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你朗讀3遍】
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sì)之。有餓者蒙袂( mèi)輯屨(jù),貿貿而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jiē)!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餘惟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禮記·檀弓》
【注釋】
黔敖:人名,齊國的一位富商。
以待餓者而食(sì)之:食(sì),給吃,餵養;給……吃。文中其餘「食」字,或為「吃」的意思,或為食物的意思,均讀shí 。
蒙袂輯屨:用衣袖蒙著臉腳步拖拉著。蒙袂:用衣袖蒙著臉。輯屨:身體沉重邁不開步子的樣子。
貿貿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樣子。(雙眼無神)
奉:同"捧",端著。
嗟:。語氣詞,喂。帶有輕蔑意味的呼喚聲。
從:跟隨。
【開始做閱讀訓練】(可在紙上答題發至小打卡,也可在評論欄跟貼答題,可拉至文末見參考答案。日積月累,持之以恆。一天一點小古文,只為今人知古人。)
1. 解釋劃線詞的含義:
①以至於斯也( )
②從而謝焉( )
2. 用一句話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過10個字)。
3. 這則故事給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麼?
【完成訓練後,請看知識連結】
【譯文參考】
齊國出現了嚴重的饑荒。黔敖在路邊準備好飯食,以供路過飢餓的人來吃。有個飢餓的人用袖子蒙著臉,拖著鞋子,兩眼昏昏無神地走來。黔敖左手端著吃食,右手端著湯,說道:「餵!來吃吧!」那個饑民揚眉抬眼看著他,說:「我正因為不吃被無禮的給予得來的食物,才落得這個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終於餓死了。曾子聽到這件事後說:「恐怕不該這樣吧!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後,則可以去吃。」
【經典】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儒家經典之一。該書編定者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各有特色。
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全書共有1250個小故事,在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為仕者必讀之書。
【感覺自己答題似對非對,請對照參考答案】
1.①斯:這樣②謝:道歉
2.有志者不食嗟來之食
3.(略,言之成理即可)
【一天一點小古文】
第一季:《雪夜訪戴》《劉宣苦讀》《孟母戒子》《孟母三遷》《歐陽修論作文》《小時了了》《歐陽子愛韓文》
第二季:《儋耳夜書》《鐵杵磨針》《鑿壁借光》《牛角掛書》《躁急自敗》《濫竽充數》《靈隱寺僧》
第三季:《公儀休嗜魚》《螳螂捕蟬》《臥薪嘗膽》《指鹿為馬》《惠子相梁》《退避三舍》《鄭人買履》
第四季:《絕纓之宴》《請君入甕》《庸醫治駝》《愚人食鹽》《偷鴨求罵》《破釜沉舟》《破甕救友》
紀錄片:《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