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正月初九,俗稱「上九日」,人們認為「九」在數目中表示多數、最多、最大,因此為「上」。正月初九被視為「辦事日」,民間有俗語「七不出,八不歸,上九辦事一大堆」,「七不出」是指正月初七不要出門辦事或做生意,「八不歸」是指離家的人不要選擇初八這一天回家。人們認為在初九這天辦事,會得到神仙的庇護,因而各項事務能順利而快速地辦成。
正月初九這一天是玉皇大帝的誕辰,俗稱「天公生」。明代黃道周的《月令明義》說:「正月初一日,天神地只朝三清玉帝;初九日,玉皇大帝聖誕。」明代王逵的《蠡海集》也有記載:「神明降誕,以義起者也。玉帝生於正月初九日者,陽數始於一,而極於九,原始要終也。」清代蘇州文士顧祿在《清嘉錄》中說:「俗以七日為人日,八日為穀日,九日為天日,十日為地日。」
傳說玉帝的母親是一位王后,降生之時,玉帝通體光芒四射,普照大地。玉帝自幼才智過人,且對他人懷有憐憫之心,總把錢財施捨給窮困之人。他登基之後,將政事託付給大臣,隱居於山林,終日冥思默想,臻於至善,最後飛升成仙。之後,玉帝三度下凡,走訪人間兩千四百處,宣揚憐憫濟世之道,救死扶傷,教化眾生。最初玉皇大帝並沒有神像,到宋真宗時才為他塑像,並稱其為「玉皇大天帝」。
道教認為玉皇大帝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稱其為「元始天尊」。每逢正月初九「天公生」,人們都會舉行祭典,時間從午夜子時持續到當天凌晨五時。各地的道觀會舉行盛大的祝壽儀式,誦經禮拜,家家戶戶也會舉行祭拜儀式。因為「九」與「酒」諧音,所以正月初九也離不開酒,人們會準備豐盛的酒宴,為玉皇大帝賀壽。
泰伯
正月初九也是泰伯的生日,泰伯即吳太伯,是吳國第一代君主,東吳文化的宗祖。孔子說:「泰伯,其可謂至德也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司馬遷在《史記》中將吳太伯列為「世家第一」,以示敬佩之情。民間流傳著「正月初九拜泰伯,稻穀多收一二百」的諺語。
泰伯廟
在江蘇無錫,每逢正月初九泰伯生日這一天,人們都會去泰伯廟焚香、叩拜、祈福,祭祀泰伯。泰伯廟會也是一年一度的「鄉愁」盛會,這一天海內外吳氏宗親紛紛前來尋根問祖,2014年底,「泰伯廟會」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