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難想像,一個高中級別的籃球聯賽,其火爆程度以及受關注度要超越成人職業籃球聯賽,但這就是在臺灣發生的奇特現象。
高中籃球聯賽(High School Basketball League;簡稱HBL),是臺灣「教育部」下屬的高中體育總會,於1988年創立的中等學校校際間的籃球運動聯賽,分為男子高中籃球與女子高中籃球。
HBL在臺灣成為一個高中籃球聯賽制度,已有20年以上的時間,但具體真正規模化,卻是最近10年的事。創立之初時僅有129支隊伍參賽,但如今這一數字早已翻了一倍多。
每逢HBL賽事開打,不僅校園內師生共同關注,話題十足,甚至傳媒也異常重視,加以轉播和報導。就像日本動漫《灌籃高手》所呈現的那樣,HBL代表了臺灣籃球人的熱血青春,這裡有輝煌與夢想,有恥辱和悔恨,悲喜交加一線之間。
賽制體系完備
早在1988年HBL創立之初,當時賽事並沒有分甲乙級,而是以地區聯盟為單位去爭奪冠軍,比如臺北、臺中、花蓮等城市各有分賽區,然後再將球隊集中起來比賽。到了1993年,主管單位依照參賽學校的籃球實力,將男女籃球各分為甲乙兩組,形成了目前為止大家看到的HBL賽事分級、集中比賽的競賽制度。
一般來說,甲組球隊的實力要略高於乙組球隊,這兩個組別之間並沒有升降關係,乙組球隊只要願意隨時都可以升到甲組,但是必須先打資格賽,取得晉級16強的機會才能打預賽。
HBL一共分為四個賽期:預賽、複賽、準決賽與決賽。複賽開始時有12支隊伍,淘汰4隊剩8支球隊進入準決賽,準決賽通過單循環賽制決出四強,最後由這四支隊伍爭奪冠軍。女子組比賽由於參賽隊伍比較少,因此只有預賽、準決賽和決賽。
由於HBL屬於教育部門下屬的比賽,所以現場不對外賣票,誰都可以入場享受火爆的籃球比賽。承辦比賽的經費由臺灣「教育部」撥款,高中體育總會除了負責籌辦HBL,還有其他包括棒球、排球、桌球等多個項目比賽,因此在經費上有些吃緊,不過隨著耐克公司的介入,這一問題得到了解決。耐克給了HBL很大的資金支持,雖然並不是冠名商,不過包括球衣在內很多賽事開銷都有耐克贊助。
比賽場館並不固定,預賽會在臺北專門一家場館,所有球隊不分主客場。男子組複賽會在臺灣南部某場館進行,準決賽和決賽就放在了北部。而女子組比賽一般都在北部進行,這是因為女子組的學校90%都在北部,主要籃球資源集中在了臺北。
由於準決賽和決賽異常火爆,一度觀眾人數爆棚,曾經HBL決賽放到了臺灣舉辦過NBA季前賽的小巨蛋體育館,這個場館可容納1萬4千人,另外臺灣大學體育館也被用來舉辦過HBL四強賽,這個場館可容納6千人。
競爭激烈無永遠霸主
總體而言,HBL男子組的比賽呈現出群雄格局的局面,這也是它非常吸引人的關鍵因素之一。舉辦20多年以來,最長的連勝只有松山高中的三連冠,而且這也是唯一的一次三連冠,除此之外像三民家商、再興中學、南山高中、能仁家商、新榮高中、屏東高中等強隊都是冠軍的常客。
沒有任何一支球隊可以稱霸很久,臨場狀態的不穩定使得任何冷門都有可能出現,就男子組方面而言,每年都有6-10支球隊實力相差無幾,強隊如果分組不好,極有可能複賽就被淘汰。比賽時比分一般都會咬得很緊,大部分比賽要直到最後一刻才能分出勝負,而且球隊和球隊之間會形成互相克制的局面,排名次時經常出現連環套,這也使得HBL充滿懸念和話題。
