是兩千五百年前《禮記·禮運》中關於「大同」和「小康」的闡述,這成為最早對相關社會秩序和社會結構的系統構圖。  對於「大同」社會的描述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 求大同 從古到今的夢想
    中西方文明中,都有各種學說探尋人類心中最美好的理想生活,「大同」無疑便是中國人心中美好的願景之一。  《禮記·禮運》最早定義了「大同」的概念:「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大同」思想的淵源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人闡發《儀禮》的文章彙編,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其《禮運》篇對「大同」的定義,大概有三層內涵:  一是「天下為公」的政治理念。東漢大儒鄭玄注《禮記》曰:「天下為公,謂天子位也。
  • 「大同」社會究竟什麼樣?並非康有為理解的那個樣子
    古人是怎樣理解「大同」社會的《禮記·禮運篇》首次提出了「大同」之說。記曰:昔者仲尼與於蠟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 「小康」與「大同」:美好生活的古風圖式|論道
    中國最早系統闡釋「美好生活」願景和相應社會形態的,是兩千五百年前《禮記·禮運》中關於「大同」和「小康」的闡述,這成為最早對相關社會秩序和社會結構的系統構圖。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從這一藍圖中可以看到,「大同」社會的主要型構,一是天下為公,國家權力不為專有;二是選賢與能,遴選德才兼備者,這是文官制度之濫觴;三是講信修睦,社會有公信力,與鄰睦和,友好型外交。
  • 「小康」與「大同」:美好生活的古風圖式 | 論道
    中國最早系統闡釋「美好生活」願景和相應社會形態的,是兩千五百年前《禮記·禮運》中關於「大同」和「小康」的闡述,這成為最早對相關社會秩序和社會結構的系統構圖。對於「大同」社會的描述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 大同社會——儒家社會主義
    《禮記·禮運》篇,在記敘堯、舜、禹時代的時候,無限憧憬地說道:那個時節,天下為公,選賢任能。部落聯盟首領,都是通過民主選舉產生。領導班子換屆,絕對不會發生流血事件。人們不但孝敬自己的父母親,愛護自己的兒子。而且,他們還把別人的父母親和兒女,也當作自己的親人一般愛護。
  • 「原創」大同思想和鄭和文化
    大同思想和鄭和文化——鄭和文化節的國際視野鄭和公園三寶樓滇池畔的鄭和石雕像《禮記·禮運》摘錄作者:劉仁傑 劉高飛 北京鄭和下西洋研究會大同思想出自《禮記》第九篇《禮運》,孔子在答弟子言偃所問時,對「大同」「小康」之治的論述,其中提出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等,早於西方提出的自由、平等、博愛觀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其歷史文化底蘊就包括了中華文明歷來主張和追求的天下大同、協和萬邦,加入了現代全球範圍內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融合的思想。
  • 《過秦論》《禮運》(節選)理解性默寫
    《禮運》中「              ,                ,               」揭示了「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徵。2.《禮運》中「              ,                ,               」所流露出的「尊老愛幼」的思想與《桃花源記》中「               ,                 」有異曲同工之妙。3.
  • 什麼是大同社會?人類如何才能進入大同社會?
    據說孔子最早提出了大同社會的理想,它一直是我國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在我國近代思想史上,洪秀全的《天朝田畝制度》,康有為的《大同書》,還有孫中山的「大同主義」,也都被看作「大同」方案。作為我們共同理想的共產主義也是大同社會的一個形態。老子對於大同社會又有哪些具體論述呢?我們結合經文論述,作一個探討。
  • 22《禮記》二則優秀教案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幀《禮記》譽千秋。或許同學們對《禮記》不甚了解,但《禮記》中的名言卻常常在我們的耳畔迴響:「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告訴我們要勤於鑽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啟迪我們要做好規劃,有的放矢;「苟利國家,不求富貴」教育我們要有為國為民的情懷……可見,《禮記》影響之深廣。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禮記》,領悟為學之道。
  • 【禮記】梁啓超:讀《禮記》法
    讀《禮記》之人有三種。一,以治古代禮學為目的者。二以治儒家學術思想史為目的者。三,以常識及修養應用為目的者。今分別略論其法。 來源:汽機監督(ID:qijijiandu) 以治古代禮學為目的而讀《禮記》者:第一,當知《禮記》乃解釋《儀禮》之書,必須與《儀禮》合讀。
  • 禮運大同篇
    禮運大同篇音樂播放版禮運大同篇高清禮運大同 手語版禮運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 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 「大同」理想的文化解讀
    《禮記·禮運》中有一段著名的論斷:「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是謂大同。」「大同」,代表古人對理想社會的最高憧憬,表達了一種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萬物和諧共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