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讀《禮記》:嗟來之食

2021-03-05 讀古人書

《禮記》是先秦至秦漢時期儒家禮學文獻的彙編。內容有對禮經的解釋,也有對禮儀制度和具體禮節條文的記載與考證,還有關於禮制理論的闡述,以及孔門言論和雜事的記錄。

這則故事流傳至今,「嗟來之食」作為成語人們耳熟能詳。《禮記》收錄這則故事,說明如果沒有禮敬之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將會出現許多障礙。比如,黔敖在發生饑荒時主動舍飯,本是慈善之舉;但因缺少對他人的尊敬,他的慈善便不能被對方接受。

禮是什麼?簡單說來,禮發端於表達對祖先神靈之敬愛和祈求的祭祖儀式,演化為禮樂文化,其實質是貴族宗法分封的等級秩序制度。孔子以仁入禮,賦予禮樂以內在的生命。禮便不僅是外在的儀式和行為規範,更是一個族群共有的價值認同。孔子相信,有了這樣的價值認同,才能使整個社會形成合力,維護建立在這種價值基礎上的社會制度和生活秩序。

在孔子看來,禮的第一要義在於敬。他說:「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樊遲向他請教什麼是仁,孔子的回答是「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仁在根本上就是人與人相處能以相敬相愛為原則。子路請教怎樣做才稱得上是君子,孔子簡明扼要地答道:「修己以敬。」

敬首先表現在儀態上的莊重,而這種莊重是緣於發自內心的重視和敬畏。能夠持敬,則對待他人、對待所從事的事情都會認真在意、毫不懈怠。《禮記·祭義》講祭祀的根本意義在「敬」;孔子認為,孝敬父母的根本也在一個敬字;假如抽掉了敬,那麼贍養父母跟畜養犬馬就沒有任何區別了。