臺灣著名籃球評論員朱彥碩是HBL最權威的研究者,也是報導臺灣高中聯賽最著名的媒體人,長期擔任HBL電視轉播的解說嘉賓。他認為高中籃球是一個非常奇妙的階段,球員在場上會犯一些很奇妙的錯誤,這使得勝負變得不確定。「我記得有一年HBL打得非常激烈和膠著,準決賽時8支球隊打單循環取前4名,最終8支球隊最好的戰績僅僅是4勝3負,而且竟然有5支球隊都取得了這個成績。球隊實力非常接近,這使得每場比賽都是懸念。」他說。
高中生對於籃球的理解,永遠充斥著激情和熱血,所以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HBL會出現那麼多的逆轉、絕殺和淚水。和成人職業聯賽相比,HBL沒有利益羈絆,高水平球員分布相對均衡,使得各支球隊之間不會出現較大差距,另外高中生不如職業球員那麼狀態穩定,經驗也較為缺乏,打球拼命憑著一股熱情,這更讓比賽變得精彩好看。
關於HBL的不可預判性,朱彥碩回憶起一個聽上去更像是一個笑話的例子,某年某支進入8強的隊伍,被外界廣泛看好能夠打進4強。在第一場比賽開始之前,由於當時還處於正月,學校領導安排隊員晚上放天燈,結果全隊有一半球員因此感冒,而那場比賽球隊稀裡譁啦就被擊敗。「如果是職業球隊會很穩定,比如熱火打湖人誰贏誰輸都不用太去想,但是學生球隊變數太多,以我的經驗而言,我是先看NBA再來看臺灣高中籃球,我覺得這種基層的籃球才能真正反映籃球比賽的本質。」朱彥碩說。
火爆程度超職業聯賽
青年籃球比賽火爆程度超越成人職業聯賽並非毫無先例,以美國大學生聯賽NCAA為例,實際上美國大學籃球在某些地域上可能要比NBA還要來得火爆。而臺灣高中聯賽HBL得到的關注高於上一級的大專聯賽以及臺灣本土SBL聯賽,這其中的原因很多。
首先HBL的很多話題來源於歷史和傳統,聯賽舉辦了20多年,很多球隊積累了很深厚的能夠讓球迷們津津樂道的傳統。最為明顯的是每個隊的打法特點不盡相同,由於臺灣有相當一批非常有性格特點的教練在HBL球隊任職,這使得高中聯賽各個球隊被打上了很明顯的烙印。比如後衛出身的教練,可能他的球隊會以後場球員為主導,而脾氣兇悍的教練,他的球隊也極具傾略性,個性溫和的教練帶出的球隊同樣也會球風偏軟,這些教練把自己的性格特點以及籃球哲學融入進了球隊。
「比如臺灣有一所很有名的學校松山高中,他們的教練就是很有個性,尤其擅長防守,所以松山高中球隊的外號就叫綠色神盾,這個外號慢慢被外界叫起來之後,校方也覺得符合球隊的風格,在製作加油海報的時候還會把這個稱號給寫上去。」朱彥碩認為HBL的球隊都極具個性,反而到了大專聯賽和SBL,球隊反而找不到特出彩的特點。
另外,HBL各支球隊的校方一般都會非常支持自己的球隊,每場比賽開始前都會動員學校師生給球隊加油,甚至有些私立學校還會主動停課,並且包車讓學生去球場為自己的球隊加油。當然,這並不是強制性的,學生也可以自己選擇去不去。有時候甚至會有學生球迷跑到外縣市特地為自己喜歡的球隊加油。而各校有各校不同的代表性顏色,有的甚至還有有學生扮演吉祥物,而某些學校甚至把球場當做自己的化妝舞會一般。幾千人的場館隨便就可以坐滿,特別是每年準決賽的時間一般在過年期間,處於放假狀態的學生們會主動收假趕到球場為自己支持的球隊加油。
