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最晚成書於西漢漢武帝至漢宣帝時期,後世通行兩個版本,一是戴德所著的大戴禮記共85篇,二是戴德之侄戴聖所住的小戴禮記共49篇。《禮記》按照內容可分為五大類,最精華的部分是論述禮制的意義或內涵的篇目,比如《禮運》《大學》《中庸》《學記》等,第二類是進一步解釋儀禮的內容,如《冠義》《婚義》等。第三類記錄了孔子的言行或孔門弟子、春秋戰國時期的人物和事跡。第四類論述了古代的一些制度和禮節。還有一部分則記錄了古代的一些格言。
《禮運》中是孔子對將自己期盼的理想社會描述為「大同」,具體表現為: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jǔ)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fèn),女有歸。貨惡(wù)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簡介】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禮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後,其中多數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時期中國的禮制、禮意,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曆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禮記》全書用散文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闡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劃,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闢而深刻。
據傳,《禮記》一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成為士人必讀之書。
免責聲明:【文字圖片視頻素材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刪除處理,我們只做分享之用,不用於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