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梁啓超:讀《禮記》法

2020-12-26 騰訊網

讀《禮記》之人有三種。一,以治古代禮學為目的者。二以治儒家學術思想史為目的者。三,以常識及修養應用為目的者。今分別略論其法。

來源:汽機監督(ID:qijijiandu)

以治古代禮學為目的而讀《禮記》者:第一,當知《禮記》乃解釋《儀禮》之書,必須與《儀禮》合讀。第二,須知《周禮》晚出不可信,萬不可引《周禮》以解《禮記》或難《禮記》,致自亂其系統。第三,當知《禮記》是一部亂雜的叢書,欲理清眉目,最好是分類纂抄,比較研究,略如唐魏徵《類禮》,元吳澄《禮記纂言》,清江永《禮書綱目》之例。(魏徵書今佚。《唐書》本傳云:「徵以《小戴禮》綜匯不倫,更作《類禮》二十篇。太宗美其書,錄置內府。」《諫錄》載太宗詔書云:「以類相從,別為篇第。並更註解,文義粲然。「)第四,當知此叢書並非出自一人一時代之作,其中各述所聞見所主張,自然不免矛盾。故只宜隨文研索,有異同者則並存之,不可強為會通,轉生轇轕。以上四義,不過隨舉所見。吾未嘗治此學,不敢謂有心得也。居今日而治古代禮學,誠可不必。然欲研究古代社會史或宗教史者,則禮學實為極重要之研究對象,未可以為僵石而吐棄之也。

以治儒家學術思想史為目的而讀《禮記》者,當略以吾前段所舉之五事為範圍。其條目則(一)儒家對於禮之觀念,(二)儒家爭辯禮節之態度及其結果,(三)儒家之理想的禮治主義及其制度,(四)禮教與哲學,······等等,先標出若干門目而鳥瞰全書,綜析其資料,庶可以見彼時代一家學派之真相也。

以常識或修養應用為目的而讀《禮記》者,因《小戴記》四十九篇,自唐以來號為「大經」,自明以來列為「五經」之一,誦習之廣,次於《詩》《書》,久已形成國民常識之一部,其中精粹語有裨於身心修養及應事接物質之用者不少,故吾輩宜寶而讀之。惟其書繁重且乾燥無味者過半,勢不能以全讀。吾故不避僭妄,為欲讀者區其等第如左。

第一等 《大學》《中庸》《學記》《樂記》《禮運》《王制》

第二等 《經解》《坊記》《表記》《緇衣》《儒行》《大傳》《禮器》之一部分《祭義》之一部分

第三等 《曲禮》之一部分《月令》《檀弓》之一部分

第四等 其他

吾願學者於第一等諸篇精讀,第二、三等摘讀,第四等或竟不讀可也。右有分等,吾自知為極不科學的、極不論理的、極狂妄的,吾並非對於諸篇有所軒輊。問吾以何為標準,吾亦不能回答。吾惟覺《禮記》為青年不可不讀之書,而又為萬不能全讀之書。吾但以吾之主觀的意見,設此方便耳。通人責備,不敢辭也。(右專就《小戴記》言,其《大戴》各篇則三四等居多也。)