從預賽開始,HBL賽事就會進行現場直播,雖然不是每場都能看到,但是每逢比賽日,一天2到4場的電視直播,充分展現了這個賽事的觀賞性得到了觀眾的認可。而且在教練身上也必須別上麥克風,這樣以球迷可以聽到他們在說些什麼。事實上比賽結束之後,球迷和球員之間的互動比較容易,球迷會跑到場邊向球員索要籤名,這種行為不會遭到制止,球隊和球員並不會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類似種種細節都使得HBL深入人心。
明星球員被贊助商包裝
HBL明星球員這個概念被提及,是在耐克開始介入贊助之後,特別是電視轉播之後,造就了不少籃球明星,陳信安、顏行書、曾文鼎、吳岱豪、李學林等一大批球員成了他們那個時代的風雲人物。
目前活躍在CBA聯賽中的臺灣球員,除了林志傑之外都是從HBL聯賽中走出,楊敬敏、李學林、洪志善、張宗憲等人都是HBL的明星球員,林志傑嚴格意義上也在HBL中出過場,不過據朱彥碩透露,當時林志傑所在學校球隊在最後一場比賽還剩10幾秒時才讓他出場比賽,此後因為成績不佳,他所在球隊退出了HBL,這也讓林志傑的HBL生涯只持續了那10幾秒鐘。
電視轉播的認同感,讓觀眾們認識了這些明星,而耐克在賽季結束之後推出HBL全明星賽,也讓這些明星的名字更加深入人心。以李學林為例,他在2001年獲得了HBL的得分王稱號,那一賽季他是唯一一個2分球命中率超過50%、3分球命中率超過40%、罰籃命中率超過90%的球員,多場比賽砍下40+的數據。那時候他的球風能切善投,在場上出任得分後衛,速度快,爆發力強,人送綽號「小艾佛森」,曾經有一場比賽他所在的屏東高中對陣興榮高中,在比賽最後時刻他中圈投籃絕殺對手,讓對方球員落下悔恨淚水。
現效力於上海男籃的曾文鼎在HBL時打球時,與吳岱豪兩人組成了再興高中籃球隊的內線雙塔,巔峰時期他們以整個賽季16場全勝的戰績奪冠,由於實力過於強大,幾乎每場比賽都能贏對手20分以上。
從HBL走出的明星球員,基本上都成為各個大專院校的搶手貨,也有的球員直接被SBL聯盟挖走。去年男籃亞錦賽擊敗中國隊的那支中華臺北隊,絕大部分球員在7、8年之前都是HBL的風雲人物,隨著明星球員的不斷湧現,HBL成為了培養臺灣籃球後備人才的沃土。
球員無工資獎金單憑熱情
據朱彥碩介紹,HBL各個球隊的球員,在比賽期間並沒有工資和獎金等物質收穫。事實上在早些時候,SBL聯盟的一些球隊,會給看中的HBL球員發一些營養金,給這些球員補貼家用,以換取將來該球員畢業之後來自己球隊打球的優先權,當時這部分營養金並不多,一般每個月有三五千新臺幣,再多一點的也不過1萬新臺幣,但如今這種做法已經被SBL聯盟給禁止了。
所以從整個HBL的大環境來看,這是一個非常純淨的籃球土壤,不和任何經濟利益掛鈎。學生打球完全憑著一股熱情,看重的是榮譽,在這種心態之下每個人在比賽中都會不遺餘力。
當然,不能說HBL的球員們無追求,事實上打球出色可以為自己增加一條出路,那些有超強實力的球員往往會受到大專院校的追捧,這讓他們可以進入更好的大學深造。
早年的HBL曾經也出現了一段時間的不淨,這源於當時教育部制定的一條規則——HBL前八名球隊隊員在考大學的時候可以加分,這使得一些球隊裡面加入了一些「關係戶」,主要目的不是為了打球而是為了獲取加分。但如今這種現象已經不復存在,球隊中不會有這些不會打球的關係戶,因為加分規則已被廢除,大學必須單獨考核和招收球員。