相關焦點

  • 成語故事:嗟來之食
    近義詞:殘羹冷炙、殘羹剩飯《禮記·檀弓下》:「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譯文:《禮記·檀弓下》:「我就是因為不吃侮辱我的尊嚴的食物,才餓成這個樣子的。」春秋時候,有一年齊國發生了嚴重的饑荒,不少人餓得奄奄待斃,餓死的人不計其數。
  • 【禮記】梁啓超:讀《禮記》法
    讀《禮記》之人有三種。一,以治古代禮學為目的者。二以治儒家學術思想史為目的者。三,以常識及修養應用為目的者。今分別略論其法。 來源:汽機監督(ID:qijijiandu) 以治古代禮學為目的而讀《禮記》者:第一,當知《禮記》乃解釋《儀禮》之書,必須與《儀禮》合讀。
  • 嗟來之食
    【成語】          嗟來之食【拼音】
  • 做人不食嗟來之食
    《禮記•檀弓下》裡有個故事,其原文如下:      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
  • 小成語大故事-嗟來之食
    嗟來之食       嗟來之食(     《禮記.檀弓》: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而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惟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與,可去,其謝也,可食。「
  • 【一天一點小古文】不食嗟來之食
    揚其目而視之,曰:「餘惟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禮記·檀弓》【注釋】黔敖:人名,齊國的一位富商。以待餓者而食(sì)之:食(sì),給吃,餵養;給……吃。文中其餘「食」字,或為「吃」的意思,或為食物的意思,均讀shí 。蒙袂輯屨:用衣袖蒙著臉腳步拖拉著。蒙袂:用衣袖蒙著臉。輯屨:身體沉重邁不開步子的樣子。貿貿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樣子。(雙眼無神)奉:同"捧",端著。嗟:。語氣詞,喂。帶有輕蔑意味的呼喚聲。從:跟隨。
  • 成語嗟來之食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
    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禮記·檀弓下》齊國發生災荒,人民逃離家鄉,有一個叫黔敖的人在路邊準備了食物向飢餓的人發放。有個飢餓人用袖子蒙著臉,步履蹣跚的走過來。黔敖左手拿著食物右手端著湯對他喊到「喂!來吃吧」(嗟!來食)。
  • 不食嗟來之食?這個饑民我們讚賞其氣節,可憐其執念
    《禮記.檀弓下》裡記述了一個不食嗟來之食的故事。
  • 莫玩「嗟來之食」戲碼
    「嗟來之食」,說的是戰國時期,齊國一饑民寧願餓死,也不接受帶有輕蔑性的施捨。「嗟」字,大致相當於現在「餵」的意思,或者更接近「哎哎哎,說你呢」。類似這般現代版「嗟來之食」的故事常有見聞。扶貧濟困送溫暖當然好,但有些地方總喜歡伴以燈光閃閃,慰問品展示,拗個造型,有的還教受助者說些感動激動的話,幫扶儼然成了「作秀」「演戲」。看著受助者臉上不自然的笑,就能知道他們的心理陰影面積有多大。類似情形還常見於救災中。
  • 《禮記》的史學價值
    《禮記》是一部儒家經典,它在經學中的地位早有定論,但我們今天來研讀《禮記》,務必要擺脫經學傳統的束縛,用歷史的辯證的方法去解析其成書過程和各篇章折射出的時代背景,並確定它基本上屬於先秦史料,從而探討這部著作的史學價值。
  • 少兒英語成語故事:嗟來之食(中英對照)
    【英語成語故事】   food handed out in contempt 嗟來之食   One year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春秋時期,770-476 BC)
  • 宋撫州公使庫刻本《禮記》
    據傳,《禮記》一書由西漢禮學家戴德、戴聖編定。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注,成為此書通行本,至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入宋則被列入「十三經」,成為士人必讀之書。
  • 【文言古韻】《不食嗟來之食》
    揚其目而視之,曰:「予惟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揚其目而視之,曰:「予惟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與,可去,其謝也,可食。"
  • 22《禮記》二則優秀教案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幀《禮記》譽千秋。或許同學們對《禮記》不甚了解,但《禮記》中的名言卻常常在我們的耳畔迴響:「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告訴我們要勤於鑽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啟迪我們要做好規劃,有的放矢;「苟利國家,不求富貴」教育我們要有為國為民的情懷……可見,《禮記》影響之深廣。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禮記》,領悟為學之道。
  • 讀孔子《禮記禮運大同篇》有感
    孔子在《禮記禮運大同篇》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已;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已。
  • 《禮記》: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
    《禮記》為古代士者必讀之書,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作為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禮記》的內容包羅萬象,文字生動流暢,字裡行間無不體現中華禮儀之美!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西漢·戴聖《禮記·曲禮上》 解讀:禮節貴乎有採有往。只有往而無來或其有來而無往,都是不臺乎禮數的。
  • 【覓經記】戴德戴聖:纂修《禮記》,兼匯古今(下)
    在傳習今文《禮》的同時,編纂了《禮記》四十九篇,教授弟子,並有《石渠禮論》四卷、《群經疑義》十二卷等著作。」經學分為「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兩大派別,那《禮記》屬於哪一派呢?王國維對此有著如下的論述:《漢志》及《說文敘》皆雲孔壁中有《禮記》,乃謂《禮古經》五十六卷。此(指《景十三王傳》)既言《禮》,復言《禮記》,《禮》蓋謂《禮經》,《禮記》蓋謂《漢志》「禮家《記》百三十篇」之屬。
  • 《禮記·禮運》告訴你什麼是大同世界
    《禮記》最晚成書於西漢漢武帝至漢宣帝時期,後世通行兩個版本,一是戴德所著的大戴禮記共85篇,二是戴德之侄戴聖所住的小戴禮記共49篇。
  • 謹於言而慎於行——《禮記·緇衣》
    出自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漢族禮儀著作加以記錄的《禮記》,意思淺顯,講的就是:說話要嚴謹,行動要慎重。 賞析 這句話告誡人們,一個有修養、有道德的人應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所以,在「言」「行」之前都要深思熟慮,切不可憑一時衝動而魯莽行事。講話做事都要有一種嚴謹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