《禮記》注釋書,至今尚無出鄭注、孔疏右者。若非專門研究家,則宜先讀白文,有不解則參閱註疏可耳。若專治禮學,則清儒關於三《禮》之良著頗多,恕不悉舉也。

《大戴禮記》因傳習夙稀,舊無善注,且訛誤滋多。清儒盧文弨、戴震先後校勘,始漸可讀。孔廣森《大戴禮記補註》,汪照《大戴禮記補註》,皆良著也。

END

∞文章來源: 汽機監督∞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告知立刪∞

∞執行主編:張俊 出品:冬日陽光∞

相關焦點

  • 《禮記》的史學價值
    《禮記》是一部儒家經典,它在經學中的地位早有定論,但我們今天來研讀《禮記》,務必要擺脫經學傳統的束縛,用歷史的辯證的方法去解析其成書過程和各篇章折射出的時代背景,並確定它基本上屬於先秦史料,從而探討這部著作的史學價值。
  • 歲末讀《禮記》:嗟來之食
    《禮記》是先秦至秦漢時期儒家禮學文獻的彙編。內容有對禮經的解釋,也有對禮儀制度和具體禮節條文的記載與考證,還有關於禮制理論的闡述,以及孔門言論和雜事的記錄。這則故事流傳至今,「嗟來之食」作為成語人們耳熟能詳。《禮記》收錄這則故事,說明如果沒有禮敬之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將會出現許多障礙。
  • 宋撫州公使庫刻本《禮記》
    據傳,《禮記》一書由西漢禮學家戴德、戴聖編定。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注,成為此書通行本,至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入宋則被列入「十三經」,成為士人必讀之書。
  • 《禮記》: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
    《禮記》為古代士者必讀之書,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作為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禮記》的內容包羅萬象,文字生動流暢,字裡行間無不體現中華禮儀之美!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西漢·戴聖《禮記·曲禮上》 解讀:禮節貴乎有採有往。只有往而無來或其有來而無往,都是不臺乎禮數的。
  • 22《禮記》二則優秀教案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幀《禮記》譽千秋。或許同學們對《禮記》不甚了解,但《禮記》中的名言卻常常在我們的耳畔迴響:「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告訴我們要勤於鑽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啟迪我們要做好規劃,有的放矢;「苟利國家,不求富貴」教育我們要有為國為民的情懷……可見,《禮記》影響之深廣。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禮記》,領悟為學之道。
  • 謹於言而慎於行——《禮記·緇衣》
    出自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漢族禮儀著作加以記錄的《禮記》,意思淺顯,講的就是:說話要嚴謹,行動要慎重。 賞析 這句話告誡人們,一個有修養、有道德的人應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所以,在「言」「行」之前都要深思熟慮,切不可憑一時衝動而魯莽行事。講話做事都要有一種嚴謹的態度。
  • 【覓經記】戴德戴聖:纂修《禮記》,兼匯古今(下)
    ……九江太守戴聖,《禮經》號小戴者也,行治多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優容之。及武為刺史,行部錄囚徒,有所舉以屬郡。聖曰:「後進生何知,乃欲亂人治!」皆無所決。武使從事廉得其罪,聖懼,自免。後為博士,毀武於朝廷。武聞之,終不揚其惡。而聖子賓客為群盜,得,系廬江,聖自以子必死。武平心決之,卒得不死。自是後,聖慚服。武每奏事至京師,聖未嘗不造門謝恩。……為刺史五歲,入為丞相司直,丞相薛宣敬重之。
  • 《禮記·禮運》告訴你什麼是大同世界
    《禮記》最晚成書於西漢漢武帝至漢宣帝時期,後世通行兩個版本,一是戴德所著的大戴禮記共85篇,二是戴德之侄戴聖所住的小戴禮記共49篇。
  • 《禮記》10句格言,精闢透徹,值得收藏!
    ——《禮記.曲禮上》 點評:禮儀是崇尚往來的,如果總是去照顧別人,卻收不到任何回報,那就不合禮儀了;如果總是接受別人的好處,卻從來不給予回報,那也是不合禮儀的。 二、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 《禮記·公子重耳對秦客》戴聖
    >《春王正月》公羊高《宋人及楚人平》公羊高《吳子使札來聘》公羊高《穀梁傳·鄭伯克段於鄢》穀梁赤《虞師晉師滅夏陽》穀梁赤《禮記·晉獻公殺世子申生》戴聖古文觀止:《禮記·曾子易簀》戴聖《禮記·有子之言似夫子》戴聖
  • 漫談《禮記.禮運大同篇》
    《禮運大同篇》選自《禮記·禮運》。《禮記》是儒家經典之一,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的選集。
  • 古文觀止:《禮記·杜蕢揚觶》戴聖
    >《春王正月》公羊高《宋人及楚人平》公羊高《吳子使札來聘》公羊高《穀梁傳·鄭伯克段於鄢》穀梁赤《虞師晉師滅夏陽》穀梁赤《禮記·晉獻公殺世子申生》戴聖古文觀止:《禮記·曾子易簀》戴聖《禮記·有子之言似夫子》戴聖《禮記·公子重耳對秦客》戴聖
  • 《周禮》《儀禮》之後,《禮記》終於出鍋啦!
    2017年歲尾,-——敲黑板了——-《禮記》終於出鍋啦,讓大家等急了吧!傳統經典   伴你一生《小戴禮記》,也稱為《禮記》,凡四十九篇。本書是對《小戴禮記》四十九篇全文註譯。內容分為四個部分:首先出題解,扼要概括通篇內容旨意。其次出正文,正文的分節參考了北大標點本«十三經註疏·禮記正義»及各家譯註本的分節,文字也參考各種版本進行了勘校,有調整者在注釋中加以說明。
  • 《禮記》:行不中道 立不中門
    《禮記》有《曲禮》、《檀弓》、《月令》、《禮運》、《學記》、《大學》、《中庸》、《經解》等四十九篇,內容龐雜,上至王室之制,下至民間之俗,無不涉及,是研究我國古代社會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其中,《大學》、《中庸》兩篇在南宋時與《論語》、《孟子》合編為「四書」,同「五經」並列,成為蒙學必讀的教科書。
  • 《禮記》中精選的男孩名字,彬彬有禮,盡顯君子氣質!
    《禮記》是儒家經典書籍,文中章法謹嚴,映帶生姿,文辭婉轉,內容上體現了豐富的哲學思想,教育人三觀,塑造個人修養,是一本良書。孩子出生,父母們給孩子取名通常會引經據典,而《禮記》就是個不錯的選擇,用其取名富有內涵,小眾又不爛大街。
  • 讀孔子《禮記禮運大同篇》有感
    孔子在《禮記禮運大同篇》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已;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已。
  • 【古文觀止】:《禮記.曾子易簀》
    《禮記》的原創者,對於這個細節做了簡潔而生動地描繪。雖用字不多,但侍疾的場景具體,人物的情態畢現。尤其是童子童言無忌,口無遮攔;曾參表態堅決,語重心長,都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曾子在病重之際還堅持要更換與自己身份和地位不符的床蓆,乃至在更換床蓆的過程中死去,表現了曾子恪守禮法的堅定信念,更體現儒家禮法至上的觀念。這是一個極端的「克己復禮」的事例。
  • 《禮記·學記》: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你怎麼看?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該書編定是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禮記》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託名孔子答問的著作。
  • 人生煩事無數,耐得住便是晴天,禮記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禮記大學》有這樣的名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古人建議我們,人生系統要不斷的更新版本。我找了這句話的淵源!商朝的開國君主,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人,一個十足的提示控,他居然在自己的洗澡盆上,刻下了一段話。《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每天洗澡的時候,提醒自己,昨天已經過去,今天我很努力,洗去汙垢,明天就是一個全新的自我。
  • 講給孩子的中國文學史第6講《禮記》:為往聖繼絕學,從大小戴到朱熹
    大小戴,注禮記幾乎就在邯鄲的毛亨、毛萇叔侄倆傳《詩經》的同時或略晚些,另有一對邯鄲叔侄也展開了對《禮經》的搶救工作。《三字經》云:「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大小戴,注禮記,迷聖言,禮樂備。」周公製作《儀禮》和《周禮》,戴德、戴聖編選《禮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