寶島飛人感謝高中聯賽歷練 得分王遺憾未能衛冕2014年的農曆春節過後,CBA聯賽常規賽進入收官階段,而寶島臺灣的最新一屆高中籃球聯賽(HBL)也開始了八強戰的激烈爭奪。事實上,包括林志傑、李學林、楊敬敏、張宗憲等在內的目前在CBA中效力的臺灣球員全部都出身自這個臺灣校際之間的聯賽。近日,搜狐CBA官網記者在採訪四川男籃隊員張宗憲時,聊起了他曾經徵戰過的HBL。
「高中聯賽雖然是學生們在打的比賽,但是競爭很激烈,每場比賽都有蠻多人到現場觀看,氣氛很好。」張宗憲回憶說,「因為如果能打進八強,上大學的時候會有加分,升學會比較容易,能考上比較好的大學,所以這也是讓這些球員們重視這個比賽的原因之一。」
2005年,張宗憲考入臺南市私立新榮高級中學,用他的話說,在他入學的那一年,正是那所學校籃球隊實力最強的時候。在三年的高中生涯中,張宗憲作為領袖帶領新榮高中校隊總共拿到了兩次亞軍和一次冠軍,以及兩次灌籃大賽冠軍,「2005年我們是亞軍,2006年拿到了冠軍,那是我們學校歷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HBL冠軍,2007年好不容易殺入了決賽,我個人也榮獲了得分王,可惜沒能衛冕。」張宗憲說。雖然考大學可以加分,但是張宗憲卻沒有像其他球員那樣選擇繼續在臺灣上大學,他在高中畢業後選擇了赴美留學,進入了楊百翰大學夏威夷分曉,2011年,他帶領這所學校的球隊斬獲NCAA二級聯賽亞軍,張宗憲榮膺「最傑出球員」稱號(MOP),「當時就是想要出去看看,想接觸不同的籃球文化。」張宗憲這樣解釋自己的選擇。
臺灣高中籃球聯賽在臺灣高級中學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每場比賽都會有大批兩校學生和校友前往助陣,而且還有國際知名品牌常年冠名贊助,提供統一的服裝和裝備,整體包裝也非常出色。對於聯賽的整體情況,張宗憲介紹說:「這個聯賽要先從資格賽打起,然後是預賽、複賽、八強賽、四強賽,再贏了就可以進入冠軍賽。氣氛確實很好,每場比賽電視都會直播,很多人在看,因為是學校之間的競爭,所以很多學生會組成加油團去現場,我記得最多的時候,一場比賽會有6、7千的觀眾。」和職業聯賽相比,張宗憲說,最大的不同是更有激情,「我覺得高中聯賽比較有激情,青春熱血的那種感覺,不同於職業聯賽,因為可能輸一場你的生涯就結束了,可以說每一場都是決戰,所以他們都會打得很拼命。」
因為參賽選手都很年輕,學校的管理又很嚴格,即使是張宗憲這樣具有統治力的明星球員,也不會有特殊待遇,「依靠團隊作戰、練得很苦」,是這個聯賽的特點,同時也是這些年輕球員的寶貴經歷,「那時候確實練得很苦,我記得最多的時候一天要練3、4次吧,一般是早上6點就起來練球,練到上課之前,大概是7點半左右吧,然後去上課,到下午3點,雖然其他同學還在上課,但我們就要換上衣服,繼續練球練到晚上。」張宗憲回憶說。
當被問到三年高中聯賽中給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哪個瞬間時,張宗憲想了想說:「就是拿冠軍那次吧,還有就是最後一年錯失冠軍,那場比賽我在打延長賽之前就犯滿離場了,後面沒能打,那場我們最後輸了兩分。還有就是打松山高中那場,印象也很深刻。」張宗憲所說的新榮高中與松山高中一戰,可以說是他展現超強個人能力的經典之作,面對以防守著稱,並且是聯賽三甲常客的松山高中,新榮42-36獲勝,而是役張宗憲一人獨得33分。
現在在CBA效力的臺灣球員,全部都打過這個聯賽,而目前臺灣超級籃球聯賽(SBL)中的球員,百分之八九十也出自HBL的培養。談到曾經的這段經歷給自己未來職業生涯的影響,張宗憲說:「高中聯賽很激烈,對抗強度也很大,可以讓球員在高中的時候就打下很好的基礎,之後到了承認比賽中,就可以學習怎樣從青少年轉換成職業的過程,能夠取得更大的進步,變成更成熟的球員。」(文/搜狐體育 呂忠懌)
林志傑嘆高中聯賽似戰爭 野獸當年竟只能打醬油(搜狐體育 張儀 2月27日報導)林志傑可能是CBA聯賽最為成功的寶島球員,已經成為浙江廣廈隊隊長的林志傑在CBA效力的5個賽季中,4次入選全明星陣容。林志傑在廣廈的成功,也帶動了臺灣球員加盟CBA聯賽的風潮。不過,對於林志傑來說,高中聯賽(HBL)的經歷是他整個職業生涯的遺憾,就讀於基隆海事的他在火爆的高中聯賽僅僅上場過一場10幾秒。
「我就打了一屆而已,也是在自己高一的時候,進去了參加了一屆,當時自己也是新生,也沒怎麼上場。後來球隊因為一些學長都畢業了,就沒什麼人能打球了,導致解散,自己後兩年就沒再打了。」林志傑對搜狐體育說,「自己當時感覺也是非常遺憾的。高中聯賽現在非常火,自己也沒有在高中期間真正當上主力,沒有打上球,也感覺這是我職業生涯小小的遺憾。」
林志傑出生於花蓮,長大在基隆,在全家六個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五,是家中的小兒子。林志傑從小喜歡籃球,一度獲得了「基隆球王」的美譽,不過,國小畢業時只有1米59,雖然很想加入基隆基隆正濱國中隊,但是教練不滿林志傑當時的身高。國三時林志傑才長到1米80。隨基隆海事參加HBL高中聯賽時,林志傑才是高一新生,只是飲水機管理員的角色,給老大哥遞茶水,不過,僅僅上場了一次10秒而已。那個賽季結束後,因為高年級學生畢業,基隆海事校隊解散。
林志傑對高中聯賽的火爆仍然印象深刻,他將HBL形容為學校與學校之間的「戰爭」。「高中聯賽,來看的觀眾都是學生為主,一批一批人來支持自己的學校,所以觀眾都非常熱情,動員球員,所以場面還是挺較勁的,現場氣氛很好,現場非常有朝氣。」林志傑說,「高中聯賽都是以學校為主體,學校會支持自己的球隊,會動員學生來幫忙加油,這是學校與學校之間的戰爭。那時候最好的球員是陳信安,還有其他一些,在那個時候出來的球員還是挺多的。」
林志傑認為,高中聯賽幫助球員從小打下了基本功和籃球觀念的基礎。「培養體制基本上都是從這種規模開始,我在讀高中的時候,那時候這方面的培養已經開始起來了。那一年,我們學校是第一年打,但是也打到了第四名。但是因為人員的問題,學長都畢業了,因為人員不足也解散了,就沒有繼續發展下去。」林志傑說,「培養的體系也是這樣走的,先是高中聯賽,再到大學聯賽,最後是SBL。SBL自己沒有二隊,都是通過大學選秀或者通過其他關聯方式來選球員。籃球是要從最基層開始來做好自我訓練,通過高中聯賽,可以讓小朋友從小就培養自己的基本功和打球的觀念,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向。」
曾文鼎高中時代對位姚明 學業優秀理想是工程師(搜狐體育 裴力)如果沒有高中籃球聯賽,曾文鼎的命運會完全不同,他應該會成為一名工程師,天天忙碌在計算機旁製作各種工業圖表。事實上,作為一名理工科高材生,曾文鼎已經被臺北科技大學錄取,後來因為籃球技能太過凸出,才轉學到了臺北市裡體育學院。當然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畢竟這個身高2米04的大前鋒高中沒有畢業,就已經入選中華臺北隊,出徵東亞運動會。在這裡他第一次見到了心中那些充滿傳奇色彩的籃球偶像——姚明、王治郅,「當時覺得就像做夢一樣,有點不可思議,難以置信。」而這一切,距離曾文鼎開始專業籃球訓練,也僅僅不過3年的時間。
高中時代曾對抗姚明
「國中的時候也打籃球,就是鬥牛那種,開始接觸真正的籃球訓練,還是在上了高中之後」,坐在源深體育館的地板上,曾文鼎將十數年前的故事悠悠道來,就像是講述一段昨天發生的歷史。
曾文鼎的籃球生涯,就是一段傳奇,這個中華臺北隊最好的大個子球員在高中之前幾乎沒有經歷過專業的籃球訓練,對籃球的接觸,僅僅停留在與同學鬥牛的水平。國中時代的曾文鼎成績優異,而他自己所設定的人生軌跡也是讀書,上大學,讀名校,然後成為一名工程師。
這一切隨著身高的不斷瘋長,而發生了改變,「因為身高,被推薦到了再興中學。」不過作為臺灣的名校,再興中學紀律嚴明,並沒有專門的體育班級,無論體育成績再好,也需要通過考試,也需要完成學業。
「早上8點上課,下午3點40下課,然後去訓練,除了打籃球之外,我們與普通同學並沒有任何不同。」曾文鼎說。也就是在進入再興中學之後,阿鼎開始了正規的籃球專業訓練。在平均身高並不是特別高的臺灣,2米04的曾文鼎堪稱鶴立雞群。「因為當時我們再興隊老一代球員已經離校,新一批沒有高個球員,所以我很快就獲得了出場時間,並逐漸佔據了主力位置。」
臺灣的高中籃球聯賽相對比較鬆散,並沒有特別嚴謹的賽制,參賽球隊也比較多。「一般是要先打一個預選賽,然後就是16強。然後是12強、8強、4強。一直到3月底的final。」
曾文鼎帶領著再興中學,一步一步往上爬,第一年季軍、第二年亞軍,第三年冠軍加MVP。「每一年的對手都不同,因為學生籃球成績起伏比較大,一個隊員走了,成績就差很多。到了第三年,我們不為再興中學拿一個冠軍,好像已經說不下去了。」
也就是這一年,曾文鼎入選了中華臺北隊,參加東亞運動會。與他同期入選的有四名高中生球員。「在當時確實引起了很大的轟動,自己也感覺很好,不過真的去參加東亞運動會,見到王治郅、姚明、巴特爾他們,就有點被震撼到了。光亞洲籃壇就這麼誇張,全世界就不用說了。應該說這一次震撼教育的意義是蠻大的,能夠認清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的份量。」
高中畢業之後,曾文鼎被臺灣科技大學錄取,在他看來,體育方面的教育,在籃球隊就足夠完成了,自己希望能夠在其他方面學到更多的東西。「堅持了一年,實在太累了,堅持不下去,早上8點上課,上到晚上7點,我們籃球隊6點起床出晨操。而且你知道,大學一年學的都是最基礎也最難的東西,微積分、統計什麼的。功課讀不完,考試也考不出。堅持了一年,只好轉校到臺北體育學院。」從此曾文鼎真正開始了職業球員的人生道路。
為打籃球住在廟裡
在曾文鼎看來,臺灣的高中籃球聯賽是一個基礎聯賽,賽制相對鬆散,主要還是用來培養和發掘優秀的籃球苗子,因此學校的支持就顯得尤為重要,也是籃球聯賽能夠持續發展下去的一個重要基礎。
「像有的學校,體育生可以不讀書,或者少讀書,我們再興比較嚴格,沒有體育生的概念,所有人都是一樣的。所以一邊讀書,一邊打球,就會很累。我國中的時候成績非常好,到了高中,成績就下降了。」曾文鼎說。
臺灣的高中籃球聯賽分幾個時間段,從賽制來看,也更類似於我們所說的「賽會制」。「到也幾個比賽時間點,大家就會一起坐車到某個地方,打比賽,打完再各自回校。」
至於經費方面,則完全沒有,只能學校投入,或者教練自己想辦法。「像我們再興是私立學校,各方麵條件還比較好,費用主要靠學校來撥款。公立學校費用就比較緊張一些,有的校隊暑假為參加那種杯賽,只能球員自己打工掙錢,去客場的話,為了節省食宿費用,只能住在廟裡。」
高中是青春懵懂的時代,校園籃球明星無疑最容易成為萬千寵愛的對象,談到這個問題,曾文鼎哈哈大笑:「什麼也沒有,我們再興是男女分班,校訓嚴格,什么女粉絲、追星族,想也不用想。」
「平時比賽的時候,學校會動員大家去看,有男生班,也有女生班,3-6個班吧,基本上能夠把體育館坐滿。如果去其他城市打比賽,學校會組織一批學生以畢業旅行的形式過去觀看,大家在那邊待上幾天。除了打籃球之外,還是跟一般的同學在一起。平時除了身高,不會覺得自己跟別人不一樣。」
曾文鼎同時代的臺灣高中籃球聯賽可謂英才輩出。林志傑比曾文鼎大兩屆,吳岱豪比曾文鼎小一屆,洪志善則跟阿鼎同隊。高中畢業之後,他們隨即成為了職業聯賽的明星。其中不少後來加盟了CBA。
「雖然聯賽並不算職業,我感覺對於整個職業生涯而言,還是很重要的。」曾文鼎說:「高中正是身體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發展最快的階段,學習和接受新東西的能力最強,一些籃球的基礎概念包括基本動作,在這個階段學習都比較容易。而且也初步體驗到職業聯賽的一些特性。至於身體方面的增加和對抗能力的增長,我覺得讀大學之後再進行加強都完全來得及。」
楊敬敏高中名氣不敵李學林 高三遭對手絕殺難忘和日本動漫《灌籃高手》主人公櫻木花道一樣,楊敬敏在高中才真正開始學習籃球,在此之前完全是個門外漢。在接觸籃球不久之後,他就迅速展現出自己在籃球場上的天賦,走上了一段新的人生軌跡。
籃球生涯起步較晚曾一度放棄
事實上,在剛進入臺灣南山高中那段時間,他對於火爆的臺灣高中聯賽HBL知之甚少,以前只是聽隊友們談起高中聯賽如何火爆,有哪些風雲人物,自己並不太以為然。而他對於籃球的理解,在初始階段也只是抱著一個好玩的心態。
「我國中沒有打球,只是偶爾隨便跟朋友鬥牛玩玩球,到了高中的時候開始覺得打籃球也不錯,蠻好玩的,有很多可以學習的地方,讓我蠻有成就感。」不過楊敬敏對籃球的新鮮感持續並沒有太長時間,在練習了一年時間之後,他開始覺得籃球有些乏味了,而且每天的訓練讓他感覺疲累。
那時候楊敬敏所在的學校管理很嚴格,實施寄宿制,每天早上起來做完晨操開始上課,上完課下午會有一小段時間的休息,傍晚開始練習籃球直到8、9點左右結束,有時候甚至會到10點,結束訓練才吃晚餐。每天的生活習慣都是如此,一個星期只有星期天放假,楊敬敏並沒有太多的業餘生活,慢慢地這讓他開始有了放棄籃球的念頭。
他跟教練提出想要放棄,當時教練並沒有過多地去勸慰他,反而是表達了尊重他的意見的意思,讓他自己去做出選擇。「那時候我知道自己要去承擔這個責任,而且覺得打籃球至少也算是一條出路,如果高中打得不錯的話,就可以繼續去好一點的大學發展,後來我就又繼續堅持了。」楊敬敏說。
高三出場HBL慘遭對手絕殺
打消放棄念頭的楊敬敏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在籃球上,那時候儘管已經加入了南山高中的校籃球隊,不過用他自己的話說,和高三年紀的學長相比無論是能力還是經驗都差距太大,這使得他在高一和高二兩年之內,一直在場下看著學長們在HBL賽場拼殺。
南山高中是HBL歷史上的籃球名校,曾經四次奪得冠軍,出過很多類似顏行書這樣的中華臺北隊的明星選手。在這樣一支強隊中打球,楊敬敏由於起步較晚基礎差,對籃球的認知也不夠深,開始時很不習慣。
直到高三那年,楊敬敏才真正開始在球隊站穩腳跟,雖然他記不太清楚自己第一場HBL比賽的對手和具體情形,但是對於整個那一屆聯賽一直非常享受和懷念。「那一年我們最終名次是第七名,我在場上打2號位或者3號位,感覺自己的整體表現還不錯吧,之後就順利入選了臺灣U18青年隊,你們叫國青,我們叫18歲亞洲青年隊。」
據楊敬敏所說,那一屆HBL比賽自己在場上承擔著得分手的任務,場均一般能夠得到15分左右。場上自己以進攻為主,由於另外一名隊友吸引防守的能力很強,經常可以讓他在空位輕鬆得分,自然數據就上去了。
讓楊敬敏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場比賽,並不是自己表現有多好的一場,而是令他所在球隊刻骨銘心的一次失利。他記得對手是來自臺北市的強恕中學,和南山高中一樣算是籃球名校。那場比賽只要戰勝對手,南山就可以獲得晉級四強的機會,上半場楊敬敏和隊友拼盡全力,以領先對手10幾分的優勢結束半場,沒想到下半場風雲突變,對手打出得分高潮幾乎在瞬間就挽回了劣勢,終場前南山高中慘遭對手絕殺,令得隊內球員落下傷心淚。「當時我在場上,好像後來還被現在最好的朋友給嘲笑了,因為以前高中的時候和他不認識,他是在強恕中學,高中畢業之後到了國青以及後來的中華臺北隊,我們倆關係都非常好,偶爾聊起那場比賽也非常吃驚兩人都在那場比賽中上過場。」
名氣不敵李學林曾文鼎
目前在CBA各隊效力的這些臺灣球員,絕大部分都是HBL聯賽的明星球員,除了林志傑僅僅在HBL出場過10幾秒鐘之外,包括李學林、曾文鼎、洪志善、楊敬敏、張宗憲等球員,都是那個時候球隊的主力。
楊敬敏和曾文鼎、李學林兩人算是同一批的HBL球員,而且在場上都交過手,張宗憲則比楊敬敏他們小一些,他出場HBL的時候楊敬敏已經進入大學。
談到這些對手同時也是隊友,楊敬敏認為自己當年在HBL的名氣完全不如他們。「那個時候其實我名氣很一般,就是很一般的隊員,我也沒有想到後面會是這個樣子。像陳信安、曾文鼎、吳岱豪等球員在高中時候就非常有名氣,籃球界的高中生都知道他們,因為臺灣的傳媒非常發達,對他們都包裝的很好,我就沒有被包裝過,因為這個事情是相互的,你只要打得好才會有記者去報導。」
楊敬敏特別提到了李學林和曾文鼎這兩人。「李學林那個時候非常有名,他的小艾佛森的綽號就是從高中時候出來的。曾文鼎我和他交過手,以前曾文鼎和吳岱豪組成了再興中學內線雙塔,只要和他們比賽想的就是輸多少分的問題。我們當時輸了他們差不多有將近30分,高中時候拼技術和經驗也沒那麼好,其實身體佔很大優勢,所以對他們輸得很慘。」